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 著
Shenyang
1
深秋之际,我又结束了一次文字写作之旅。我正在撰写《莫理循传奇》,现已完成了A卷和B卷。
A卷,主要叙述了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的家史及有关他的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在这一时期,他并不好学上进,喜欢四处游荡和冒险,由于考试不合格,他失学后便四处流浪,找不到工作机会;在父母的资助下,他开始穷游世界,可以说是个洋人版的“周游列国”的“丧家之犬”。莫理循也可以说是个西方“啃老族”中的典型一例。
B卷,主要叙述了跨国流浪汉莫理循第一次转道香港,后去了殖民时期的菲律宾,以及在天津、北京和上海的经历。其中也包括莫理循凶多吉少的日本之行、横滨受骗、在神户收容所和太平洋漂流的收容船上度过的耻辱日子。莫理循决定游历中国大西南,成了从上海到武汉的长江逆行者。当罂粟花盛开的时候,莫理循戴上大清的假辫子,开始对中国的鸦片生产和贸易作了全方位的调查。他有意无意地加入了一场无硝烟的跨国鸦片贸易战。
莫理循1862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季隆(Geelong),他的游记名为《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也证实了他是个澳大利亚人。但为什么他在办理签证时都自称为“英国公民”,并以大英帝国引为自豪?
其实,莫理循虽然出生在“澳大利亚”,但那时的澳大利亚还没有建国,那片土地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他只是个英国殖民地子民。
现在的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可在200多年前,那里还是一个不毛之地,甚至被英国当成了流放罪犯的孤岛。面对不光彩的过往,莫理循并不羞愧,对他来说,从没有责备或咒骂过英国殖民主义,并将自己能为大英帝国尽忠和服务,视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个人奋斗史。
奇怪的是那些专家学者们总会称道莫理循是个充满了“中国情结”的洋记者洋顾问,却并不深究他人生中的另一段经历,他是《泰晤士报》派出的跨国间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的秘密使命是刺探泰国、越南、缅甸和中国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情报,他是大英帝国企图打开中国南大大门的马前卒。
本书为C卷,主要叙述的就是揭露莫理循的那段跨国间谍经历。
2
1788年1月26日,英国人在澳洲建立第一块殖民地
为了能详尽地了解莫理循的那段跨国间谍经历,还得先了解一下澳大利亚这个国家。
澳大利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我们知道澳大利亚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现在仍旧是英联邦国家之一,但是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最早登陆澳大利亚的人却是荷兰人威廉姆·简士,并将此地命名为新荷兰。
1770年,也就是清朝康乾盛世期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东海岸,才宣布这片土地属于英国。此后这里一直被英国当作安置流浪囚犯的地方,1788年1月18日,第一批囚犯到达,1月26日正式在杰克逊港建立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此后每年的1月26日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国庆节。
现在许多人都清楚美国建国的过程中对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不光彩历史,但是对当今澳洲的土著居民的历史却不是十分清楚。其实在40000年以前,澳大利亚的土著发明了世界上一些已知最早的、边缘经过打磨的石器,从生物遗传的角度来看,现代人类在欧洲西部定居前就可能居住在澳大利亚了,但是为什么最后却是欧洲人征服了澳大利亚呢?
4万年前,地球各大陆的人类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
澳大利亚为什么在人类历史的文明中始终处于没有诞生像四大文明的客观原因:在地球最近的一个间冰期期间,海平面上升,导致了澳大利亚成为一个封闭的大陆,在以后的一万年历史中,澳洲土著居民基本保持着一种原始的社会,并没有像亚欧大陆产生农业文明,这主要是当地自然环境先天不足,并没有可以培育栽培的农作物,据美国人类学家戴蒙德研究,唯一被当地土著驯化的哺乳动物就是狗;另外澳大利亚是一个干旱的大陆,也是土壤最贫瘠的大陆,在世界上最佳的56种禾本科植物种,只有两种出自澳大利亚。
当欧洲人在1788年来到澳大利亚后的变化是什么呢?当然带来了文明,但是对当地的土著却是不幸的。今天的澳大利亚大约有2544万居民,相当于2019年中国上海市的常住人口,但是当今的土著却只占总人口的2.8%,这是什么比例,今天在澳大利亚华裔占比是5.6%,是当地土著的2倍,如果只算最早的人口,1%都不足。
当地土著从欧洲殖民时代的30万左右曾经下降到了1921年的6万人,即使是今天,土著总人口也就五六十万的样子,今天的土著构成了澳大利亚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许多人住在布道站或保留地,或者为白人放牧而住在畜牧站。
澳大利亚是一个干旱的大陆,但是在其东北部地区是非常适宜发展农业的,在欧洲人没有到来之前,大部分的土著都在这里生活,但是欧洲人却用两个基本方法进行拓殖,占有了这些地区。
一个是枪炮,在19世纪和18世纪晚些时候,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另一个方法就是病菌,1778年,第一批欧洲居民达到悉尼后,不到一年,死于流行病的土著居民的随处可见,有案可查的就有天花、感冒、麻疹、伤寒、水痘等等。
无疑欧洲人近代在澳洲的殖民史中,枪炮、病菌和钢铁在消灭土著种起了很大的作用。当适合居住和生产的地区被占领后,留给当地土著的只有无用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在欧洲人殖民一个世纪后,有40000年历史的土著传统基本被消灭殆尽。
莫理循性格很特别,他喜欢冒险和四处游荡,渴望成为一个冒险家。他曾对人说:“我喜欢游牧人东飘西荡的生活,喜欢单枪匹马走上旅途。”
1879年2月,莫理循刚过完17岁生日之后不久,便徒步从家乡季隆走到昆斯克利夫。其实这种独自闯荡的爱好从他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并且贯穿了他今后的一生。
莫理循1894年2月开始了中国之旅,在他的旅行记里详细地记录了大清帝国的落后和贫穷,但他似乎忘记了当时的澳大利亚长什么样?这是一张拍摄于1890年的照片,澳大利亚一群土著脖子上都带有铁链,那时还没有建国的“澳大利亚”能代表进步与文明吗?
1890年,澳大利亚一群土著脖子上带有铁链
莫理循无视澳洲土著人在殖民时期的苦难,却又全力赞扬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这又为什么?
3
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很难让西方人理解,被莫理循称为“异教徒”的中国人不仅不愿归化上帝,而且见到外国人则称之为“洋鬼子”,鸦片战争的爆发,更加深了中西方的对立。
1837年,道光皇帝发出了一道重要的人事任命,升任林则徐为湖广总督。不久,林则徐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奔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是一个负责任的官员,他说查禁鸦片,那就一定要查禁鸦片。林则徐还对售卖鸦片的英国商人说了一句狠话:“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英国商人不懂林则徐,以为他与其他清朝官员差不多,低估了这位新来钦差大臣查禁鸦片的决心,于是,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鸦片被搜缴出来,堆放在虎门海滩上的石灰池里,随退潮的海水流进大海,不流一丝痕迹。
林则徐“虎门销烟”,让英国人损失惨重,在心底记下了一笔账。
1939年7月,香港九龙尖沙咀村,几个喝醉酒的英国水兵发酒疯,打死了中国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方面交出凶手,遭到拒绝。于是林则徐派兵进入澳门,驱逐居住在这里的英国人。后来更是根据道光皇帝旨意,下令正式封闭港口,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
彼时的道光皇帝,当然不知道在遥远的英国,也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18岁的年轻女子维多利亚,正式继承了王位,成为英国新的国王。
4
维多利亚女王
那时候的维多利亚女王,甚至还没有结婚。直到3年后的1840年2月10日,维多利亚女王才与比她小3个月的表弟阿尔伯特亲王步入婚姻殿堂。
维多利亚女王还来不及与她的丈夫度蜜月,一场风波说来就来了。
这场风波,来自隔着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中国。
消息传到英国,引起了英国人的强烈反弹。战争的阴云,开始密集。
维多利亚女王从不抽烟,她讨厌鸦片,甚至拒绝一切烟草。但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维多利亚支持英国在全球展开鸦片贸易。其中,就包括中国。
英国对中国有着强烈的野心。18世纪、19世纪以来,英国对中国的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英国需要从中国进口丝绸、茶叶等商品,英国却没有办法将工业革命的产品倾销于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不需要这些舶来品。
最后,英国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成千上万箱鸦片在英国军舰的护航下,抵达中国广东,送往各地市场;白花花的银子流水一样流回英国。英中贸易的逆差状况得到了扭转。
现在,林则徐发起的禁烟以及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让英国人认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1840年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来到英国国会,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说。
在这次演说中,维多利亚女王宣称:“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经引起我国臣民与该国通商关系中断,朕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响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
随后,维多利亚女王毫不犹豫地签署了一份政府文件,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
按照英国法律规定,启动战争的决定权在英国下议院。维多利亚女王将是否向中国派遣远征军交给英国下议院讨论。4月7日,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英国下议院以271票赞成、262票反对,通过了向中国派遣远征军、采取“军事报复”的提案。
按照英国方面的说法,这只是一次“军事报复”,而非战争。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当年6月,懿律率领40余艘舰艇、4000余士兵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打响了中国和英国之间的第一次全面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维多利亚女王,通过中国这块“垫脚石”,走向全盛的维多利亚时代,建成了“日不落帝国”。
5
提到中国近代历史,充满着苦难和屈辱,晚期的清政府,在对外的博弈上几乎未曾占据过上风,而早期鸦片战争的惨败,更是让人感觉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了解的匮乏。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对于英国了解并不多,在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和大臣们,才获得了关于英国的大致信息。然而之后的交流,也仅限于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的贸易来往。
到了鸦片战争期间,因为清军的惨败,道光帝总算放下了天朝上国的面子,开始正视这个对手,当时的清军将领奕经,虽然指挥战事不利,交战中,却也抓住了几个俘虏,在道光帝的要求下,清军带着翻译,押送几个俘虏上京城,让皇帝亲自审问。
至于会见的细节,则被记载在了《着扬威将军奕经等向英目干布尔细询英国情形事上谕》的奏折当中。
道光帝见英国俘虏的时间,是1842年农历3月21日,此时距离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还有3个月的时间,清英依然处于战争状态。
此时的清军也知道,和他们主要交战的英国对手中,有白夷”(英国本土白人)和“黑夷”(印度人和东南亚人),而“白夷”的地位更高,故而受审的两人均为“白夷”。
道光帝首先详细询问英国的地理位置:“据称英吉利国距内地水程七万余里,其内地所经过者几国?克什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该国与英吉利有无往来?”
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清朝对于英国依然是了解甚少,紧接着道光皇帝又追问英国人卖鸦片的目的:“该国制造鸦片烟卖与中国,其意但欲图财?抑或另有诡谋?大小吕宋、双鹰国夷众,抑由该国王招之使来?是否被其裹胁?”
在英国人的口中,他得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答复,当英国人告诉道光,自己国家的君主,维多利亚女王,竟然是一个只有23岁的女子,这让道光皇帝更加震惊,故而说出了以下的话:“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
原来在道光皇帝看来,如此年轻的女性,怎么可能成为一国之君呢?因此他首先想要询问的,是维多利亚是否有丈夫,在国内又担任什么职务。毕竟中国的武则天,登基的时候都已经有67岁的高龄。
从当时的清朝最高统治者光绪的一番言辞,就能看出一二。
道光的目光短浅,实际上也就说明了当时清廷对外的态度,他们输掉这场战争,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6
在此之前的数千年时间里,缅甸的领土其实是都处于缅族、掸族、孟族、若开族土邦林立的状态。完成统一大业的蒲甘国王阿奴律陀,缅甸三大帝之一。蒲甘王朝在13世纪达到了鼎盛,然而它遇到的对手,却是崛起中的元朝。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一边攻打南宋,一边数次派遣使者招降缅甸结果缅甸不仅没有接受招降,反而还扣押了元朝的使者,忽必烈怒而发兵攻打。因山川阻隔加之气候炎热,元军数次征讨缅甸未果。
待元灭宋后的第8年,设立了所谓的缅中行省,即名义上归属于元朝,行省丞相由缅王受元朝册封,但不受元朝的直接统治。缅中行省的存在时间很短。
蒲甘城陷落后不久,缅甸内部就发生了叛乱。之——缅甸再次陷入四分五裂。
而北方的中原王朝,也在进行着朝代更替。朱元璋的具体做法和元朝一脉相承,即不对各土邦进行直接统治,只要求各王邦部落在名义上向大明王朝俯首称臣,接受明朝赐予的土官封号,成为明朝“土司”。
明朝平定云南时,缅甸已四分五裂,各土邦在大明和周边强权之间摇摆不定。
1548年,莽瑞体以索要白象为由,向泰国发动远征,实则打算一举消灭泰国,拉开了缅泰三百年战争的序幕。最终,泰国以每年向缅甸进贡30头大象为条件,换来了缅甸人的撤军。泰国沦为缅甸的藩属国。
1580年,东吁王朝的国土横跨缅甸、泰国、老挝和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开创了缅甸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贡榜王朝是缅甸的最后一个王朝。
一来是,山脉、高原等地理屏障的阻隔,导致了缅甸无法对被占领的泰国和老挝实现有效的控制。
清缅边境冲突不断,在和清军的四次较量之后,缅甸也认识到了和清朝在国力上的差距。缅甸主动要求停战,清军同意议和。
但缅甸随后就遇到了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大英帝国。
1824年至1885年间英国先后发动了3次侵缅战争并占领了缅甸,1886年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缅人政权好战,并且善战,这是缅族能够数次统一缅甸,并让缅甸能成为东南亚一霸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但也正是因为缅族人穷兵黩武,只会打仗,文治落后,在近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没能在文化上获得少数民族的认同,这给缅甸内部的民族矛盾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1044年缅甸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勃固、东吁和贡榜四个封建王朝
莫理循于1884年抵达缅甸,其实当时正处于英国第3次侵缅战争时期。
7
八莫,傣族语称“曼莫”,意思是打造锅的村镇。历史上八莫是一个比较大的村镇,家家户户都用铜、铁、锑等打造生产各式各样的锅,所以,傣族称之为“曼莫”,一直沿用至今。
缅族语称之为“布莫”,音调与傣族语的音调极为相近,也沿用至今。中国从缅语翻译过来时把它翻译成“八莫”,一直沿用至今。
八莫市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位于缅甸北部,伊洛瓦底江上游与太平江汇合口附近的东岸,居住着克钦族(中国称景颇族)、掸族(中国称傣族)、缅族、华侨和印侨,是缅甸克钦邦的第二大城镇,华人称之为“新街”。
蒙古军人在13世纪、清军在18世纪先后进驻过八莫,八莫在19世纪后期被英军侵占,仍保留着浓郁的西洋文化,西方风情。
八莫,是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而神奇的地方。在全民信佛的缅甸,佛寺无处不有,佛塔无处不在。八莫市境内佛寺众多,有着上万座的佛塔,僧人到处可见。据传,历史上有个王子在八莫建了四个寺庙:瑞基那寺庙、登钟佛寺、瑞西供寺庙、马西啼寺庙。
1880年的緬甸
1894年5月21日,在历经104天的艰难跋涉后,莫理循终于到达了缅甸首都仰光,整个行程大约4000公里。
莫理循结束了这次中国此行,他为自己算了笔帐,在他的旅行记事中这样写道:
我从上海到八莫的旅程总共花费还不到20英镑,这还包括我购置的一套中国行头。
我估摸着如果我节省一点,这趟行程的花费也不会超过14英镑。
如果我身上带了更多银两,我总的旅费还要减少呢。
我把从云南带来的金子和我剩余的银两在缅甸变卖,得了两成利润。
我在腾跃花11便士买的卢比在八莫值13便士。
我还花2.5镑购买了一些古玩,等我到达文明的国度时,有人给这些古玩出价14英镑。
毋庸置疑,穿越中国的旅行是世间花费最少的旅行。
8
莫理循对云南鸦片吸食者和鸦片天堂进行调查的用意是什么?莫理循扭曲了真实的清末昭通,借助官府奴役中国苦力,甚至持鞭咒骂“中国鬼子”,积下了夺走了两个中国苦力生命的罪孽。
莫理循在游历中掌握了应对中国人的骯脏“三原则”,也就是“中国百姓怕官府,中国官府怕洋人,西方洋人怕百姓”。由此,他不愿意与“未开化”的中国百姓打交道,甚至嘲笑那些企图教化中国异教徒的西方传教士。为了驾驭中国百姓,他善于伪装成洋绅士,欺蒙和利用中国官府。
莫理循在伊洛瓦底江畔告别中国后,穿越了从曼德勒到仰光的那段时光;莫理循又从印度前往新西兰。
莫理循再次启程到伦敦寻找求职机会,他在雾都受困时重拾旧爱,找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山穷水尽时恰逢
《泰晤士报》高层正在酝酿对华策略。于是,莫理循接受了《泰晤士报》的秘密使命,启程南亚和中国云南刺探中国情报,他成了英国间谍。
《泰晤士报》经理给莫理循的密信透露了这个信息。揭示了莫理循前往暹罗的诡异动机,及他为何突访越南西贡和缅甸景栋。
莫理循用假护照再次闯荡中国云南,他在重访昆明遇劫后,又感染了鼠疫。但自救死里逃生后,莫理循又展开了清末滇南商埠蒙自之行和普洱思茅之行。
历时一年多,莫理循结束了间谍生涯的最后行程。
我撰写的C卷,较为详尽地记述了莫理循的这段跨国间谍经历。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将警示中国人,莫理循值得称道吗?
莫理循的南亚之行,同样也可以让今日的泰国人、越南人、缅甸人、日本人,对莫理循的所作所为有个全新的认识。
我也相信,凡有良知的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并不会视莫理循为他们的民族英雄和殖民荣耀。
2021年9月7日星期二 白露
原载《莫理循传奇C卷.前言》,原标题:浪子变身跨国间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