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3年1月31日星期二

漫談春節(正月十五挂红灯的来历)



正月十五挂红灯的来历

——春节民俗溯源之五十九


中国人在节庆中有挂红灯的习俗。挂红灯的传说却与发生在唐代末期的黄巢起义和元宵节有关。

 

传说唐代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气坏了,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已经快过年了,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要受损失,只好先把队伍拉到山里,等过了年再打。

 

新年很快过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面,做汤圆,欢庆上元佳节。黄巢想,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何不乘人们过节的时候,进城摸摸敌军的虚实,再定攻城之策。想到这里,他马上召集众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义军交给师弟,自己挑上汤圆挑子出了大营,直向浑城走去。

 

黄巢进了城门,一直奔西街。走不多远,见十字街前有一伙人正指指划划地看什么。刚好,这时对面来了个卖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袄棉裤,手里不住地敲着梆子。黄巢上前施礼说:“请问老人家,前面出了什么事?”

 

老人打量一下黄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边,低声说:“前两天黄巢带兵攻城不下,到山里去了,过几天还要来的。官家贴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粮,唉!要打大仗了。”

 

两个人正说话,忽听一阵马蹄响,黄巢抬头一看,一队人马飞驰而来,当兵的边跑边嚷道:“众家百姓听着,黄巢进城了,现已四门紧闭,跑不了啦,有发现卖汤圆的马上报告。知情不报者诛灭九族!”

 

黄巢知道军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便扔下挑子往东跑,急急忙忙地钻进一个巷子里。进了一家院子,隐在门后。等马队过去,这才出来往北跑。没跑多远,又听见马蹄响,知道马队又回来了,他一转身钻进一个小院。

 

黄巢插上门正要进屋,见一个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正是十字街头跟自己说话的那个老人,急忙走过去说;。“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来吧。”老人见了黄巢先是一愣,接着点点头答应了。

 

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有人打门。老头着急了,话都顾不得说,急忙把黄巢领到后院,来到醋缸跟前,掀开缸盖让他钻进去,说:“客官,先委屈一下吧!”

 

老人拿把扫帚刚要扫地,大门撞开了,十几个官兵闯进来,把老头围住。官兵头目说:“大白天,为啥插门?”老人说:“我怕小偷进来偷东西。”

 

头目追问:“有个大汉,你把他藏在哪?”老人说:“我家大门插着,没人进来!”一头目骂道:“胡说!他明明钻到这儿来了。你不想活了!”老人说:“官爷,你不信,就请搜吧。”。

 

头目下令去搜查,十几个官兵马上进屋,翻箱倒柜,乒乓一阵乱响,东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两口,醋流满了院子,幸亏他们没接着翻。

 

官兵走了,黄巢从缸里爬出来,见满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泪。他忙走过去安慰说:“老人家不要哭了,过两天我赔你几口就是了。”

 

老人站起来说:“客官,你快走吧,他们前边去了,找不到人还会回来的。”

 

黄巢问:“老人家,现在天还不黑,到处都是官兵,我从哪里出城呢?”

 

老人说:“你出了这条巷子,钻进对面院子,从后面出去便是天齐庙,你先在庙里藏着。天黑后,顺着城墙往南走,走出两丈多地有个豁口,你就从那儿出去吧。”

 

黄巢见老人厚道诚实,便进一步打听说:“老人家,这座城有何妙处,黄巢十万大军攻了三天竞攻不破?”

 

老人说:“客官有所不知,这城建在秦始皇时期,城墙又高又厚,上有滚木,两厢藏有弓箭手。”

黄巢问:“那就没法了吗?”

 

老人说:“要打城,不能从城门进,得从天齐庙的豁口进。”

 

黄巢听了很高兴,转身要走,又回过身来问:“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谁吗?”

 

老人犹豫了一下,说:“你是黄大将军。”

 

黄巢说:“唐兵骂我杀人如麻,吃人不吐骨头,你不怕我吗?”

 

老人说:“那是官家说的,官家能有好话吗?我们穷百姓正盼着你来呢。”

 

黄巢听了很感动,想不到老百姓对自己这么敬重,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

 

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

 

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

 

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

 

穷百姓都知道了,家家买红纸扎灯笼。

 

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士商量,到了夏历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起义军进城了!

 

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凡是挂河谠红的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第二天,黄巢开仓分粮,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

 

 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了。

 

漫談春節(元宵送花灯与耍龙灯)

 


元宵送花灯与耍龙灯

——春节民俗溯源之五十八

 

“送花灯”,也简称“花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部会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延袭。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在元宵灯节中,最著名的还要算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耍龙灯的起源可以追溯中国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

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

 

布龙也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

 

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在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

漫談春節(元宵灯庆中的祭厕神与走百病)

 


元宵灯庆中的祭厕神与走百病

——春节民俗溯源之五十七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传说,有一年新春伊始,有一群凶禽恶兽降临神州大地,到处伤害生灵,为首的是一只大鹅,它逢人吃人,逢畜吃畜,给凡间带来了莫大的灾难。人们十分痛恨它。为了保证人安全,组织勇士,群起追杀这群凶禽恶兽,连那只野鹅也被射死了。

 

原来,这只野鹅是天上玉皇大帝天宫守门的神鹅。因为正月初,凡间诸神上天朝凶玉帝,神鹅闲若无事,就偷偷飞下凡间逛荡,为非作歹。玉帝听神鹅被凡人射死,那可是他的耻辱,因此火冒三丈,传下玉旨,要卫宦于正月十五日晚上将凡间人畜财产全部烧尽,为报仇。

    这件事为玉帝座前侍女紫姑闻知。紫姑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她讨厌神鹅浪荡成性,对它这次又去残害凡人,恨之入骨。

故她对玉帝的偏听偏信十分不满。她苦思如何拯救凡间百姓。想来想去,自己偷偷驾上祥云,来到凡间,将玉帝的旨意告诉大家,并同大家一道想了一个对付玉帝的办法: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玉帝走出南天门,灯火齐叫,燃放火花,火起,以瞒过玉帝。果然,正月十五晚上,玉帝走出南天门,往下一望,,只见凡间四处起火,以为是他传下的玉旨已到凡间,神鹅之仇已报,方才罢休。

 

从此,正月十夜燃灯,大放烟火成为一个习俗流传下来。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元宵迎紫姑是放灯节中的一个特殊节目,那就是迎厕神。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玉皇大帝的侍女,因为神鹅作乱,她为了救百姓,结果得罪了玉帝。玉皇大帝就将她赶出了天界,让她下凡人间。

 

紫姑被罚到人间后,成为大户人家的小妾,结果受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在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古代的祝祷词是:“子胥不在。云是其婿。夫人已行。云是其妇。小姑可出。”

 

百姓还会祭紫姑的时候,将她的神形拿到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如果觉得人形变沉了,就是紫姑的灵来了。

 

在传说中,紫姑变成了厕神后,据说陶侃就曾经在厕所见到一个人,自称是后帝,对他说:“三年莫说,贵不可言。”意思是陶侃三年后就能发达,后来果然如此。

 

元宵节不仅有厕神紫姑的民俗故事,还有关于“走百病”求安康的民间传说。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明清时,北京等地在元宵节夜里,妇女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有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这一习俗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

 

明周用《走百病行》:

 

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

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

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

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

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

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

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在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

但由于条件改变,现在多是妇女在这一天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撮一顿。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中国城乡异常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主要还是“赏花灯”和“吃元宵”。  

2023年1月30日星期一

漫談春節(元宵放灯习俗演衍)

 


元宵放灯习俗演衍

——春节民俗溯源之五十六

 

元宵放灯,已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延续不断的传统民俗。

 

早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就会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

南油俱满,西漆争燃。

苏征安息,蜡出龙川。

斜晖交映,倒影澄鲜。

 

梁简文帝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

 

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也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灯市兴起则是在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

 

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宋代时期的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方面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明代时,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漫談春節(传说吃元宵是东方朔的创意发明)

 


传说吃元宵是东方朔的创意发明

——春节民俗溯源之五十六

 

东方朔是汉武帝的宠臣,他机智、风趣、幽默。

 

相传,有一年冬天,连续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

 

东方朔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起了引发了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东方朔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那天,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作元宵节。

 

 

漫談春節(汉文帝钦定元宵节的传说)


 

汉文帝钦定元宵节的传说

——春节民俗溯源之五十五

  

“元宵节”是如何而来的?传说很多,但较一致的认可则是与汉文帝纪念“平吕”有关。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想举办一个盛大的节日,庆祝一番。但如何将这个节日搞得红红火火呢?

 

有人就对汉文帝讲述了一个传说故事:

 

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听了这则故事后很高兴,因为平息“诸吕之乱”的日子也正好是正月十五。于是,汉文帝说下令定正月十五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闹元宵”。

漫談春節(元宵节:古代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古代中国的情人节

——春节民俗溯源之五十四


 正月十五是春节组合节日中的,又一个重要节日,俗称“元宵节”。 元宵节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因此也被子公认为是古代中国的情人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冲破了封建传统的禁忌,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年轻女孩是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元宵节时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也就成为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欧阳修(生查子)云: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一点也不为过。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花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今天的元宵节不仅是一个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也已经延伸为中国的情人节了。

 

漫談春節(中国古代的人权节)

 


正月初七:中国古代的人权节

——春节民俗溯源之五十三

 

当西方社会有人抨击中国不讲人权的时候,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中国古代就是世界最早的“人权节”,那就是 “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人庆节”。节庆日定在农历正月初七,按中国传统说法,那是人类的生日。中国传统习俗“人日节”的核心: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重申人自身应该享有各种权利的日子。

 

根据汉东方朔《占书》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东方朔在《占书》中云:“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因此,民间相信,如果正月初一天晴,是年鸡则繁育,阴雨鸡则不旺;初二阴晴兆狗;初三日阳晴则兆猪,以此类推。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生丁繁衍;若阴晦则兆灾患。

中国道教也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

 

每到春节将临,中国古人从正月初一日开始,民间旧习用天干、地支来测算吉凶祸福。主要寻十天干中的“辛”日,十二地支中的“辰”日。

 

那一天对到辛日,则意味那一天交好运。辛日越靠近元旦越好。初几是辛日,便称“几日得辛(幸)”。

 

那一天对到“辰”日,则意味着当年是“几龙治水”。一龙治水,意味着雨涝;十二龙治水,意味着干旱。

 

如果初七日逢辰,则雨水均匀,意味丰收。

 

古人认为正月初七以晴为好,寓意人寿年丰,天下大同。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人日”的说法至少在汉朝时就已流传。

 

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

 

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就会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皇帝在人日时赐赠群臣的“人胜”是什么呢?

原来,在中国古代,人们节庆时总会戴“人胜”,因此“人日”也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其实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

 

从晋朝开始,中国就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窗户或帐子上。妇女将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鬓发上,既讲吉利,又是一种装饰。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过去在“人日”这天,中国一些地方还有“麻秆点天灯”、“用豆熬粥治头疼”、“妇女遛弯祛百病”、“登高赋诗”等习俗。

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证明了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

 

按习俗约定,在人日节这天,人们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是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就会变野了。人日节一过,就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就是要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民国以前,人日这天青年男女会结伴到郊外游玩,选出“人日皇后”,中选者将主持一天的活动。年长者则登上观音山(今越秀山)或白云山饮酒、吟诗作赋;女的去神庙参神,男的到花地(今芳村区)赏花或拜黄大仙庙。

 

那么,古代中国人又是如何确认“人日节”的节庆日子的?

 

中国人认为:

 

远古天地混沌且孕育万物,也孕育了盘古,后来,盘古开辟天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天地中一日九变,如此一万八千岁。再后来,盘古在正月间开始造物,初一造鸡,初二造犬,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造人,初八造谷。

从此,人类开始了自身的生活,人们为了记念天地和盘古的恩情,就在正月间的前八天中要分别祭祀天地人皇、盘古及其优待鸡、犬、猪、羊、牛、马、人、谷。这就是正月初七的人日节的来历。

 

又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是女娲创造了世上生灵万物。她依次第一日造鸡,第二日造成狗,第三日造猪,第四日造羊,第五日造牛,第六日造马,第七日造人。

 

因为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一便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羊日,初四是猪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后来,人们又将初九定为天日,将初十定为地日。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

 

汉族人在人日节时还延续了吃“七样羮”的习俗。按照“人日节”的习俗,有的地方吃用芹菜(勤快)、大蒜(划算)、葱(聪明)、韭菜(耐久)以及鱼(有余)、肉(取富足之意)、米果(取团圆之意)等做成的“七菜羹”,借七种菜的谐音或寓意,祝福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家庭美满幸福。

 

如对于人日节,潮州人不作为重要节日,但吃七样羮,却十分普遍。七样羮,多用芹、葱、蒜、春菜、大(芥)菜、芫荽、百合。取义是:勤快、聪明、能划算、有缘遇、新春发大财、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如果换入韭菜,那就是久久发大财了。

 

做七样羮时,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将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七件,没人说他是贼。

 

在潮州,还有个民间传说:昔时有户穷困人家,父子俩艰苦度日,没能同他人一样欢欢喜喜过春节,儿子在初七日过洋去了。儿子一去无消息,穷老汉更苦了。他想儿子一定死了,每年正月初七,不管有吃没吃,都摆上两盅筷,表示父子对坐。有一年此日,穷老汉照例正要吃七样羮,忽报儿子寄来“回头批”(平安信),并有一笔银子。穷老汉不穷了,此事传开,一些侨属便照样给侨外的亲人摆上盅筷。

 

农历正月初七这天,在广州俗称“众人生日”。过去这天早饭时,人们要吃七种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葱、大蒜等)制成的“七宝羹”和“董天饼”(在露天中煎成)等,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

 

七样羮的做法,各地也有些微差异:

 

广东潮汕人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

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

 

台湾、福建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在人日节,各地的习俗也略有不同:

 

晋东南地区要于“人日”之夜,焚香点灯。并用煮熟的稷米祭祖北斗星,进行祈福活动临县等地习惯在门前或地里堆一堆谷糠煨燃,称作“灸地”。

 

晋南地区习惯用彩色丝线和绫绸制作首饰、称作“彩胜”。这天男子往往进行游宴。

 

吕梁地区习惯“跳麻老姑”游戏。用椿木制作一个女形人物,两人先闭住眼默祷数字。然后,升起木人跳跃。跳到与默祷数字吻合时,观察麻老姑的向背,面向人则为吉刮,背向人则为不吉利。

有的地方还习惯在这一天祭拜百神,祈祝人口平安。如和顺县等地,又讲究上坟拜扫。

 

在民间,妇女则忌用针,忌纺线,忌吃米饭,传统习惯要吃七样蔬菜做成的饭菜。

 

晋西北地区一些县将人日节甚至称为“再过年”。鸣炮张灯,做席豪饮,盛况不亚于春节。  

 

河南淮阳人会举办祖庙会,在祖庙会上还有大量的泥泥狗销售。泥泥狗,又称小陵狗,实际是指各种泥制的玩具,皆以当地出产的黄土和泥制成,以黑、红、白诸色画成各种图案,造型以人祖为主。人祖是一种猴面人身泥偶,还有打火猴、兜肚猴、抱膝猴、穿衣猴、猴头燕、猫拉猴、双头虎、多角兽、鱼、蛙、狗、鸡、猪、牛、马、羊、蛇和陶埙等。所有祭祖进香的人,都争先选购,其用途有三:一是供求育巫术时“挂娃娃”用,二是赠送给沿途小孩的,三是带回家哄孩子玩乐。

 

泥泥狗是生育信仰的产物。

过去淮阳地区有一个传说:原来的人祖陵并没有那么大,如果朝香者从家乡带一把黄土添在人祖陵上,就可以借助人祖的神力,以黄土易人,生儿育女,而伏羲正是抟黄土为人的圣人。于是朝香祭祖者都从家乡装一小袋黄土,撒到人祖陵上,从而人祖陵才日益扩大,变成现在的规模。

后来,人们感到携带黄土十分不便,就开始有人以黄泥捏人,又捏禽兽等物,最后发展成制泥泥狗。这个传说表明泥泥狗发端于抟黄土造人传说和求育巫术。

淮阳地区已婚未育的妇女,为了祈求生育,在人祖庙会上选购几件泥娃娃,象征伏羲、女娲捏的泥人,也象征自己要生育的子女,供奉在人祖奶奶像前,或者挂在人祖奶奶像身上。除烧香祈求外,还要绕人祖奶奶转一圈,认为这样才能在人祖的保护下,生儿育女。事后把泥娃娃带回家中,如同从人祖那里领回了小孩,今后生育的子女就能健康成长。

在人祖陵显仁殿的台每年“人日节”这天,人们都希望天气晴好阳光普照,这样,就代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如果是阴雨天气,便代表这一年运气不好。所以,人们便会在这天举行祈祷活动,祈求一年康顺!

人日节的前六天代表的是动物们的生日,时间长了,便被人们都忘了,但第七天因为关系到人类自己,便被人们有意识地保留了下来。如果能引起中国民俗界的重视,将中国人日节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起来,不仅会给全体华人丰富这个特殊的民俗节日,也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展示中国人权保护历史的最好明证。

漫談春節(放生功德就是放飞自己)

 


放生功德就是放飞自己

——春节民俗溯源之五十二

 

“放生”,这是佛教中语;但真正的放生则是放飞自己。虎年春节到了,我衷心祝愿天下华人能在今后的岁月里天天放飞自己。要懂得放飞自己,可以先从了解“放生”的道理做起。

 

放生本为佛教中语,但中国汉地的放生习俗并不始于佛教。

 

《列子·说符篇》载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见逢节日放生,古已有之。重要的是“正旦放生”,正旦,就是正月初一。

《说符篇》中称:“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善!’”可见,其时已出现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亦大力提倡放生,并与中国原有之放生习俗相融合,演变出独特的法会:放生会。所谓放生,即赎取被捕之鱼、鸟等诸禽兽,再放于池沼、山野之中;佛教称行此仪式之法会为放生法会(简称放生会)

 

  佛教提倡放生,源于《梵网经》所列四十八种轻戒中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即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皆由彼受生,故六道众生悉是我父母;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关于放生救护之法,诸经多有记载,如《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称,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与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又《杂宝藏经》卷五说,一沙弥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诸蚁子,而得长命之果报,这种放生能增寿延年的观点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我国佛教的放生,是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的。戒杀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向来为佛教徒所严守。南朝齐、梁之际,佛教徒即依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中“不应食肉”之语而行断肉。

 

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杀生,又废止宗庙供献牺牲之制。我国大规模放生始于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居天台山时,为令临海居民莫以捕鱼杀生为业,曾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复传授池中族类“三皈戒”,为彼等说《金光明经》、《法华经》等,以结法缘,从而开天台放生会之滥觞。

 

其后,唐肃宗于乾元二年(759)下诏,在山南道、剑南道、荆南道、浙江道等地设置放生池八十一所。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台宗遵式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济法门”,于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为天子祝圣。天圣三年(1025),四明知礼亦奏请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会,并撰《放生文》以定其仪规。此后,放生习俗彻底佛教化了,并经久不衰。现在通行的《放生仪规》,是依据《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的大意编撰的。

 

  一般说来,按现行《放生仪规》,放生全过程可分为洒净颂偈、说三皈依、放生发愿三个程序:

  

()洒净颂偈放生仪式开始前,于放生处设香案,备净水杨枝,中供观世音菩萨像。放生仪式开始,众等即以慈眼视诸众生,念其沉沦,深生哀悯,复念三宝有大威力,能救拔之。法师手执水盂,默念想云:一心奉请十方慈父,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降临道场,加持此水,具大功勋。洒沾异类,念彼身心清净,堪闻妙法。法师边洒净水边颂《香赞》:“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火焰化红莲。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然后三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颂毕,法师与大众同诵《大悲咒》若干遍,并且于众生灵处边绕行边洒净水。接着,再诵《心经》一遍,《往生咒》三遍,三称“南无甘露王菩萨”。

 

  ()说三皈依法师拈香,启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宝。然后,法师代这些水陆飞行、为他网捕、将入死门的诸众生行忏悔,忏悔毕持咒。接下来,法师向众生传授皈依,法师开头说:“诸佛子,汝等不闻三宝,不解皈依,所以轮回三有,今堕畜生。我今授汝等三皈依法,汝今谛听。”然后法师说一遍,大众答一遍,如是三遍。“三皈依法”的核心内容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法师授“三皈依法”后,再说“十二因缘”,以令众生“了知生灭之法,悟不生灭之法”;再为众生称“四弘誓愿”,望其“依佛发愿,依愿修行”。发愿词为,先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遍,再诵“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然后,法师又为众生称赞如来吉祥名号,令其“永离三途八难之苦,常为如来真净佛子”。

 

  ()放生发愿法师在放生前对众生叮咛道:“唯愿汝等,既放以后,永不遭遇恶魔吞噬、网捕相加,获尽天年。命终之后,承三宝力,随缘往生,持戒修行。”又说:“更愿放生,菩提行愿。念念增明,救护众生。……愿捕生人等回心向善,同得解脱,共证真常。”最后,法师拈香念佛,将众生灵轻轻放去。大众即同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由于放生既源于我国古代民俗,又有佛教经典的依据,因此放生在我国民间和佛教界均有相当深远的影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有关放生的诗文。

宋代陆游诗云: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

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元代赵孟诗:

同生今世亦有缘,同尽沧桑一梦间。

往事不堪回首论,放生池畔忆前愆。

 

这些诗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一般说来,放生是寄托着深厚的佛教意蕴,因而是十分庄严的,但在其传播过程中亦出现了一些与放生原旨不符的流弊。比如,放生中出现重虚文而不重实质的现象;又比如,一些人专门从事捕捉禽兽鸟鱼,以供放生之用。基于此,历来放生均提出一些注意事项,其要大抵为:

 

第一,放生无定物,即无论陆走飞禽,即量力买放;

 

第二,放生无定日,虽有的规定每月一次或佛诞日举行,但万不可限定时日,以免有人专门于此日前大量捕捉生灵;

 

第三,放生无定处,即不要受仪规的束缚,遇有特殊情形,即可随处放生,只要称念佛号加以接引即可,不一定要举行完整的仪式。

 

中国民间的放生故事,传说很多。

 

据说,出缸肉身不坏的清严法师,他在世时,有次感染重病,沉病缠绵,起居不便,虽服药石,诵经礼忏,试种种法,效果不彰,乃发愿放生,不久重病即得痊愈,是故放生者,乃消灾解厄之最后法宝也。

 

  宋时张奎,钱塘人,小时候到溪边捕鱼剖之,不小心误伤指头,心中乃悟:我伤一指如此痛楚,鱼遭剖割,其痛何如?遂将一篮鱼尽放之,常戒杀放生。后梦一人赠以大鱼,乃生一子,登进士为永州太守,累世富厚。若人欲求子,或求子秀孙贤者,力行放生,必能遂意。

 

又传,某富翁生一个痴呆儿子,富翁亦是深感烦恼,一天有道士来化缘,手摩其儿子头顶言:“官官好一生相,惜杀业太重,灵窍不开耳”,富翁心有所悟,从此活物不送入厨房。后有一日,路见乞丐提花蛇一条,身又未带钱,乃劝一个开市店的友人买蛇放生。后夜梦花衣人来谢,欲助公子读书成名。后来其子,忽吐黑水数斗,颖悟异常,登甲榜,是故放生可消杀业,得智慧与功名。

 

  明朝吴文英平生好劝人放生为善,日久每今人厌烦。朋友讥之曰;“你劝人为善;究竟善在于别人,又不在于你,何苦令人如此生厌”。后来听雪禅师告之曰:“我闻经中说一人劝一人,作福两平分”。于是吴文英劝人更加卖力,终其一生,没有灾厄坎坷之忧。大凡前世或少时杀业过重之人,不走痴呆多灾,就走劳碌多苦,所以有些虔诚修道者,虽力加修行,仍遭横事多来忤身,可多放生消罪业,若走无钱放生,亦可劝人放生,所得功德亦走相同。

 

  照佛门规定,一般放生,活物放生后再转世仍是活物,然照著“放生仪规”放生,可令活物转世为人,与圣门结下深缘,所以功德更是无量,其仪规内容大致如下;《若无注明者,每一步骤诵三遍》

 

  一、(杨枝净水)演净科仪赞文一遍。 

  二、大悲咒一遍。(亦可代以六字大明咒百八遍)。 

  三、启请佛菩萨圣众。 

  四、代活物皈依三宝。 

  五、代活物忏悔罪业。 

  六、代活物发四大弘愿。 

  七、代活物发四大自性弘愿。 

  八、讽诵七佛圣号,闻者可升人天。 

  九、诵般若心经一遍或三遍,替活物开智慧。 

  十、诵佛号、诵往生咒,愈多遍愈佳。  

 

憨山大师放生功德偈云: 

  

人既爱其寿,生物爱其命。放生合天心。 

  放生顺佛命。放生免三灾。放生离九横。 

  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放生子孙昌。 

  放生家门庆。放生无忧恼。放生少疾病。 

  放生解冤结。放生罪垢净。放生观音慈。 

  放生普贤行。放生与杀生,果报明知镜。 

 

这里的三灾是指:刀兵灾。疾疫灾。饥馑灾。 

  这里的九横是指:得病无医。王法诛戮。非人夺精气。为火所焚。水中沉溺。为恶兽所啖。堕崖。中毒受咒。被饥渴困。 

 

佛门认为放生是积功德:

 

戒杀吃斋为佛门之最高表现即是放生,吃不了素者,亦可放生积功补过。举凡求寿求子、求健康、求智慧,欲消灾解厄,想行事顺利,试种种法,效果不显著者,可力行放生,必能感应迅速,圆满所求。

 

我非佛门居士,但我对放生的理解是:

 

人生最重要的是自由,只要有人类的地方,人都会将自由视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重要准则。为了自由,可舍弃一切。如果能给众生解脱自由,也就是给自己如意自在,是宽宏大量,处处给人方便者,这也是一种放生。

 

放生,并非只是给鱼虾、虫兽予自由;更重要的是给人类予自由。给人以自由,这才是最大的放生功德。我们并非为了放生必须吃素,要知道任何瓜果蔬菜,同样拥有生命,也有其生存的理由。毁灭自然生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我们渴望自由,自由又总会与我们擦身而过,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不会恩赐自由予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找到自由、获得自由,政治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还有科学家们和宗教播道者们,对自由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追求,甚至不同的争取方式与方法。

 

我却以为:

 

争取自由的最好方法是首先学会放飞自己的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不受禁锢。一个思想解放的人,就会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环境、新朋友……才会创新发展,在创新中求新变求,适者才能生存。放飞自己思想的人,不仅是个人放生功德的积累,也是功德社会的人。

 

祝愿所有的天下人都能放飞思想,放飞自己,也放飞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