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8年11月28日星期三

第八章第八节  杜聿明的战俘生涯和晚年生活


沈阳先生 撰稿

杜聿明被俘后,国民党邓文仪1983年在《黄埔学生六十年》中,讲述在淮海战役(台湾称徐蚌会战)中被俘后的杜聿明在炼狱度过数十年的悲惨生活。
事实上杜聿明被俘后却是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优待。在战犯管理所医务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杜聿明所患的胃溃疡肺结核肾结核等长年痼疾,逐渐好转、康复直至痊愈。特别是对他的脊椎炎的治疗,中共政府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 。医务人员除投以药石外,还为他特制了一具合身的石膏板,使他能够舒适地安眠入睡。
  抗美援朝的胜利,杜聿明曾深情地说:“我对于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感到无比兴奋和敬佩。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确实站起来了。”
  1959124日,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接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 。
19607月,周恩来、陈毅宴请来中国访问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邀请杜聿明作陪。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哥马利是非洲战区地中海战场的指挥官,杜聿明是中国战区中缅战场的指挥官,彼此闻名,互相倾慕。
席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
杜聿明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元帅说:“我都送给他了。”
陈毅却摇摇头,笑道:“你没有这样大方,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
事后,杜聿明说:“这当然是说笑话,真正说来,陈毅那句话我只能同意一半,因为国民党军队有一半是败在自己手里的,这方面我有切肤之痛,在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就像过去机械化部队的战车,留在泥泞道路上的车辙……”
杜聿明是国民党军队中少有的西方化将领。如果说张自忠是中国传统武将的代表,胡琏是中国儒将的代表,邱清泉是中国少壮派猛将的代表,那么杜聿明则可算是中国少有的西方化将领的代表。
在抗战中, 杜聿明是国民党军中为数不多的“闪电战”的坚持者。与大多数中国军队在对日作战中积极防御,稳打稳扎的战术不同, 杜聿明的作战特点就是进攻。以优势的火力压制敌手,以最快的攻击速度打挎敌人,其经典战役就是昆仑关大捷。
当然, 杜聿明的成功与蒋介石对他的宠爱分不开,他所掌握的部队是国民党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这也是他有条件去完成他的军事部署。然而,他最后的失败却也恰恰是因为这一观念,在广阔的淮海战场上,面对解放军“运动战专家”粟裕将军的口袋战术, 杜聿明坚持进攻战术,以至最终被分割包围,遭俘虏。
杜聿明治军作战,是一把好手,且为国家建立新军(装甲兵、伞兵),培育许多青年干部,对同学、同事、同乡、亲友、部属,十分友善。热心爱护,从无骄傲之气,他后来官拜东北九省长官,对前师长关雨东(关麟征,字雨东)公,仍然是肃然致敬,可称为四维八德的实行家,当之无愧。
  杜聿明一生流血流汗,移孝作忠。参加黄埔军校一期,荷枪实弹,浴血东征、打倒军阀,中年时对日抗战,先是古北口长城各役,次为装甲兵部队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寇苦战,缅甸战役,协助盟军打垮日本部队,冒千辛万苦,经野人山归国。
  杜聿明历经四个地区的苦战,实非一般人所能考验的,第一:昆仑关之攻克,完全是攻坚作战。第二:血战缅北,用担架抬行,身染重病,死里逃生。第三:东北作战,人事环境复杂,时而北,时而南,疲於奔命。第四:最痛心者淮海大战,困守陈官庄,携杖指挥,跛足而行,在冰天雪地之中,挨饿受冻。
杜聿明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但他有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612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杜聿明很珍惜这种工作机会,因此,特别努力。他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力求真实地把过去经历的事实记录下来,供史学家和后人参考。同年,他写了《淮海战役始末》、《辽沈战役概述》、《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等;1962年又着手写他任东北保安司令时的资料,都先后在《文史资料选辑》上发表。  
19637月,在周恩来总理精心安排下,杜聿明携妻同在北京团聚的战犯和他们的家属一起,到祖国各地参观一些建设项目,游览名胜古迹。
  196411月,杜聿明被特邀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写信给周总理,表达自己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感戴心情,决心以有生之年,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竭尽努力。
  1978年,杜聿明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0年,杜聿明发表《纪念 二·二八 寄语台友》一文,呼吁在台湾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们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198157日,杜聿明因患肾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在他的遗嘱中,杜聿明仍不忘统一大业,嘱其妻率其子女为祖国现代化继续作出贡献,“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
  
杜聿明故居,位于美术馆东街路西,南依五四大街
杜聿明故居原为一组带花园的住宅,1958年建中国美术馆时,拆除本院西部的花园部分,仅存东半部的住宅部分。
此宅院约建于清代后期,原为慈禧太后侄女的私宅。民国初年卖给一德国商人,抗战后被买办吴信才购得,不久作为敌产没收,后为国民党将领杜聿明之宅。
杜聿明故居是京城中型四合院中的典型。坐北朝南,共有四进。现存建筑为,大门一间,倒座房九间,均为硬山顶合瓦清水脊屋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