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舞的草原风
在阿古登巴和腊伐尼老人的帮助下,多吉救出了被拐卖到孟加拉妓女岛的女儿雅丹,多吉带着女儿见到了来到缅甸的阿古登巴和达瓦,还有阿卓、楚三星和向奇玛。
多吉是当地著名的音乐家,他创办了内比都歌舞团,他特意带着歌舞团的一支舞蹈队前来。这支舞蹈队的演员主要是蒙古族队友。
在他们交流说话时,歌舞团的队员们已在草甸上搭起了蒙古帐篷。不一会,队员们便高兴地跳起了蒙古舞。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蒙古舞是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多吉向阿古登巴和达瓦等介绍说:
蒙古舞是舞蹈律动的集成。它们不同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身体动律,但也是通过身体的律动把对音乐的理解有规律表现出来。蒙古族舞蹈的律动,促使动作风格连贯、自然、流畅。它们构成舞蹈语言独有的情味、意味。
实际上蒙古舞的起源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16世纪以后,在喇嘛教和萨满教宗教仪式活动中,舞者戴着鹿神、牛神等面具的喇嘛教舞蹈“查玛”,程序严谨而规范,具有情节和人物,表现手法多样。萨满教巫师具有职业舞蹈家的特点,在举行萨满教宗教仪式时跳的舞蹈和敲击的鼓点有很高的技巧。有的萨满在表演时,能够在原地旋转数百圈,并弯腰叼鼓;有的同时有几面鼓,分别在头、颈、腰等部位舞绕,舞姿多彩,惊险引人。不仅是蒙古舞中有宗教祭祀活动的体现,其实中国北方很多其他民族舞蹈,如满族的《单鼓舞》《腰铃舞》、锡伯族的《抓鼓舞》等都是起源于祭祀的萨满舞。
蒙古族人民非常热爱生活,因此,他们在蒙古舞当中赋予很多情感内涵。蒙古舞的造型、动作等,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特性。比如,蒙古族人民非常崇拜雄鹰,因此在很多舞蹈动作中都是对雄鹰动作的模仿。蒙古族图腾多是凶猛的飞禽走兽,崇拜白颜色。古代萨满教中的女巫师跳舞时,身穿白色长袍,手持白绸巾翩翩起舞。
这时,几个舞蹈演员上场了。
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
多吉笑着说:
这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
多吉继续解说:
蒙古舞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创新,这表现出现代的舞蹈独特的艺术个性。舞蹈表演过程中使用的道具也发生一定转变,节日时的舞蹈都热情奔放,人们可以随性唱歌、跳舞,通过敲打碗筷等不同方式,将自身情感表达出来,将节目欢快的情绪凸显出来。如人们开始将碗、筷、碟、盅等作为舞蹈道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是筷子舞,还有盅碗舞。
这时,一个女孩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跳起了独舞。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她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多吉解说:
这是盅碗舞,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典雅、含蓄的风格。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
多吉继续说道:
蒙古舞有着草原文化的特征,热情、奔放、豪迈,其舞蹈节奏明快,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豪爽不羁的个性。蒙古族的这些舞蹈之中无不渗透着蒙古族的文化特色。主要舞蹈有古老的安代舞、弘扬藏传佛法的查玛、科尔沁的“博”舞、锡林郭勒草原一种模拟性舞蹈“角斗”、托普修尔乐舞、众人手拉手粗狂奔放的圈舞。总之,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
多吉特意解说了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多吉又兴奋地讲述起安代舞的由来:
相传很早以前,在科尔沁大草原上,生活着父女俩。他们相依为命,有一天女儿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怎么治也治不好,老父亲只好用牛车拉着病重的女儿到外面去求医。不料车走在半路上,遇上风雨,车轮陷在泥里,车轴也断了,可怜的老父亲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围着牛车来回转。女儿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老父亲哭得泪也干了,围着牛车高声唱着祈求神灵的保佑。这歌声引来了众乡亲,他们见状也潸然泪下,跟着老人甩臂跺脚,围着牛车哀歌。这样唱着舞着,感动了上苍,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姑娘的病也好了,她也加入了舞蹈的人羣,唱着,舞着。
这个奇闻不胫而走,后来草原上不管是求雨、祭敖包、那达慕盛会,都用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抒发人们的感情。人们围成一个圆圈,敞开长袍的下襬,右手拿一块绸巾,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因此人们给这种舞蹈起了个名字叫做“安代”。
阿古登巴这时向多吉提出了一个问题:
尊敬的多吉先生,你现在移居缅甸,为什么仍然对蒙古舞如此热爱?
多吉没有直接回答阿古登巴的提问。
他对阿古登巴说:舞蹈即将结束了,我们等表演结束后再聊这些事吧。
雅丹放开歌喉唱起了一首《草原之舞》:
我们在美丽的大草原,
围成圆圈跳着安代舞,
姑娘媳妇挥舞着头巾,
小伙脱去马靴光着脚,
孩子们全做着鬼脸跳,
甩巾绕巾摆巾踏着步,
拍手叉腰又向前冲跑,
翻转跳跃又凌空踢腿,
腾空蜷身又左右旋转,
甩绸蹲踩又双臂抡绸,
我们优美潇洒的动作,
给草原带来盛大狂欢,
我们都有共同的愿望,
随性热情跳舞和歌唱,
为草原送上春风欢笑。
来来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
来到我们美丽的大草原,
我们手拉着手跳圈圈舞。
雪域文化涵盖了中国的西藏、青海、新疆,也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国和巴基斯坦、缅甸等。我以传说中智慧过人的阿古登巴为主角,运用诗歌体和散文体结合的传统寓言创作方法,故事中有故事,短篇形成長篇,並配置自己的漫畫插圖,开始创作汉英版《雪域寓言》。撰写寓言故事能让我返老回童。研究雪域文化则是我防止老年痴呆的药方。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