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11月18日星期二

从教养外移基地到白茅岭监狱


上海故事[082]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上海人都知道有一个令人惊惧的地方:安徽白茅岭。19563月,上海市政府将市内游民、残老、流浪儿童和孤儿,全都送到教养外移基地,那就是位于皖南郎溪、广德两县交界的丘陵地带,那里建立了一个上海市白茅岭农场。这个农场就是上海市白茅岭监狱,占地40.5平方公里。系上海市监狱管理局下辖的行政单位。

上海市白茅岭监狱设立中共党委、纪委、工会和团委。党委下设21个党支部。机关科室18个,下辖4个监区、9个农业分场(单位)、8个居委会、1个综合厂以及公安局等单位。

白茅岭监狱自建场以来的47年中,监狱共接收游民11902人,改造罪犯37330人,劳教17297人,安置了大批刑释就业人员、流浪儿童和落政人员。为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上海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白茅岭监狱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心。市委市政府多位领导先后视察农场,指示要把农场建设成为上海社会治安的战略空间和改造罪犯的“蓄水池”。

监狱制定了以立足和发挥监狱土地、人力资源优势为根本,以保粮、增茶、副食品自给和种养加一条龙为主要内容的、能够保证和促进农业、劳务加工业及小工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监狱农场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实现监狱各阶段的经济工作目标。


极有意思的是:21世纪初,白茅岭监狱正掀起新一轮建设和

发展的热潮。一个投资7000万元、押犯规模为2200人左右的现代化、园林式、全国一流的中心监区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以监社分离为目标的农场型监狱体制改革正在进行;水系改造工程正在实施,苗木生产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生猪养殖基地初具规模;监狱改革、发展和稳定相互促进的局面已经形成。


2004416,搬迁车队在白茅岭地区驶过,犯人开始转移,值勤武警战士 个个全副武装,高度戒备。

2000多名犯人从白茅岭监狱分散的4个监区统一移押到刚落成的新监狱。对白茅岭监狱和犯人来说,这次搬迁让他们一下子跨越了半个世纪。


在这之前,他们一直被关押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白茅岭监狱农场刚建场时建造的监房。这些监房实在太破旧了,它们会让人联想到眼下中国最落后的地区人们居住的破败不堪的平房。围墙的高度和电网的电压,都没有达到监狱建设标准。不仅如此,围墙松软如泥,1999年的一场大水,几乎使整个监狱土崩瓦解。

犯人们每天早晨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倒马桶,这被叫做“溜马”。他们共同在操场中间一个大水池里洗漱和洗衣服。


白茅岭监狱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关押过上海一半以上的罪犯。那是收押犯人最旺的时候。

如今在上海市区的9座监狱,已普遍使用电子监控、电脑等装备,但在白茅岭监狱却都没有。


白茅岭中心监区始建于20029月,工程投资总额7000余万元,占地200余亩,总建筑面积42192平方米,位于皖南广德县和郎溪县的交界处,处在上海、南京和杭州这个三角区的中央,是目前上海乃至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监狱之一。

 

对白茅岭犯人来说,他们将不再有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担忧,每个监房都有卫生设施,有TCL牌电视机,在“老残犯人”病房甚至安装了坐式抽水马桶。原来的会客室就几把椅子,可以和前来探监的亲人亲密接触,但现在只能隔着玻璃墙通过电视交谈了。原来喝的是深井水,现在是自来水,以前的围墙很矮,可以看到黑黝黝的山,高高的水杉,还有黄灿灿的油菜花。如今除了围墙便是铁丝网。


白茅岭监狱关押的犯人,现在每天看报看电视,监狱的硬件设施已经和世界接轨,最重要的变化,却是将罪犯当人看了。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颁布了《文明执法十项措施》:

一、以书面形式告知每一位服刑人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二、服刑人员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主选择发型。

三、每年对服刑人员进行专项健康体检。

四、为服刑人员与亲属间的会见提供便利。

五、服刑人员打电话,在通话次数、通话时间、通话的对象范围方面减少限制。

六、服刑人员可以佩戴手表。

七、设立狱内服刑人员消费维权站。

八、准许服刑人员使用收放机作为学习用品,并保证自修大专以上学历服刑人员的复习迎考时间。

九、为相对集中的分监区外省籍服刑人员公费订阅地方报刊。

十、干警对服刑人员进行集体教育和对外省籍服刑人员进行个别教育时,一律使用普通话,其他公务场合提倡使用普通话。


在白茅岭监狱农场,已找不到坑坑洼洼的道路。到了晚上,还会听到阵阵节奏鲜明的腰鼓声,这是农场社区管委会组织的职工业余腰鼓队的街头表演,这里只有一家电影院,除了有一年春节期间放过一场《手机》,大都时间一直大门紧闭。

这里还有几家饭店,大多是当地村民开的小店,专做监狱农场的生意。唯一有些人气的“老人活动中心”是上海福利彩票中心捐建的,这一切表明白茅岭仍然还处在农业社会。

与农业化相伴随的是社会的老人化。与上海正相反,每当夜色降临,在白茅岭仅有的几家娱乐场所,出没的几乎全是老人,他们是农场的退休老职工,他们的子女大都享受到了政策搬到上海去了,在白茅岭,年轻人除了犯人,几乎就是监狱警察了。这些年轻干警有很多并非长期在这里工作,他们私下也承认很难融入当地社会。

由于缺少青壮年,这里的田地无人耕种,只能包给当地的农民,而且租金极为低廉:每亩地每年租金只有50元,是江浙地区的14

  白茅岭最早有10个监区,后来合并成4个,它们非常分散。整个40平方公里的白茅岭都是监狱。这里的一切都是围绕监狱展开的。监狱领导不仅要管大墙内的事,更要管大墙外的事。从托儿所、学校到火葬场,从工厂、农田到电视台都要搞,都要管,他们俨然是这片土地上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最大的“老板”,然而他们又是“跛脚鸭”,他们没有一级政府所拥有的权限,比如他们不能征税,这种管理模式正在走向死胡同。他们希望把大墙外面的事最终交给政府去管,但在长期以来习惯于“社会依赖监狱,监狱依赖政府”的白茅岭,这样的战略调整决非一朝一夕的事。

中国已经废除了劳教制度,那么白茅岭的未来会怎样?那里的犯人将增多还是减少?没人会为此去期待什么。白茅岭,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有一点是肯定的:谁也不愿意呆在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曲折苦难的经历,无论是有罪或无罪,罪与罚是这个人间地狱永恒的主题。这里与天堂的距离最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