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朝贡制度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雏型。据《诗经·商颂》记载,商汤时,四海都归顺,氐、羌等族都来贡献和朝见,只是没有具体的记载可以说明商朝朝贡的情况。史籍也载有周武王克商后,九夷百蛮各以其国所有之物而来贡,但只是泛泛而谈。唯西周时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有越裳和肃慎两个国家曾来中国朝贡。
《尚书大传》记载:周成王时,有苗异茎而生,同为一穗,其大盈车,长几充箱,人有上之者。王召周公而问之,公曰:三苗为一穗,天下其和为一乎?果有越裳氏重译而来。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越裳氏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公曰:徳不加焉,则君子不飨其质;政不施焉,则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获此赐也?其使请曰:吾受命吾国之黄耉曰:久矣,天之无别烈风淫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有则盍往朝之。周公乃归之于王,称先王之神致,以荐于宗庙。周既衰,于是稍绝。
这段记载引出了一个越裳国“三象重译而献白雉”的朝贡史话。
首先值得一说的是“三象重译”,因为这个词称是中国王化无远弗届的代名词。所谓“象”和“译”,本是指代不同方位的翻译:东曰寄,南曰象,西曰狄鞮,北曰译。强调的是王者居中,四方蛮夷来贡。如当时“楛矢东来,白狼西入,犀象南进,良马北奉”,都有是代指贡物的种类及朝贡者所处的区域方位。“忠心上达,恩泽下降”,则表明了贡上与赐下之间的关系。“象”、“译”,则为转达沟通的意思。所谓“三”者、“重”者,皆非实数,言其辗转译介之多,向化而贡献者之远,中国王化播送之广。
“三象重译而献白雉”的故事是说:因为周公居摄政六年,制礼作乐,政绩显赫,天下太平。越裳国使者在朝贡白雉时就说:他们国家有一个说法,如果上天很久没有发怒,不起烈风,不作淫雨,则一定是中国出了圣人的缘故,所以越裳国国王认为一定要去周王朝朝贡。
周成王借越裳来使朝贡的事,烘托太平盛世的局面,既可以此显示自己的功劳,又可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越裳国向周王朝贡献白雉的典故,成为了后世粉饰太平的样板。在西汉平帝时,王莽专权,越裳国重译也曾前来贡献,贡上白雉一只、黑雉二只,比周公时还多献了两只黑雉。于是群臣们拍马屁道:“这是因为大司马您的功德与周公比肩啊!”
王莽于是给越裳国来使上了个安汉公的爵号,表示他使汉朝臻于盛世。
对此事,白居易曾把周公和王莽放在一起评价,倒是独具眼光。他作诗称: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以越裳国来使粉饰功绩,藉以自重,周公和王莽确实做得一样。
越裳贡献之白雉,此白雉又是什么?即白山鸡,又称白羽山鸡,是世界久负盛名的珍禽,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和中国西部人迹罕至的地方。古代迷信以白雉为祥瑞,以为瑞鸟。
黑雉则为黑长尾雉,台湾称为宝岛奇鸟,别名帝雉,也是野鸡种类。雄雉上背、胸部及腰羽羽缘闪紫蓝色光泽而与乌黑色的羽片中央部分生成明显的扇贝形图纹。尖尖的尾羽具黑色横斑和白色。两翼黑而具明显的白斑,次级及三级飞羽端白色。眼周裸皮绯红。雌雉体型较小,下体杂灰,上体褐色,沾红黑色并具白色条纹。常单独活动。白天多活动在森林茂密、林下灌木发达而又不甚密集的林中地上,早晨和下午活动较频繁。中午活动较少,或休息,或沙浴,晚上独栖于树上。上树时常从低枝逐级往上跳跃。性情机警,遇到危险立刻逃进密林深处或往下坡急飞。活动区域较为固定,常沿固定路线活动。活动时一般悄然无声,偶尔发出“咕,咕,咕,咕”的声音。黑长尾雉已列为世界濒临绝种的鸟类。
那么先后向周成王和王莽朝贡的古代越裳国又在哪里呢?
越裳应该是古代国名。司马迁《史记》、《诗·大雅·下武》及《韩诗外传》(卷五)等也都有远夷来贡雉,周公受此万年之寿的说法。
清魏源《圣武记》卷七则云:老挝,即古越裳氏。中华书局2006年7月初版黄现璠撰《回忆中国历史学会及越裳、象郡位置的讨论》中,载有《顾颉刚先生学行录》,文章认为真正的越裳应该是在老挝与缅甸一带。
但陶维英《越南古代史》第一篇第三章(页33)这样说:“在扬子江(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越族的一个国家越裳国,是可能确实存在过的。因此,今日越族的一些后裔民族,其中包括越南在内,他们仍然还追溯着越裳,并被他们视为自己的祖国。”
陶维英把越裳当作是周代时期越南的一个国名,又把我国长江流域地区,也视作越南古代越裳国的领土,显然这是缺乏地理常识和历史知识。陶维英称越裳就是越南人的祖国,恐怕越南人也不承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