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空军史上的第一个“航空委员会”
编撰 波特兰先生
在回忆东北老航校创建史时,相关报道和研究资料往往会说中共中央曾从延安先后调动了三批赴东北的干部,这是事实。但不能忽略了还有一支由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人民自治军先后选派的干部队伍参与了东北老航校的创建工作。
这支队伍是共有20多名干部参加了创建航校的工作。当时毛主席、党中央决定调动军队和干部,挺进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在延安,号召大家报名,中央党校一、二、三、四、五部一千多人响应,黄乃一也积极报名参加赴东北干部团。彭真同志在延安主持会议,刘少奇致欢送词,欢送赴东北干部团。
1945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正式决定进入东北的部队番号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肖劲光任副司令兼参谋长,
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任副司令,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
1945年11月初,由延安出发到到达沈阳的第一批老航校开拓者刘风、蔡云翔、田杰、陈明秋、顾青,组成了“沈阳航空队”。 原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团第四练成大队的归降日军名义上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队”纳入“沈阳航空队”。
“沈阳航空队”的任务是负责筹建航校。
为了加强对“沈阳航空队”的领导,并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的航空建设,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人民自治军先后选派20多名干部参加创建航校的工作。
参加创建航校的东北局、东北人民自治军工作人员名单如下:
黄乃一、张宝中、张凤岐、顾磊、白平、姚峻、李熙川、张培根、张清贵、刘西科、李连富、陈乃康、蒋金庭、蒋天然、马文、赵凯、周兆平、李东流、王朝刚、薛少卿、杨大伦、王智涛、张孔修、龚友源等。
1945年9月3日干部团出发,经张家口,11月初到达沈阳。彭真又乘苏联顾问的飞机先期到达沈阳欢迎干部团的到来,并作了东北形势的报告,要求赴东北干部团克服各种困难,去争取胜利。
东北局组织部找黄乃一谈话,说伍修权同志写了一个条,要挑选一个干部去筹建航空学校,条件是“四条十个字”,即“政治强、身体壮、年轻、聪明”。东北局组织部推荐了黄乃一,伍修权同志“选中了”。听了这样的选择条件,黄乃一感到责任重大,如果真要自己去筹办航校,自己决不能辜负组织上的信任。
很快,伍修权同志就找黄乃一谈话,他问了黄乃一的简历及工作情况后,同意他去,并说第二天彭真同志还要找他谈话。彭真谈话的内容和伍修权的谈话内容大同小异,但都对黄乃一特别交待了筹建航空学校的各种政策。
11月9日,东北局通知黄乃一到沈阳航空队任政委。除正式宣布黄乃一为政委外,其它领导干部都没有正式任命。但当时都将刘风、蔡云翔叫做队长,将林保毅叫做林部队长。
黄乃一为筹建航校,确定了办校方针。他要带领这8个中国人管理300多个日本人,困难多、时间紧、任务急,往往是一个中国人,拿着总部的介绍信去一个机场,在当地驻军协助下,搜集器材、修理飞机。
当时社会环境很不安定,为防备发生意外,黄乃一和刘风、蔡云翔、田杰、陈明球、顾青、张保中、张凤歧,每天晚上都将手枪顶上了子弹,放在枕头底下睡觉。
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同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航空工作的领导,决定组建航空委员会。
伍修权任主任委员,黄乃一任秘书长,刘风、蔡云翔、林保毅(即林弥一郎)等人任委员。
中共中央东北局航空委员会的任务是:
派出人员在东北各地继续搜集飞机器材和航空油料(刘风负责);
组织航空队中的日本技术人员赶修飞机(蔡云祥、林保毅负责);
研究提出选调航空学员的条件和来源,并迅速开始招生(黄乃一负责)。
1945年11月15日,国民党军杜聿明率第13军、第52军进攻山海关,10天之后攻克锦州,一路向北,兵锋直指沈阳。
1945年12月,油江接任王弼出任晋察冀军区航空站站长。王弼由此重赴东北参与领导筹建航校工作。
这时,已有更多的航空技术人员聚集在东北大地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