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太鲁莽,
反使对方有戒备。
行事做人不谨慎,
危机随时暴身后。
“打草惊蛇”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北宋郑文宝的《南唐近事》。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王鲁的县令,他在当涂县任职期间,以贪污受贿、不守法纪而臭名昭著。他手下的官吏也纷纷效仿,导致当地百姓怨声载道。一日,朝廷派员巡视地方,百姓们趁机联名上书,控告县衙内主簿等人的贪腐行为。然而,当这份状纸递到王鲁手中时,他惊恐万状。原来,状纸上所列举的罪行,竟与他自己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王鲁在极度恐惧之下,竟然在状纸上写下了“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八个大字,意即你们虽然只是想要清除杂草(指控告主簿),却无意中惊动了我这条躲在草丛里的蛇(指王鲁自己)。这一典故,便成为了“打草惊蛇”成语的来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