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3年7月13日星期四

醒悟(253)

 


253

 

孙玉兰意外地找到了昔日校友婉茹。 婉茹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中原人文学院心理系,是心理学教授沈志睿的门生。

在婉茹介绍下,孙玉兰与李爱雯和钱小娟见到了中原人文学院群体心理学教授沈志睿和中原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洪文宣。

李爱雯作东,邀请婉茹、沈志睿、洪文宣相聚莲香茶室。孙玉兰和钱小娟也来了。

香港饮食文化为东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汇所在,发展出一套融合中餐和西餐的饮食习惯。作为全球各地人们的汇聚点,日本菜、韩国菜、越南菜、泰国菜、印度菜、上海菜、北京菜、台湾菜等餐厅在香港都十分常见,香港人喜欢将广东粤式美食自称为港式,如港式烧味,港式云吞面,港式早茶等,香港人自称香港为美食天堂。其中莲香茶室深受港人喜爱。

莲香茶室前身为为1926年开设的香港历史老店莲香楼。茶楼由原班老伙计接手。怀旧点心、鸭嘴茶壶、环境装修等等亦保留一贯旧有风味。

李爱雯一早起身就与众朋友去莲香早茶。

来到莲香茶室后,李爱雯就二话不说叫左个铁观饮饮先。佢系一人一壶茶架。同埋系用铁水煲烧开水冲茶,睇师父手势都知道讲究。之后就叫左点心。呢度好有特色仲系推车仔叫点心。婉茹见到蛋挞好鲜色就好想食喇。

这里的酥皮好松脆,好有风味。肠粉,则可食到怀旧风味。凤爪都好入味,如同软果只淋。

最特别的是这里的环境,一篇怀旧嘅情景,成日觉得电影现有,坐低十分钟便让人已经有回到50多年前嘅感觉了。

李爱雯于是就向沈志睿、洪文宣求教:“最近,我和我闺蜜孙玉兰和钱小娟建立了一个校友网,有幸福见到了老校友婉茹,又能见到两位教授,非常高兴。近来上山下乡突然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我们该怎么看待五十多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呢?

孙玉兰说: 有人在微博上发出了一篇文章,说“‘上山下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创举”,把一件基本上被历史彻底否定的事情当成正面宣传。虽然这篇奇文荒谬至极,对历史事实极尽歪曲,但还是有很多网民跟着聒噪,引起了网络论争。

钱小娟则问道:一件本已经没有争议的,早就被否定的事情,为什么会在多年之后被重新翻案?为什么以前都是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改变命运,现在却有大量新闻宣传“回乡务农”或者“下乡创业”。一个回乡创业卖咸菜年入百万,一个回乡卖蒲公英年入百万,类似“小伙养马一年赚800万”这样的新闻充斥网络,似乎留在城里已经没有什么前途了,应该到农村去才能致富。但转念一想又发现哪里不对,为什么新闻里的人永远只生活在新闻里,生活中却一个也没见过呢?为什么上亿人不留在家乡创业,还要到大城市务工?

沈志睿教授笑着说:“还是请洪文宣教授说说吧,他是社会学教授,他一定能回答你们的问题。”

洪文宣教授:“我一直生活工作在内地,这次受沈志睿教授邀请到香港来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有机会见到你们这几位香港学子,很高兴。我看,还是先请你们多提些问题和看法,然后我们再一起讨论一下。”

李爱雯说道:我听说内地最近歌颂赞美知青上山下乡的各种展览、活动不少。如“由国家、省级层层审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亲自把关”的北京鸟巢“知青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所展示的都是带着强烈的文革歌德派倾向,对知青以及十年浩劫的苦难却一点都不提。《环球时报》上还刊登了《知青一代的积极回忆值得尊重》一文,认为该博物馆“对上山下乡的记述是经过了选择性的记忆”,直言上山下乡运动“和文革显然不能划等号”。

钱小娟说:早在201310月,《人民日报》就发表过《上山下乡不容否定,兼议腐败根源》一文,对祸国殃民的上山下乡运动作了充分肯定。

孙玉兰说:2008年以来,由耶鲁大学中文教授苏炜作词和杰出企业家霍东龄作曲的中国知青组歌《岁月甘泉》在广州、深圳、北京、香港上演之后,已在美国及澳大利亚等世界多地巡演,就在9天前的711日又于德国法兰克福“隆重上演”。香港上演时,我去看过。《岁月甘泉》的演员多是目前在美国定居的当年知青,他们说那段人生很苦、很累、很穷,但很少有怨恨;演员中也有“对红卫兵和知青哥哥姐姐们景仰和崇拜”的后学们,他们觉得“那才是轰轰烈烈的人生,充满豪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我看了《岁月甘泉》的宣传材料,全曲以八段、九首曲目组成,演唱长度四十五分钟,是一个含独唱、重唱、领唱的大型叙事合唱套曲,重现了当年知识青年挥别亲人,在乡村垦荒、劳作、思亲、爱恋、迷茫、牺牲等等的历练和场景。宣传材料说:自1968年以来,人数高达两千万的中学生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奔赴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在穷乡僻壤度过了自己青春宝贵的岁月,改变了中国整整一代人的人生轨迹,《岁月甘泉》反映的就是知青时代那一段充满浪漫、悲壮、迷茫和欢笑的特殊生命里程。

婉茹说:我也看过《岁月甘泉》,但这个中国知青组歌上演后,引发了香港和海内外知青的尖锐批判。批判者都说 “这部从主题、基调到语言、形式都像极了文革时期《红卫兵组歌》的作品,把祸国殃民的上山下乡运动比作‘甘泉’,高唱‘青春无悔’,讴歌知青时代的那场噩梦,是对绝大多数知青感情的粗暴践踏。”“作为广东知青,苏炜不会不知道当时规模浩大、情状惨烈、影响深远的知青逃港潮,《岁月甘泉》最对不起那些被驱离城市又在农村无法生存,不得不以生命为代价反抗上山下乡运动的死难知青!”“到美国20多年,在这里真正的民主自由和公平公正普世观的熏陶下,还没有学会说真话!还要粉饰文革,歌唱邪恶!我为他们羞愧!”

李爱雯说道:那个苏炜却振振有词。他说,“这部作品是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青一代人对这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经历难以忘怀,而寻求群体性认同的一种集体记忆和集体情感”。“知青情结确实是一种怀旧的产物,但怀旧却是一种因岁月流逝而自然产生的‘人之常情’,它不能以政治正确的政治化理由,予以嘲笑和蔑视.。”“作为有血有肉的知青一代的青春,不仅值得缅怀,更值得投注情感,诉诸歌唱和咏叹。”“对待苦难有两种模式:一是祥林嫂模式,沈溺苦难、悲悲切切、唠唠叨叨、永难自拔;二是苏东坡模式,历经苦难、洒脱依然、大气磅礴、乐观向上。”“非黑即白的绝对主义思维,把一切话题泛政治化和泛道德化,正是所谓‘文革遗毒’的最突出特征。当有人断言‘苦井里绝对只有苦水,绝对掘不出甘泉’之时,其实有意无意地把自己陷于文革思维之中。”

婉茹说:苏炜这是在强词夺理,显然,他在“缅怀”、“歌唱和咏叹”“岁月甘泉”时,带着浓烈的文革文化印记,却把文革的罪恶和苦难全都删除了。《岁月甘泉》不尊重正视历史,用怀旧的情感代替对历史真相的呈现和反思,把知青的苦难演绎成对国家的救赎,企图以一代人的牺牲为知青赚取光荣,并幻化成那个时代的光荣。它极力讴歌以青春为代价的所谓“磅礴”,将上山下乡运动涂抹上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以“悲壮、崇高”叙事并定位,把幻灭的理想主义投射到失败的历史上,这是对当年众多非正常死亡知青的亵渎,是对那些先为毛革命又为邓改革付出双重代价的弱势知青的漠视,是对无数被强奸迫害的女知青的再一次情感践踏,是对李庆霖告“御状”后,老毛“国内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的否定,是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洗白。《岁月甘泉》掩盖了历史,对罪恶的历史表达了感激之情,它轻而易举地与历史和解了。

洪文宣教授:“我同意你们的看法。在上山下乡运动已经结束五十多年的今天,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国内还是国外,对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仍存在着尖锐对立;一直执掌着话语权的歌德派们为上山下乡运动大唱赞歌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年轻人因为不明真相,已经被成功地蛊惑了;尤其令人痛心的是,连不少深受其害的知青其视野和思维都仍被局限在当局的意志之下,对上山下乡运动缺乏独立、正确的判断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沈教授,你是研究心理学的,不妨从你的研究角度,分析一下这些人的群体心理。”

沈志睿教授笑着说:“从理论上彻底清算文革及其上山下乡运动的罪恶仍任重道远。不过,要弄清这些问题,还得先从社会学角度作分析,我先出个题:上山下乡运动是罪恶还是伟业?

两位教授和学子们开始议论了起来。莲香茶室的怀旧点心和旧有风味,多了些讨伐文革的味道。

1 条评论:

  1. 群體心理探索小說(瀋陽 著)

    今天像烏鴉暫時湊合起來,明天又像野獸一樣四散而去。社會上的流氓集團、烏合之眾的交往就是如此,今天臭味相投便雜湊在一起,明天利益相悖,便作鳥獸散。這是一本探索群體心理的另類小說。但愿這個世界能有更多的人從噩夢中醒悟過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