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6月18日星期三

天中山和周公测景台


走读中国028

 

 
天中就是指今日河南的汝南,天中山就在驻马店市的汝南县。据《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

由于此处地理位置特殊,周公在此曾筑天中山一座,上置土圭,测日影考分数以此为正。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的“天中山”碑文至今尚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登天中山、游南海寺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不朽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语道出了天中宝地的钟灵与神奇。

天中人杰地灵,被后人颂之不绝。其实还得从周公说起。天中的由来,源于周公的打造。实际上是周公为了证明自己是奉天命而行,是上天赋予了他成功,因为他身居天下之中。

但天下之中在哪里?周公说按照神人给他的指点,他带人经过反复测景,终于在汝水之滨测到了无日影的地方,遂命名为天下之最中的地方。周公还特意组织人马筑石垒土,建了一座小山,命名为“天中山”。

周公并在山上筑一土圭,以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每到夏至之时,土圭无影,仅有五寸,谓之地中。这土圭分上下两部分,周长为5.05,上部为方形石柱,正面刻“周公测景台”,背面有“天下之景中”字样。东西两侧又刻有“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的对联。后人又建“无影塔”以纪念此事周公测景,称汝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下之中。

据《诗经·召南》篇云:“蔽芾甘棠,匆翦忽伐,召公所及。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这首诗歌详细地记载了周公亲自到蔡水之滨测量日影的情况。周公把棠梨树当作住房,吃住都在棠梨树下。又据《朱熹集传》:“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肯伤。”又据《方舆纪要》中《汝宁府》条目:“天中山,在城北三里,亦名天台山,亦止尺余,上土下石,以在天地之中,故名。自古考日景测分数,以此为正。”清康熙《汝阳县志》:“天中山,城北三里,一名天台山,上土下石,高丈许。因豫州为九州之中,汝为四方之中。有鲁公颜真卿大书‘天中山’碑。”

由此可以看出,在周朝的时候,周公亲自到蔡水之滨,筑土垒石建造了天中山,并在此测出了天地的中心。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来到驻马店市的天中山下,亲自写下了“天中山”三个字。同时,唐代的人们又建“无影塔”一座,以证实此地为天下之中。清康熙年间《汝阳旧志跋》曰:“尺五寸影长天中,庸可幸乎?即古时汝南城北三里有日晷测景台,自古考日影测分数莫正于此,汝人自谓居‘天中之地’,称测景台为‘天中山’。”

周公又圆了一个梦。以“天中”昭示自己是奉天命而正大光明的代为执政,并非要篡权夺位。尽管至今还有人对此众说纷纭,那也无济于事,因为相信梦的人太多了。

梦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既虚无飘渺,又真实可见。若说梦是幻觉,然梦中之人物事件,醒后皆历历在目;若说梦是真实之表现,然醒后难找与梦中人物事件完全一致者。有时日有所思,夜即梦之;有时梦中所见,日即遇之。梦之神秘至此,周公亦早知之,即开始不断地借天命而筑梦,也让中国产生了独树一帜的梦文化。

周公虽然打造了一个“天中山”,那只是为了借梦托而平定夷族叛乱,消灭东方十七国,稳定天下而已。事实上这不够满足他的奢望,他的目标更远。

周公觉得西周的首都镐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阳城地处中原,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所以周公想迁都中原。在占星术盛行时,迁都必须说出一些道理,周公就做出了阳城位于“中原”的舆论,也就是取天下九洲中心的意思。

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认为嵩山是天室,并在此祭天。成王继位后,摄政的周公便说是遵照武王的遗嘱要营建新都洛邑。在占卜盛行的时代,周公一方面做洛邑位居地中、“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王者必居土中”的舆论,一方面打着制订历法、发展农业生产的旗号,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

周公即派太保召公去距地中阳城仅一百多里的洛邑观察地形,派人四处测景,以便找到九州的中心位置。

周公认为,在天上北极星是众星之王,号称“天帝之星”,位于天的中央。那么观星台就必须建在地的中央。经测定,他认为阳城即今登封东南告成镇则为“天下之中”。于是,他就在这里立圭表测日影。古时,因为科技落后,生产力不发达,认识水平低下,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认为地球南北长三万里。与八尺表测量出来的日影长对照,认定“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发现登封阳城夏至时表影长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点上,于是就认定这里为天地、宇宙的中心。

周公随后亲往洛邑营建都城。其制与《周礼》所记土圭测日影之说相符。

表(直立的柱子)高八尺(267厘米),圭是与表相连的座子。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仅有一尺五寸(50厘米),冬至日的日影则最长。利用土圭观测日影,就能比较准确地测定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测定出太阳年的长度,这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事实上,与阳城在同一纬度的地方,在夏至那天,八尺表的影子都是一尺五寸,谓之“地中”,实际上指的是当时国土南北的中心线。阳城所体现的并不全是天文历法,更多的是政治需要和象征。《孟子》一书中谈到“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在周初分封诸侯国时,周公就是根据各地夏至时的日影长度,来确定“诸侯受封土地的疆界”。

武则天到嵩山举行登封大典后,也曾到达阳城,为庆贺大功已告完成,就把阳城改为了“告成”。可见“古阳城”是“大功告成”的代名词。

既然大功告成,那么“天中山”再被认为是“天下之中”,也就失去了政治意义,于是今人几乎没多少人知道那座“天中山”了。当地流传了一首民谣:“天中山,三尺三,来到天中山,一步可登天。”可以说周公就是借这一步之遥,平乱成功,登上了天。

周公认定阳城为天地之中后,于是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国,豫州被称为中州,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中国、中华、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等词语中的“中”字都由此而来。连河南方言也不说“好不好”、“行不行”,而说“中不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