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3年7月1日星期六

醒悟(229)

 


42  教化

229

 

96岁高龄的老中医柴健华在昔日战友潘仁书的儿子潘光复的陪同下,顺利抵达香港后,住在韩二娘家。

韩二娘对柴健华说:我的父亲死于文革合肥镇压5.16事件中。他的丈夫也被列入5.16反革命复辟集团成员,在文革时被活活打死。

韩二娘从此一直独居,不问世事。

韩二娘说,她当时是一名乡村女教师。改革开放初期,她的青年闺蜜麦菽找到了她,麦菽那时在香港一所大学任教。麦菽通过各种关系,帮助她移居到香港,并安排她在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管理员。

麦菽的丈夫就是潘仁书。潘仁书是柴健华的老战友,也是在国民党抓壮丁时参加了国军。在内地工作时,曾担任过中学校长,后被打成反共右派和国民党特务。

潘仁书有个朋友叫魏中直,是香港著名的国学研究学者。魏中直比潘仁书年少20多岁,曾经是潘仁书的学生。魏中直的父亲也参加过国军,在一次抗日战斗中受了伤,得到过潘仁书的照顾。魏中直的父亲留下遗嘱,要魏中直寻找到潘仁书,并善加关照。

魏中直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找到了潘仁书,又通过中国的相关政协部门的朋友,将潘仁书全家接到了香港,并资助他在香港开设了一个中医诊所。

在魏中直的介绍下,潘仁书认识了麦菽。麦菽的父亲麦长虹是红军老干部,文革时受冲击。平反后,在改革时期去了香港经商,由此结识了不少中共统战干部。

潘仁书和麦菽结婚后育有一女,名叫香珠,香珠那时正在台湾一家医学院进修。无法在身边照顾父母。

当时照顾麦菽的就是她的闺蜜韩二娘,韩二娘对她和潘仁书一直照顾很好。

柴健华这时才知道,韩二娘原来并不是潘仁书的保姆。她是潘仁书妻子麦菽的闺蜜。

潘仁书生前一直劝韩二娘在他死后去找他的老战友柴健华,希望她能照顾他。

韩二娘由此与柴健华有通信联系,韩二娘去内地看望过柴健华,并确定了婚姻关系,但她不愿意去大陆。主要原因就是韩二娘要照顾闺蜜麦菽夫妇。

柴健华抵达香港后,潘仁书已去世。于是韩二娘陪同柴健华去了潘仁书的墓地。

韩二娘陪同柴健华去探望了魏中直,这个香港著名的国学研究学者已年过七旬,与年过九旬的柴健华相比较,魏中直的健康明显差多了。

魏中直笑着对柴健华说,你比我年长20多岁,身体那么棒,确实是名不虚假的老中医哇。

魏中直腿脚不便,坐在轮椅上。他的膝盖上放着一本正在阅读的书。

魏中直拿起书对柴健华说,这是《学记》,我不知阅读了多少遍。几十来,我对《学记》始终爱不释手。

魏中直说道:《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其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

《学记》专门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制、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具体写作时间可能在战国后期。乐正克是孟子的得意门生,受孟子思想熏陶较深。乐正本是个学官,他家学渊源。不过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记》可能是荀子儒学派的作品。其实《学记》作者是谁已难于查考。关键是《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着《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文章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其文言简意赅,喻辞生动,文势流畅,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魏中直将《学记》递给了柴健华。

柴健华开始翻阅《学记》。

《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

因是中国古代的文言文,除了“玉不琢,不成器”那句,柴健华显然看不懂《学记》写了些什么。

于是,魏中直开始用白话文解读了《学记》译文:

思想得合法则,又能求自辅,这种人足以小有声誉而不足以感动民众;能亲近贤能之人又体察疏远之臣,这种人能感动民众,却不能改变民心。所以君子要想感化民心,改变风俗,就一定要从教育做起!

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学习不明道。为此,古代仁君圣王建邦立国,治理民众,一定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尚书·兑命篇》说:“必须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美好的菜肴,不吃,就无法明白其滋味;虽有高明的道理,不学,就不懂得其好处。为此,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教导别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返回自身更努力地学习;懂得了困难,就能自我勉励,加强学习。所以说,教育别人与自己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是学的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教育,家族有塾,每党有庠,每遂有序,天子都城及诸侯国都也都有学。每年有孩子入学,来年考核一次。第一年,看离析句读,辨析经义;第三年,看专心学业,亲善朋友;第五年,看广博学业,敬师爱友;第七年,看讲论学说大义,明白择友取人:这叫做“小成”。第九年,要求达到义理事类,通达无疑,特立独行,不违师教:这叫做“大成”。那样,才足以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亲近者心悦诚服,疏远者怀念感恩:这叫“大学之道”。《记》中曾说:“蚂蚁的幼子,从小学习衔泥筑巢,终于累成小土堆。”就是这个意思。

大学入学之始,教以朝进天子及祭祀先圣先师的基本礼仪,从而培养谦虚恭敬之心;诵习《诗经·小雅》头三篇,使学生体味君臣相互慰勉的心情;先生讲学以击鼓为号,发箧出书,培养学生恭敬划一的良好习惯;设立鞭扑等具,为了树立教育的威严,使学生严肃认真;未经夏季禘祭,天子、诸侯不视学考察,便于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优游其情志;教师时时观察学生而少丁宁告诚,是让学生用心思考;先生设席讲学,如有疑,应由年长者发问,而年幼者只听而不问,这是为了体现学必循序渐进而不跳跃躐等。这七项,就是大学之教的基本步骤。《记》中有云:“凡是教学,学为官者,必先教以居官之事:学为士者,必先教以为士之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理想的教育是,在校按正当的典籍进行,离校后始终遵循不疑。这犹如不练习弦上操作手法就不能演奏琴瑟,不学习比兴之法就不能作诗明志;不学习杂事就不能理解和实践各种礼仪;同样,不喜欢自己的学业,就不可能以学为荣。所以,君子对于学业,总是致力于情志的修养,技艺的修习,居处的严谨,交游的端庄。做到了这些,就能专心于学而敬爱师长,亲爱朋友而信守道义,因而即使离开他的老师和朋友也不会背离老师的教导。《兑命》说:“专心、渐进而又及时领悟,那他的学业就会有成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今有些教师,只看着简册高诵长吟,又反复设问,解释繁密重复。这样进修学业不顾学生是否理解领悟,教师要求学生不是真心诚意,教育学生不能尽其材质之长。那样的教育已经违背情理,其要求必然产生违抗。如确是那样,就必然使学术隐微而学生怨恨其师,苦于学业之难而没有体会到学习的益处。这样,即使学完毕业,其遗忘抛弃一定很快。教育的不显彰不发展,其原因就在于此吧?

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禁止于发生之前,这叫预防;当需要教学时教育,这叫及时;教学不超越等级次序,这叫循序;相互观察,取人之长,这叫观摩。这四个方面,就是教育所以兴旺的原因。

事情已经发生,然后予以禁止,势必心怀抵触而不能承受;时机已过然后学习,必然艰苦加倍而难以收效;施教杂乱而不讲次序,势必学业坏而不能成功;独学无友,不能切磋,势必孤陋寡闻,学业难进;结成朋党,相互隐私护短,必然违背师教;行为邪僻,品行不端,必然是荒废学业,玷辱学说。这六个方面,就是教育衰败的原因。

君子既懂得了教育所以兴旺的原因,又明白了教育所以衰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做老师了。君子的教育,是引导而不强拉,勉励而不挫伤,启发而不说尽。引导而不强拉,师生之间就融洽;鼓励而不挫伤,学生就会感到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完,就能促进学生思考。师生和谐,学有信心而又促进思考,可以说是很完善的教育了。

学生往往有四种失误,老师必须明了。人们求学明道,有的人失于贪多求全,有些人失于孤陋寡闻,有些人失于轻忽随便,有的人失于固步自封。这四种情况,各人的心情是不同的。教师只有明白学生的心意,然后才能补救他的不足。教育,也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避免学生的短处。

善于唱歌的人,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学着唱;善于教育的人,也能使人自愿主动地学着他的志趣。教师的言语,简约而意义显达,含蓄而情意深长,设譬不多而意义明白,这样,就能让人继承其志趣。

君子只有懂得最高境界的难与易、美与丑,然后才能广喻博晓;能广喻博晓,然后才能做老师;能做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君王。所以,学为人师就是学为人君。为此,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古《记》说:“虞夏商周三王四代所以至治就在于重视师道。”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难在尊敬老师。因为,只有敬重老师,才能确信老师所传之道;只有确信老师所传之道,才能使庶民百姓都重视教育。为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君王不把臣下看作臣下的有两种人:一是当此臣担任祭祀之代受祭者的时候,就不把他看作臣下;二是此臣是老师,就不把他看作臣下。大学的礼法是:即使对天子讲学,老师不居北面臣位,而居面西之主位,而天子居宾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敬重。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而又归功于老师;不善学习的人,老师辛苦而效果减半,而又怨恨于老师。善于提问的人,总是像攻治竹木,先治容易的地方,然后攻治关节处。经过长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悦地解决疑难。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别人提问的,好像撞钟,撞得重则声音大些,撞得轻则声音小些,就在不慌不忙中解决了疑难。不善于回答的则相反。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原则。

仅能记诵杂说而未能创新发挥的人,不能担任教师。这种人,必待学生发问而依问为说,就是说了仍不能让学生明白和领悟。对这种教师,辞退是应该的。

陶瓷工的孩子,常做用兽皮拼合的游戏;制弓工的孩子,常做用柳枝曲成弓形的玩具。训练小马拉车,与大马拉车顺序相反,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跑。君子观察这些生活现象就可有志于教学了。

自古以来,教与学都必须运用归类比较、综合分析的方法。譬如,鼓声并不属于宫商五音之一,但没有鼓声五音就不能和谐协调;水色并不分红黄蓝黑,但没有水则五色无法彰显;学问本身并不确指视听言貌思,但不学则五官难以得正;老师对人伦而言,并不属于哪一服,但如没有老师教导,则人伦亲疏难以用丧服显示。

君子说:“最基本的德行不分职位高低,最高的理论不受形器限制,最大的信用不必文字约束,天地时令万物生死消长不可能整齐划一。深刻体察这些道理,就能使人努力务本,有志于学了。”从前三王五帝祭祀名山大川,总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海的本源,海是河的归宿。这就叫做务本。

魏中直讲到这时,韩二娘从柴健华手里接了《学记》,并将《学记》放到了桌子上。

韩二娘笑着对柴健华说:“魏教授一讲到《学记》就来劲了,你别见怪。”

韩二娘笑着对魏中直说:“魏教授,今日我和柴老是特意看望你的,你注意好好休息就行了。”她又补充道:“你现在要注意的是保重身体,不是研究学问。过几天,我和柴老再来看望你,他会带些医疗器械,给你做个详细的中医诊断。他是著名的老中医,应该由他给你上一堂老年养生课了,你看,柴老今年96岁高龄,没灾没病,即使在三年新冠疫情横行时,他也没阳过哇。”

魏中直和柴健华都笑了。

1 条评论:

  1. 群體心理探索小說(瀋陽 著)

    今天像烏鴉暫時湊合起來,明天又像野獸一樣四散而去。社會上的流氓集團、烏合之眾的交往就是如此,今天臭味相投便雜湊在一起,明天利益相悖,便作鳥獸散。這是一本探索群體心理的另類小說。但愿這個世界能有更多的人從噩夢中醒悟過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