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祭灶过小年
——春节民俗溯源之十三
中国古人自发现了火以后,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度到吃熟食,喝开水,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不过那时候还不会制造火柴,全靠钻木取火,或保存天然火种。火来的不容易,保存火种成了很重要的事情。人们都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垒个火炉,挖个火坑。火大了,容易造成火灾;火小了,容易熄灭,所以经常物选专人看火、煮饭。大家为了表彰看火、煮饭人的功绩,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和清理积下来的灰烬,便在每年除夕要举行“纪灶会”。后来人们便把看火、煮饭的人说成神了,说他是管火、管灶的“灶王”,“纪灶”也就变成了“祭灶”。
腊月二十三,也是民间俗称的小年。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中国的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于是祭灶就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因为北宋以前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北方多随官家过二十三,江南是以民间习俗过二十四,鄱阳湖一带的渔民则过二十五,延续至今。但一般说来,旧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则普遍被俗称“小年夜”。这一天,旧时民间的“祭灶神”习俗广为流传。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但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指农历腊月是小建的的年份;2、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3、指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的年份。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又称之为“迎春日”。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灶君,民间叫灶王爷,不可小视,远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有男有女。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廿三,都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王爷,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灶神”,旧时叫灶王爷、灶君菩萨。在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灶神名禅,字子郭,……夜披发从灶中出。”(《杂五行书》)
《礼记·礼器》中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把灶神视为颛顼皇帝的儿子。《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把灶神比作美女,也有的说杜奎死后由姜子牙封为灶神。
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静观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就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善恶情况。等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因为古时的中国人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让派驻人间各家的灶神(
按照传统民俗,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送灶王上天。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人们就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传说这个时候灶王爷是去向玉皇大帝做年终汇报去了。为了避免灶王爷说坏话,人们还特意供上麦芽糖和点心,来讨好他,让他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等到了除夕夜,人们再把新的灶王爷画像贴上去,叫做“接灶王爷回家”,也就是对联上所写的“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有趣的是,在送灶神上天的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就会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但在古代流传“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宋代范成大《祭灶诗》中曾云: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
皇家也像民间一样,在灶王爷临升天汇报工作前,也要用糖封住灶王爷的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王爷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王爷等神位行礼。
2023漫談春節
回复删除Talking about the Spring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