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yang
14万中国劳工参加了一战
1
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继任总统。莫理循仍然履行着民国总统顾问的职责。
在袁世凯死后的40天,莫理循向黎元洪递呈了关于中国加入协约国的备忘录,劝说黎元洪参战。
1915年11月1日,莫理循提出中国应该站在协约国一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2个理由。他对协约国的最终胜利深信不疑,因为英国是协约国阵容,他必须说服中国帮助英国取得战争胜利。所以他说“中国将在媾和条件的会议上取得一个席位,如果她像现在这样保持中立,她的活动将永不能在会议上受到听取”。
莫理循向当时的继任总统黎元洪递交了参战备忘录后,前往日本游说,还向俄、英、美等公使做宣传。
但此时的继任总统黎元洪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总统黎元洪因开除段祺瑞,段祺瑞怀恨在心,便伺机报复。段祺瑞联合冯国璋、曹锟、张作霖等主要军事力量,劝说张勋出兵入京,推翻黎元洪。
2
张勋
张勋(1854-1923),江西省奉新县人,早年父母双亡,跟爷爷相依为命, 1860年太军起义军进入奉新, 张勋爷爷被杀,张勋被许振祎(两江总督)收留,当了许家少爷许希甫的书僮,20岁张勋持两江总督许振祎的介绍信参军,被任命为百总(正八品)。
1883年,张勋随广西巡抚潘鼎新参加中法战争,后隶属广西提督苏元春部参将(官至正三品相当上校)。
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张勋奉命率部进入东北奉天,加入驻扎当地的宋庆“毅军”,并在大沙岭阻击战中率1000多名骑兵在大沙岭阻击日军,身先士卒,死战不退,激战三天后成功击退日军进攻,声名鹊起。后因为军中派系斗争,张勋部队被遣散。
1895年10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组建“新军”,张勋投靠袁世凯出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随后随袁世凯进入山东。
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当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回京时,驻守河北保定的张勋奉命前往护驾。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分别召见了张勋,深得慈禧赏识,担任御前护卫。
1902年,张勋被朝廷任命为四川建昌镇总兵(正二品,清朝时期汉人的最高武职),后分别调任云南提督,甘肃提督。慈禧死后,张勋率部护送慈禧灵柩前往东陵安葬。随后调任奉天巡防营统领(直接下属张作霖等人)。
1911年7月,张勋调任江南提督。江南提督加安徽巡抚兼提督衔,从一品。他统领江苏、安徽两省巡防营部队(共计十八营)。
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任命张勋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当时南京附近驻扎三股势力:江宁将军铁良的旗营,徐绍桢的新军第九镇,张勋的巡防营(14营)。
徐绍桢的新军随后发动起义进攻张勋的巡防营,双方激战,徐绍桢败退。为了肃清革命党,张勋在南京城挨户盘查,但凡形迹可疑之人,不问青红皂白,格杀勿论,造成南京惨案。很快徐绍桢得到光复军、镇江军等革命部队支持,再次围攻张勋的巡防营,南京一役,张勋的巡防营伤亡惨重,残部不满千人。
1913年,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张勋部队称为武卫前军,驻扎在山东兖州,为表示忠于清廷,张勋及所部均留发辫,张勋人称“辫帅”,所部定武军人称“辫子军”。二次革命中张勋率部进攻南京,后出任江苏督军。因为冯国璋排济,张勋部队被调往徐州出任长江巡阅使。
袁世凯死后, “府院之争”相持不下,张勋多次在徐州组织督军团会议,并出任13省督军团总盟主,后调任安徽督军。
段祺瑞因为黎元洪免除了他的国务院总理一职,段祺瑞便联合冯国璋、曹锟、张作霖等主要军事力量,劝说张勋出兵入京,推翻黎元洪。张勋却摆出了条件:推翻黎元洪可以,但是希望让清帝复辟。
上述各主要军事力量假装同意,签名赞成了张勋的复辟建议,引诱张勋出兵。
张勋不知是计,上当受骗。1917年6月,张勋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拥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
6月30日,张勋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因此事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
张勋复辟消息传出后,孙文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
在段祺瑞和黎元洪的政治斗争当中,由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牵头,利用了忠勇有余、智谋不足的张勋,假装同意他搞复辟,引诱他出兵入京,推翻黎元洪,事后又销毁各省同意复辟的签名录,
翻脸发兵攻打张勋。
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防守的“辫军”一触即溃。张勋避居天津租界,定武军也被撤销番号。张勋在德国人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复辟仅仅上演了12天。
1918年北洋政府将张勋特赦,又任其“全国林垦督办”,张勋不就。1923年病逝,逊清小朝廷谥之为忠武。
但丁巳复辟,却让张勋这个傻子,背了将近一百年的黑锅。
3
代理总统冯国璋
张勋在北京复辟后,黎元洪接受张国淦建议:特任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总统职务,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冯国璋,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今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人,生于1859年1月7日。
1885年,进北洋武备学堂学习,由于刻苦好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1890年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留校充当教习,颇受学生敬佩。
1893年投聂士成军中当幕僚,忠于职守,甲午战争中,随聂转战东北前线,屡为聂出谋划策,所以聂军战绩较佳,颇得聂士成重用,这也是冯国璋发轫的开始。
1893年10月至1894年5月,随聂士成率武备学堂学生考察东三省边境地区,充任注说。同时协助聂士成编撰《东游纪程》,该书所记为逐日行程及沿途见闻,有关当地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物产贸易均有记载,尤详于兵要地理、地形地貌、驻军驻防、驿站道路等边疆地区情况。中日战争中,冯国璋因功受清廷褒奖,随聂士成驻山海关保卫京畿,任该军军械局督办。
1895年4月,以军事随员身份随驻日使臣裕庚出使日本,在日本结识了福岛安正、青木宣纯等,并留心考察军事,日积月累,编成兵书数册。初呈聂,未受重视,转呈袁世凯,被视为“鸿宝”,并谓“军界之学子无逾公者”。遂被委任为督操营务处总办,新军兵法操典多为他一手修定。与合肥段祺瑞、正定王士珍有北洋“陆军三杰”之称。
1899年,冯国璋镇压义和团为清朝“立功”,次年由袁世凯保补用知州升为补用知府。
1901年袁由保定创设军政司,下设兵备、参谋和教练处,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办。负责创办将弁学堂、武师学堂及测绘学堂等。
1903年,冯于北京担任清政府练兵处军学司司长,亲手培养了一批具有浓厚北洋派系观念的军官,对北洋军阀反动集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1906年,冯署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与满族亲贵建立了密切联系,这是他后来能控制、驾驭禁卫军的主要原因。
从1907年至1911年,他一直任军咨使,曾条陈时事数万言。如对中国当时的练兵方法,对认识利用中国地理条件及改置军事区划,加强军事教育,提高军队素质等作了精辟分析,并提出了必要的改进措施,但未被采纳,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钳口结舌,随声画诺,不复言天下事了”。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0月25日,清廷从袁世凯所请任命冯国璋为第二军总统。
袁世凯当上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冯国璋于1912年9月出任直隶都督兼民政厅长。
二次革命爆发后,冯国璋任江淮宣抚使兼北洋军第二军军长南下镇压,于1913年9月2日攻占南京。
1913年12月16日冯国璋出任江苏都督,同年晋升陆军上将,后又授以宣武上将。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选冯国璋为副总统,他不愿失去地盘,故在江苏就职,仍兼江苏督军。
1917年7月,张勋复辟。黎元洪进入外国使馆。
7月6日,冯国璋在南京宣布就任代理总统。7月14日,黎元洪离开东交民巷后,立即通电宣布辞职。
8月4日,冯国璋通电宣布即日起在北京行使代理总统职权。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通电讨伐张勋。
张勋战败后,冯国璋依法将大总统职权还予黎元洪。此时北洋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及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两派基本形成。
孙文举起护法旗帜后,段祺瑞持武力政策,坚持对南方用兵。冯国璋想离京出逃,在蚌埠受阻,只得回京,让段祺瑞重当总理。
皖系政客在此时已建立“安福俱乐部”,策划新的总统选举。
冯国璋自知当选无望,于1918年8月13日,通电辞职。于1919年返回河间故里。
1919年10月,冯国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终年60岁。
由于冯国璋和段祺瑞矛盾重重,内斗不止,最终都被迫下台,徐世昌接任民国总统职位。
4
民国总统徐世昌
徐世昌接任民国总统职位后,莫理循仍为民国总统的政治顾问。莫理循见到了当时的总统徐世昌,并为他出谋划策。
咸丰五年(1855年),徐世昌生于河南卫辉府,祖籍浙江省宁波府鄞县。其祖辈明季北迁燕京,清军入关时南逃天津,落籍天津,是为天津寿岂堂徐氏。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故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府治汲县(今卫辉市)城内曹营街。日后发达,凡遇以上三地人士,徐世昌皆称同乡;徐世昌善于拉关系、交朋友。
徐世昌幼年丧父,母教甚严。虽家境贫困,典当以延师教子,并自督课,且重德育。徐世昌稍稍长大一些,每交一个朋友,他的母亲一定去考察一下那人的人品如何,如果真的是贤才,则以美食款待;否则立即训斥并令其不再来往。
同治十年(1871年),徐世昌16岁时开始课人兼自学,以经营薪米;17岁因善书小楷,随叔祖父充任县衙文案;18岁为某知府治函札兼会计,以文会友;24岁为准宁县知事治理文牍,遇袁世凯,徐袁二人一见倾心。袁世凯见徐世昌青衣敝履,虽边幅不修却神采飞扬;谈吐间,显露出勃勃雄心与满腹经纶,赞道:“菊人,真妙才也!”当时徐世昌、徐世光兄弟无钱赴应天府应乡试,袁世凯即赠银百两以为川资,使徐氏昆仲得已成行,并同时中举。
徐世昌到任不久,袁世凯即因克扣年饷、诛杀无辜被人告发,军机大臣荣禄与陈奎龙负责查办。徐世昌与陈奎龙为同榜进士,私交甚笃,于是为袁世凯说请,袁世凯得以逃过一劫,使一场弥天大祸消弥于无形,袁世凯自是对徐世昌感恩不尽。
徐世昌在小站练兵工作虽只两年多,但他一来便受到袁世凯的高度信任与尊重,言听计从,称之为兄;二来是翰林出身,受到将领的尊重,皆称之为师;三来工作勤奋,自学军事及英语,先后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及《操法详晰图说》十三册,以统筹全军训练及教育,成绩卓著,声望很高,从而奠定了自己在北洋军队中仅次于袁世凯的地位,也达到了“以文修武、以军功进身”之夙志。
小站练兵,是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袁世凯、徐世昌皆功不可没。徐世昌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近代化军事理论,制订了中西结合的军制、法典、军规、条令及战略战术原则。后来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皆是从小站新军中成长起来的佼佼者。
徐世昌与袁世凯一样,即有政治野心、也有爱国热情,徐世昌在翰林院时曾因甲午战败,与数十名同事联合弹劾李鸿章;时值戊戌变法,徐世昌、袁世凯都参与了维新运动。但在关键时刻,当新旧势力交锋、维新势力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掌握军权的袁世凯身上时,袁世凯却听信了“军师”徐世昌之言:“帝虽一国之主,然当政日浅,势力薄弱;后(西太后)则两朝总持魁柄,廷臣疆帅,均其心腹,成败之数,可以预卜。与其助帝而致祸,宁附后而取功名。”
袁世凯深以为然,遂向荣禄告密。在义与利的选择上,徐世昌、袁世凯很现实地选择了趋利避害。二人均以戊戌六君子之血染红了顶戴花翎,从此深受后党恩宠,平步青云。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狩,徐世昌随行护驾,得到青睐。张之洞、袁世凯又交章保荐徐世昌,徐世昌遂得重用。在随后的三年中,他相继涉足清廷政务、财务、军务、学务。光绪三十年(1904年),徐世昌得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会试之阅卷大臣,也圆了徐世昌十年翰林以来主考之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徐世昌奉旨入值军机处,同年年底即授军机大臣,署理兵部尚书。这一年徐世昌正好50岁。徐世昌获此殊荣,尚未停止升迁的脚步。51岁时朝廷又任徐世昌为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东三省将军事务,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系从一品级,各省督抚联名奏事,以徐领衔,排在直隶总督袁世凯之前。
而在同一年,袁世凯与张之洞皆丧失了具有实权的总督大臣之位,入京担任了奉旨办事的军机大臣。
东北三省为清朝之发祥地,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至清末,在徐世昌上任时,东三省在十年之内连遭俄国、日本两强三次大洗劫,国土大片沦丧,几乎成了两强的殖民地,民办凋残,疮痍满目。
为谋挽救,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清廷派载振、徐世昌(皆为军机大臣)赴东北全面考察,并要求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
经两个多月数千里路跋涉,徐世昌向清廷提出了《通筹东三省全局折》,洋洋十万余言,此时徐世昌对治理东北,已成竹在胸。
徐世昌一到任,首先针对其不治之原因——“以治兵之职,而辖管理民事之官,所务不同,利害亦异,隔阂既甚,牵制斯多,其终乃无一利之能兴,无一弊之不出”——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确立总督一人负责制,“举三省全部应办之事悉以委之”,“以一人之力总集群策,复以全国之力倾助车隅之地”。设行省公署,所属各司与督抚一起共同办公,“事则公商,移则会画”,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建立起高效率决策机构和运行机制,同时也适应了推行清末新政的要求。他强调值此非常之地、非常之时,非改革无以图存。
为惩治腐败,更新吏治,徐世昌还推行了一系列具体政策,付诸实施。与此同时,他还大力招贤,尤其重用具有真才实学的留学归国人才,并向全国招揽第一流的时务人才,使东北三省“一隅之地,人才济济”;对贪官污吏则严厉打击,杀一儆百。上任数月,即查清并处理案犯数十起。其雄才大略,可见一斑。
徐世昌督东北仅两年,满洲面貌焕然一新,清廷亲贵载涛“自欧考陆军归国,经奉天(今沈阳)见马路、电灯、军警无不备具,街市焕然一新,乃宿公署,俨然欧式,益服世昌新政经画,非它省疆吏所及。还朝即力荐其值枢府焉。”世人称东北三省新政为“徐世昌新政”,徐世昌亦为此而自豪。
在应对日俄侵略方面,徐世昌在上任前与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设定的外交方针,一是“以保卫主权为第一急务”;二是“在具体交涉时,为了在主要问题上达到我们的目的,在次要问题上让步也许会复得必要”。
徐世昌对日本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予以坚决反击:“必示人以不可攻,而后人不攻;必示人以不可欺,然后人不欺。”在卫护领土主权等原则问题上据理力争,寸土不让。
一次,日人在图门至六道沟90余里钉立木桩,暗将我国领土划入韩界(韩界为日侵占)徐世昌令吴禄贞带人连夜拔去,并记上华名里数,钉立标识,使日人目瞪口呆。
徐世昌任用与日交涉“着为功劳”的吴禄贞为解决“界务问题”督办,有效地遏制了日本蚕食中国边境领土的阴谋及“满洲政策”的推行。
徐世昌在与沙俄侵略方针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同样取得了“已无余憾,为之欣慰”的结果。
徐世昌在东北实施近代化建设,使东北开改革之先河,在推进全国近代化进程方面,确实功莫大焉。
民国六年(1916年),袁世凯一死,徐世昌见国事难为,便又隐居水竹村。此后曾应黎元洪、段祺瑞之请,调解过“府院之争”。
民国六年(1917年)6月,张勋复辟时,保皇派康有为等曾寄希望于徐世昌;徐世昌也曾一度动心,因他对北洋纷争不已感到灰心,欲在复辟后掌握实权,干一番事业。后获知日本并不支持,乃知难而退,力劝张勋解除武装,恢复共和,并保证其身家安全。同时他还竭力为溥仪卸罪,继续保全清室,或许为了还掉“人情债”吧,但却受到时人谴责。
徐世昌担任民国大总统
民国七年(1918年),在选举民国第二届总统之际,段祺瑞、冯国璋相持不下,一向两面讨好的徐世昌遂作为“理想人选”,得任总统。徐世昌居然还请示早已退位的溥仪,“得其恩准”。
徐世昌对日寇一贯深恶痛绝,曾在华盛顿会议上利用矛盾,“拆散了英日同盟”。日寇对东三省的野心,早在他担任东三省总督时就已领悟很深,为此他曾进行全力抵制和反对,收回了部分主权。
徐世昌当总统时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谋求南北和解,结束内战,为此使出浑身解救,但都无甚效果,无非拖延时间,民国十一年(1922年)终于爆发了直奉大战。
得胜的直系并不感谢徐世昌“一边倒”的支持,在曹锟一再逼宫之下,徐世昌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总统府,迁居英租界。
徐世昌到天津过起了寓公生活。他出身翰林,博学多才,文章诗词书画皆精,传统文化造谐很深。
徐世昌到天津结束了他五年的总统生涯,也从此结束了他从政40余年的历程。1939年6月,徐世昌病故,享年85岁。
5
莫理循先后出任民国政府四位总统的政治顾问,事实上,自从莫理循在中国政府的聘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就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地。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因看到莫理循为新主人效力而对他产生敌意;对于中国人来说,莫理循首先是一个英国人,因而对他存有戒心也就不言而喻。结果,莫理循所有的努力和理想都付绪东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