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6月30日星期一

平舆名人和历史文化底蕴


走读中国041
 

知晓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的人并不多,其实平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中国历史上是抺不去的一笔重彩。想要读懂中国历史,却不知道平舆文化,那是很大的缺憾。

平舆乃是西周奠基者姬昌之母太任的家乡。因周文王之母太任归省家书中有“平舆”抵达(即坐车平安回到娘家)字样而得名。

《辞源》:“周季历之妃,文王之母。”《诗经·大雅·思齐》有句“思齐大(太)任,文王之母。”《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殷商挚国(平舆最早的封国)国君之女,品德高尚,聪慧贤良,殷末嫁给周国季历为妻。夫妻和睦,互敬互爱。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淫声,口不出傲言,行不涉非礼,是以胎教,生周文王。后人在其生地建文王之母亭,亦称挚亭。隋开皇16年,在挚亭遗址上建西塔寺,塑太任像。元时重修,建圣母殿。清毁。今于县城西南建太任公园以纪念。

平舆县位于驻马店市东部,距驻马店市区约60公里。东与新蔡县、安徽省临泉县接壤,北与项城市、上蔡县毗邻,南与正阳县相望,西与汝南县相邻。总面积1285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

在夏、商时期,平舆称挚地,为古诸侯国之一,国君任姓,古城在今西塔寺,周朝时并入沈子国。沈子国也是沈氏家族的发源地之一。周朝时,周公之孙始封于沈,建立沈子国,沈国古城在今射桥乡古城村,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

战国时期,沈地属楚,为平舆邑。

秦朝,置平舆县,治所在今平舆北射桥乡古城村。

汉朝,平舆县属汝南郡。

三国时期,平舆县属魏,豫州汝南郡。

晋朝,平舆县属豫州汝南郡。

南北朝,废平舆县。

北魏,复置,治所在今平舆县城西南。

北齐,废。

隋朝,大业二年(606)复置平舆县,属豫州。

唐朝,贞观元年(627)废县,辖地并入新蔡县。

武周天授二年(691)复置,治所在今平舆县城,属河南道蔡州。

五代时期,属蔡州。

北宋,属京西北路蔡州。

金国时期,属南京路蔡州镇南军。

元朝,废县,辖地并入汝阳县,属河南江北道汝宁府。

明、清时期,属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汝阳县。

民国时期,属河南省第八区汝南县。

19514月,复置平舆县,属信阳专区。

1965年,信阳、驻马店分为两个专区,平舆县属驻马店专区。

平舆人文荟萃,历史名人众多。

被尊为“中国胎教第一人”的周文王母亲太任,便是河南平舆人,又是周文王姬昌之母。

西晋时汝南安城人(今平舆老王岗一带)周浚,则是周平王少子汝坟侯周烈的后裔。浚天资聪颖,承袭家教,善识人才高下,以才辩知名于世。

周燕,字少卿,西汉汝南安成(今属平舆县)人,先祖周平王,世袭汝坟侯。汉宣帝时,为郡决曹掾,太守欲枉杀一囚犯,周燕直言劝阻,受株连囚禁狱中,绝食而死。他有五个儿子,重合县令周子舆,栎阳县令周子羽,东海太守周子仲,兖州刺史周子明,颍阳令周子良,号称“五龙”。

许扬,字伟君,两汉之交汝南郡平舆人,曾任酒泉都尉。建武年间,汝南郡太守邓晨聘请他负责水患鸿隙陂的治理。许扬深入查看水文地理,严密组织施工,起塘四百余里,变害为利,周围数千顷土地旱涝保收。许扬死后,当地百姓为他立庙画像,常年祭祀。据考证,许扬庙即今平舆县城中永乐大市场北门对面的东皇庙,至今香火仍盛。

戴凭,东汉汝南平舆人,字次仲。习《京氏易》,16岁被推举为明经试用博士,光武时任侍中。建中二年正旦,百官朝贺,帝令群臣说经互难,义有不通,即夺其席以予通者,凭重坐五十余席。时有“解经不穷戴侍中”之语,“夺席谈经”典故即出于此。凭高风亮节,博古通今,忠言直谏,深得君臣好评。

被史界赞为“朝臣三君子”之一的陈蕃,是大汉王朝的重臣,东汉汝南平舆人。字仲举。官乐安豫章太守,迁至太尉、太傅,封高阳侯。为人刚正不阿,崇尚气节,扶正祛邪,政绩卓著。十五岁时即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一句闻名,后世“扫除天下”即典于此。做官后讨厌应酬,唯南昌名士徐孺子来了,特设一床,抵足长谈。是以唐王勃《滕王阁序》有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今于县城北面建陈蕃公园以纪念。

张熹在汉灵帝时任平舆县令。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百姓尊称他为“青天张令公”。张熹,字季智,东汉武城人,汉灵帝年间为平舆令。所《平舆县志》载:是年久旱不雨,张熹躬身施求未果,筑台积薪自焚。随天降喜雨,五谷丰登。百姓感激涕零,尊称令公,并在焚身台旁(今射桥集西)建令公庙以纪念。庙址占地八亩,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张熹自焚日为令公庙会。1958年令公庙被拆除,但是张熹为民焚身求雨之事一直在民间奉为美谈。                                                                

阚敞为东汉末年汝南郡平舆人。《平舆县志》载:做汝南郡功曹时,太守第五常委托他保管一百三十万钱。他将这些钱埋藏在堂屋里,即使穷困潦倒,也绝不动用一分一毫。二十年后,第五常的孙子来取,阚敞将钱挖出,如数奉还。第五常的孙子说,我爷爷说是三十万,我不能要这么多。阚敞将实情禀告郡守,郡守指令第五常的孙子把钱全部取走。

周嘉,字惠文,西汉末年汝南郡安成(今属平舆县)人。王莽篡权,天下大乱,嘉为汝南主簿随太守何敞护城。敞被飞箭射中,官兵败逃,敌兵围困,白刃相交。周嘉怀抱太守,以身相护,大声斥贼:为人卖命,伤天害理,难道还要伤害正直的朝廷命官吗?敌兵惊叹义士,反给车马遣送出城。光武任为零陵太守。死后,官民建忠义祠堂祭祀。

何并,字子廉,东汉汝南郡平舆人,初任长陵县令,政绩卓著,后迁颍川太守。时颖川人钟元为尚书令,掌管朝中大权,其弟钟威为颍川属官,贪赃枉法,罪大恶极。何并赴任之前拜辞钟元,元向何并行大礼为弟求情。何并言讲,罪在本人,刑律自取。到任后,选拔执法忠勇的官吏,追捕案犯,按律杀钟威于洛阳,就地正法其同伙。

被誉为“平舆渊有二龙”的许靖与其堂弟许劭都是河南省平舆县人,少而好学,声名远扬,贤良方正。兄弟俩侧以倡办“月旦会”,声名远扬。每月初一,在平舆县小清河上的月旦坪上聚众评论乡党人物,经他们评论推荐者尽皆显名于世,故“月旦评”一时名噪天下。曹操曾多次备礼求评,后得一句“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始欣然而去。《三国志》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即源于此。后许靖被刘备任为太傅,与诸葛亮同朝。

许邵、许靖的祖先是许由。许由和巢父二人均为尧时隐士,居住阳城(即今平舆县阳城乡)。巢父结巢居树,人称巢父。二人学问至高,经常结伴悠游。尧请巢父,准备让位,巢父逃走。再请许由,也逃箕山。尧又派人寻至,让许由做“九州长”。许由听了,认为污染,濯耳颖水。巢父正在放牛,以为秽浊,赶牛上游以饮。《辞源》《辞海》有载。

平舆还出了两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字涉,是平舆县阳城镇(今平舆西北)人。秦朝末年反秦义军的首领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陈大喜,字泰和,今平舆县东皇庙乡老围子村(时为陈家寨),为清末著名的太平军首领之一。

先民们还因这里地势平坦发明了太平车,既成就了远播天下的平舆美名,更成为中华民族造车技术曾经领先世界的历史见证。

甚至在神话传说中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县城还有一株汉朝的古槐树,七仙女其实是真有其人的,是董仲舒的母亲。董仲舒为纪念其母亲在平舆为七仙女修了一座衣冠冢。

平舆位于天之中、驿之东,自古以来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适合多种作物生长的理想场所。特产众多,其中以白芝麻、小磨油最为著名。白芝麻在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方面均居全国白芝麻生产基地之首,被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素以“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之美称而享誉国内外,以其个大籽饱、皮薄肉厚、色泽洁白、出油率高、口味香醇等独特的优异品质而倍受国际油料贸易商的青睐。平舆白芝麻生产加工的“小磨香油”属食用油中的珍品。以其色彩温蕴、 口味纯正、香气四溢、回味无穷、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独特品质赢得海内外客商的青睐。

平舆县也是江淮流域著名的皮革产地,东和店镇是豫南最大皮张集散地,庙湾镇出产的“庙皮”是历史上最受客商欢迎的汉口路皮货。平舆水资源丰富,矿泉水资源储量可观。经原国家地矿部鉴定,地下水为“锶和偏硅酸复合型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是河南省迄今发现的水质最优的天然矿泉水资源。
 













 

 

 

闲说汝南东汉名嘴月旦


 
 
 
走读中国040
 

在中国历史上“说三道四”是会受惩罚的,但是否知晓在东汉末年的河南却有一个固定地点、固定人物的“说三道四”活动?那就是“月旦会”。那还得从许劭说起。许劭(约150年—约195年),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射桥镇)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

东汉末年,汝南地区许劭、许靖兄弟主持的月旦评闻名遐迩,盛极一时,对当时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选官制度以及稍后出现的九品中正制均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月旦评虽为时不长,但在史坛和文坛上留下了深深的烙痕,以致后人对其评论纷纷,褒贬不一。

月旦评是东汉时期“谈论”的一种类型。“月旦”即月朔,每月初一。它是东汉末年汝南郡每月初一进行的品评人物、论士议政的一项活动。至于为何要把品评人物的时间定为每月初一,目前尚无确切的史料佐证。据推测,可能古人认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为记时办事之便,就约定俗成地将月旦定为诸多活动的首选时间了。汝南月旦评是由汝南名士许劭为首,与其族兄许靖共同主持的。

许靖、许劭堂兄弟(今平舆人)皆东汉末年著名贤士。当时,宫庭混乱,奸邪当道,政治腐败,祸乱四起。为治理国风,抑恶扬善,二许凭其才识谋略,在清河岛上开办了一个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不虚美,不隐恶,不中伤,能辩人之好坏,能分忠奸善恶,或在朝或在野,都在品评之列。评后验证,众皆信服。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一时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

“月旦评”也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孔尚任《桃花扇·修札》:“舌唇才动,也成月旦春秋。”

许劭字年轻时便立名声,有节操,喜欢品评人物,赏识不少人。如樊子昭、和洽,都有名于当时。

许劭曾经到颍川,与他同游的都是一些有道德学问的长者,只有他不去看望陈寔。而陈蕃的妻子去世后回乡安葬,乡里人都去参加葬礼,只有许劭没有去。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许劭说:“太丘(陈寔)道术太广,太广就难以周到;仲举(陈蕃)性情严峻,严峻就不能通达。所以我不去。”他品评人物大都如此。

许劭的叔祖父许敬,许敬的儿子许训,许训的儿子许相,都担任过三公。而许相因为谄媚宦官,所以官至三公并封侯,他多次派人请许劭,许劭以许相没有德行为耻,始终没有去看他。

许劭任汝南郡功曹时,郡内大小官吏均十分畏惧,居然“莫不改操饰行”,纷纷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一般的士人官吏对许氏兄弟敬若神明,即便是出身四世三公的大贵族袁绍和“任侠放荡”以豪杰著称的曹操,对月旦评也是深为折服且不得不有所顾忌。

袁绍“公族豪侠,播名海内”,平日间盛气凌人,飞扬跋扈,连董卓、何进等权贵大臣都不放在眼里。然独惧许劭之评。

同郡人袁绍是公族豪侠,平时出行前呼后拥,很讲排场的袁绍,自濮阳令离职回家,车马徒众,十分豪华,但等到准备进入汝南境内时,却把宾客等打发走了,说:“我这样的车马装束,难道可以让许子将看见吗?”于是袁绍就只乘着一辆车子回家。袁绍正是唯恐奢靡的场景为许劭所不齿,所以只得装模作样,轻车简从地回到家乡,以便给许劭留下一个好印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许劭形象与正史相似。有鉴察人的品行﹑才能的名声。曹操祖父曹腾为中常侍,故操门第不高,时人讥讽其为“赘阉遗丑”,曹操为摆脱被人看轻的尴尬局面,遂千方百计恳求许劭为己一评,为达目的甚至不惜采用胁迫等无赖手段。曹操没有得志显名的时侯,曾经置办厚礼很谦逊地求许劭为他谈相。许劭看不起他,不肯说。曹操找了个空子威胁许劭,曹操问道:“我是什么人?”许劭不回答。曹操又问,许劭才说:“你是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啊!”曹操听到后大喜,高兴地走了。

许劭的同县人李逵,正直有高尚的志气,许劭开始同他交好,后来两人有了矛盾;许劭又与从兄许靖不和,舆论因此对他不满。起先,许劭与许靖都享有盛名,喜欢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换一个题目,所以汝南有“月旦评”的风俗。

后来,司空杨彪征召许劭,又被举为方正、敦朴,朝廷特征,都不应。有人劝许劭做官,他回答说:“现在小人得志,王室将乱,我想去淮南东海避难,这样来保全家中老幼。”于是南到广陵郡。

许劭到达后,徐州刺史陶谦以礼相待,很是周到。但许劭却感到不安,告诉他的门生说:“陶恭祖表面上好名,内心却不是真的。他对我虽然很好,但这种情况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不如走吧。”于是到曲阿投靠扬州刺史刘繇。后来陶谦果然收捕了寄居在他那里的宾客。

公元195年(建安元年),孙策击败刘繇后,许劭与刘繇南逃豫章,最终在那里去世,时年四十六岁。

许劭的兄长许虔,也有名气,汝南人称平舆县有两条龙,便是指许劭与许虔。

但月旦评本身也颇受讥评,祖纳和王隐都认为一个月内便行褒贬,实在太过草率 。梅陶更称:“月旦,私法也。”蒋济《万机论》云许子将“褒贬不平,以拔樊子昭而抑许文休。”《后汉书》本传亦称许劭“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诸葛恪《与丞相陆逊书》:“自汉末以来,中国士大夫如许子将辈,所以更相谤讪,或至于祸,原其本起,非为大雠。惟坐克己不能尽如礼,而责人专以正义。”葛洪更认为“月旦评”是结党营私的表现。

不过,许劭,许靖大话月旦评,“月旦人物”便在后世成为品评人物的一个成语。许氏兄弟利用“月旦评”为时政举荐了不少人才,对当时取士有着很大影响。如许劭推荐的樊子昭、和阳士、虞承贤、郭子瑜等都显名于世,人称许劭为“拨士者”。许劭更是准确地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留下了千古佳话。

许靖出任蜀汉太傅,倍受世人敬重;许劭曾任汝南郡功曹等职。劭兄许虔与弟许劭同俱有高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平舆县城的古巷“二龙里”和小清河的“月旦岛”、“月旦桥”皆因其人其事而得名。唐代在豫州汝阳县还有“月旦里”的地名。

月旦评虽盛行于一时,然持续时间并不太长。因十常侍当国,许劭目睹朝政腐败,天下将乱,不愿入仕,他说:“‘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许靖也因事得罪董卓,亦避难出走,随着许氏兄弟两人关系的破裂并分别离乡他走,月旦评便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谁人记得捻军首领陈大喜?


走读中国039
 
平舆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两省〔河南、安徽)三市 (驻马店、周口、阜阳)结合处,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平舆是中国车舆文化之乡,又有很多历史古迹和名人传说故事,包括周文王之母太任、孔子、范蠡、董仲舒、许靖、许昭及陈胜。其中清末著名的捻军首领之一陈大喜,便是今平舆县东皇庙乡老围子村(时为陈家寨)人。

陈大喜幼读私塾,11岁拜江湖艺人“老泰山”为师,学武卖艺于豫皖结合地带。师傅病逝后,乃回乡务农。早年在家乡当过团练小头目。

咸丰初年,陈大喜曾怒赶土豪冯天杰指派到佃户五王某家催租的家丁,并对王某解囊相助,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京城,河南清兵北上援救,军力削弱,皖捻入豫作战,陈大喜乘机在家乡结捻聚义,与在正阳同时起义的张凤林部捻军相呼应,共举豫南反清大旗,声势浩大。

之后,陈大喜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到18612月,已发展到数万人。陈大喜所部捻军分编为五大旗,他与其弟陈文同领白旗,张凤林领黄旗,工典书领蓝旗,商保泰领黑旗,史广布领红旗,以白旗力量最强。陈部攻占汝宁城后又被清军张曜部击败,其后即以平舆为基地,据有汝宁、新蔡、上蔡、沈丘、确山、息县等地,“袤延几及千里”,活动范围达三府一州,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军和皖捻的反清斗争,在中国近代农民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同治元年(1862年)陈大喜部与清军激战受挫,平舆失守,家属多被惨杀。他率部出走,与张宗禹捻军、赖文光太平军联合作战,他的部队正式并入赖、张所共同领导的捻军。

成为捻军中的重要首领之一。

1864年,西北太平军东下救援南京时,陈大喜亦随同南下。

太平天国失败后,陈大喜与赖、张等首领收蓦太平军余部,迅速整编了一支新捻军,聚众30余万,转战豫、皖、鄂、冀、鲁等省数十府县。从此也开始了起义军的流动作战时期。

其后盛传,陈夫妇被迫离家去了阜阳重操旧业。与皖捻首领张乐行结义后,陈大喜任皖捻各棚拳场总教练。张乐行率皖捻起义后,陈夫妇便回乡“拉棚子”。此间,为报盐贩李某被和店盐巡打死之仇,陈大喜率30余众,扮为盐贩,引出盐卡人员打死打伤数人。此举引起各行商贩的群起响应,成立了以陈大喜为首的商帮。

陈大喜等因势利导,加快捻、串、棚组织的建立。一时间平舆地拳场林立,习武成风。每遇灾荒年景,陈大喜等打富济贫,筹集粮款,赈济灾民。使棚子迅速发展壮大。

同治四年(1865年)陈大喜会同赖文光、张宗禹部在山东曹州(今菏泽)设伏,杀死号称常胜将军的清亲王僧格林沁,全歼僧部1万多名蒙古马队,给清军以沉重打击。

曹州一战,举国震惊,清廷急命曾国藩督军围剿捻军。陈大喜率部转战豫鄂两省,后被清政府重兵镇压,陈大喜下落不明。

历史究竟是谁创造的?历史难道还是人民创造和书写的?至少在现今的视频和舞台上,到处充斥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身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如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那么如今这只是个口号罢了。在世界史书中,没有人能找到真正由人民自己书写的历史。正因为如此,有关陈大喜的事迹记载并不多,但确有其人。可现今,谁又记得捻军首领陈大喜?陈大喜在历史上的功与过,皆无足轻重,他只不过是个历史过客而已。中国人现在反而将曾国藩、李鸿章视为学习楷模了,慈禧、光绪都是舞台主角,康熙、乾隆都是中国达人。一部胡编的甄寰传,更可以改写中国的历史,农民起义的英雄已悄然退出了中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