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9月29日星期二

第1566章 中国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腾讯科技讯2020-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46次CNNIC报告第三章: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以下为报告第三章:

 

互联网应用发展概述

 

2020年上半年,我国个人互联网应用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其中,电商直播、短视频和网络购物等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显著,增长率分别为16.7%、5.8%和5.5%。基础类应用如实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娱乐类应用如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均保持稳健增长,增长率维持在1%至5%区间。在手机互联网应用发展方面,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率超过5%。

 

2020年6月,15-19岁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最多,达83个;其次为20-29岁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为72个;15岁以上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随年龄增长逐步减少,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为44个。

 

基础应用类应用

 

1

截至2020年6月,我国实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31亿,较2020年3月增长3466万,占网民整体的99.0%;手机实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30亿,较2020年3月增长4024万,占手机网民的99.8%。

 

实时通信行业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现较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行业发展方面,实时通信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应用之一。在个人实时通信领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民间的沟通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的从线下转移到在线。在这种情况下,实时通信作为最主要的在线沟通渠道,用户活跃程度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微信和QQ在第一季度的每日总消息数和使用时长同比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在企业实时通信领域,出于对无接触办公环境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疫情期间开始使用企业实时通信产品,推动这一市场的用户规模显著增长。数据显示,钉钉在疫情期间用户突破3亿,助力1500万家企业实现复工复产;企业微信在疫情期间的用户从6000万增长至2.5亿。

 

在市场竞争方面,实时通信领域的新入局者持续增加,推动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华为的“WeLink”、字节跳动的“飞书”、拼多多的“Knock”等企业级实时通信产品陆续在2020年上半年对社会开放。这些大型科技公司对企业实时通信业务的渗透,标志着该领域的竞争从两强格局向多极化格局演变。此外,三大运营商联合发布了《5G消息白皮书》,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直接为用户提供富媒体实时通信服务。作为短信的升级版应用,5G消息相比现有实时通信产品具有用户基数大、操作成本低等天然优势,但其在用户体验、服务生态等方面则与现有成熟的实时通信产品存在差距。

 

在社会影响方面,实时通信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要的防疫信息平台。一是实时通信应用的公众号、小程序成为疫情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实时通信小程序的新冠肺炎疫情模块仅在1-3月就为全国用户提供了超过60亿次疫情动态查询服务。二是实时通信企业积极参与推动各地复工复产复学。基于大数据、人脸识别和卫星定位等技术,实时通信企业推出健康码、乘车码、复学码等工具,以数字化手段协助社会恢复正常运作。三是实时通信企业在疫情期间进一步助推医院的信息化改造。例如,一些实时通信企业将旗下实时通信、云服务、在线会议等多种产品整合成“医院战疫数字化解决方案”,为抗疫前线医护人员的培训、会诊及患者信息更新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移动办公环境。

 

搜索引擎

 

截至2020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7.66亿,较2020年3月增长1539万,占网民整体的81.5%;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7.61亿,较2020年3月增长1542万,占手机网民的81.6%。

 

2020年上半年,为拓宽收入渠道,搜索引擎持续推进内容生态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智能化水平。同时,海量信息搜索的社会治理效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初步体现。

搜索引擎加快构筑内容生态体系。一是流量商业价值最大化是建设内容生态的主要动力。为有效提升盈利能力,搜索引擎企业纷纷通过建立内容生态体系实现用户留存,助推流量变现,降低营收成本。数据显示,百度来自应用内搜索、移动生态系统的流量增长稳健,2020年营收成本连续两季度下降。二是充实原创内容和购买内容是建设内容生态的主要手段。经过两年的大力发展,百度百家号创作者数量第二季度同比增长52%,现已成为平台内容生态体系原创内容的主要提供者,与新闻信息、百科、视频、直播等共同构建信息搜索和分发体系;头条搜索的独立App上线,在整合字节跳动旗下产品内容的基础上,先后收购互动百科和百科名医网,进一步提升搜索内容的全面性和专业性,以满足用户内容消费的多重需求。

搜索引擎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一是搜索入口更加智能化,智能助手改变信息搜索方式,越来越多地被用户接受。数据显示,2020年6月小度助手语音交互总次数达到58亿次,同比增长57%。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搜索通过AI工具拓展搜索入口,过去一年来,AI相机识别搜索使用量提升超过10倍。二是搜索直达服务更加智能化,如微信搜一搜不断提高搜索连接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可以根据用户的关键词直接连接相应的信息信息、娱乐资源和小程序,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的内容、品牌与服务的连接方式,如搜索“核酸检测”可直接进行预约,搜索品牌名可直接进行购买。

搜索引擎开始发挥社会治理效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用户搜索活跃度明显提升。疫情期间,百度搜索流量增长超过30%、搜狗搜索和信息流等产品总访问量超过5.6亿次。搜索引擎积累了海量用户需求信息,在抗疫和复工复产复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入口和引导作用,成为追踪舆情、科普辟谣、指导抗疫物资分配的重要参考。未来,对搜索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建模预测,可在突发事件态势研判、服务民生、推动经济恢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助力构建数字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网络新闻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7.25亿,较2020年3月减少565万,占网民整体的77.1%;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7.20亿,较2020年3月减少642万,占手机网民的77.2%。

 

2020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网络新闻行业深入开展疫情相关报导,通过多种形式助力抗疫斗争。与此同时,网络新闻媒体通过对各类平台的深度应用,不断扩大信息触达范围,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网络新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助力抗疫斗争。一是丰富呈现形式,坚定抗疫信心。网络新闻媒体深入湖北武汉抗疫一线,通过拍摄Vlog、制作抗疫海报和宣传片等方式让全国人民了解抗疫一线真实情况,坚定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积极对外宣传我国抗疫成就。2020年4月,新华社在海外发布名为《病毒往事》(Once Upon A Virus)的视频,一经发布即受到各方广泛关注,获得超过百万次观看和数万次点赞转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播出《武汉24小时》系列纪录片,截至2020年5月,视频触达量超过1400万,观看量超过600万。网络新闻媒体对外积极发声,增进了世界各国对我国抗疫斗争的理解和支持。

 

网络新闻媒体进一步扩大信息触达范围,提升新闻传播效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新闻媒体通过社交平台、新闻信息类应用、搜索引擎、短视频平台等发布新闻信息,使用户更加便捷地获取新闻信息并进行多次分发,提升新闻传播效果。上述举措帮助用户更加及时地获得抗疫最新动态,做好个人防护,形成防控联动,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其中,央视新闻每日跟踪各地疫情相关最新数据,借助微博、哔哩哔哩等平台整合发布防疫信息,相关账号每日阅读量超过百万;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公众号“侠客岛”及时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适时推送疫情相关分析文章,多篇文章阅读量均达到“10万+”;新浪新闻跟踪全国和世界疫情最新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为全球华人了解疫情信息提供便捷通路。

 

社交应用

 

截至2020年6月,微信朋友圈使用率为85.0%,与2020年3月基本持平;QQ空间、微博使用率分别为41.6%、40.4%,较2020年3月分别下降6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

 

2020年上半年,社交市场格局稳定,部分产品仍在摸索创新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平台在国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交市场总体格局稳定,细分领域持续探索创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长期占据大部分流量,并通过不断丰富短视频、电商、本地生活等服务,构建完善的流量闭环和服务生态。面临市场空间有限的问题,部分社交应用将挖掘小众群体的独特需求作为创新的立足点。为满足“Z世代”的个性化需求,部分社交应用企业针对细分领域的社交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新技术、用户代际新变化带来的机会,努力寻求创新突破。2019年超过50款社交产品陆续发布,2020年上半年又有一批新细分社交应用上线,如阿里巴巴推出真实社交产品“Real如我”等。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平台在国内外信息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国内社交平台,我国网民及时了解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形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博主将当地的疫情发展情况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分享到微博上,成为国人了解海外疫情发展的重要窗口。截至2020年3月,海外微博用户累计上传192万条疫情相关视频,覆盖五大洲、36个国家,播放量超过758亿次。二是通过海外社交平台,我国网民、企业积极展示中国形象。反映我国抗疫战斗的视频、新闻等在国外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为海外网民了解我国抗击疫情的真实情况提供有益帮助。我国网民自制短片《武汉莫慌,我们等你》被翻译成10国语言版本,在海外社交平台进行传播,分享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我国出海企业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平台上宣传抗疫援助,提升中国品牌影响力。

 

远程办公

 

截至2020年6月,我国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1.99亿,占网民整体的21.2%。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远程办公成为持续做好疫情防控、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互联网应用。远程办公通过重塑原有工作方式,将企业线下与在线业务有机融合,在疫情结束后也有望成为常态化运营工具,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

远程办公用户需求集中爆发,市场规模增长迅猛。一是在用户规模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得到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复工期间,使用人次、时长均出现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仅2020年2月4日当日,天翼云会议新增用户6万户、会议时长9万小时;2020年6月至7月,远程会议日均使用时长达110分钟,用户使用日趋常态化。二是在市场规模方面,2020年春节期间,我国有超过1800万家企业采用了在线远程办公模式,全年智能移动办公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75亿元、增长率为30.2%。

远程办公应用市场竞争激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受需求推动,各类企业迅速开展竞争、抢占市场。大型互联网企业依托现有产品进行全面拓展,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专注于垂直行业的专业软件服务商借势完善精细化服务,如医疗领域的Vidyo、教育和医疗领域的小鱼易联等;软硬一体化服务商将多种业务流程汇聚到统一平台,实现各种办公软硬件之间的融合,如华为云WeLink等。二是软件性能与功能加速迭代。随着竞争日趋激烈,远程办公应用的服务能力迅速提高。在软件性能方面,同时在线人数、视频清晰度、低延迟等性能加速迭代,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如钉钉、企业微信等支持300人同时在线。在软件功能方面,互联网媒体技术与传统OA软件功能创新融合、丰富远程办公服务能力,有效助力企业在疫情期间维持正常运转,如直播与在线文档协同操作功能相结合,极大提升远程会议的沟通效率。

远程办公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软硬件产业拓展。一是推动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满足远程办公对于视频清晰度、信息时延、服务器并发处理等核心性能的需求,多种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速,包括无线高速网络建设、云计算服务扩容、高性能服务器部署和大容量内存芯片研发生产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腾讯会议8天扩容超过10万台云主机,涉及超过百万核的计算资源投入,推进了服务器市场增长。二是推动相关智能软硬件产业发展。远程办公与企业数字化管理的融合日趋深入,大幅增加相关智能硬件需求,如智能门禁、智能路由器、智能交互屏、远程视频设备等。远程办公服务通过软硬件一体化融合,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加速企业级服务市场创新。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业务加速云化,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SDS市场规模同比增速达25.9%。

 

商务交易类应用

 

网络购物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49亿,较2020年3月增长3912万,占网民整体的79.7%;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47亿,较2020年3月增长3947万,占手机网民的80.1%。

 

2013年起,我国已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网络零售市场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显现。上半年网上零售额达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3481亿元,同比增长14.3%,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25.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已达到25.2%。网络零售通过以消费扩内需、以创新促发展、以赋能保市场等方式为打通经济内循环提供了重要支撑。

 

扩内需,在线消费增强经济韧性。一是保障疫情期间的民生所需。上半年疫情爆发助推了“宅经济”发展,商品消费向在线转移明显。主要电商平台启动紧急响应,充分发挥自身供应链优势,通过海外直采、协调国内品牌商家等方式保障生活必需品供给。二是有力促进疫情后的消费回暖。电子商务平台与地方政府联合发放各种形式的电子消费券,通过补贴用户激活在线线下消费;商务部等部门组织电商平台开展在线“双品网购节”,带动同期全国网络零售额超过4300亿元;在“618”电商年中大型促销中,天猫和京东交易额分别达到6982亿元和2692亿元,展现了内需引擎的力量和经济转型的动能,有力促进消费释放,增强了经济韧性。

 

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助推经济升级。一是跨境电商成为稳外贸、促回流的重要方式。2020年1月至5月,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达717.3亿元,同比增长22.4%。外贸企业通过网上营销、网上交易实现生存发展。第127届广交会期间,近2.6万家境内外参展企业实现了“云”上全球采购。同时,跨境电商进一步促进消费回流,截至2020年6月,我国跨境电商用户规模已达到1.38亿。二是生鲜电商等新模式推动各类消费增长。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生鲜电商和在线买菜等民生类消费应用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2020年6月,用户规模已达到2.57亿,占网民整体的27.4%。此外,农产品电商、二手电商用户规模分别达2.48亿和6143万,在推动农产品上行和促进闲置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市场,电子商务为广大中小企业赋能。一是在线化转型提高企业疫情时期的经营能力。疫情防控期间,网络零售催生的“在线经济”“宅经济”等新经济业态为传统企业和商家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通过入驻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经营会员微信群等数字化方式,中小企业加快在线运营,推进复工复产进程。二是平台赋能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2020年上半年多个电商平台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科技赋能、资源赋能等方式全力支持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如京东数科为中小企业提供区块链电子合同、区块链商业秘密保护及基于京东智能供应链数据服务的多项解决方案;阿里巴巴启动扶持中小企业的“春雷计划”,通过激活数字化产业带等重要举措,利用反向定制模式助力工厂在线直销。

 

网上外卖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1124万,占网民整体的43.5%;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07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67万,占手机网民的43.7%。

 

从外卖及相关业务发展来看,2020年上半年行业在经受短期冲击后逐步呈现触底反弹趋势。一是疫情对外卖行业造成了短期负面冲击。疫情期间,部分餐饮门店停业和小区封闭,用户减少外卖需求对外卖单量规模和平台营收造成了负面影响。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美团点评餐饮外卖业务营收同比减少11.4%。二是客单价和劳动力成本改善助力行业回暖。受疫情影响,外卖骑手成本有所降低,同时更多中高端品牌餐厅开启了外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卖客单价,劳动力成本和客单价的改善对外卖业务回暖均有正面影响。数据显示,二季度美团点评餐饮外卖营收同比增长13.2%。三是本地生活新业务迎来发展机会。受疫情推动,2020年上半年外卖平台买菜及闪购等新业务需求增长迅猛,高增长为外卖平台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平台借助自身规模优势不断完善供应链,为中长期业务飞跃奠定了基础。

 

从外卖业务社会影响来看,其对餐饮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是为疫情期间餐饮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撑。疫情期间,外卖业务成为餐饮企业维持运转、稳定现金流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2020年1月至5月以来新增外卖相关企业10.6万家,较2019年同比增长766%。其中,今年4月和5月新增外卖相关企业数量均超过4.3万家,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新增数量。疫情对线下堂食的冲击,加速推动部分未触网的餐饮品牌加入外卖队伍并得以生存发展。二是带动餐饮业新增消费。通过潜移默化影响需求端,网上外卖为餐饮业营收增长创造了更多机会。一方面,外卖推动了下午茶、夜宵等细分场景餐饮需求;另一方面,用户因为外卖便利化服务而增加了餐饮支出。数据显示,在餐饮业总营收与总利润的增量中,分别有75%和65%由外卖业务拉动。

 

网络支付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05亿,较2020年3月增长3702万,占网民整体的85.7%;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02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64万,占手机网民的86.0%。

 

2020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领先,网络支付模式多元发展,支付业务合规化进程加速,整个行业运行态势持续向好。

 

我国移动支付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交易规模连续三年居全球首位。一是移动支付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支付机构通过在线线下一体化支付、全国性福利补贴、商户在线培训指南等手段助力“小店经济”蓬勃发展。同时,支付机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信用县域”和“县域普惠金融”建设,拓展更多的“+支付”应用场景。二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下商户加速向在线转化,移动支付工具发挥惠民信息载体、电子钱包、信用媒介、收银记账等作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2020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支付金额达196.98万亿元,同比增长18.61%,稳居全球第一。

 

网络支付多元化彰显支付市场韧性和潜力。一是我国网络支付向农村及中老年群体渗透。网络支付方式多元化、支付口令智能化、应用体验便捷化,助力网络支付鸿沟逐渐缩小,呈现普及化发展态势,从而有助于提升支付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截至2020年6月,我国40岁及以上网络支付用户比例为36.6%,较2020年3月增长4.5个百分点;农村网络支付用户占比增长2.7个百分点。二是聚合支付助力支付产业链互联互通。作为商家、消费者、多家支付机构的连接载体,聚合支付不仅提供了便捷化的收银方式,还提供了精准营销、数字化运营、低门槛贷款等增值服务。在支付产业链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促进线下商户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下沉市场”普惠金融的发展。

 

央行加强监管力度,督促支付机构合规化发展。一是国家加强对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2020年上半年,央行各分支机构合计向支付机构开出了5张罚没金额超过千万元的罚单。央行共注销30余张《支付业务许可证》,仍持有支付牌照的还有约237家公司。央行以问题为导向完善治理机制,支付机构严监管模式将常态化。二是跨境支付合规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截至2020年3月,约有15家参与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支付机构,获得了正式的《跨境支付许可证》,跨境支付业务资质由试点制迈入许可制,整个跨境支付市场发展将更加规范、健康、有序。

 

网络娱乐类应用

 

网络游戏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805万,占网民整体的57.4%;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36亿,较2020年3月增长699万,占手机网民的57.5%。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活动受到较大限制,网络游戏填补了网民的文化和娱乐需要,带动网络游戏行业营收和企业数量双增长。与此同时,我国日益庞大的移动类游戏市场为更多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土壤。此外,我国网络游戏企业也进一步加大了与国际知名游戏企业在移动类游戏领域的交流合作,助力我国移动类游戏精品化,将为我国网络游戏用户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

 

满足网民切实需要,带动网络游戏行业营收、企业数量双增长。新冠肺炎疫情严重阻碍了社交、娱乐等线下活动,促使相关活动转至在线。网络游戏作为重要的在线娱乐手段在疫情期间满足了网民需要,促进网络游戏行业加速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394.93亿元,同比增长22.34%;我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营收达75.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3.62亿元),同比增长36.32%。2020年上半年,我国新增游戏企业超过2.2万家,平均每天新增122家。游戏类应用数量达92.5万款,占全部移动应用程序比重的25.8%,环比增加2.6万款。

 

移动游戏市场广阔,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土壤。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网络游戏市场销售总收入中,移动游戏占比为75.04%,远超其他各类游戏。庞大的移动类游戏市场和较高的收益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新模式、新玩法的出现提供了成长空间。2019年以来,多款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移动类游戏获得了网络游戏用户和市场的青睐,为网络游戏行业的持续推陈出新、健康发展起到了激励作用。其中,自2020年7月上线后,模拟经营类移动游戏《江南百景图》一直稳居游戏畅销榜前50,并数次达到iOS榜单第一。

 

游戏厂商加强对外合作,提升移动类游戏用户体验。2019年全球用户支出排名前十的移动类游戏由中、日、韩、美四国包揽,标志着我国移动类游戏在全球范围内已处于第一梯队。随着我国移动类游戏在全球范围的优势愈发凸显,我国网络游戏企业与国际知名游戏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网络游戏企业的合作,有利于推动我国网络游戏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助力游戏精品化,为我国网络游戏用户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2020年6月,腾讯宣布与国际知名游戏厂商宝可梦公司(pokemon company)共同开发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宝可梦大集结》;网易与动视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2019年起合作开发的移动类游戏《暗黑破坏神:不朽》于2020年开启了注册。

 

网络视频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较2020年3月增长3777万,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61万,占网民整体的87.0%。

 

2020年上半年,网民的娱乐需求持续向在线转移,推动网络视频使用率、用户规模进一步增长。优质内容依然是网络视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基础的付费模式逐渐获得用户认可。

 

从内容运营看,精品短剧成为网络剧市场亮点,各平台加速剧场化运营。2020年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发布,相关管理部门对网络剧规划立项、成片审查等环节严格把关,管控注水剧,引导精品化网络短剧的创作生产,促进网络精品短剧快速发展。2020年上半年,各大视频平台共上线356部网络剧,其中网络短剧占47.5%,较2019年提升12.4个百分点,其中以《我是余欢水》《隐秘的角落》为代表的网络短剧实现了流量和口碑的双丰收。此外,各大平台持续剧场化布局,提升精品内容自制能力,实现剧场类型化、精品化、规模化,既满足不同用户的观剧需求,也通过强化类型及定位,构建自我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

 

从商业模式看,付费超前点播渐成常态,会员服务收入稳健增长。2019年以来,除芒果TV外,其他视频平台的付费会员增速逐渐放缓,提升会员的ARPU值成为各大平台盈利的关键方向。优质内容和符合用户需求的排播,共同构成了吸引用户付费的关键。2019年8月,腾讯视频首开付费超前点播模式,提前解锁剧集结局,随后其他平台多部网络剧效仿。2020年3月以来,付费超前点播网络剧数量明显增多,形式和价格也逐渐固定,渐成常态编排模式,为视频网站开辟了新的收入渠道。2020年上半年,爱奇艺会员服务收入86亿元,同比增长26.5%,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达57.3%。

 

短视频行业与新闻、电商、旅游等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入,传播场景不断扩展。短视频平台也持续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作为信息传播方式,短视频逐渐成为其他网络应用的基础功能。一是短视频成为新闻报导新选择。短视频提供大量信息来源,改变新闻叙事方式,扩宽新闻报导渠道,创新新闻传播方式。疫情期间,微博用户累计上传225万条疫情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842亿次。二是短视频成为电商平台新标配。各大电商平台持续布局短视频业务,利用短视频生动形像地展示商品,促进消费者形成产品认知,激发用户需求,提升转化效率。目前短视频已经成为主流电商平台的标准配置,“种草”功能日益凸显。三是短视频成为旅游市场新动力。近两年,短视频带火了一大批旅游景点,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营销手段。各大在线旅行平台纷纷打造短视频内容社区,引导用户创作短视频游记,增加平台流量,最终实现流量变现。

 

作为主流网络应用,短视频平台积极探索助农新模式。短视频平台通过内容支持、流量倾斜、营销助力、品牌赋能等手段展开助农行动,为农户解决生产、经营难题,助力乡村经济发展。重点短视频平台目前已涵盖了农民、农技专家、企业等在内的整条农业产业链,形成在线交流学习甚至交易的社区。疫情期间,快手批量上线农技类课程,并发布“春耕计划”,对农技类短视频给予5亿元流量助推扶持,同时让线下企业通过在线电商的方式进行销售,全链条全场景支持农业生产与经营。抖音短视频等平台发起“战疫助农”系列活动,提高各地农产品供需信息对接效率,协助农户解决农产品销路难题。

 

网络直播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较2020年3月增长248万,占网民整体的59.8%。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30万,占网民整体的32.9%;游戏直播的用户规模为2.69亿,较2020年3月增长923万,占网民整体的28.6 %;真人秀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86亿,较2020年3月减少2115万,占网民整体的19.8%;演唱会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21亿,较2020年3月减少2947万,占网民整体的12.8%;体育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93亿,较2020年3月减少1927万,占网民整体的20.6%。

 

2020年上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网络直播行业产生了明显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电商直播成为2020年上半年发展最为迅猛的互联网应用之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电商直播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过40万,观看人次超过500亿。电商直播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因素:在政府层面,电商直播成为各级政府提振经济、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针对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外市场变化,党中央明确提出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电商直播对于激发消费潜力的作用得到良好体现,成为建设内需大循环的重要力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方政府积极鼓励引导这一新型业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建设产业园区等方式支持辖区内电商直播业务的发展。在企业层面,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涌入使得电商直播迅速发展壮大。上半年,无论是以淘宝、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还是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甚至以百度、搜狐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公司,都陆续加大了对于电商直播的布局力度,推动电商直播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人才、资金和媒体资源,为上半年的爆发性增长奠定了基础。在用户层面,电商直播激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用户的在线购物需求,并与抗疫救灾、助农脱贫等目标相结合,增强了用户购物过程中的获得感。以央视在微博推出的“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公益行动为例,该直播通过央视新闻主播与职业电商主播共同为湖北特色产品进行宣传,吸引了1091万用户同时在线收看,单场销售额就超过4000万元。

 

二是游戏直播业务延续了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作为网络直播的传统类型,游戏直播在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为很多用户在家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推动游戏直播平台营收和移动端用户活跃度进一步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斗鱼和虎牙营收分别同比增长42.4%和40.3%。在用户活跃度方面,两家​​公司的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同比增幅在第一和第二季度均保持在15%以上。

 

公共服务类应用

 

网约车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40亿,较2020年3月减少2219万,占网民整体的36.2%。

 

2020年上半年,网约车企业以新模式、新业务探索共赢机制,全行业筑牢安全出行防线,不断提升社会效益。

 

在市场运营方面,一是企业深挖跨界融合和自动驾驶潜力,探索新模式。汽车厂商和网约车企业正在以“硬件+软件”的模式开展协同合作。前者拥有汽车制造能力和渠道资源优势,后者拥有数字技术能力和用户资源优势,二者深度融合,重塑网约车市场格局。此外,网约车企业进一步加强在智能化领域的投入,纷纷上线L2、L3级自动驾驶业务,接入智能驾驶产业链。未来,企业将通过逐步提升智能化水平、优化运营服务能力,持续拓展生存空间。二是网约车企业吸引“长尾市场”用户,拓展新业务。近期,满足“长尾市场”需求已经成为网约车企业新的发力点。一方面,平台不断聚合服务商运力。继高德地图、美团点评在平台上聚合服务商后,滴滴出行开启一键呼叫多个出行服务商模式。另一方面,平台深挖商务和生活服务潜力。围绕政府和商务需求,网约车企业提供专车、通勤车和定制商务包车服务;围绕生活服务需求,网约车企业拓展同城货运业务,提供实时配送服务。

 

在社会效益方面,一是网约车行业守住安全防护底线,用户出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网约车企业不断升级安全策略,如为司机进行核酸检测,为车辆安装防护膜,推出“智慧防疫码”等,切实保障司机和乘客健康。此外,网约车安全标准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首次发布,内容涉及行程分享、110报警、紧急联系人、行程录音、号码保护等基础性安全功能要求,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二是网约车行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供医护运力支持。疫情期间,网约车企业组织运力全面支持抗疫、防疫工作,在武汉、北京、南京等十余个城市组建医护车队,有约16万名司机自愿报名加入,累计服务超过37987名医务工作者,行驶总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

 

在线教育

 

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较2020年3月减少4236万,占网民整体的40.5%;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77亿,较2020年3月减少4355万,占手机网民的40.4%。2020年第二季度,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大中小学逐步有序开学复课,在线教育用户规模有所回落。

 

2020年上半年,在“停课不停学”政策的引导和助推下,全国2.82亿在校生普遍转向在线课程,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未来,在线线下融合成为教育行业发展趋势。

 

从供给端看,在线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相互促进发展。一是多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成为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重要基础。2019年,全国98.4%的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网络接入,90.1%的中小学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教师达1000万人次。这些成果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检验,为推进在线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在线教育的广泛应用实质性推动教育信息化实践。疫情之前,校内教育信息化的产品及应用多为辅助功能,其目的为实现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协同,而较少涉及教学内容的输出。疫情期间,各地学校、政府与第三方企业、平台及时推出在线课程,教育信息化得以真正向教育创新转变。

 

从用户端看,疫情期间大众对在线教育的认知和使用迅速提升。一是各地教育部门积极推进网络学习平台使用。2020年2月,《关于在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印发后,教育部及27个省份分别开通国家级、省级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托底服务。截至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人次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二是各大在线教育平台加速渗透下沉市场。各大在线教育平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面向学生群体推出免费直播课程,用户规模迅速增长。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行业的日活跃用户数量从平日的8700万上升至春节后的1.27亿,升幅达46%,新增流量主要来自三、四、五线城市。截至2020年6月,三线及以下城市在线教育用户占整体的67.5%,同比提高7.5个百分点。同时也应看到,尽管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加速向下沉市场渗透,但教育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内容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实现偏远地区的普惠教育仍任重道远。

 

从发展趋势看,OMO将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在线教育能突破时空限制,促进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线下教育更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未来在线线下教育融合是大势所趋。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在线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未来,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在线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监管、市场准入等制度规范,各地学校可逐步探索将优秀在线课资源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开展基于在线智能环境的课堂教学,实现更高目标的教育培养和产出。

 

在线医疗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用户对在线医疗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行业的在线化发展,在线医疗对线下医疗体系的补充作用凸显。

 

在线医疗市场规模加速扩张,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76亿,占网民整体的29.4%。一是新技术支撑推动医疗“新基建”落地。在供给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势,相关在线医疗企业不断在智慧医疗领域进行拓展和探索,积极与政府、医院、科研院校等外部机构合作,开展以信息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医疗业务。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团队与腾讯公司宣布达成合作,共同成立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攻坚流行病、呼吸疾病和胸部疾病的筛查和防控预警。二是付费模式不断成熟,行业良性发展生态逐渐形成。在运营端,互联网企业开始探索服务模式,大力推动包括医美、口腔、体检、疫苗、孕产等相关的付费医疗行业发展,促进用户在线医疗消费不断升级,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生态。数据显示,阿里健康来自在线健康咨询等在线医疗业务的收入达到3842万元,同比增长221.2%。

 

在线医疗行业政策持续出台,服务主体多元化特征明显。截至2020年6月,26.4%的网民在线购买过药品、健康器械等医疗用品;受疫情影响,17.9%的网民使用过网上挂号、问诊等在线医疗服务,网民对在线医疗接受度不断提升。一是政策推动在线医疗服务纳入医疗保障支付体系,助推在线医疗普惠共享。随着政策出台,医保信息安全、隐私、电子医保支付凭证、电子签名安全性、电子票据等问题逐步解决,在线医疗惠民共享进一步实现。2月26日,武汉市医疗保障局为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开通医保支付,使其成为武汉首家纳入医保支付的平台型互联网医院。随后,多个省市在疫情期间临时将互联网诊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包括浙江、天津、江苏、上海等。二是传统医疗机构优质资源不断向在线延伸,带动用户增长。医疗行业以“互联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医院参与度明显提升,优质医生资源不断释放。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我国各省共有卫健委批准设置的互联网医院近600家。三是以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好大夫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访问量大幅增长,用户习惯逐渐养成。疫情期间,部分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同比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长近10倍;多平台推出在线预约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服务,显著提高结果反馈效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