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头发革命
阿古登巴对方时地和阿卓闲聊起“剃发易服”那些事,皇太极继位初期虽然发布了剃发易服令,强迫汉民削发剃头。
阿古登巴说道:
1644年随着清朝政权的建立,统治阶层开始在全国强行推广满族的辫发。汉族人深谙孔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教诲,并视剃发为蒙羞、受惩,因此坚决抵制。顺治皇帝进而颁布严厉的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自此流传。
当时各地官府派剃发匠和刽子手上街给人强行剃发,违抗者被当场砍头,并把头挂在剃头挑子上示众。史料记载,清军为逼迫江阴人民服从,攻城81天后屠杀了17万人。由满汉政权更替而引发的“剃发”、“留发”之争,虽然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和汉族男子改束发为结辫而告终,但因发型而起的矛盾却远未结束。很多民间起义都以蓄发作为反抗清朝统治的政治标志。
其实,汉人并非全部遵循康熙年间的“剃发易服”令,郑成功与清朝多次谈判,剃头问题始终是明郑与满清双方关注的条件之一。三藩之乱时,吴三桂也是束发起兵,对抗“剃发令”。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王朝更颁布了“蓄发令”,要求男子恢复古代束发不留辫的习俗,违者“杀无赦”。
太平军蓄发并以此作为反对满清王朝的旗标。在反“清妖”的檄文《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宣称清政府对汉人犯下种种残暴罪行,并以一段文“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表示剃发使汉人变为禽犬。清朝则将太平军称之为“发逆”、“长毛”。
太平天国明令禁止剃发,是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是“不敢毁伤”的,《孝经》认为不毁伤身体发肤是“孝之始也”。
当清军下达薙发令之后,原本归降的百姓又重新拿起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而斗争。凡此种种,可以看出头发对古人的重要性,为了头发,他们甚至可以连命都可以不要。相对于国家、皇帝,头发对他们来说好像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太平天国只是禁止剃头,并没有要求剪掉辫子,这也是太平军被清朝统治者诬为“长毛贼”的原因。相反,很多时人的文字记载中都证实,太平军依然保留着辫子,不过为了区别于清人的辫子拖于脑后,太平军做了改变。《避难纪略》中记载太平军“发仍打辫,辫线甚大,有一、二斤重者,大、小贼皆然。或有用红、绿线者,辫皆盘于发际,或结为旋螺状,曰得胜结,虽带帽,穿袍时亦然。”
太平军虽然头的前部总不刮,他们并没有取消辫子,仍然辫着头发,不过并非只打后发,即前发也留长打成辫样而兼参以很多的丝线,太平军还根据头发上装饰丝线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身份,按官职大小来分:将军以上用五彩丝绒,将军以下用红绿丝绳,没有职位发短的打红辫线,发长过尺的贯以银簪。因此辫子甚大,盘绕于头上时。另有一方法为他们所常用,即以黄绸或蓝布巾裹头,连辫子及前头一并包之,而以或真或假的珠子装饰前额。
太平军禁止剃发,清朝又严令薙发,这就苦了交战区的百姓了。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往往是两方互相拉锯的过程,今天太平军占领了这个地方,过两天可能又被清军攻下,再过几天可能又被太平军拿下。清军来,不剃头有“通匪”的嫌疑,等到剃了头太平军又打了回来,头已经剃了,已经“变妖”了,一时半会又长不起来,于是“贼所过,尽杀剃发人”。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中国男人的头上继续梳着辫子。无论统治者是谁,无论是薙发还是蓄发,到头来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晚清时期,中国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缠足被视为落后与积弱的象征。
清亡之前,率先剪辫的是海外华人及留学生。很多海外留学生把辫子盘起来或干脆剪去。此外,人们逐渐感到辫子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主张维新的康有为也向光绪帝建议过剪辫。留学生回国,便将剪辫的风气带回了国内,主要流行于新兵与学生中,但此种做法在当时仍然有“易服改元,革命排满”之嫌,没有更多的汉人敢于去冒这个风险。有些留学生回国之后,甚至不得不装上假辫子。于是“假洋鬼子”成了汉语中的新名词,汉文化又多了点苦味。
慈禧太后执政时期,在保守势力的坚持下,1907年5月6日首次下达禁止剪辫的严厉命令,经学部奏准,严禁学生、军人剪辫,其中学生“一经查出,即当咨明学部,分别惩处”;军人“如有不遵定制,改用他装,以及剪去发辫等事,无论官员、兵丁,均即斥革”。但形势变了,此时清政府已经无力像清初那样控制人民的发型,即使在清政府内部,也出现了赞同剪辫的一股势力。
阿古登巴继续说道:
从“头”开始的辛亥革命,给中国留下了一段血淋淋的关于头发“剃”与“留”的革命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1912年宣统帝退位,清律废除,大多数中国人剪去辫子,只有少数人仍坚持留辫,如保皇派张勋率辫军、学者辜鸿铭等,以表示对清朝的效忠。也有一些民众害怕剪辫会被官府斩首,不愿剪辫。
中国人现在可以自由选择发式。但在明清和民国历史上,发型问题甚至能招来杀身之祸。正所谓:发辫之所由来,由于满洲之入中原;发辫之消除,亦与满洲而俱尽。
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立即宣布辫发为大清罪状之一,并颁布公文禁止公众蓄辫。辛亥革命使剪辫得以全面开展。
1911年末,在即将结束延续了200多年的统治前,清政府颁旨允许民众自由剪辫。清王朝的覆灭不是导致新王朝的建立,而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发辫的寿终正寝也并未让中国人重新束发于顶,而是西式短发的普及。剪辫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阿古登巴笑着说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头发革命运动,从“禁烫”到“开放”又一次惊呆了世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让刚刚起步的中国美发业陷入停滞。十年间,烫发和披肩发被禁止,美发工具被销毁或没收,许多手艺高超的美发师全都无用武之地。相反,带着红袖章的红卫兵和造反队成了革命理发师,他们发明了“阴阳头”等新发型,被强制剃头的对象是被打倒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地、富、反、坏、右分子。
直到1977年,中国女人们才可以“偷偷”烫发了。当时烫发必须凭单位的介绍信,还不能做大波浪,只能稍微烫点花儿再扎起来。
1978年,享誉京城的一些著名美发厅引进了几台新式电烫机,不仅吸引了大批顾客,还招来了外国记者。改革开放后中国恢复烫发的消息随之传播世界。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发业全面恢复烫发等服务。随着个体发廊的大量涌现,日本、港台等地新颖的发型被引入中国内地,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中国人可以真正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烫任何国外的发型,都不会被骂成汉奸了。
发型不仅是一种发式风俗,还涉及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的重大问题。发型虽属于个体,也关系到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风尚。
中国男性大规模接受剪发始于1912年,这一次的剪辫运动,堪称是中国男性发型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否则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各种男士短发啦。
在民国,男士的发型已经非常丰富了,以短发为主,一开始走的是模仿英式的路线,较短的发型,稍显严谨,充满绅士风味。后来,受到了留美回国学生的影响,民国的男子们渐渐热衷于学习美式发型,相较于之前英式的发型,更为大胆随意。“鲁迅头”是漂洋过海而来的日本发型,这种寸头在鲁迅先生身上有种不可言说的魅力,不少男学生就是学着这款“鲁迅头”来剪发型的。“中分”发型,在当时,留这种发型的一般是年轻男子,如青年教授。带有知性魅力。在民国时,一般稍讲究的男人,在自己弄背头的时候,还要往头上抹一点头油,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用的发油啦!
现在最夯的发型是啥? 油头! 大背头! 中分! 卷发! or寸头!
中国人的剃发史,见证了血淋淋的事实,不只是个人发式选择,而是一段社会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
阿古登巴唱起了一首《头发革命歌》:
中国有句老话:从头做起;
大清有条法令:削发剃头。
满清王朝为了巩固大清国,
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当顺民。
大汉民族丢失国土泪未尽,
从此汉人留发不能再留头。
郑成功与大清朝多次谈判,
剃头问题始终是焦点之一。
吴三桂降清后扎起长辫子,
三藩之乱时又束发大起兵。
为了对抗大清剃发易服令,
太平天国颁布一项蓄发令,
严令要求男子束发不留辫,
胆敢违抗汉人祖训杀无赦。
太平军蓄发成了反清旗标,
汉人削发留辫就变为禽犬。
大清皇帝气得双脚乱蹦跳,
怒骂太平军为发逆和长毛。
太平天国起义兵败如山倒,
汉人头上继续挂着长辫子。
大清覆灭了但留辫却未改,
汉人并没有重新束发于顶,
只是来了个西式短发普及,
剪辫运动成了头发大革命。
润出国的学生返乡戴假辫,
地富反坏右强制剃阴阳头,
烫发必须出示单位介绍信,
中国头发革命血腥又荒诞。
中国有个信仰:头头是道;
还有一条祈愿:升官发财。
雪域文化涵盖了中国的西藏、青海、新疆,也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国和巴基斯坦、缅甸等。我以传说中智慧过人的阿古登巴为主角,运用诗歌体和散文体结合的传统寓言创作方法,故事中有故事,短篇形成長篇,並配置自己的漫畫插圖,开始创作汉英版《雪域寓言》。撰写寓言故事能让我返老回童。研究雪域文化则是我防止老年痴呆的药方。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