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3年1月13日星期五

漫談春節(孔子的“媚灶”和“休妻七说”)

 


孔子的“媚灶”和“休妻七说”

——春节民俗溯源之十六

 

闲说灶王爷不得不扯上孔夫子。受共产党教育影响,我知道在五四运动时期,人们为了追求民主与科学,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毛泽东对孔子的评价更是认为他一钱不值。但打不倒的孔子复活了,周游列国曾四处碰壁,如今却环游五大洲,再次封为孔圣人。那么孔夫子与灶王爷又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说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因而在原始人那里,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不过,自灶神产生之日起,其职掌便与火或灶火毫无关系,他是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早在春秋时期,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的私生子孔丘,直到十五岁时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发奋学而优则仕,希望跻身仕途。可惜,他三十而立时有过的最大官衔,不过是个仓库管理员和牧场管理员。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又如何谋生?他只能靠嘴皮子讲课,收取每个学生的学费过日子。所谓“有教无类”,是有条件的,不以十条干牛肉作为学费,孔子是不会收他为弟子的。

 

孔子凭着一张嘴,到处游说他的治国治民政见,不过是一个政客而已,他的满口“仁义道德”没能使执政的专制君王所接受。于是他将目光盯上了愚味而迷信的百姓,要求百姓们懂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要无条件的做到下级服从上级、儿子听从老子、学生听命师长……执政者都很高兴,因此给了他死后的最高荣誉。

但老百姓不吃这一套,怎么办?孔子知百姓信神,当时灶王爷也很风光,是诸神老大之一。孔子于是就提出了“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为什么要“媚于灶”的原因,他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见《论语·八佾》)

 

按孔子的说法,如果不讨好灶神,灶神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由于人与天帝无法沟通,所以,天帝那儿只能任凭灶神胡言乱语,凡人“无所祷也”。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灶神不许百姓有怨言、说怪话、发牢骚,种种禁忌,吓坏了百姓,却乐坏了统治者,历代皇帝也就一起大祭灶神。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

连皇帝也要讨好和拍灶神马屁,何况平民百姓呢?于是乎,祭灶用糖封灶爷之口成了民俗,其实是封住了百姓对社会不满之口。    

 

因此,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并且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被赋予新的功能。《太平御览》卷一八六引《淮南万毕术》就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了。百姓实际上生活在严格的控制之中。

 

所以,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要升天报告一年的情况时,人们还要为灶王爷摆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这就是所谓的祭灶。

 

祭灶时,麦芽糖和酒更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哪里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礼行贿。神也可以贿,何况作为人的权贵们呢?

孔子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矣!”孔子对男人们说:五种女人不可娶:家中叛逆的、淫乱的、亡父或有病的女子。孔子又对男人们说:有七种妻子可以休了她,哪七种呢?不顺从父母的、生不出儿子的、淫乱的、嫉妒的、残疾的、盗窃的和搬弄是非的。孔子以此为由休了自己的妻子,孔子的儿子也休了自己的妻子,孔子儿子的儿子也休了妻,可谓三世休妻楷模。孔子的男尊女卑论横行数千年,甚至连祭灶神也明确规定,日夜与灶共存的女人们,却不得参加任何祭灶仪式。

 

灶神的崇拜,从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后来的谨盼避祸,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茫然不解,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灶具的革新,祭灶的风俗渐渐淡化,它必将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但灶神民俗文化中的糟粕,孔子的“媚灶文化”,却不应该忘记在除夕时进行一次打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