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神馒头的发明者是诸葛亮
——春节民俗溯源之二十九
春节祭神是习俗,祭神时常用的祭品是馒头,馒头的发明者却是诸葛亮。
据《事物纪原》记载:“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助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助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至晋卢谌《祭法》,春祠用馒头,始列于祭祀之品。而束《饼赋》亦有其说,则馒头疑自武侯始也。”
《三国志》说:“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后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又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可见馒头的创始者是诸葛亮,他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做“饼”。凡以面揉水做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
宋朝时,馒头成为太学生经常食用的点心,又称“羊肉馒头”、“太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
几年太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
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
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
老去牙齿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馋奴。
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做“包子”。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跑。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馒头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
到了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了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做“大包子”的。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和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甚远。
2023漫談春節
回复删除Talking about the Spring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