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星期一
第七章 令人发指的血吸虫《英语自学笔记》F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七章 令人发指的血吸虫
The heinous schistosomiasis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把那些没有任何能力,依靠家人在社会上得以生存的人称之为寄生虫,在这里,寄生虫满满都是贬低和训斥的含义,他表达的是对一个人的不屑和不满。寄生虫没有办法依靠自己生活,在这里人们将它形象化和抽象化了,在自然界中,真正的寄生虫种类确实也和我们说的一样,它们对于自然界中的危害是十分大的,比较典型的一种寄生虫的名字叫做血吸虫。俗称吸血虫。
血吸虫是一种典型的寄宿性虫类,它们主要生活在哺乳动物的血管之中,在其发育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是在寄主的身上所完成的,所以血吸虫对于寄主的依赖性非常的强,一旦寄主失去生命,就意味着血吸虫的永久灭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漫长的几千年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和孕育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时至今日,人们对于血吸虫的唾弃和厌恶之情,是任何人都无法抹去的事实。可见血吸虫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伤害之大。
血吸虫(学名:Schistosoma;英语:schistosome,blood fluke)又名裂体吸虫、住血吸虫,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亚纲有壁目裂体科,主要指所有归类在裂体属下19个同属的物种。其中有6种可以寄生人类,主要者有三种,分别流行于中东、亚洲和南美洲地区,分布范围较广,且是可以感染人类的主要三种血吸虫;另外三种则局限于北非、马来半岛、湄公河流域,由于多为动物株(zoophilic strain),对人的影响较小。
血吸虫成长的过程都必须经过在淡水螺体内的寄生阶段,才有能力感染其他宿主,而血吸虫寄生后多选择在宿主体内的静脉定居,所引起的症状表现各有不同,皆统称为血吸虫症(或血吸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在六大热带医学疾病之一。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地方性寄生虫病。人体一般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在肝脏与结肠内由虫卵囤积而引起的肉芽肿。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6种,以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最广,我国的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因此,通常将日本血吸虫病简称为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分布于北纬34°到南纬34°之间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有74个国家和地区的6亿人口生活在流行区,其中有2亿病人。这些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适于本虫中间寄主螺类的繁殖,人与疫水接触机会亦多。
中国只有日本血吸虫病。因本病首先在日本发现,病原虫的生活史也首先经日本学者详细研究而阐明,故得名。
中国血吸虫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曾流行于长江以南大部分产粮区,患者多达1000余万人。据卫生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2003年全国有血吸虫病人84万,比2000年增加了15万;其中急性感染人数明显增加,2003年发生了30多起急性血吸虫病爆发疫情,2003年流行区7省报告急性感染1114人,较2002年同期上升22%。
(1)血吸虫的生活史
Life cycle of schistosoma
血吸虫是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血吸虫属寄生虫,又称裂体吸虫。血吸虫是寄生在血管中的一类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曼氏、埃及及日本血吸虫3种,在中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成虫雌雄异体,雌雄合抱是童虫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单性雌虫或雄虫感染均不能正常发育。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及童虫等6个阶段。
感染血吸虫的人或其它哺乳动物从粪便中排出虫卵,若粪便污染了水,虫卵被带进水中,在水里孵出毛蚴。毛蚴能在水中自由游动,并主动钻入水中的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子胞蚴。
子胞蚴再经一次繁殖,产生大量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在水中自由游动。
人们因生产劳动、生活用水、游泳戏水等各种方式与含有尾蚴的水接触后,尾蚴便很快钻进人体皮肤,进入皮肤后即转变成童虫,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发育,最终在肝、肠附近的血管内定居寄生,并发育成熟,成为成虫。
雌、雄成虫结伴合抱,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二三千个。这样一个周期即是血吸虫的一生,即生活史。
在血吸虫的生活史中,有两个宿主,一个是被成虫寄生的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称为终宿主,许多种哺乳动物都可成为血吸虫的终宿主;另一个是被幼虫寄生的钉螺,叫中间宿主,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形态特征
成虫
雌、雄异体。雄虫短粗,乳白色,大小为12~20mm,前端有发达的口吸盘和腹吸盘,腹吸盘以下,虫体向两侧延展,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故外观呈圆筒状。
雌虫前细后粗,形似线虫,深褐色,大小为12~28mm,口、腹吸盘比雄虫小,卵巢一个,为椭圆形,雌虫常居留于抱雌沟内,雌雄呈合抱状。
消化系统有口、食道、肠管,肠管在腹吸盘后分为两支,向后延伸到虫体后端1/3处汇合成盲管。
雄虫生殖系统由睾丸、储精囊、生殖孔组成。睾丸为椭圆形,一般为7个,呈单行排列,位于腹吸盘背侧。
雌虫生殖系统由卵巢、卯腺、卵模、梅氏腺、子宫等组成。卵巢位于虫体中部,长椭圆形。输卵管出白卵巢后端,绕过卵巢而向前。与来自虫体后端的卵黄管在卵巢前汇合成卵模,并被梅氏腺所围绕。卵模与子宫相接,子宫开口于腹吸盘下方的生殖孔,内含虫卵约50~ 300个。
虫卵
成熟虫卵大小平均89μm×67μm,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无卵盖,卵壳一侧有一小棘,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成熟虫卵内含有一毛蚴,毛蚴与卵壳之间常有大小不等圆形或长圆形油滴状的头腺分泌物,此为可溶性抗原虫卵抗原。
血吸虫卵
毛蚴
呈梨形或长椭圆形,左右对称,平均大小为99μm×35μm,周身被有纤毛,是其活动器官。体内前端有一顶腺和一对头腺,两种腺体开口于虫体前端,能分泌溶组织物质。体后部有许多生殖细胞。
尾蚴
血吸虫尾蚴属叉尾型,由体部及尾部组成,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体部长100~150μm,尾干长140~160μm,尾叉长50~70μm。尾叉长度小于尾干长度的1/2,是日本血吸虫尾蚴的特征。体部前端有一头器,口吸盘位于头器腹面的亚顶端,腹吸盘较小,位于体后部。在体部的中后部有五对穿刺线,开口于虫体前端,能分泌溶组织酶,以利尾蚴侵入宿主皮肤。
童虫
尾蚴钻入宿主皮肤时脱去尾部,进入血流,在体内移行至寄生部位,在发育为成虫之前均称为血吸虫童虫。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包括在终宿主体内的有性世代和在中间宿主体内的无性世代的交替。终宿主为人或其他多种哺乳动物,中间宿主为钉螺。
1、成虫产卵及卵的排出: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门静脉一肠系膜静脉系统,合抱的雌雄成虫在此处交配产卵。所产的虫卵大部分沉积于肝或肠壁小血管中,约经11d,卵内的卵细胞发育为毛蚴。毛蚴分泌物能破坏血管壁,同时肠的蠕动、腹内压增加,致使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虫卵便随溃破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2、毛蚴的孵化: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卵内毛蚴孵出。毛蚴孵出后,当遇到中间宿主钉螺,就主动侵入,在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
3、幼虫在钉螺体内的发育繁殖: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侵入螺体并逐渐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并在水中活跃游动。
4、尾蚴逸出及侵入宿主:人或动物与含有尾蚴的水接触后,经皮肤感染。
5、童虫定居及营养:尾蚴侵入皮肤,发育为童虫。童虫穿入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流或淋巴液带到右心、肺,穿过肺泡小血管到左心并运送到全身。大部分童虫再进入小静脉,顺血流入肝内门静脉系统分支。雌雄合抱后移行到门静脉一肠系膜静脉寄居,发育成熟交配产卵。
(2)可怕的血吸虫病
The terrible schistosomiasis
血吸虫病症状
血吸虫对人体损害导致症状称为“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属于人和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血吸虫人对人畜危害以虫卵损害为最为严重;虫卵沉着在宿主的肝脏及肠壁等组织,形成虫卵肉芽肿,最后导致肝脾肿大、肠壁纤维化、肝硬化和腹水;儿童如果反复感染血吸虫会引起发育不良、智力减退、生殖机能不好,形成血吸虫性“侏儒症”,丧失劳动力。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血吸虫病的诊断是检测粪便或尿液标本中的寄生虫卵,血吸虫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尤其是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和适当卫生设施的贫穷社区。据估计至少有90%需要得到血吸虫病治疗的患者生活在非洲。
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系膜静脉,虫卵沉积于肠壁及肝脏,急性期以发热、肝脾大、腹痛、腹泻、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特征,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晚期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以门脉高压症、巨脾和腹腔积液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吸虫潜伏期15—75 天,平均40天。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病期早晚、感染轻重、虫卵沉积部位以及人体免疫反应不同,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和异位损害。
中国只发现与流行日本血吸虫,因最早发现于日本而得名。日本血吸虫的毛蚴在水中可活2~3天,毛蚴主要寄生于钉螺,在螺体内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后逸出;人畜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后,尾蚴即可通过皮肤侵入;尾蚴脱去尾成为童虫,在寄主(宿主)体内移行发育,在移行发育过程中未能到达肠系膜静脉的童虫,因不能发育为成虫而死亡。童虫一旦到达肠系膜静脉,即定居其中发育为成虫,终生不再移动。
致病原理
我国有日本血吸虫,其雌雄异体。雄虫粗短,平均体长16mm,呈乳白色。雌虫细长,前端纤细,平均体长20mm,虫体后部因肠管内充满被消化的血红蛋白而呈暗褐色;雌虫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呈合抱状态,两者合抱寄生于人及储存宿主牛、羊、猪、鼠、兔等哺乳动物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系统中。两性成虫体表部分或全部具有小结节或棘状突起,口与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虫体借吸盘吸附于静脉内壁,通过口与腹吸盘的一吸一离逆血流匍匐移行至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在该处交配产卵,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卵内含有毛蚴。
毛蚴分泌溶组织物质透过卵壳,破坏血管壁导致周围组织炎症、坏死,并刺激肠蠕动加强,引起腹内压、血管内压变化,部分虫卵随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混于粪中排出宿主体外,与水接触后在25℃~30℃的条件下孵出毛蚴,毛蚴浮游于水中,遇中间宿主钉螺时,即主动侵入螺体,经母胞蚴、子胞蚴系列的发育和增殖,最后陆续形成许多尾部分叉的尾蚴,分期分批逸出螺体,常浮于水面。
尾蚴为血吸虫的感染阶段,当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以口、腹吸盘附着皮肤,穿刺腺分泌溶蛋白酶类物质溶解皮肤组织,并迅速脱尾侵入皮肤转变为童虫。童虫经微血管或淋巴管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肺、左心进入体循环,其中部分到肠系膜静脉,随血流移行到肝内门静脉系统分支,发育为成虫后再逆行到肠系膜静脉中定居。尾蚴侵入宿主24天后,雌虫开始产卵,一条雌虫每日产卵1000个左右,5周后宿主粪便中可出现虫卵。血吸虫在人体内可存活长达30年或40年。
(3)血吸虫病的感染方式
Schistosomiasis infection
虽然人鱼共患传染病暂未发现,但其实是生活在海洋中还是淡水中的鱼类,身上都存有寄生虫的可能。提起寄生虫病,不得不说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属于传染病范畴,俗称“肚包病”,就是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类的门静脉系统血管之中,引发周围组织坏死,带来发热、腹泻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则会进一步引发肝硬化肝腹水等疾病,让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和生育能力,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血吸虫病的传播性很强,血吸虫在人体内寄生后产卵,虫卵随人体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化为毛蚴,然后通过中间宿主钉螺发育成尾蚴。尾蚴在水中任意游动,当人们在这样的水中劳动、洗澡或者游泳的时候,血吸虫尾蚴就很容易钻进人体。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急性和慢性病,多发于淡水流域。人们在从事日常农业、家务、职业和娱乐活动时因接触疫水,尾蚴侵入人体皮肤,造成感染;而尾蚴在人体内发展为成虫寄生于血管中并产卵,虽然有一些虫卵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但还存有一些困在人体组织内,引起免疫反应。据估计,每年至少有数亿人需要得到血吸虫病预防性治疗。
吸血虫病扩散过程
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主要由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引起。吸血虫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长江流域以南的部分地区高发,特别是是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长江流域和四川、云南省大山区流行严重,主要是由日本血吸虫引发的肠血吸虫病。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已经有很久的历史,据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和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男尸查到的血吸虫卵来看,其在我国至少已经有2100年的历史。
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造成劳动力下降,影响生产;急性或者慢性病人若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彻底,发展到晚期可危及生命;儿童患了这种病,影响发育,严重者患“侏儒症”。
血吸虫
我国大规模防治血吸虫病始于1955年,当时上海、江苏、浙江等12省市约有1亿人民受到血吸虫病的威胁,患者约1000万人,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钉螺是其唯一的中间宿主(虫卵在水中孵化为毛蚴后会侵入钉螺,发育繁殖为尾蚴,扩散后污染水体成为“疫水”),因此要防控血吸虫病,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消灭自然界中的钉螺,消灭掉宿主,血吸虫病自然难以传播扩散。
传播血吸虫的钉螺又叫做湖北钉螺,个头非常小。跟我们在餐桌上见到的那种长长的钉螺还不一样,吃的钉螺是一种海水螺,又叫做“棒锥螺”。
自然环境中的钉螺
这个是我们餐桌上吃的钉螺,又名“棒锥螺”。
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
血吸虫传播途径:人畜传播主要有钉螺、粪便、水源。血吸虫感染人体需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
血吸虫是人畜互通寄生虫。其储存宿主种类较多,主要有牛、猪、犬、羊、马、猫及鼠类等30多种动物。
病人及患病耕牛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受感染的羊、猪、犬、马、鼠类等。
在一些长时间无人畜活动的地区,血吸虫在野生动物之间通过钉螺传播,形成原发性疫源地;而在人畜活动的居民点或生产地区,由钉螺传播所构成的疫源地属次发性疫源地。
传播途径
传染源的粪便进入有钉螺存在的疫水,宿主因接触疫水而传播。
①粪便入水:粪便污染水源的方式视各地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家畜管理饲养方法不同而异。河边洗刷马桶、随地大便、施用新鲜粪便及耕牛放牧等尤易污染水源。
②钉螺存在: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故仅限于有钉螺的地区,才有可能有血吸虫流行。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两岸,及其以南的十二个省、自治区和上海市,且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严重。经过多年的防治,本病流行已基本得到控制。钉螺的感染率与水源污染程度密切相关,采用哨兵螺方法可测定水源污染情况。分布于我国的钉螺称湖北钉螺,有七个亚种。钉螺属软体动物,水陆两栖,多孳生于水分充足、有机物丰富、杂草丛生、潮湿荫蔽的灌溉沟或河边浅滩;通常生活在水线上下,冬季随气温下降深入地面下数厘米蛰伏越冬。钉螺可在地面,但活动范围有限,速度缓慢。然而,钉螺可附着于水面各种漂浮物体上,如湖草、芦苇、船只等扩散到远处,使原有孳生范围扩大或形成新的孳生地。
③接触疫水:在流行区,居民因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接触疫水而感染,如常因捕鱼、打草积肥、游泳、洗物、洗脚等接触疫水,也可因赤足在含尾蚴的地面上行走,尾蚴从皮肤侵入。尾蚴侵入数量与水源污染程度、皮肤暴露面积、接触疫水时间和次数成正比。除皮肤外,尾蚴也可在饮用生水时从口腔粘膜侵入体内。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居民的感染率与当地钉螺受染率成正比。患者以渔民、农民为多,尤以15~30岁的青壮年因反复接触疫水而感染率较高。男多于女,夏秋季感染者最为多见。儿童与非流行区人群一旦遭受大量感染可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对再感染的耐受力并不完全,因而重复感染经常发生。
主要症状
自尾蚴钻入皮肤,经童虫移行并发育为成虫,成虫成熟后交配产卵,虫卵沉积于肠道与肝脏等处组织内,血吸虫生活史中四个发育阶段均可造成人体损害,但前三者所造成的病变,或为一过性,或较轻微,均不足以对人体造成显著损害。唯虫卵沉积于组织内所诱发的虫卵肉芽肿反应乃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尾蚴性皮炎
一般发生于感染后6~8小时,长者2~3天。尾蚴钻入皮肤后,其头腺所分泌的溶组织酶及其本身死亡后的崩解产物,可引起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水肿,伴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成为“尾蚴性皮炎”。系由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所致。持续1~2天后,丘疹自行消退。
脏、肺病变
童虫沿血流移行时,可引起经过处的脏器病变,以肺部病变较为明显,局部可见点状出血及白细胞浸润,严重感染者可发生出血性肺炎,出现咳嗽、发热、荨麻疹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这与虫体代谢产物或崩解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
贫血
实验表明,成虫及其代谢产物仅产生局部轻微的静脉内膜炎、轻度贫血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虫体死亡后,虽可引起血管壁坏死和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性脉管炎,但较轻微,不致造成严重损害。成熟的雌虫产卵后,某些初次重度感染者可出现重度发热、全身不适、荨麻疹、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急性血吸虫病表现,它可能属于免疫复合物型。
虫卵肉芽肿
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是由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主导的。虫卵除可沉积于直肠、乙状结肠、升结肠、阑尾、回肠末端及肝脏外,尚可见于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肺脏及脑等器官内。沉积于各处的虫卵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基本相似,后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病变区域
血吸虫病引起的肠道病变一般都在肠系膜下静脉分布的范围内,以结肠,尤以直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为显著,小肠病变极少,仅见于严重患者。急性期表现为肠粘膜红肿,呈急性卡他性炎症,有散在的点状出血和表浅小溃疡。镜下见粘膜和粘膜下层虫卵肉芽肿(急性期)。粘膜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溃疡,虫卵由此落入肠腔。临床上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粪便中可检出虫卵。至慢性期,轻度感染者,其肠壁结缔组织轻度增生,临床上通常无症状。感染较重者,其病变较广泛,受累结肠明显增厚,肠粘膜增生呈颗粒状,甚至形成息肉;或粘膜萎缩、粘膜皱襞消失。在增生与萎缩肠粘膜间,夹杂有污灰色的浅小溃疡。此外,尚可见小量灰黄色急性虫卵结节。重症慢性血吸虫病时,结肠壁因弥漫性纤维化而广泛增厚,病变部位的肠系膜也见纤维增厚,两者一起形成肿块。
病变
由于重复感染,雌虫不断产卵,虫卵分批沉积于肠壁,病变新老不一。在纤维增厚、慢性溃疡、息肉形成基础上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病变,为早期肝肿大,表面可见粟粒状黄色颗粒(虫卵结节)。晚期由于门静脉分支周围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肝变硬、缩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结节,形成血吸虫性肝硬化,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使食管下端静脉及胃底静脉曲张,脾因门脉高压而淤血肿大,可引起脾功能亢进。
血吸虫引起的异位损害以肺和脑部最多见,肺内可见粟粒状结节及结节周围渗出性炎症,脑部可出现不同时期的虫卵结节和胶质细胞增生。
(4)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How to prevent schistosomiasis
怎样确认是得了血吸虫病?
血吸虫入侵的部位会出现皮炎,并伴有发热、全身皮疹、腹痛腹泻、肝区压痛等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患者则会出现腹水、门脉高压致胃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出血性肺炎,肝脾肿大等肝功能受损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生长发育以及生命健康。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血吸虫感染人体,需要有传染源(血吸虫)、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条件,传播途径则是粪便入水,钉螺存在,人畜接触疫水!
20世纪70年代初期,海盐县科技和医务人员在河道边查钉螺
预防要从以下四点开展:
(1)避免接触疫水
我们根据传染途径来看,我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办法。我们怎样知道那里是疫水?在流行区一般都是有钉螺生存的地方,遇到有钉螺生存的湖、江等水域,大家就不要下水戏水游玩了。
(2)避免传染源
相关部门在有钉螺生活的水域警示标牌,提醒市民不要私自下水游玩。如果是在城市内公园的江湖,需要加强现场巡视,及时劝阻人员下水。市民不要私自接触野外的钉螺,以免被血吸虫入侵。
(3)做好防护措施
如果我们工作、生活需要下有钉螺生存的水域,一定要采取防护措施,如防水水裤,戴手套、涂防护油膏等等,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水体。
(4)发现不适,及时就诊
市民若因直接接触有疫水嫌疑的水体(时间可以往后一个月),出现发热、全身皮疹、腹痛腹泻、肝区压痛等临床症状,建议到医院就诊,告知医生自己曾接触疫水情况,及时进行血吸虫病检查,以免错过检查项目,影响自己健康与生活!
消灭血吸虫病科技连环画
(5)血吸虫的启示
The revelation of schistosomiasis
血吸虫的启示
血吸虫雌雄相拥隐藏在人体中靠吸血为食。
吸血鬼抱团掠夺社会资源靠榨取血汗致富。
The revelation of schistosomiasis
Male and female schistosomiasis hide in the human body and feed on blood.
Vampires work together to plunder social resources and get rich by exploiting blood and sweat.
血吸虫 Schistosoma
吸血鬼 Vampire
第六章 寻根问祖话螨虫《英语自学笔记》F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六章 寻根问祖话螨虫
Tracing the roots and talking about mites
螨虫比人类先出现在地球,4亿年前就存在了。螨虫归属动物界,它不是细菌,也不是真菌。
在生物学的“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上,是属于动物界下面的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广腹亚纲蜱螨目的一类体型微小的动物。
想不到吧,螨虫归属于蛛形纲,螨和蜘蛛、蝎、蜱虫是同纲亲戚。对比看,螨虫外形也近似蜘蛛,同样四对脚而没有复眼,蜘蛛的头胸部愈合,与腹部形成葫芦形,而螨虫的头、胸、腹常愈合而不分节,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
全球已记录的螨虫约5.5万种,研究者推测总种数可达百万。
令人惊讶的是螨虫的一生,获得了很多的“第一”“最”“极多”的荣誉:
尘螨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最强的变应原之一。
全球1. 5亿的哮喘患者中,50%以上的成人及80%的儿童均由过敏因素诱发,且每年死于哮喘的人数达18万以上。
尘螨是诱发过敏性哮喘的最强烈且最重要的室内吸入性过敏原。过敏患儿过敏原种类中,尘螨排在第一位。
儿童哮喘患者的皮试结果对于尘螨的阳性率达到了89.4%。
螨的分类
与人类相关度比较高的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寄生在人体上的;
2)隐藏在居室内的。
1、寄生在人体上的主要是蠕形螨和疥螨,蠕形螨还可以细分为毛囊蠕形螨(寄生于毛囊)和皮脂蠕形螨,两种螨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寄生。
2、隐藏在居室内的——尘螨属,尘螨属包含了屋尘螨、粉尘螨、埋内宇尘螨。
全世界范围内,居室内最优势的螨种是粉尘螨和屋尘螨,尘螨也与人的健康关系非常密切。
螨虫 Mites
蠕形螨Demodex
疥螨Scabies
尘螨Dust mites
(1)生活在你脸上的螨虫
The mites that live on your face
螨虫喜温爱湿,边吃边拉钻缝隙。它们迷恋你的床和枕头,恋上你体温,感受你呼吸的湿度,你身上的皮屑是他们赖以生存美食,甚至要钻入你的皮肤里寄生一辈子。
生活在你脸上的虫子:你了解多少?
好像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生活着蠕形螨虫。不过,它们除了没什么害处以外,这些不请自来的“客人们”还有可能揭示我们的进化历史。
其实,这早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我们肯定都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活物生活在我们的脸上。
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它们就平静地在脸上生活着。它们就是长着八只脚的微型螨虫,模样看起来更像蜘蛛。几乎每个人都得接受它们在自己身上生活,这些微型小家伙们一辈子哪儿也不去,就生活在脸上:在脸上吃、在脸上繁衍,最终在脸上结束一生。
先别着急打算忙着买更超强的洗脸液,你恐怕得先知道,这些个以人脸为家的小家伙们估计不会给你惹什么麻烦,它们甚至可能一丁点儿害处都没有。
而且,就因为它们太普通平常了,它们或许还能帮助我们揭示我们从未发现过的人类进化历史。
一般说来,我们的脸上生活着两种螨虫:毛囊脂螨虫和皮脂蠕形螨虫。
算起来,它们也都属于节肢动物,就像各种各样的昆虫和螃蟹一般。不过,这些生活在脸上的小东西的近亲,应该是蜘蛛和虱子。
这类蠕形螨虫在头部附近长着八条短粗腿,它们的模样就像是个蠕虫。在显微镜下,它们在脸部分泌的油中游弋,游不远、也游不快。
这两类小家伙在脸上也都有各自的“地盘”。毛囊脂螨虫生活在毛孔和毛囊中;而皮脂螨虫更“低调”,它们喜欢生活在脸上油渍渍的皮脂腺里。
和人身体的其它部位相比,脸上的毛孔和皮脂腺更多,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这些小东西喜欢“移民到”脸上来。
当然,有些螨虫另辟蹊径,它们选择到生殖器部位和胸部生活。
有痤疮的地方就有大量螨虫,但这还不能说明它们就是罪魁祸首。
说起来,科学家们在一个半世纪前,就发现了人脸上生活着这些小活物。毛囊脂螨虫在1842年就被发现。当时,法国的科学家们从人的耳屎里观察到了它们。
到了2014年,科学家们发现蠕形螨虫无处不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狄尔姆斯(Megan Thoemmes)和同事们研究发现,大约有14%的人的脸上的螨虫可以看得到。他们同时在测试的每一张脸上都发现了螨虫的DNA。他们得出的结论说,我们都在脸上养着这群小家伙,而且它们的数量还不会少。狄尔姆斯说:“要清楚说明有多少还有些难,但最低也得有几百个。”她说:“往多了说,这些螨虫能到好几千。”
每张脸所承载的螨虫数量也因人而异,所以在你脸上生活的小虫子们,或许比你邻居脸上的多,也可能少。而且,在你这侧脸上生活的螨虫,可能比那一侧的多些。
但是,到现在,我们也不清楚它们为啥要“移民到”我们脸上来。头一个问题就是,它们在脸上吃啥?
狄尔姆斯说:“有些人认为,它们吃皮肤滋生出来的细菌;还有人说,它们以死皮细胞为食。”
她说:“还有人认为,它们最馋皮脂腺分泌的油脂。”
目前,这个研究小组正在研究螨虫的内脏,希望能最终能找到这些天天在我们脸上生活的小家伙们的“食谱”。
另外,我们也不知道它们怎么繁衍。
狄尔姆斯说:“好像它们从不为了交配而自相残杀。看上去,它们好像都是在夜里出来交欢,然后再回到毛孔内各自的家里。”
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卵是怎么回事。
眼睫毛附近是毛囊脂螨虫最喜欢居住的地方。
狄尔姆斯说:“我们观测到了蠕形螨虫产卵的过程。”
她说:“雌性螨虫在生活的毛孔附近产卵,卵的个头都很大,相当于它们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一。”
不过,这些在脸上生活的螨虫没肛门,但它们也需要拉屎。所以,在它们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会“引爆”寄存在体内所有的排泄物。
它们一生都存着排泄物,一直到死。当它们离世后,它们的尸体、连同它们“爆炸”在你脸上的所有排泄物,都会自然风化降解。
所以说,你并不只是你,我们也并不只是我们自己。当我们走来走去、说来说去的时候,我们还随身带着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它们每天的分泌物、排泄物、死亡虫体也肥水不留别人田,堆填在你的枕头/沙发,更是你的脸上、毛孔、头皮。螨虫可以说是陪伴人类进化,但是当平衡被打破,就会影响人类健康。
(2)螨虫是什么?
What are mites?
螨虫是什么?会影响健康吗?
螨(英语:mite, 音mǎn),又名螨虫,是一类八足的节肢动物,为蛛形纲螨形总目及寄螨总目物种的泛称。现时螨类在支序分类学中不是一个严谨的分类单元,螨类在历史上被归于蜱螨亚纲。然而,近期的系统发育研究显示螨形总目和寄螨总目彼此在演化上的亲缘关系和其他蛛形纲动物相比并不十分紧密,因此蜱螨亚纲并非单系群。
大多数螨的体型都非常微小,体长不到1毫米,必须借助显微镜观察。大多具有简单、不分段的身体结构。
螨的种类繁多且广泛存在于各个环境中,但由于体型细小而经常被忽略。许多螨为土栖的分解者,也有许多物种生活在植物上,其中有些种类为重要农业害虫,例如叶螨(spider mite)、拟叶螨(false spider mite)及锈螨(rust mite)等,而瘿螨(gall mite)等还会产生虫瘿,但也有些植物上的螨虫为捕食者,可做为防治农业害虫的天敌,例如捕植螨等。有些物种则生活在水中。还有一些螨虫营寄生生活,例如蜂蟹螨作为一种重要的蜜蜂寄生虫经常为养蜂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尘螨和蠕形螨等则以人畜皮屑和毛发为食。大多数螨类对人类无害,但少数物种为过敏原(如尘螨、起司螨等),并可能引发某些皮肤病(如疥螨、蠕形螨等)。
专门研究螨虫的科学称为螨蜱学。
螨虫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的一类体型微小的动物,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型害虫。身材一般都在0.5毫米左右,大多数的种类都小于1毫米。肉眼很难看见。
螨虫虫体分为颚体和躯体,颚体由口器和颚基组成,躯体分为足体和末体。躯体和足上有许多毛,有的毛还非常长。前端有口器,食性多样,如头皮屑等。
螨虫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寄生在人体的螨虫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毛囊螨,也叫人蠕形螨,另一种叫皮脂腺螨,寄生在人面部的皮脂腺中,一般的也就简称为螨虫。
世界上已发现螨虫有50000多种,种类数量仅次于昆虫。
我们的眼睛,是地球上最精密的仪器之一,但是它所能看到的,并不是全部,与我们日常世界并存且肉眼看不见的,还有一个截然不同但妙趣横生的微观世界。
蜘蛛无人不知,但是一种长着8只脚的,跟蜘蛛同属一个纲的家伙,估计大家就不是很熟悉了,这就是螨虫。每家每户的房间里都有螨虫,而且很多很多,永远别想掰着手指头就能数清。
你一个人待在家里,自以为房间就你一个人,但实际上,我们只是这个充满各种生命的巨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已。每1克床单上的尘土中,有1.5万只到2万只螨虫,1平方米的地毯上就可能拥有10万只螨虫,而每张床上,大约有10万到10万亿只螨虫。
螨虫通常分布在居室内阴暗的角落里,或是在家中的沙发、床垫、枕头、地毯、凉席、空调等处。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螨虫是尘螨,部分人群有时出现的过敏性皮炎、哮喘病、 支气管炎、肾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有时是由于长时间接触尘螨尸体、分泌物或是排泄物,因为这些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过敏原,因此螨虫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还是很大的。尘螨多以人的汗液、分泌物、脱落的头皮屑等为食,且拥有极强的繁殖速度。
除了最多的尘螨之外,还有粉螨,它们主要在贮存的食品和粮食中繁殖;而蠕螨,则主要在人的毛囊和皮脂腺中寄生生存,如在人的鼻子、耳朵、头皮、前胸、后背、耳道等地方;疥螨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皮肤表层。
螨虫显微图
(3)螨虫的一生
The life of mites
螨从卵孵化后一般经过六个龄期,偶有超过六期的。六个龄期是:前幼螨(prelarva)、幼螨(larva)、第一若螨(protonymph,也称前若螨)、第二若螨(deutonymph)、第三若螨(tritonymph,也称后若螨)、成螨(adult)。
前幼螨
典型的前幼螨是不食不动的,这种原始型的前幼螨不仅发生在蜱螨亚纲,也发生在蛛形纲的其他亚纲中。高等甲螨及某些辐螨亚目的高级类群的前幼螨是没有足和口器的袋,就是其跗肢被抑制。但辐螨亚目的其他类群的前幼螨虽不活动,则有三对足、口器及刚毛,但整肢及足的分节退化。也有如辐螨亚目的阿德螨的前幼螨高度发育,且能活动,是极端的例子。
幼螨
典型的幼螨只有足三对,不很骨化或不骨化,也没有外生殖器。只有前足体部分骨化。在辐螨亚目,没有背板,或背板不明显,躯体的骨化则更局限于某些部分。革螨亚目若干类群幼螨很衰弱、滞呆而不取食,但其他类群,如肉食螨则很活泼,捕食其他螨类,也有如恙螨则能主动进攻,寄生在其他动物上。
若螨
除硬蜱和某些高级辐螨亚目的种类外,很少只有一个自由的若螨期。通常在幼螨与成螨之间有二或三个若螨期。若螨一般有足4对,每次脱皮就发生板片分化、躯体及跗肢刚毛增加等变化。这些变化常为分类上有用的特征。
第一若螨
通常能自由活动,有的取食,有的不取食,如取食,一般适应于生活在其后各期的物体上。
第二若螨
通常具有成端所有的非性的特征,但大小和骨化的图案有差别。也有第一若螨的形态和习性与第二若螨完全不同的,如辐螨亚目。这种异型的若螨、或称休眠体(hypopus),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一般有腹吸盘及抱器,以附着于其他物体上。能随其他物体的移动,而传播到其他地方。这种休眠体的口器一般没有功能。有些休眠体是非活动性的。称为非活动性休眠体,没有吸盘及抱器,是依靠气流移送到其他地方的。也有如食甜螨科的某些种类的休眠体没有明显的附着器官,在各种动物寄生的亚皮组织中发现。
第三若螨
一般是活动的,但如辐螨亚目的某些种类也有发生为携播休眠体的。
成螨
很少脱皮,但曾有报道,在绒螨科、雄尾螨科中有成螨后的蜕皮现象。
交配
成螨交配习性虽有多种,但归纳起来只有二种。一种是直接的方法,就是雄螨以骨化的阳茎把精子导入雌螨受精囊中:另一种是间接的方法,就是雄螨产生精球或精袋,以各种不同方式传递到雌螨的生殖孔中。
辐螨亚目的叶螨科、细须螨科、长须螨科、肉螨科以及粉亚目的粉螨科与羽螨科是以直接的方法传递精子。雄螨在交配中用特殊的构造抓住雌螨,例如有的在后足及生殖器具有吸盘,也有一对或一对以上的足增大,或生有距。
在用间接方法传递精子的螨类,如革螨亚目是用螯肢将精子传递并压入雄螨生殖孔中。蜱亚目则用口器传递。辐螨亚目及甲螨亚目则产生有柄的精球在物体上,由雌螨自行拾去。绒螨、恙螨、若干水螨以及甲螨就是如此。
生殖
螨是雌雄异体的动物,但经常进行单性生殖,所谓单性生殖就是未受精的卵成长为成螨的生殖方式。螨的单性生殖有三种:
1.产雄单性生殖,由未受精卵产生单倍体的雄螨,这发生在革螨亚目及辐螨亚目中。
2.产雌单性生殖,由未受精卵产生雌螨,在某些革螨及辐螨亚目中很普遍,而在硬蜱及某些甲螨中也有。
3.产两性单性生殖,由未受精卵产生雄性或雌性的后代。
螨虫
螨虫形态特征
螨虫身体微小,大多在一毫米以下,偶有数毫米的。大多为椭圆形,头、胸、腹连成一体,形成躯体,突出在躯体前方的是颚体,为口器部分。
颚体
颚体是螨虫外部形态中最复杂的部分,大多数种类的颚体位于躯体前端。颚体与一般昆虫的头部相似,但只有口器,脑在颚体后方的躯体中;眼在前足体的背方或背侧方。颚体为一条管子。此管的顶部即为头盖,两侧即由须肢愈合而成。颚管底部,称为亚颚体,前方基节内小叶或侧唇与前腹侧部分,共称为口下板。整肢下方为口腔。颚体基部为颚基,具有螯肢一对、须肢一对及口下板一块。背面有一块头盖,覆盖颚基。这些结构因不同种类,形状极不相同,而为螨类分类上重要的特征。
躯体
螨虫躯体位于颚体的后方,是螨体的主要部分。大多数为囊状,背面观呈椭圆形,雄螨比雌螨小,也有为蠕虫状的,例如瘿螨和蠕形螨。螨类躯体背面有时有骨化的盾板,有的表皮比较坚硬,有的表皮相当柔软,甲螨躯体全部覆盖着极坚硬的骨板,植绥螨科躯体背面为大型盾板所覆盖。叶螨科的表皮柔软,背面无盾板。表皮上有纤细或粗而不规则的皮纹,有时形成各种形状的刻点和瘤突。躯体背面与腹面均生着各种形状的毛,如刚毛状、分支状、棘状、羽毛状、带状、鞭状、叶状和球状等。躯体上主要的外部结构分别与运动、呼吸、交配、感觉和分泌功能有关。
(4)螨虫的主要种类
Main types of mites
螨虫Mites的种类很多,螨虫又称蜱螨Ticks。
螨虫又可分为害螨Pest mites和益螨Beneficial mites。
常见螨虫有恙螨Chiggers、革螨Gamas、尘螨Dust mites、粉螨Flour Mites、疥螨Scabies等。
其中有些螨虫非常怪异,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惧光粉螨;永久性寄生的疥螨;革螨则是臭名远扬的腐食螨;眼螨则是一种寄生在人眼睑边缘的螨虫;从母体内生出来后就把母亲吃掉逃出去的指螨虫,诡异的雄性一出生啥都不干就死了。
生活在黑暗中的惧光粉螨
粉螨(学名:Acaridae)是粉螨科动物的统称,粉螨因呈乳白色,外形如粉末而得名,又称米蛘虫。粉螨虫体呈长椭圆形,通常呈白色粉末状,体表有很多长毛,螨体柔软,角皮薄,半透明,背前部有一盾板,具鬃毛,背后体之间有一明显的凹陷。粉螨的足生有爪和爪间突,上具黏毛、刺毛或吸盘等攀附结构,尤其是休眠体更具有特殊的吸附结构,使其易于附着在其他物体上,然后被远距离携带传播。
粉螨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粉螨怕光、畏热,喜孳生于阴暗、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如谷物、干果、中药材、皮毛、棉花,以及人们的居室等均是其理想生境。粉螨食性较杂,主要以食物碎屑、腐败有机物以及霉菌等为食。粉螨在适宜条件下,完成一代发育约需2至4周。雌螨寿命约100至150天,雄螨约60至80天。
永久性寄生的疥螨
疥螨
疥螨,是真螨目疥螨科疥螨属的一种永久性寄生螨。
疥螨成虫体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腹部较平,无眼,无气门,体表有大量波状皮纹,背面有成列的圆锥形皮棘;4对足,很短;颚体短小,基部嵌入躯体内,有钳形的螯肢,尖端有小齿。疥螨寄生于人体皮肤较柔软嫩薄之处,常见于指间、手背、腕屈侧、肘窝、腋窝、脐周、腹股沟、外生殖器、股内侧、女性乳房下等处,儿童全身均可被侵犯。
疥螨以角质组织和淋巴液为食。疥螨有较强烈的热趋向性,能感受到宿主体温、气味的刺激,当脱离宿主后,在一定范围内可再次移向宿主。
疥螨交配一般是夜间在人体皮肤表面进行,由雄性成虫和雌性后若虫完成,受精后的雌螨十分活跃,雄螨一般在交配后死亡。交配后的雌螨经2-3天开始在隧道内产卵,产卵40-500个。雌螨寿命为6-8周。
疥螨寄生于人和动物体的表皮层内,会引起剧痒,造成丘疹、结节、浓疤、斑块或水疤等皮肤病症,较常发生在较为拥挤的环境、战争、饥荒、免疫不全的患者,或部分饲养宠物的饲主身上。
革螨是臭名远扬的腐食螨
革螨
革螨是寄螨目革螨总科节肢动物,又称腐食螨。
革螨在全世界已发现800多种,中国已知约400种。被称为螨类中种类最多的,分布最广泛的一类。不仅通过直接寄生和叮咬宿主引起危害,还可传播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引起多种疾病。
革螨分布于世界各处,从寒带、温带到热带。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营自生生活的种类孳生于枯枝烂叶下、草丛和土壤里、禽畜粪堆和仓库贮品中;寄生生活的种类,多数寄生于宿主的体表,少数寄生于体内。
活动受温度、湿度和光线的影响,多数种类喜潮湿环境。营自生生活种类主要捕食小型节肢动物,也可以腐败的有机物质为食;寄生性种类以刺吸宿主的血液和组织液为营养。
革螨体长0.2-1毫米,卵圆形或椭圆形;虫体分为颚体和躯体两部分,颚体包括颚基、1对螯肢、1对须肢;虫体背腹扁平,体表有刚毛,背盾板完整或分块。体黄色、黄褐、褐色或鲜红、淡红色。
卵生或卵胎生,也有孤雌生殖的。大多数有明显的繁殖高峰。一般密度在9月以后逐渐增高,10-11月可出现高峰,入冬后渐降,春夏季最少。卵需1-2天可孵出幼虫。
眼睛上寄生的螨虫
螨虫属于类似蜘蛛的节肢动物,它们分布广泛并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包括土壤、植物和动物身上。在家庭环境中,螨虫最常见的类型是尘螨和眼螨。
眼螨是一种寄生在人眼睑边缘的螨虫,不会直接寄生在眼球上。眼球上寄生的寄生虫往往是通过其他途径传播的。
关于眼睛上的螨虫问题,我们需要具体区分是指眼睑边缘的眼螨还是指眼球上寄生的寄生虫。眼螨是一种寄生在人眼睑边缘的小型螨虫,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眼螨感染常常引起眼睑的不适和炎症,包括瘙痒、发炎和异物感。然而,眼螨并不是直接寄生于眼球的寄生虫。
有些寄生虫确实会寄生在人眼球上,如犬弓形虫和丝虫。然而,这些寄生虫通常是通过其他途径,如摄入感染、咬伤传播或蚊子叮咬传播,而不是通过眼螨传播。
诡异的指螨虫
很早以前,科学家观察到有一类螨虫的雄性在出生之前或者刚出生没多久就会死亡,它们除了死亡,不做任何事。
这些螨虫属于一种名为Adactylidium的属(一些地方翻译为“指螨属”)。
这些微小的寄生虫主要分布在中东,寄生一种名为蓟马的微小昆虫的卵——它们一生只吃一枚蓟马卵。
小螨虫出生后,雌性会积极地冒险外出寻找新的蓟马卵来寄生和进食,而雄性从母亲体内出来后不久就会死亡。
雄性螨虫不进食,也不交配——只是等待死亡,诡异的指螨虫:雄性一出生啥都不干就死了。
几十年来,这种奇怪的特性一直困扰着动物学家,为什么一种动物出生就是为了死亡?
直到最近几年,科学家了解了这种螨虫的生命周期,原来一只雌性指螨出生时自己就已经携带了数个受精卵。
几天后,这些受精卵在她体内孵化出几只雌性和一只雄性。
您可能开始有疑惑,雌性螨虫的体内为什么自带了受精卵?
答案就是,那些已孵化、还没出生的雌性和一只雄性在它们母亲体内JP,这让每只雌性螨虫都经历了有性生殖。不仅如此,这些后代从孵化后便开始以它们的母亲为食。它们并不是自然地从它们母亲体内生出来的,而是自己把母亲吃掉逃出去的。
这些小螨虫逃出母亲的肚子之后,雄性没多久就自然死亡了,因为它的任务在母亲体内就已经完成。
是不是觉得这种繁殖策略非常不可思议?
其实,它比孤雌生殖基因的多样性要好一点,而且这些螨虫一生的资源只有一颗蓟马卵而已,它们可没时间和资源去寻找配偶。另一方面,“吃掉”母亲在自然界更是极其普遍的存在,数不清的生物是一次性生殖的,一生只繁殖一次后代,自然界似乎不缺少这类伟大的母亲。
(5)螨虫的生活习性
The life habits of mites
螨虫
螨虫的分布十分广泛,遍布全球。沙漠和北极冻土带,山顶和海底,江河和温泉,洞穴和空中,森林和草原,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至于土壤中,植物、动物和贮藏物上更是常见。
螨虫栖息地多种多样。有生活于粮、棉、茶、果树、蔬菜、蘑菇等的农业螨类;有生活于贮粮、谷类、砂糖、蜜饯干果、奶粉、干肉干鱼、中药材、中成药等仓贮螨类;有寄生于人类、动物、昆虫或生活于人畜生活场所作为疾病媒介的医牧螨类;有生活于土壤等环境的甲螨、生活于水中及水产品的水螨,作为环境监测的螨类。
螨类的生态类群与其食性密切相关。螨类的食性复杂,有植食性和肉食性的农林螨类,寄生性和吸血性的医牧螨类,腐食性、粪食性及菌食性的环境螨类。
农林螨类
农林螨类包括生活于植物体上以及动植物产品上的螨类,依照食性分为植食性和肉食性2类。植食性螨类主要有叶螨(俗称红蜘蛛)、瘿螨、粉螨、跗线螨、蒲螨、矮蒲螨、叶爪螨、薄口螨、根螨及甲螨等螨类,刺吸或咀嚼为害,绝大多数是人类生产的破坏者。肉食性螨类主要有植绥、长须、美绥螨、巨蟹螨、半疥、巨须螨、吸螨、肉食螨、绒螨及大赤螨等,捕食或寄生于其他螨类、昆虫等节肢动物。
医牧螨类
医牧螨类是指能引起动物疾病的所有种类,有寄生人及饲养动物身体的和生活于人及饲养动物居住场所的螨类。如蜱类、疥螨、蠕形螨、恙螨、尘螨、蜂螨、痒螨、羽螨、肉螨及甲螨等。蜱是动物外寄生物,包括硬蜱和软蜱2类,可传播细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皮炎、出血热、莱姆病、0热、伤寒、森林脑炎和鼠疫等疾病。
环境螨类
环境螨类是指生活在土壤中起分解作用的螨类,主要有甲螨、粉螨,大多数是腐食性的,以腐烂的动、植物为食,是土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分解者。
透过电子显微镜拍摄的黄螨(Lorryia formosa)假色影像
根据寄生方式,蜱螨可分为自由生活、寄生于植物和寄生于动物的三大类。
自由生活
螨类中以自由生活的种类最多,多栖息于地表和土壤中,但也有生活于植物上、水中和洞穴中的。其食性有捕食性、食菌性、食腐性和食藻性等。捕食性螨类主要属于中气门亚目和前气门亚目,它们捕食小型节肢动物及其卵,有的也捕食线虫,有的还自相残杀。
捕食性螨类对人类有益,有的可用于害虫和害螨的生物防治,如利用植绥螨防治叶螨,利用家蝇巨螯螨消灭堆肥中的蝇卵,家禽堆肥中的家蝇卵99%被它捕食掉。
植物上的长须螨科、吸螨科等种类在害虫和害螨的自然控制中都有重要作用。水中水螨的若、成螨能捕食蚊类等昆虫幼虫。
寄生植物
寄生于植物、从植物摄取营养而生活的螨类,主要有前气门亚目的叶螨总科、瘿螨科、跗线螨科等,它们危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使花卉、农作物、树木受到严重损害。特别是叶螨,当前已成为世界性大害虫之一。但寄生于杂草上的植食性螨,可用于杂草的生物防治。
寄生动物
螨虫许多种类寄生于动物,可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两类,其中外寄生种类较多。后气门亚目全部寄生于脊椎动物体外,中气门亚目和前气门亚目以及无气门亚目中亦有不少种是外寄生虫,它们吸吮动物血液及淋巴液、传播疾病和骚扰人畜,象蜱、革螨、羔螨和疥螨等都是人畜重要寄生虫。
无脊椎动物体外亦有不少寄生螨类,象赤螨科、跆线螨科和水螨的幼螨寄生于昆虫等节肢动物体外,呦螨科和蒲螨科的一些种类终生寄生于昆虫体外。
寄生于害虫的螨类,对控制害虫种群数量有一定作用,有些可用于害虫生物防治。寄生于蜜蜂的小蜂螨和大蜂螨则给养蜂业带来极大危害。
(6)螨虫的罪孽
The sin of mite
螨虫
螨虫的分布十分广泛,遍布全球。沙漠和北极冻土带,山顶和海底,江河和温泉,洞穴和空中,森林和草原,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至于土壤中,植物、动物和贮藏物上更是常见。
螨虫栖息地多种多样。有生活于粮、棉、茶、果树、蔬菜、蘑菇等的农业螨类;有生活于贮粮、谷类、砂糖、蜜饯干果、奶粉、干肉干鱼、中药材、中成药等仓贮螨类;有寄生于人类、动物、昆虫或生活于人畜生活场所作为疾病媒介的医牧螨类;有生活于土壤等环境的甲螨、生活于水中及水产品的水螨,作为环境监测的螨类。
根据螨虫与人类的关系,可把螨虫分为害螨、益螨及没有明显益害关系等三大类。有很多蜱螨能吸食动物和人类的血液,传播多种疾病,如恙螨传播恙虫病;革螨的叮咬、吸血或吸取淋巴体液而引起皮炎,革螨还能传播森林脑炎、疱疹性立克次氏体病、地方性鼠疫、斑疹伤寒、鼠疫等多种疾病;尘螨能引起哮喘,因此,蜱螨与人类卫生保健有很密切的关系。
螨虫对我们最大的危害,是它的分泌物、排泄物、蜕皮、死亡虫体都是强烈过敏原,其中螨虫粪球是最猛的,会引起免疫系统过敏性变态反应。
在应变原种类中,粉尘螨、屋尘螨排在前两位,阳性率达73%。
1195例哮喘、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总IgE、过敏原检测分析结果:
过敏是指身体的免疫系统对外来的异物产生过度敏感的反应(在血液中产生一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抗体(IgE)),这些外来的异物称为过敏原。
螨虫滋生的危害会引发过敏性疾病
螨虫的排泄物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出现强烈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气喘和呼吸不畅等诱发的过敏反应。
如果螨虫直接进入人体,可使人患哮喘病、支气管炎、肾炎、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皮炎等,一些螨虫尸体还会引起湿疹、哮喘、鼻炎等。
螨虫引发的过敏性疾病主要有二种:
第一种:接触性过敏
螨虫皮炎,是被螨虫咬或接触其分泌物而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
尘螨引起的皮疹属于过敏性皮疹,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界限清楚,形态不一。对尘螨引起的过敏性皮炎研究较多,临床研究证明大多数7岁以上儿童异位性皮炎病人的尘螨特异性水平较高,说明尘螨是引发过敏性皮炎的重要变应原。
过敏引起的风团
第二种:吸入性的过敏
引起过敏的因素并不是尘螨本身,而是螨的尸体、粪便、卵被吸入呼吸道导致发病,如鼻炎、哮喘等。
研究表明,尘螨是过敏性鼻炎最主要的过敏原。曾经有人研究189 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过敏原分布情况并调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89 例患者均呈现血清总免疫球蛋白 E 阳性,过敏原分布情况以吸入性过敏原屋尘螨/户尘螨阳性率最高,占51.32%
螨虫滋生的危害还有很多病症
引起螨虫病
螨虫通过日常饮食或呼吸进入人体的消化道或呼吸系统,引起肠螨病和肺螨病。肠螨病的症状主要是腹泻、呕吐,甚至可能是便血,肠道溃疡;肺螨症的症状与肺结核和支气管炎等疾病相似、出现咳嗽、咳血、气喘和胸闷等。而且螨虫进入尿道会引起尿螨病,进入脊髓会引起脊髓螨病。
引发炎症
螨虫寄生繁殖、分泌和排泄物侵入毛囊和皮脂腺内,可造成眼睑缘发炎,严重影响发生炎症的器官功能。或可引起炎症病变,导致毛脂器官堵塞、刺激角质层增长、毛囊扩张、皮脂分泌受阻、皮肤干燥、表皮粗糙等问题。
引发毛发损伤
螨虫进入睫毛毛囊内和皮脂腺,会造成眼睑缘发炎,或者睫毛松脱。螨虫刮吃根部毛囊壁,造成头发根部变细,是导致根部动摇、脱发、头屑、头皮瘙痒和粗糙头发的原因。
引发皮肤问题
螨虫在皮肤内吸取营养成分,刺激毛细血管及细胞组织,引起皮肤恶化。皮肤内的螨虫会堵塞毛孔,加速皱纹、黄褐斑、雀斑、黑斑等的产生,还可能造成痤疮、皮肤粗糙、角质变厚、酒糟鼻、瘙痒症等皮肤问题。
成为疾病传染的媒介
螨虫可以随时出入皮肤内外,将皮肤表面的各种污染物质和细菌等异物带到皮肤内部。螨虫还能传染羌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鼠性斑疹、伤寒、弓形虫病、立克次体病和狂犬病等各种疾病,成为疾病传染的媒介。
(7)螨虫的防治
Mite control
对付螨虫,首先要学会自查
螨虫因种类的不同,它们的大小一般在100微米-500微米之间,所以我们肉眼很难看见它们。螨虫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隐形的世界。
螨虫无处不在,床上、脚下、盘子里,甚至是我们的衣服、皮肤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当人们接触了被螨虫污染的物品后,即能引起皮炎。螨虫还可通过日常饮食或呼吸进入人体的消化道或呼吸系统,引起肠螨病和肺螨病。螨进入尿道后还会引起泌尿螨病,进人脊髓后引起脊髓螨病。螨除了直接致病外,还能传染美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鼠性斑疹、伤寒,弓形虫病、立克次体病和狂犬病等各种疾病。
要防治螨虫, 首先我们要学会自查。
螨虫主要分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亲密接触的物品上。尘螨主要以人的汗液、分泌物、脱落的皮屑为食,繁殖速度极快。它们主要分布在地毯、沙发、毛绒玩具、被褥、坐垫、床垫和枕芯等处。特别是床垫、沙发、被褥和枕头,由于与人体接触时间较长,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且具有尘螨喜食的人体皮屑,因而螨虫滋生率最高。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自查方法:
皮肤状况: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红斑、丘疹、肉芽肿、脓疱和瘙痒等症状,可能与螨虫感染有关。
呼吸系统:如果经常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尤其是在起床后或接触某些物品后加重,可能是螨虫过敏的表现。
眼部不适:如果出现眼睛干涩、发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可能是螨虫感染导致的睑缘炎。
消化系统:如果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可能是食用了被螨虫污染的食物。
螨虫肉眼看不见,但必须了解螨虫的弱点及防治方法
很多人都喜欢闻在太阳底下晒的被褥的味道,说那是阳光的味道,科学家说,那根本不是阳光的味道,而是螨虫被晒的爆裂的味道,听到这很惊恐吧,如果你的被褥被太阳光照射后发出的味道越浓,说明螨虫就越多。
螨虫如此让人心烦,却也有天生的四大弱点:
1、高温杀螨 晾晒衣物
尘螨以人体产生的皮肤碎屑作为主食进行繁殖,被褥、沙发等人类长时间居住过的场所就成了尘螨的大本营。适宜螨虫生存的温度是20-25摄氏度。那么远远高于(55℃以上)或者低于(-17℃至-20℃)这个温度区间,这都能对螨虫起到致命的作用。
为此,可用高温杀螨:晒太阳,把衣物、被褥、织物拿到太阳下晾晒,担心温度不够的话可以把这些东西放到黑色塑料袋中,因为黑色可以吸热,然后晒1~2个小时即可。用高于55C的热水浸泡衣物10分钟;用熨斗熨烫衣服,一般的调温型电熨斗能够60℃—250℃范围内自动调节温度,可有效杀死衣物上的螨虫。
还可低温杀螨:居家的话可以使用冰箱的冷冻室,把一些小物件(毛绒公仔之类的)放进入冷冻室几个小时。
2、开窗通风 空气干燥
适合螨虫生存的最佳湿度是65%-80%,那么我们可以调整室内湿度,将室内湿度通风、抽湿降低至30%至50%之间,让它们干燥脱水而死!室内要经常进行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的干燥;在使用空调时也要定期通风。保持家中的湿度适中,避免过度潮湿,以防止螨虫繁殖。
3、衣物洗涤 减少尘螨
尘螨的分泌物、排泄物、尸体是尘螨过敏的强烈原因,杀死了螨虫活体,这些过敏原也不会自己消失。洗涤,可以同时起到减少尘螨以及尘螨过敏源的数量。
用热水洗衣物一方面要防止烫伤,另一方面,有许多衣物是经不起高温浸泡的,会引起衣物变形、缩水、褪色等不良反应,影响衣物的使用寿命,而用温水或冷水又无法获得除螨的效果。
4、保持清洁 定期消毒
为了减少家中螨虫的数量,定期清洁和消毒家中的床上用品、沙发、地毯等,以减少螨虫的滋生。经常清扫和清理家中的灰尘,减少垃圾堆积,以减少螨虫的栖息地。定期给宠物洗澡,并及时清理宠物脱落的皮屑。
5、化学防治 药剂杀螨
化学防治是过去防治害螨的主要手段,今后仍将是害螨综合防治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专门用来防治螨类的杀螨剂,对人、畜和作物较安全。常用的重要杀螨剂有:螨卵脂、三氯杀螨砜、杀虫脒、三硫磷、石硫合剂、抗生素类。
(8)螨虫的启示
甩掉螨虫纠缠的办法,就是干干净净做人和做事。
The revelation of mites
The way to get rid of mites is to behave and do things cleanly.
第五章 虱子是古老的寄生虫《英语自学笔记》F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五章 虱子是古老的寄生虫
Lice are ancient parasites
“虱子”,是一种很古老的寄生虫,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会传染,而且这种寄生虫不止寄生在人类身上,还会寄生在动物家禽身上,过去,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非常困难,家庭饲养大量家禽和牲畜,而且与这些动物的接触也非常频繁,所以只要有一只虱子意外地跳到了人体上,它们就会在人体上“生根”,并不断地“繁殖后代”。
虱子通常会出现在衣服上,尤其是棉袄,不少体力劳动者在辛勤劳动一天之后,满身大汗,衣服都是汗水,可因为他们衣服少,所以一般不会洗,通常都是一个月两个月的穿,卫生差,如此环境却正是虱子的繁殖温床。因此,每当到了冬天或者炎热的夏天,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虱子。
6500万年前,也就是恐龙即将灭绝的时代,虱子便开始了漫长的进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昆虫,虱子的繁殖能力得到进化,非常强大,即便是在炎热的条件下,也能够快速的繁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一般而言,虱子的寿命周期为六个星期,因此,它们会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抓紧繁殖,保证自己的种群能够存活下去,每天雌性虱子能够繁殖10只左右。
经过大量的数据表明,虱子在2万年前就寄生于人类祖先,传播的方式很可能是,携带虱子的一方与人类祖先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个过程中,虱子便转移到人类祖先身上,由此,虱子便和人类产生了联系。值得一提的是,虱子除了会导致瘙痒之外,还会传染疾病。
虱子“爱上”人类最好的解释:虱子最喜爱的温度大约在30摄氏度左右,而人体的温度大约在36摄氏度左右,所以变成了虱子最爱的场所之一。虱子孵化的过程耗时八天,虱子的卵寄生在毛发或者衣服上后,便具备了吸血的能力,随后便开始吸食动物的血液,以此为食,最终孵化。
虱子除了让人类难受之外,也是恐龙最想“讨伐”的对象,据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化石上发现了虱子的痕迹,我们试着想象一下,一群讨厌的虱子一直撕咬着恐龙,让恐龙感到无比瘙痒,这真的是太难受了。然而当恐龙灭绝之后,虱子便只能寻找新的宿主,而在恐龙之后的霸主——人类,变成了虱子寄生的场所。
虱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物种,更是恶名远扬。美国佛罗里达博物馆的研究人员Bret Boyd 和David Reed曾对虱子进行详细研究,这种生物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类人猿、世界上最古老的猴子身上,并且还可以追溯到祖先身上,大概是在2000-2500万年前。虱子可以说是与人类具有同步进化、共存的情况。
虱子唯一的食物来源,就是在哺乳动物血液之中缺少的一种维生素,没了这种共生细菌,虱子就无法生存,为什么呢?那就是虱子共生菌的基因组所含的大多数基因是用来合成维生素的。
对寄生在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猴子身上的虱子来说,其共生菌主要生产维生素B。如果离开了,就很难生存下去,所以虱子也有弱点存在。
不过虱子的种类还是比较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体虱、头虱和阴虱,头虱可能是我们见到最多的,体虱、阴虱稍微比较少一点。
当然提到“虱子”这种寄生虫,每个人大概都会产生厌恶之感在,确实也是这样。而虱子的寿命大约有六个星期,每一雌虱每天约产十粒卵,卵坚固地粘附在人的毛发或衣服上,同时还具有极强的传播性。
虱子Lice
寄生虫Parasites
(1)虱子的三种类型
Three types of lice
虱子到底是种什么动物?它是如何见证人类的“龌龊世界”的?
其实虱子可是一个超级大家族,全球约有3000种,寄生于人体、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身上,其中还有能刺穿大象和疣猪身上厚厚皮肤的象虱亚目,要是它们咬人的话,就像钻头一样刺进来,能让人原地蹦起!
在人身上寄生的虱子通常有三种:头虱、体虱和阴虱。尽管头虱、体虱和阴虱三者的习性有些不一样,但它们都咬人,而且寄生与人体身上的历史同样相当悠久。
头虱是最常见的。头虱寄生于头发丛中;体虱通常藏身于衣服被褥的缝隙里;而阴虱呢则寄生在人的耻毛或者腋毛,有时候它们也会在眼睫毛上生存。
体虱和阴虱与跳蚤叮咬很相似,马虎一点的人会将虱子与跳蚤混为一谈。将阴虱称为阴毛上的“跳蚤”。
虽然都是同一个人身上的吸血恶魔,但头虱与阴虱似乎像是约好了一样,互相不侵犯对方的势力范围。你不会在咯吱窝或者耻骨处找到头虱,阴虱在头发里也难以存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阴虱的体型就像是一只微型螃蟹,很扁,就和皮屑差不多。而体虱和头虱则比较相似,但头虱看起来更为透明一些。
有人说,这可能是因为身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气味,虫子难以适应另一个地方分泌的化学物质,所以就无法在那里生存。其实不是这样,因为眼睛并不会有跟腋窝一样浓重的味道,但阴虱依然喜爱这里。
问题的答案还需要从头发上寻找。
与其它部位不同,我们的头发长得更为密集。一般人的头发密度能达到每平方厘米600根,而在腋窝和耻骨处的毛发则要稀疏许多。
头发很密集,体毛粗短稀疏。与头发相比,隐私部位的毛发显得更卷曲和粗壮,阴虱的体形和爪子更适合这里。换成头虱,它很可能抓不牢也够不着。
虱子的爪是另一个关键。
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虱子们进化出了独特的生存方式,其中就包括它们的体形和爪子。
头虱形状细长,它们适合藏身于密集的发丛中;阴虱体形短而宽,这更方便它们在稀疏的毛发间攀爬移动。
头虱的爪子
如果我们将头虱的爪子放大,能发现其尖端有一根镰刀状的跗骨爪,下方有一个短的棘刺。头虱的爪子大小专为人类头发尺寸而设计,当它在发丛中爬行时,三对爪子能刚好卡住头发丝,如果毛发太粗,它可能就抓不过来。
头虱的三对爪适合抓紧头发
与头虱相比,阴虱的爪子更粗大也更弯曲,它能钩住粗短的毛发并握紧,但如果毛发比较细,阴虱的爪子就会打滑。这就是阴虱无法在头皮上生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宽短的身体很难在密集头发丛中顺利移动,同时它的两对后爪抓不牢头发,很容易从头上掉下来。
那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见虱子的痕迹了呢?在过去,因为即经济落后,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当时人们的需求就是吃得饱,所以并没有太讲究卫生,因此才会导致虱子大量繁殖,很多人因此遭殃,一般人们只能通过洗头或者其他方式清除虱子,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卫生条件,还会导致虱子繁殖。
阴虱的爪子更粗大些
(2)令人难以启齿的阴虱
The embarrassing pubic lice
阴虱这种小虫子只寄生在人身上,为什么到了头发就会死?
阴虱是一种极小的寄生虫,它通常只有1.3毫米大小,最大的也不过2毫米,由于长得像只小螃蟹,又被称为蟹虱。
耻毛上的阴虱
与其它大多数虫子不同,阴虱只寄生在人身上,并且它通常会生活在阴毛或者腋毛丛中,靠吸食人血生活,一旦离开了人,它会在一到两天内死掉。
阴虱一天要喝四、五次血,由于在吸血时分泌的唾液会强烈刺激皮肤,它会令人奇痒难忍,这痒的部位又很尴尬,所以被阴虱缠上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科学家们认为,阴虱是在330万年前从一种叫Pthirus gorillae的虱子分化而来的,Pthirus gorillae只生活在大猩猩的隐私部位,所以又叫大猩猩虱。二者外形差不多,阴虱的体型要小一些。
阴虱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很严格,那么阴虱又是怎么到人身上的?
与体虱不同,阴虱只能在人的毛发上活动,它的爪子不利于在其它物体上爬行。所以如果某个人的隐私部位有了这种小虫子,它大概率是亲密接触时、两个人的体毛相互摩擦,给了阴虱们尝鲜的机会。显然异性亲密接触是传播的主因。
然而事无绝对,当某人因为剧烈瘙痒而抓挠时,有些虫子会掉落在衣服上,洗浴擦拭时也会有些掉到毛巾上。阴虱们有可能在24小时之内因此更换宿主,如果前一个人刚穿过的衣服与你的放在了一起,或者你用了他的毛巾,你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这并不需要和别人亲密接触。另外,衣服和毛巾混用也给阴虱提供搬家机会。
阴虱
在古代,王公贵族为了对付头发上极不安分的头虱,发明了一种密度极高的梳子——箅子。头上的“跳蚤”是解决了,但头虱的近亲阴虱在阴毛上玩得不亦乐乎。
阴虱是一种极小的寄生虫,喜欢生活在会阴处和肛门附近的毛发上。这里浓密的毛发成了阴虱绝好的掩护,它可以在这里把子子孙孙全部留在皮屑里。阴虱还会一种高等级的鹰爪功,能牢牢依附在皮肤上。它靠什么生存下去的?血液,就是靠吸血来维持生存,可以称得上阴毛里的吸血鬼。
阴虱还很喜欢串门,和爱人共赴云雨时阴虱也会踏上寻找新大陆的征程。
寻觅阴虱的踪迹——
痒:阴虱所到之处,会用它的爪钩在皮肤上打洞。撕咬皮肤时会注入唾液,阴虱的唾液是导致皮肤瘙痒关键因素。它的唾液可以防止血液凝固,为吸血提供便利。阴虱每天会吸很多次血,因此瘙痒也是一阵一阵来的。
疹:阴虱叮咬的地方会出现肉眼看不到的小孔,在小孔周围会有发红的小斑点。这个小斑点在5天后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就会出现隆起的丘疹。
斑:在阴虱撕咬过的部位还会出现0.2~2cm大的青灰色斑,不痒也不痛。阴虱的这个杀招目前还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原因。可以确定的是灰斑的出现,是阴虱出没的证据。
猎杀阴虱办法——
阴虱出没很有可能是卫生出现问题,猎杀的第一步要从内衣裤和洗浴用具的卫生开始,要先用沸水洗涤内衣裤,洗浴用品要消毒后再使用。
马拉硫磷洗剂具有杀灭阴虱成虫和虫卵的作用,需要注意在涂药后8~12小时后需要将药物清洗。
硫磺软膏适合年纪较小的青少年使用,两天涂抹一次,10天是一个疗程。
猎杀阴虱,终极大招是把"黑森林"铲平,阴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很快就会自己走向灭亡。
(3)对付头虱的常用方法
Common methods of dealing with head lice
虱子是一种体外的寄生虫,无翅,身体呈扁平状,可分为体虱、头虱和阴虱,出现在我们头发之中的便是头虱,块头较大,黑色居多。
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时候,头上都会有一片一片黄色、脏脏的东西,大人都叫它“虱子”,有的大人为了预防小孩长“虱子”还会选择给孩子剃成短发来预防,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虱子”到底是什么东西?是怎么产生的?却会与螨虫混为一谈。
虱子并不是螨虫,虱子是肉眼可见的,而螨虫是看不见的一种微生物。
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喜欢在肮脏、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如果头发经常出汗,潮湿,不经常清洗,这种环境最适合虱子生长,它们会迅速繁殖。
俗话说得好:“穷长虱子富生疥”,这句话说的是没钱的人容易长虱子,有钱人容易患疥疮。虱子频繁活动于70-90年代,常出现在头发上,受其困扰,故而制作出名为“篦子”的器物,辅助清理虱子,在落后但又充满智慧的时代,此物可谓是尤为关键,可使人们免受虱子侵扰。
每每觉得头皮瘙痒,古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是虱子在头皮繁殖所导致,便拿出“篦子”,一是能清理虱子,二是能整理发型,但此方法依旧没有办法彻底清除虱子。
但时至今日,我们却很难发现虱子了,难道说虱子已经销声匿迹了吗?
现在生活条件很好,很少有人身上有虱子,但是螨虫却常常听说,这是因为螨虫喜欢寄生在头皮上,并且不易被看见所以很多人容易忽视,想要预防虱子或者螨虫就要注意清洁。
平时的衣物和生活用品要注意及时的清洁,同时到了夏天要勤洗澡勤洗头,可以搭配具有杀菌除螨效果的异株荨迷植物来清洁,这两种草本植物是公认的清洁好物,具有杀菌、消炎、控油的效果,坚持下来螨虫的虫卵就会被破坏,不容易滋生细菌,减少头皮问题。
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卫生条件再也不是当时可比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越来越多的洗发水,人们头发越来越干净,人们变得干净起来,自然就不是虱子的生活场所了,因此虱子也就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中。
头虱Head lice
体虱Body lice
阴虱Pubic lice
(4)还原猴子抓虱子真相
Restoring the truth about
monkeys catching lice
动物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猴子之间相互拨弄身上的毛,像是在按摩一样,在阳光下摆起了各种造型,姿态不一,看上去很享受。
猴子并不时从中拾出些东西放到嘴里,看起来好像是在给同伴抓虱子。有人说它们在捉虱子吃。
其实不是这样,猴子放到嘴里的是一种它们身体上的分泌物,呈白色的颗粒状,里面含盐,微量元素及其他物质。它们之间互相拣食,既清洁皮肤,又有益于身体,真可谓一举两得,有时候妈妈也给小猴捉,在人类看来,这也是一种母爱的体现。
猴子较为注重卫生,一般没有虱子。猴子不逮虱子,更不会吃虱子,说猴子会逮虱子是传统的误区。
猴子之间互相拨弄身上的毛,是因为猴子的汗液里含有盐分,汗水挥发后,这些盐分便同皮肤和毛根上的污垢结合成盐粒。由于动物园猴子的食物里未加盐,猴子便觉得盐分不足,就彼此拾取对方身上的盐粒吃,看起来好像是在给同伴抓虱子。
不少猴子成双成对、亲密无间地互相用手指在对方身体上搜寻着东西,其实是彼此拾取对方身上的盐粒吃。
猴子的手臂很长,所有的猴子上肢都比下肢长,可以抓到身上的任何部位,无需同类的帮忙。
猴子monkey
抓虱子Catching lice
盐粒Salt
(5)虱子的启示
虱子在干净环境里无法生存,唯有藏污纳垢的地方才会出现寄生虫。
The Revelation of Lice
Lice cannot survive in a clean environment. Parasites can only appear in places where dirt and evil practices hide.
2025年6月29日星期日
第四章 寄生虫跳蚤《英语自学笔记》F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四章 寄生虫跳蚤
Parasites fleas
跳蚤,是蚤目昆虫的统称,全世界已知有2500种,中国约有650种。跳蚤属小型、无翅、善跳跃的寄生性昆虫;体形左右侧扁,棕黄至深棕色;体壁坚硬,长有许多鬃、刺、栉;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分节明显,通常雄蚤比雌蚤小。跳蚤幼虫体小细长,蛆形,乳白色,无眼、无足,体长约4.5毫米。跳蚤的跳跃力惊人,可以达到10~30公分高,相当于身长的数十到数百倍。跳蚤因其善于跳跃,故名。
跳蚤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具有4个生命周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成虫必须吸血才能进行繁殖。当雌虫进食而后产卵,跳蚤的生命周期就开始了。跳蚤的生命可以短到只有一年,也可以多到几年。
雌虫一生可以产卵5000枚或者更多,具备非凡的繁殖能力。
雌蚤吸血交配后分批产卵,产卵时间可持续数月,一生产卵约300-500个,一般卵发育至成虫只需要一个月;寿命约1-2年。
雌虫通常在宿主身上产卵,一次产20枚左右。这意味着卵很容易被宿主带到地上。因此,宿主休息和睡眠的地点通常是卵的栖息地和幼虫的发育地。卵的孵化需要2-12天。
幼虫破壳而出后,会进食一切有机物,例如昆虫的尸体,排泄物和植物。它们没有视觉,因而躲避在阴暗的地点,比如沙、缝隙、裂缝和床单里。如果有充足的食物,幼虫能够在1-2周内化蛹,编织一个丝状的茧。又在1-2周之后,成虫发育完全,可以从茧中出现。然而,它们可能继续休息,直到它们通过一些信号知道宿主来了。这些信号包括:震动(包括声音),体热,和二氧化碳。跳蚤在幼虫和茧的生长阶段可以持续整个冬季。
当跳蚤达到成熟阶段,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血源,而后进行繁殖。成虫在出茧后只有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寻找食物。过后它们可以不进食2-3年。
跳蚤广布于世界各地,通常生活在哺乳类动物身上,少数在鸟类身上生活。跳蚤多在阴暗地面,缝隙中及鼠洞,猫、犬窝巢等处活动。跳蚤幼虫极活跃,畏光,对干燥颇敏感,以生活环境中的某些有机物碎屑为食料。
跳蚤的雌雄虫均吸血,且对温度反应敏感,只有宿主体温正常时方可寄生,若宿主发病体温升高或死亡后体温下降,则立即转移至其他宿主身上吸血。
因此跳蚤会造成很多疾病的传播,如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绦虫病、皮下寄生症等,其边吸血边排粪的习性也与疾病的传播有着极大关系。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交通工具使有些蚤种成为世界性的广布蚤种。
跳蚤 flea
(1)揭秘跳蚤进化史
Uncovering the evolution of fleas
中、英古生物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为人们展现了跳蚤这类常见寄生昆虫不为人知的进化史。研究发现,跳蚤的分类学“地位”比通常认为的更低。它们的祖先可能并不吸血,体型可达现代跳蚤的4倍左右。
经典分类学理论认为,跳蚤属于昆虫中单独的一个门类:蚤目。但基因大数据比对却给出了不同结果:蚤目并不是一个单独门类,而是长翅目昆虫下的一个分支。这意味着,跳蚤的分类学“地位”较传统观点更低,昆虫的分类体系也将整体改写。
现在的跳蚤体型微小,长着针一样又长又尖的嘴巴,没有翅膀,全部靠吸食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液存活。而长翅目昆虫有两对细长的翅膀,却没有细长尖嘴,它们大多在森林、峡谷或植被茂密的地区靠捕食昆虫或吸取植物汁液为生。
研究人员推断,跳蚤的祖先可能不吸血,在身体形态上和现在的子孙后代也大不相同。
此前古生物学者对早期巨型跳蚤的化石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研究梳理出一幅颇有意思的跳蚤进化图:早在远古时期,跳蚤的祖先靠吸食花蜜为生。它们长着翅膀和长长的嘴,身体最大可达两厘米长,体型是现在的4倍左右。随着漫长的进化,它们逐渐过上寄生生活,体型也不断缩小。到现在,它们翅膀完全消失,而长出了与寄生相适应的长嘴,完全靠吸食寄主的血液生存。
(2)跳蚤形态特征
Flea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跳蚤,是蚤目昆虫的统称,跳蚤属小型、无翅、善跳跃的寄生性昆虫;体形左右侧扁,棕黄至深棕色;体壁坚硬,长有许多鬃、刺、栉;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分节明显,通常雄蚤比雌蚤小。跳蚤幼虫体小细长,蛆形,乳白色,无眼、无足,体长约4.5毫米。
跳蚤为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历经卵、幼虫、蛹和成虫四期;雌蚤吸血交配后分批产卵,产卵时间可持续数月,一生产卵约300-500个,一般卵发育至成虫只需要一个月,寿命约1-2年。
卵
卵是白色圆或椭圆形的,可在羊舍或牧区的泥土里找到,有时也产在羊只的身上。但由于跳蚤卵外侧光滑无胶,不能全部粘在羊绒或羊毛上,在宿主行动的时候会散落在各处,所以圈舍、圈舍周边泥土、放牧的山场、羊粪里都会有跳蚤的卵。成虫产卵分为若干批,吸血可促成下一批卵的成熟,一个雌蚤一生可产卵约200-400个。
幼虫
跳蚤幼虫的形状很像最小的蚕,但颜色是白色或乳黄色的,身体有些透明,没有腿,全身有鬃,行动很活泼,能自由生活。身体除去头部以外分为13节,代表3个胸节和10个腹节。口器为咀嚼式的,以有机物渣滓为食料,但在已研究过的种类中,成虫的排泄物最相宜。它们是怕光的,所以羊舍内温暖、潮湿、又富于有机物的渣,是跳蚤繁殖发育最好的场所。经过脱皮3次后幼虫即长成而进入蛹期。
蛹
在变蛹之前,长成的幼虫自制一个半透明的兹质的茧把身体包住。茧的外围常是粘住一些砂粒或有机物渣滓等,或者由网状的细兹支架在粗糙的物表面,在茧内它脱去幼虫最后的一次皮成为蛹。这时蚤头、胸、腹都巳具雏形,口器、触角和腿已能看得出来,但它是不吃不动的。经过一定时期成虫破茧而出。
成虫
成虫能跳跃行动,雌雄均找宿主吸血,吸血后才能交尾并产卵,颜色各种不同,自乳黄至深棕色。在适宜的环境中,可生活1年以上甚至2年。全部生活史的完成短者2-3个星期,多者1年以上,食物和气候是主要影响的因素。总体来说,跳蚤生活史的进行是比较慢的,但由于它们寿命较长,所以仍能保持很多的数量。
(3)跳蚤的天敌
Natural enemies of fleas
跳蚤喜欢什么味道?
跳蚤叮咬人是根据气味,和血型无关。 跳蚤选择目标叮咬时,是靠特定人群产生的气味信息,丰富胆固醇和维生素B的人特别吸引跳蚤。
跳蚤怕什么东西或者味道?
跳蚤比较怕刺激的味道,比较怕橙皮的汁液,大蒜的味道,还有樟脑丸的味道,都会让跳蚤逃之夭夭,此外,还比较怕干燥的环境和阳光,喜欢比较潮湿、阴凉的地方。 所以,应经常打扫房间,并打开窗帘,让阳光直射进来,以及经常晒太阳被子,可起到预防跳蚤的作用。
跳蚤在自然界中有多种天敌,这些天敌可以帮助控制跳蚤的数量。其中一些主要的天敌包括:
昆虫捕食者:许多昆虫,如蜘蛛、蚂蚁和某些种类的甲虫,会捕食跳蚤。这些捕食者通过敏捷的移动和强大的捕猎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跳蚤的数量。
鸟类和哺乳动物: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会捕食带有跳蚤的宿主,从而在间接上减少跳蚤的数量。尽管它们并不是直接捕食跳蚤,但这种行为对于控制跳蚤的繁殖和传播非常有帮助。
寄生性昆虫:有些寄生性昆虫,如寄生蜂,会寄生在跳蚤的卵或幼虫阶段,从而阻止它们发育成成虫。这种寄生关系对于控制跳蚤的数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和寄生虫:虽然不常见,但某些微生物和寄生虫也可能对跳蚤构成威胁。它们可能通过感染跳蚤的体内组织或干扰其生命活动来减少其数量。
此外,人类也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和消灭跳蚤,如使用杀虫剂、清洁环境、改善卫生条件等。这些措施虽然不是跳蚤的自然天敌,但它们在控制跳蚤数量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跳蚤虽然怕水,但是跳蚤遇水时会激动而乱窜,因此想用水直接把跳蚤淹死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4)跳蚤和虱子的区别
Difference Between Fleas and Lice
不少人认为虱子和跳蚤就是一种动物的不同叫法,但虱子和跳蚤是一种生物吗?虱子是什么,跳蚤又是什么?虱子跳蚤的区别是什么。
跳蚤是什么?
跳蚤是小型、无翅、善跳跃的寄生性昆虫,成虫通常生活在哺乳类动物身上,少数在鸟类。触角粗短。口器锐利,用于吸吮。腹部宽大,有9节。后腿发达、粗壮。完全变态昆虫。蛹被茧所包住。跳蚤为属于蚤目的完全变态类昆虫。成虫体型微小或小型,无翅,体坚硬侧扁,外寄生于哺乳类和鸟类体上,具刺吸式口器,雌雄均吸血;幼虫无足呈圆柱形,营自由生活,具咀嚼式口器,以成虫血便或有机物质为食。
跳蚤有两条强壮的后腿,因而善于跳跃,能跳七、八寸高。跳蚤可以跳过它们身长350倍的距离,相当于一个人跳过一个足球场。跳蚤通常跳上宿主后就不再离开,两天后就可开始排卵。雌虫把卵产在有灰尘的角落、墙壁及地板的小洞里,也可产在动物身上,随着动物的活动而落地或迁移。卵白色,大约四、五天就孵化出白色无足的幼虫,幼虫以灰尘中的有机物质和跳蚤的粪便作食料。两星期后幼虫吐丝和灰尘粘结成茧并在其中化蛹,再过两星期跳蚤就从茧里出来了。如果跳蚤碰到动物,马上就会有吸血危害,所以消灭跳蚤时要把墙壁和地上的孔洞用石灰或泥填平。
跳蚤的外壳,具有对生命的保护能力,可以承受比体重大九十倍的重量!有一种说法,人的身体,如果有了如同跳蚤身体一样的外壳,而不是如今的皮肉,那么,人可以从一千公尺的高空,摔跌下硬地而安然无恙,也可以承受一千公斤的重物,自一千公尺高堕下的重压。
虱子是什么?
虱子属于昆虫纲,虱目人虱科。寄生在人体的虱子有:体虱,头虱,和阴虱三种,其中体虱是传播流行性班疹、伤风、虱传回归热及战壕热等的主要媒介。
虱子的种类:
(1)体虱俗称衣虱,为灰色或灰白色,头略呈橄榄形,胸节融合不能区分,在中胸两侧有气孔一对。腹长而扁,分9节,外观可见7节,每节两侧气孔一对,雄虱腹部尾端圆钝,雌虱尾端分叉,形似W形状。
(2)头虱体色较深黑,体型较小,腹部边缘为暗黑色,其他与体虱相似。
(3)阴虱灰白色,体宽与体长几乎相等,腹短,分节不明显,两侧有疣状突出,以后面一对更大,前腿细小,中及后腿粗大。
虱子的成虫和若虫终生在寄主体上吸血。寄主主要为陆生哺乳类动物,少数为海栖哺乳类,人类也常被寄生。虱子不仅吸血危害,而且使寄主奇痒不安,并能传染很多重要的人畜疾病。由虱子传播的回归热是世界性的疾病,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是一种螺旋体。虱子的寿命大约有六个星期,每一雌虱每天约产十粒卵,卵坚固地粘附在人的毛发或衣服上。八天左右小虱子孵出,并立刻咬人吸血。大约两三周后通过三次蜕皮就可以长为成虫。虱子一生都是寄生生活。人们由于接触可互相传播。回归热的传播是它咬人后,被咬部位很痒,人在用力抓痒时,会把虱子挤破,它体液内的病原体随抓痒而带入被咬的伤口,人们就此得病。
(5)闲话跳蚤市场名称来源
The origin of the name of the flea market
早期的英国人经常将自己的旧衣服、旧东西在街上卖,而那些旧的东西里时常会有跳蚤、虱子等恶心的小虫子。 逐渐地,人们就将这样卖旧货的地方叫做flea market(跳蚤市场)。
另一种说法是flea market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Le Marche aux Puces(法语,字面意思相当于英语中的 market of the fleas)是巴黎专门卖便宜货的地方。早期的英国人经常将自己的旧衣服、旧东西在街上卖,而那些旧的东西里时常会有跳蚤、虱子等恶心的小虫子。逐渐地,人们就将这样卖旧货的地方叫做flea market(跳蚤市场)。
而我们中国人也有跳蚤市场,但我们之中没有这些小虫子在里面,也就直译成了跳蚤市场。人们半开玩笑的说市场内的破烂商品里很可能到处都是跳蚤,该市场因此而得名。
有关flea market的来源,有两种理论: 据语言学家克丽丝汀•安默儿说,flea market最初来源于纽约的Fly Market,Fly Market是纽约下曼哈顿地区的一个固定市场,这一市场从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之前一直延续到大约1816年。Fly这个词来源于该市场的荷兰语名称Vly或Vlie,这个词在荷兰语的意思是“山谷”,很巧的是,它在荷兰语中的发音正好和英语中的flea一样,所以就形成了英语中的flea market。
跳蚤flea 虱子Lice
(6)跳蚤的启示
The Revelation of Flea
跳蚤成了国王的宠臣,便上窜下跳,让朝廷上下充满了血腥,不得安宁。
The flea became the king's favorite, and began to jump around, filling the court with blood and causing no peace.
第三章 蚊虫大害《英语自学笔记》F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三章 蚊虫大害
Mosquitoes are harmful
2023年12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这项新发现还证明了在蚊科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的蚊子也是吸血的,并揭示昆虫的早期吸血行为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蚊,是双翅目蚊科小型昆虫。翅狭长,呈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体披有鳞片和细毛;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复眼和触角各一对,复眼发达,触角上生有轮毛;有喙一根,较长,蚊喙为刺吸式口器;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三部分,仅中胸发达,生翅一对;每胸都有一对足,足细长,上有鳞片构成的黑白斑和环纹,为分类的重要依据。蚊在全世界约有3300种,中国发现400种。
蚊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成虫喜欢在隐蔽、阴暗和通风不良的地方栖息,室内多在床下、柜后、门后,墙缝以及畜舍、地下室等处,室外多在草丛、山洞、地窖、桥洞、石缝等处。
雌蚊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血,大都在夜间吸血,在嗜血习性上要求并不严格,一般吸动物和人血。雄蚊不吸血,以植物汁液为食。蚊一年可繁殖7-8代。雄蚊寿命1-3周,雌蚊寿命1-2个月。
蚊除叮咬吸血、骚扰人体外,还会传播疾病。中国以蚊为媒介传播的疾病有4种,即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和丝虫病。
对蚊的防治,是控制及消灭蚊媒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消灭蚊虫的孳生地是最根本的办法,因此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化学药物杀虫剂。为了防蚊驱蚊,人们应加强个人防护,在夏秋季节晚间户外乘凉时不要赤身露体,室内点燃艾蒿绳以及蚊香等;有条件可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以防蚊虫叮刺。
(1)蚊子三大种类
Three major types of mosquitoes
蚊
蚊属于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蚊分布很广,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虫共3亚科,35属,3600多种和亚种。蚊有3个重要的属。
按蚊属(Anopheles,疟蚊)是疟疾的唯一媒介,还传布丝虫病和脑炎。静止时喙、头和身体成一直线,但与着落面成一角度,故易于辨认。翅上有不同颜色的鳞片形成斑点。卵单个地产于水面。幼虫体轴与水面平行,通过腹部的后气孔呼吸,无其他多数孑孓的呼吸管。常在植物茂盛的水中繁殖。生活史从18天至数周不等。
蚊的种类
库蚊属(Culex)是病毒性脑炎的媒介,在热带和亚热带还传布丝虫病。静止时体轴与着落面平行,喙稍弯向下方。翅脉和翅缘有鳞片,但翅的颜色一致。雌蚊腹部末端钝,有缩回的尾须。幼虫细长,有带毛束的呼吸管,头下挂,与水面成45°角。在几乎所有淡水(包括静止的污水)中繁殖。卵在水中集成块状,数目约100多。生活史10~14天,天气冷时可能长些。尖音库蚊(C. pipiens pipiens):多见于北方,五带淡色库蚊(C.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多见于南方。
库蚊属
伊蚊属(Aedes):传布黄热病、登革热和脑炎。着落时身体与表面平行而喙向下,与库蚊相似。翅单色,与库蚊的区别在于胸部呈银色,有白斑纹,有气孔后刚毛。雌蚊腹端尖,有可突出的尾须。幼虫短粗,呼吸管有一对毛束,头下垂与水面成45°角。通常在洪水、水坑或盐沼中繁殖,卵可耐长期干旱。生活史可短到仅10天,气候凉时可长达数月。埃及伊蚊(A. aegypti):为黄热病的重要媒介,足上有白带,胸腹部有斑点。可在花盆、丢弃的汽车外胎等各种容器中繁育。盐沼伊蚊(A. sollicitans),A. taeniorhynchus及背点伊蚊(A. dorsalis):是盐沼的主要蚊种,繁殖快,善飞,骚扰动物和人。我国已发现蚊类有18属374种(亚种)。
伊蚊属
(2)蚊子形态结构
Mosquito morphology
蚊是小型昆虫,成蚊体长约1.6~12.6mm,呈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分头、胸、腹3部分。
头部
似半球形,有复眼和触角各1对。触角(antenna)分15节,第1节称柄节(scape),第2节称梗节(torus),第3节以后各节均细长称鞭节(flagellum)。各鞭节具轮毛,雌蚊的轮毛短而稀,雄蚊的轮毛长而密。在雌蚊触角上,除轮毛外,还有另一类短毛,分布在每一鞭节上,这些短毛对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有反应,对二氧化碳和湿度尤其敏感,在雌蚊寻觅吸血对象时起重要作用。
触须1对,两性按蚊的触须均与喙等长,雄蚊的触须末端膨大;库蚊、伊蚊的雌蚊触须甚短,不足喙之一半。
蚊的口器常称为喙(proboscis),属刺吸式口器,由上内唇、舌各1个,上、下颚各1对,共同组成细长的针状结构,包藏在鞘状下唇之内。上颚末端较宽如刀状,其内具细锯齿,是蚊吸血时用以切割皮肤的工具。下颚末端较窄呈细刀状,其末端具有锯齿,在吸血时随皮肤切开之后,起锯刺皮肤的功用。
下唇末端裂为二片,称唇瓣(labella)。当雌蚊吸血时,针状结构刺入皮肤,而唇瓣在皮肤外挟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则向后弯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护与支持刺吸器的作用。雄蚊的上、下颚退化或几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肤,因而不适于吸血。
胸部
分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各有足1对,中胸有翅1对,后胸有1对平衡棒,是双翅目昆虫的特征。
蚊翅窄长,膜质。翅脉简单,上有鳞片覆盖。翅的后缘有较长的鳞片,称翅遂。鳞片可形成麻点、斑点或条纹,是按蚊分类的重要依据。
蚊足细长,自前而后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纹,为重要分类特征。
腹部
分11节,第一节不易察见。第2~8节明显可见,在其背面,有的蚊种具有由鳞片组成的淡色横带、纵条或斑。最末3节变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须1对,雄蚊则为钳状的抱器,构造复杂,是鉴别蚊种的重要依据。
消化系统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及肛门。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均在胃内进行。在前脑内有1对唾腺,各分3叶,每叶有一小唾腺管,最后汇合成总唾腺管,通入舌内。唾腺分泌和贮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酶,包括抗血凝素(anticoagulin),溶血素(haemolysin)和凝集素(agglutinin)等。
生殖系统
雄蚊有睾丸1对,自每一睾丸发出的输精管在远端膨大为储精囊,两者会合成射精管。射精管远端为阴茎,阴茎两侧有抱器。
雌蚊有卵巢1对。两输卵管在汇成总输卵管前的膨大部称壶腹(ampulla)。总输卵管与阴道相连。在阴道远端有受精囊(spermatheca)和1对副腺的开口。阴道则开口于第8、9腹节交界处的腹面。每个卵巢由多个卵巢小管组成。
每个卵巢小管包括3种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follicle)。顶端的为增殖卵泡,中间为幼小卵泡,靠近输卵管的为成卵卵泡。卵泡依次逐个发育成熟。当成卵卵泡中的卵成熟排出后,幼小卵泡,又发育为成卵卵泡,每排出一次卵,在卵巢小管上就留下1个膨大部(inflation)。
(3)蚊子成长过程
Mosquito growth process
蚊的发育为完全变态,生活史分四个时期,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前三个时期生活于水中,成虫生活于陆地。
1.卵
蚊子的卵根据种类的不同可能产在水面、水边或水中三种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按蚊和家蚊,水边的如伊蚊。按蚊和家蚊约在二天内孵化,而伊蚊则在三至五天。
雌蚊产卵于积水中。蚊卵小,长不足1mm。按蚊卵呈舟形,两侧有浮囊,产出后浮在水面。库蚊卵呈圆锥形,无浮囊,产出后粘在一起形成卵筏。伊蚊卵一般呈橄榄形,无浮囊,产出后单个沉在水底。蚊卵必须在水中才能孵化,在夏天通常经2~3天后幼虫孵出。
2.幼虫
蚊子的幼虫称为孑孓。孑孓用吸管呼吸。摄食有机物及微生物,口的刷毛会产生水流,流向嘴巴。这个时期约维持10~14天,经4次蜕皮后变成蛹。
初孵出的幼虫长约1.5mm,幼虫共分四龄。经3次蜕皮,成为第四龄幼虫时,体长可较第一龄幼虫增长8倍。
幼虫体分为头、胸、腹3部,各部着生毛或毛丛。头部有触角、复眼、单眼各1对,口器为咀嚼式,两侧有细长密集的口刷,借助口刷的迅速摆动以摄取水中的食物。
胸部略呈方形、不分节。腹部细长,可见9节。前7节形状相似,第8节背面有气孔器与气门或细长的呼吸管,是幼虫期分类的重要依据。
库蚊呼吸管细长,伊蚊呼吸管粗短;按蚊缺呼吸管,但有气门,各腹节背面有掌状毛(float hair),有漂浮作用。
在气温30℃和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幼虫期经约5~8天发育,蜕皮4次变为蛹(pupa)。
3.蛹
侧面观呈逗点状,胸背两侧有1对呼吸管,是分属的重要依据(图18-3)。蚊蛹不摄食,但可在水中游动,靠第一对呼吸角呼吸,常停息于水面,遇惊扰时迅速潜入水中。蛹的抵抗力强,在无水情况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湿润,仍能发育羽化为成蚊。经二天完全成熟。
4.成蚊
新羽化的成蚊经1~2天发育,即行交配、吸血、产卵。自卵发育到成蚊所需时间取决于温度、食物及环境等诸因素,在适宜条件下约需9~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
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没有硬之前无法起飞(羽化)。
雄蚊在羽化后24小时之内其腹节第八节以后全部反转180°完成交配姿势。交配的动作因种类而有不同,有的黄昏时刻在田野广旷之处形成蚊柱作群舞。蚊柱不一定单纯由一种雄蚊聚集而成,往往有几种不同蚊种集合而成。此时雌蚊见到群舞光景,就飞近蚊柱与同种雄蚊交配离去。
交配通常需要10~25秒。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后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体,形成交配栓于雌性交配孔内,但逐渐溶解,约于24小时后完全消失。一生只交配一次,后其一生(100多天后)产下的卵尚可受精。
蚊子的寿命,在自然条件下雄蚊交配后约7~10天,但在实验室可活到1至2个月。
雌蚊至少可活1至2个月,在实验室曾活到4个月。
(4)蚊子的吸血习性
The blood-sucking habits of mosquitoes
蚊是通过吸血传播疾病的,了解蚊的吸血习性能察知其与疾病的关系。
只有雌蚊才吸血,雌蚊必须吸血其卵巢才能发育,繁衍后代。雌蚊多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血,温、湿度,光照等多种因素可影响蚊的吸血活动。气温在10℃以上时开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库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则爱吸家畜的血,但没有严格的选择性,故蚊可传播人兽共患病。
蚊羽化后和吸血后均须寻找地方栖息,一般讲蚊喜欢在隐蔽、阴暗和通风不良的地方栖息,如屋内多在床下、柜后、门后,墙缝以及畜舍、地下室等,室外多在草丛、山洞、地窖、桥洞、石缝等处。
据吸血后栖息习性不同把蚊分为以下三种:家栖型: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半家栖型:如中华按蚊、日月潭按蚊等吸血后有些在室内,有些到室外栖息。野栖型:如大劣按蚊、白纹伊蚊等吸血后要飞到室外消化胃内的血液。
在蚊子中,最可恶的要算吸人血的蚊子。
雌雄蚊的食性本不相同,雄蚊“吃素”,专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子、茎、叶里的液汁为食。雌蚊偶尔也尝尝植物的液汁,然而,一旦婚配以后,非吸血不可。因为它只有在吸血后,才能使卵巢发育。所以,叮人吸血的只是雌蚊。
蚊子的一对触须和三对步足上,分布着很多轮生的感觉毛,每根感觉毛上密集地排列着圆形或椭圆形细孔。黑夜里,蚊子可以凭着这种传感器感知空气中人体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碳,在1‰秒内作出反应,就能正确敏捷地飞到吸血对象那里。
蚊子在吸血前,先将含有抗凝素的唾液注入皮下与血混合,使血变成不会凝结的稀薄血浆,然后吐出隔宿未消化的陈血,吮吸新鲜血液。假如一个人同时任意给1万只蚊子叮咬,就可以把人体的血液吸完。
蚊子吸人血,还会“挑肥拣瘦”,专门寻找合乎“口味”的对象。蚊子在熟睡的人们的枕边“嗡嗡”盘旋时,依靠近距离传感器来感应温度、湿度和汗液内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所以雌蚊首先叮咬体温较高、爱出汗的人。因为体温高、爱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气味中含有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类化合物,极易引诱蚊子。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传播疾病。据研究,蚊子传播的疾病达80多种之多。在地球上,再没有哪种动物比蚊子对人类有更大的危害。
疟疾这种病是由疟蚊传染的。疟疾又称瘴气。据1935年卫生署的调查,在瘴气盛行的区域里,居民血液内有疟原虫的占50%,患恶性疟疾的占72%。
蚊子是怎样把病原传入人体的呢?当疟蚊吸食患有疟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疟原虫(疟疾的病源)吸进体内。它们再咬人时,疟原虫又从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体内了。十天以后,疟原虫开始在接近皮肤的血管内出现。它们在患者的红血球内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虫,这些小原虫破坏红血球并释放一种毒素。每个小疟原虫又侵入其它红血球而继续繁殖,使得病人体内疟原虫和毒素越来越多,引起患者发冷和发烧。得了疟疾的病人首先发冷,全身抖个不停,但体温表测验体温是高的。大约经过一小时,病人才觉得发烧,这时体温继续上升,三、四小时之后开始出汗、体温下降,再过几小时病人觉得松快,病好像过去了,其实这时小原虫已侵入新的红血球,又开始繁殖。当疟原虫再次破坏红血球而出时病人又发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获得适当的治疗否则这种发作将有规律地继续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疟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大的,病人身体衰弱,工作效率低,严重时还会丧失生命。
流行性乙型脑炎(这是一种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是由蚊子传带的,这种病又叫日本乙型脑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脑炎。患者有发烧、头疼、呕吐、抽风、昏睡、昏迷等现象。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品,所以病死率相当高。
蚊子咬吸了合有本病毒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后,经过一个相当时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没有免疫力的人时可以使被咬者发病。传染这种病的蚊子叫库蚊和伊蚊。此外,库蚊和按蚊还传播丝虫病(象皮肿)。
我国能传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叫按蚊,俗名疟蚊,主要传播疟疾。另一类叫库蚊,主要传播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三类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纹,又叫黑斑蚊,主要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
在夏天适宜的环境里,雌蚊将卵产在水中,一二天后就孵化成幼虫,叫孑孓。孑孓经过四次蜕皮后变成蛹,蛹继续在水中生活两三天,即可羽化成蚊。完成一代发育大约只要10~12天,一年可繁殖七八代。雌蚊多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血,温度、湿度、光照等多种因素可影响蚊的吸血活动。气温在10°C以上时开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库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则爱吸家畜的血,但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因此蚊可传播人兽共患病。
消灭蚊子是保证人的身体健康,避免疾病传播的关键。
孑孓 Mosquito larvae
蚊子 Mosquito
蚊子吸血
Mosquitoes suck blood
蚊子叮咬
Mosquito bites
(5)蚊子的启示
一万只蚊子也吸不干一个人的血,真正能吸干民脂民膏和血液的是疯狂的独裁者和贪婪的剥削者。
Mosquito revelation
Ten thousand mosquitoes cannot suck the blood of one person dry. The ones who can really suck the fat and blood of the people are the crazy dictators and greedy exploiters.
2025年6月28日星期六
2025年6月27日星期五
第二章 肮脏丑恶的苍蝇《英语自学笔记》F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二章 肮脏丑恶的苍蝇
Dirty ugly flies
苍蝇是双翅目蝇科苍蝇属昆虫的统称。头部呈球形或半球形,有一对触角;头下方有一个口器;胸部下方生有三对足,足的末端是其特有的“爪垫”。胸部背侧有不同的光泽、斑纹和颜色。
苍蝇遍布世界各地,孳生于粪便、垃圾、腐败物中。 善飞行,有向光性, 喜白天活动,夜间多栖息树上,或室内天花板、电线上。多以蛹或蛆过冬。成虫主要取食花蜜、植物汁液、发酵产物或人畜粪便。
苍蝇一次交配终身产卵;一只雌蝇一生可产卵5—6次,每次产卵数约100—150粒,最多可达300粒左右;一年内可繁殖10—12代。成蝇寿命仅2个月。
苍蝇是四害之一,携带的病菌很多,可以传播30多种疾病,主要的有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传染性肝炎、小儿麻痹症、霍乱、痢疾、婴儿腹泻,食物中毒和肠寄生虫病等。
消灭苍蝇必须抓紧有利时机,在冬季消灭成蝇和蛹,春季消灭第一代蝇,夏秋季大力消灭成蝇。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和清除垃圾污水等,都是消灭苍蝇的有效措施。
(1) 苍蝇的生命历程
The life cycle of a fly
苍蝇的生命历程是以天数来计算的,它的卵期约1天,幼虫期3至6天,蛹期3至7天,从卵发育到成虫只需7至14天。几天到十几天的时间,颗粒状的卵就成长为苍蝇。
雌蝇喜欢选在那些发酵后的有机质和粪便中产卵。
雌苍蝇会把卵产在基质稍深的地方,卵粒互相堆叠在一起。产卵的时间通常都在白天。一只雌蝇一生可产卵4~ 76次,每次产卵40~100粒,产卵期25天左右。
苍蝇产卵的高峰期在每天的17:00~19:00。雌蝇的产卵前期(即从羽化至首次产卵的时间)长短,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在15 ℃时平均为9 天,在35℃时仅需1.8天,在15℃以下时不能产卵。交配后的雌蝇常爬入人畜粪便等孳生缝隙中,伸出产卵管在孳生物深处产卵,以利卵粒得到充分保护。
苍蝇具有惊人的繁殖力。据观察,实验室中的家蝇每批产卵100粒左右,1只雌蝇终生能产卵10~20批,总产卵量达600~1000粒。在自然界,每只雌蝇一生也能产卵4~6批,每批间隔3~4天,每批产卵量约100粒,终生产卵量为400~600粒。即使在华北地区,家蝇一年也能繁殖10~12代,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每只雌蝇能产生200个后代,则100只雌蝇只需经过10个世代,繁殖的总蝇数将达到2万亿亿只!
苍蝇产下卵后约1天就可孵化出白白的,小小的幼虫。苍蝇的幼虫又称为蝇蛆,蝇蛆的食物有禽畜的粪便、垃圾和一些腐烂物质。蝇蛆非常活跃,从它们孵化出来起就不停地翻来搅去,不停地钻来钻去,而且还有较强的避光性和群居性。蝇蛆喜欢潜伏在食物表层下几厘米的地方取食。蝇蛆成熟后就爬到周围较干燥环境如疏松泥土、锯末等处化蛹,若食物表层干燥,也可在食物的表层化蛹。
成虫在蜕掉蛹皮羽化后2至24小时,开始活动和吃食了。苍蝇只有在取食后才能正常交配产卵。
苍蝇非常善于飞行,而且很有趋光性,哪里明亮就飞向哪里,所以喜欢在白天或是夜间有灯光的地方活动,阴暗的地方或是夜晚,它们就停落在天花板上或是悬挂的绳索以及墙壁等地方休息。
苍蝇在羽化后1~2天即可进行交配,交配后几天的功夫就能产出一小堆一小堆的卵。
蝇与其它动物不同,大多数动物都是到了发情期才交配,交配一次产一次仔。苍蝇们就省事多了,一生只需交配一次。一次交配,足以让雌蝇们一辈子都能产出受精的卵,哪怕雄苍蝇都死绝了,也没关系,只要交配过的雌蝇活着,就一点也不影响它们繁育出一批又一批的苍蝇来,而且不影响下一代的生育能力,可谓一次交配,终生受益。
(2) 苍蝇的四大生态特性
Four major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lies
苍蝇属,体型小型到中型,触角短,仅3节,末节末端有节鞭或末节背面有一根羽状刚毛,称触角芒(arista)。复眼2只,单眼3只。口器为舔吸式。前翅膜质,用来飞翔。后翅退化为平衡棒(halter),隐于前翅基部的翅瓣下。
苍蝇是在白昼活动频繁的昆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夜间则静止栖息。活动、栖息场所,取决于蝇种、季节、温度和地域。在某些季节,厩腐蝇、夏厕蝇、市蝇也会侵入住宅内。大头金蝇、丝光绿蝇、丽蝇、伏蝇、麻蝇等则主要活动、栖息于户外。
苍蝇的口器
口器属于舔吸式,上下颚均退化,仅余1对棒状的下颚须;下唇退化为长的喙,喙端部膨大成1对具环沟的唇瓣。喙的背面基部着生一剑状上唇,其下紧贴一扁长的舌,两相闭合而成食物道。
脚的特点
首先,苍蝇用6只脚行走有一套本领。苍蝇身体左右两侧,每侧的前、后脚与对侧的中脚组成1个“三角形”,共组成了2个“三角形”。当第一个“三角形”提起向前跨出时,另一个“三角形”就支撑身体,保持身体的平衡。这样,苍蝇不仅能在凹凸不平的物体上行走,还为在摆动着的物体上爬行创造了条件。
其次,苍蝇每只脚的末端都有一对钩爪和爪垫。像钳子一样的钩爪,加上钢硬的脚毛的配合,容易夹住物体,支撑身体,而在脚抬起时,又能自动松开物体;脂质的爪垫上生有腺体和像刷子一样的细茸毛,腺体分泌的脂质液体,除保持爪垫上细细茸毛湿润不脆断外,还能使脚与附着物的接触面积增大,粘附力增强。苍蝇后脚爪垫的面积比前脚大,粘附力更强。
第三,粘附力的大小除与接触面积有关外,还与脚的只数有关。用高灵敏度的触角量器测定苍蝇停立在玻璃表面时脚的粘附力,结果表明:体重平均为0.07 g的苍蝇,4只脚站立时,垂直起飞的耗用为0.00103 N,6只脚站立时耗用为0.0024 N。
以上原因,使苍蝇既可在平面上行走,也可以在摇摆的物体上和光滑的窗玻璃上随意行走,甚至在天花板上倒吊着爬行,不会因地心引力而掉下来。
苍蝇的搓手习惯
苍蝇经常会飞着飞着,然后停下来,开始搓手。为什么喜欢搓手:
1、清洁身体。苍蝇由于没有鼻子,苍蝇分辨食物的味道要靠腿部的味觉和触觉感官器,如果腿上沾满脏东西,会影响对食物的判断。为了能够正确分辨气味,就得经常搓手搓脚,保证味觉器官的精准灵敏度。
2、帮助快速起飞和无障碍降落。苍蝇还喜欢到处飞,腿上容易沾满各种食物,闲暇时间停下来搓搓手脚,清理掉上面沾着的食物,有利于自己能够快速起飞和无障碍降落。
3、吸引雄性进行交配。其实在苍蝇界,会搓手而且搓的快的雌性苍蝇才迷人,每到繁殖季节,雌性苍蝇就会通过搓手来释放自己的性信息素。当遇到雄性苍蝇时,它们便会加快速度用来吸引雄性与其交配。
苍蝇的食性
蝇类依成虫食性可分为三大类,不食蝇类、吸血蝇类和非吸血蝇类。
苍蝇的食性很杂,嗅觉十分灵敏,特别喜欢各种腐败的有机性物质、瓜果、植物汁液及各种发酵物,贪食新鲜人畜粪便等腥臭物质,甚至连痰、脓血、汗液都可取食。
幼虫赖以生存的基质,大都是人和家畜家禽的排泄物。幼虫主要滋生在人畜粪便堆、垃圾、腐败物质中,取食粪便及腐烂物质,也有的生活于腐败动物尸体中,特别是人类生产食物过程中的有机废弃物。
幼虫喜欢取食腐败的有机质,各种不同程度的腐败有机质都能成为其营养源。
家蝇属于非吸血蝇类,取食时要吐出嗉囊液来溶解食物,其习惯是边吃、边吐、边排泄。在于吐泻、排粪频繁,失水较多,促使它频繁取食,而且全身的毛和爪垫的粘毛能携带大量的病原体及寄生虫卵,造成人类食物严重污染,这也是苍蝇传播疾病的主要方式。
苍蝇在吃食的同时也会吃进对自己有害的细菌,而“边吃边吐”的方法有助于迅速排出细菌。
一般苍蝇从进食处理、吸收养分,直到将废物排出体外,只需7~11秒。遇上具有快速繁殖能力的细菌时,苍蝇的免疫系统就会产生BF64、BD2两种抗菌蛋白,一旦与细菌接触,就会发生“爆炸”,与细菌“同归于尽”。这两种球蛋白的产生总是一前一后,成双成对,从不错乱。
(3)苍蝇的启示
因为世界上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地方,于是苍蝇为了生存,只能在肮脏环境中去当可怜而低下的清道夫。
The revelation of flies
Because there is no clean place in the world, flies can only work as pitiful and lowly scavengers in dirty environments in order to survive.
第一章 飞蛾传奇《英语自学笔记》F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一章 飞蛾传奇
The Moth Saga
说起飞蛾,人们就会脱口说道“飞蛾扑火”,那么飞蛾为什么扑火?没什么人能讲清楚了。飞蛾又究竟是什么昆虫呢?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蛾是属于鳞翅目的一类昆虫,俗称飞蛾、蛾子、扑楞蛾子,台语音为蛾仔。别称麦蛾,麦蝴蝶。
飞蛾在生物分类学中是指鳞翅目中排除了蝴蝶(即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后剩下所有昆虫物种之总称。
飞蛾其体及附肢上布满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虫蠋形,口器咀嚼式,身体各节密布分散的刚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对,以5对者居多,具趾钩,多能吐丝结茧或结网。
大多数蛾类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静止时多数将翅膀摊开在身体两侧,且许多物种的翅膀上具有可以吓阻敌人的似眼花纹。不过也不乏日行性、停栖时翅膀像蝴蝶般折叠立起的种类。
从支序分类学的角度来看,蝴蝶完全是蛾类的一个子类群,因此“蛾”所指的物种范畴是一个并系群。鳞翅目在过往依照触角形态分为异角亚目(Heterocera,即蛾类)和锤角亚目(Rhopalocera,蝴蝶),但由于异角亚目并非单系群,该分类目前已不再使用。
蛾属于完全变态昆虫,第一步是从卵孵化成幼虫(称为毛虫),开始进食;幼虫经过多次蜕皮,体型随着龄期增长而逐渐变大,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停止进食,开始吐丝作茧把自己包覆起来,并在茧内蜕变成蛹。蛹在茧里发育成蛾后,蛾会吐出碱性液体使茧软化,并破茧而出。飞蛾的生长期分为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四个发育阶段。
大部分的蛾寿命不超过一年,它们在死亡之前进行交配。雌性飞蛾通常把卵产在幼虫食草(寄主植物)的叶子上。幼虫孵化之后,这片叶子就成了它们的第一顿食物。
幼虫长有咀嚼式口器,绝大多数为植食性,以植物的叶子为食物。蛾类的幼虫在世界许多地方都被认为是农业上的害虫。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在美国东北部造成严重的森林损害,在当地属于外来种。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在适当的温度下会造成大规模的损害,特别在果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或许是十字花科蔬菜最严重的害虫。
成虫无法咀嚼食物,而用类似吸管的长型口器吮吸树汁、花蜜和水分等。飞蛾成虫取食花蜜,对植物的授粉有益。但吸果汁夜蛾类成虫能刺破果实;吸食果汁,导致落果,成为柑桔、桃、李、梨等果树的重要害虫。
不过,飞蛾中亦有一些种类在成虫阶段不进食。寿命只有一天。
但也有一些蛾类被当作经济动物饲养,如家蚕(Bombyx mori)。并非所有的丝都由家蚕所制造,数个天蚕蛾科的物种也被饲养来产丝,如眉纹天蚕蛾(Samia cynthia)、姬透目天蚕蛾(柞蚕,Antheraea pernyi)、钩翅大蚕蛾(琥珀蚕,Antheraea assamensis)和大透目天蚕蛾(日本天蚕,Antheraea yamamai)等。人们用蚕丝纺织成精美而昂贵的纺织品。
Mopane幼虫(Gonimbrasia belina,天蚕蛾科属的蛾类幼虫)在非洲南部则被作为重要的蛋白质食物来源之一。
飞蛾在全世界都有分布。飞蛾喜欢光线,因此容易聚集在光线周围。多数在夜间活动,大多是夜行性动物,是一些夜行时的超级花粉传播者。
蛾类从旁观者看来,好像自然地会被光所吸引;但事实上更准确的说法是“因为飞蛾头晕搞不清楚方向”,才围绕着明亮的物体盘旋。蛾类利用光线来做为罗盘导航,且进化成会利用眼睛里固定的部分来接受光线。只要光源十分遥远像是太阳或月亮,飞蛾眼里所接收到的光的角度会近乎一致地平行,这时飞蛾只要大约朝直线方向行进,视觉成像就能维持不变。但当光源非常接近时,如果飞蛾依旧直线地行进,在移动的每一瞬间其所接收到的光的角度都在改变。所以飞蛾为了要去适应这种改变,就会变成从旁观者看来好像是螺旋状地朝光源前进。
因为蛾类的趋光性,经常将灯光及火光误以为是月光并向其中飞去,故此中国歇后语当中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之说。
(1)飞蛾和蝴蝶的区别
Difference Between Moths and Butterflies
蝴蝶和飞蛾是同一种昆虫吗?不。
蝴蝶和飞蛾是两种不同的昆虫,虽然它们都属于鳞翅目,但是在形态、习性和生活史上有很多差异。
1. 触角的形状
触角是昆虫的感觉器官,用于探测气味、温度、湿度等环境信息。蝴蝶和飞蛾的触角有很明显的区别,可以作为最简单的辨识方法。
蝴蝶的触角呈棒槌状,即一根细长的线连着一块东西,像个球杆。而飞蛾的触角是丝状或羽毛状,即一根细长的线上有许多细小的分支。
除此之外,蝴蝶的触角总是精神饱满地高高举起,而飞蛾的触角通常耸拉着或慵懒地缓慢晃动。
蝴蝶的触角
飞蛾的触角
2. 翅膀的姿态
翅膀是昆虫用于飞行和拟态的器官,也是蝴蝶和飞蛾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种类的昆虫有不同的翅膀形状、颜色和图案,也有不同的翅膀收纳方式。
蝴蝶在停歇时通常将翅膀合拢竖立于背上,像一把折扇。这样做可以减少体表面积,避免散失水分和体温,也可以利用翅背面的拟态图案来隐藏自己。当然,也有一些蝴蝶会展开翅膀停歇,通常是为了晒太阳或者展示自己。
飞蛾在停歇时多数都是将翅膀平铺休息,像一块地毯。这样做可以利用翅面上的拟态图案来与周围环境混为一体,也可以保持平衡和稳定。当然,也有一些飞蛾会竖起翅膀停歇,通常是为了露出后翅上的眼斑来吓跑敌人。
蝴蝶翅膀的姿态
飞蛾翅膀的姿态
3. 活动的时间
活动时间是昆虫适应环境和避免竞争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反映昆虫习性和行为的重要指标。不同种类的昆虫有不同的活动时间段,也有不同的趋光性。
蝴蝶通常在白天飞行,属于日行性昆虫。它们喜欢阳光和花朵,利用视觉来寻找食物和伴侣。它们没有趋光性,即不会被光线吸引。
飞蛾大多数在夜间活动,属于夜行性昆虫。 它们喜欢黑暗和香气,利用嗅觉来寻找食物和伴侣。它们有趋光性,即容易聚集在光线周围。
蝴蝶是日行性昆虫,喜欢阳光和花朵
飞蛾是夜行性昆虫,喜欢黑暗和香气
4. 蛹的形态
蛹是昆虫完全变态的一个阶段,是幼虫和成虫之间的过渡形态。在这个阶段,昆虫的身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成虫的出现做好准备。蝴蝶和飞蛾的蛹也有很大的不同。
蝴蝶的蛹叫缢蛹,是一种裸露的蛹,没有茧包裹。它们通常用腹部末端固定在植物枝干上,然后拉出一根丝托着蛹。这样做可以避免被寄生虫或捕食者发现,也可以利用拟态来隐藏自己。
飞蛾的蛹有茧包裹,是一种隐蔽的蛹,有时也叫茧。 它们通常用丝或者其他材料制作一个保护结构,然后藏在里面化蛹。这样做可以增加保温和保湿的效果,也可以防止被损伤或干燥。
蝴蝶裸露的蛹,没有茧包裹
飞蛾隐蔽的蛹,有茧包裹
(2)飞蛾的一生
The life of a moth
飞蛾,别名蛾、蛾子、扑棱蛾子。蛾的生长历期(生命周期)分为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四个发育阶段。
卵期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个阶段。昆虫的卵受精(也有不受精的)后,卵内的胚胎即开始发育。卵发育成熟后为幼虫。幼虫破卵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卵从产下至孵化所经历的时间称卵期。
幼虫期是昆虫发育的第二个阶段。即从卵孵化至幼虫化蛹的过程。不完全变态类型中,幼虫也叫若虫和稚虫,它们没有蛹这一发育阶段,从幼虫直接发育为成虫;完全变态幼虫老熟即进行化蛹。
蛹期是完全变态昆虫发育的第三个阶段。是昆虫从幼虫过渡到成虫之间的阶段。幼虫老熟后身体缩短,不食不动,外表逐渐加厚,进行化蛹。有些幼虫化蛹前还有一个时间较短的前蛹期。有些幼虫在化蛹前吐丝作茧或作蛹室,以资保护。蛹发育成熟,即羽化为成虫。
成虫期是昆虫发育的最后阶段。性成熟,能进行交配产卵,但有些成虫在交配和产卵之前须进行补充营养。
1 幼虫特征
飞蛾幼虫长有咀嚼式口器,以植物的叶子为食物。成虫无法咀嚼食物,而用类似吸管的长型口器吮吸树汁、花蜜等。生活于土壤中的幼虫咬食植物根部,成为重要的地下害虫。
飞蛾体小至大形。成虫翅、体及附肢上布满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虫蠋形,口器咀嚼式,身体各节密布分散的刚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对,以5对者居多,具趾钩,多能吐丝结茧或结网。
大多数飞蛾种类幼虫头部为下口式,少数种类(如潜叶蛾等)为前口式,通常具硬化而色深的头壳。头部前面有l倒“Y”形的蜕裂线,是幼虫脱皮时首先裂开的地方。
幼虫胸部分节明显,前胸背面近前方形成骨化板,称为前胸盾。前胸两侧后下方各有1气门。胸足通常发达,5节,末端具1弯形的爪。
腹部通常10节,末节背面骨化形成臀板,有些种类在臀板下方生有硬化的梳状构造,称为臀栉,用以弹去排泄的粪粒。腹足的构造比较简单,趾的腹面生有趾钩。趾钩的数目、长短和排列方式等,是鳞翅目幼虫分类的鉴别特征之一。
鳞翅目幼虫的胴部(胸部十腹部)常具有明显的花纹或纵条纹,多根据其所在位置命名,某些线纹,可作为种类鉴别的辅助特征。幼虫身体各部分常具各种外被物,如刚毛、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体表瘤状突起上着生刚毛,刚毛可分为原生刚毛、亚原生刚毛和次生刚毛3类。毛序是幼虫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2 蛹体特征
飞蛾体小至大形。卵多为圆形、半球形或扁圆形等。
蛹为被蛹。蛹体多为长椭圆形,棕色或褐色。蝶类的蛹多为浅色,头部和胸部常具突起。蛹体可明显地分为头、胸、腹3部分,复眼位于头部两侧,触角基部位于复眼外侧。下唇须两侧为l对下颚外颚叶(喙管)。
雄虫第9腹节的中央有1个生殖孔,为一纵裂缝,周围常略突起。双孔类雌虫有两个生殖孔,位于第8和第9腹节中央,前者为交配孔,后者为产卵孔。
在很多种类中,两孔连成l条纵裂缝。据此可鉴别蛹的雌雄。
3 成虫特征
成虫头部略呈球形或半球形。触角多节,呈丝状、棒状、栉齿状(羽状)等,雄性触角常较雌性为发达。绝大多数种类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虹吸管取食时伸入花中,吮吸花蜜。
胸部发达,各胸节趋于愈合。前胸在低等蛾类中较发达,而高等蛾类一般较退化。中胸甚大,后胸背板小。足细长,具翅2对。许多蛾类在翅面上由各色鳞片组成各种线条和斑纹,多根据其形状或位置命名,其分布、形状等因种类不同而异,是科以下分类常用的重要依据。
腹部呈圆筒形或纺锤形。雌虫腹部第8一l0节显著变细,套缩入第7节内,产卵时可以伸出,形成伪产卵器。大部分种类第8腹节有一交配孔,第9腹节有一产卵孔,称为双孔类。产卵孔的两侧有1对瓣状构造,称为肛乳突,用以握持产出的卵,使卵粒粘着于物体上。
雄虫腹部可见8节,第9一l0节的附肢演变成外生殖器。阳具发生于背兜和基腹弧之间的隔膜上,基部形成二个外翻的锥形突起,称阳端环。阳茎的端部能翻缩,称端膜,上面常有刺。
第9腹节的生殖肢演变成1对大形瓣状物,称为抱握器,上生各种刺、毛和骨片等。雄性外生殖器在种间分化很大,常作为种类鉴别的重要依据。
成虫取食花蜜,对植物的授粉有所助益。但吸果夜蛾类成虫能刺破果实;吸食果汁,导致落果;有的钻入植物组织为害,潜食叶肉,钻蛀茎干;有的侵蛀芽、花、种子等组织中;有时还能引致虫瘿。是昆虫中重要的害虫。
4 繁殖方式
飞蛾交配
在昆虫中,飞蛾是蝴蝶的姊妹,属鳞翅目,异脉亚目。飞蛾虽没有蝴蝶漂亮,但它们的繁殖方式却差不多。
在雌蛾体上长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即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的扩散传布,把雄蛾从遥远的地方招引来,进行交尾。性外激素分泌的量虽然很少,但作用却很大。
据说一只雌性舞毒蛾只要分泌0.1微克的性外激素,就可以把100万只雄蛾招引过来。
雄蛾的嗅觉器官特别发达,它们的触角往往长成羽毛状或栉状,从而对雌性蛾所释放的性外激素感觉十分灵敏,几乎可以感知只有几个分子的信息。有人用舞毒蛾做试验,当风速在每秒100厘米时,雄蛾对4.5千米以外的雌蛾性外激素仍有反应,但除去触角后就失去了这种反应。
飞蛾这种用气味寻找配偶的方式,在生物学中称为“化学通讯”。飞蛾是完全变态昆虫,它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幼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虫完全不同。
除少数种类成虫吸食果汁外,大部分成虫并不危害农作物,幼虫则大部分危害农作物、果树、林木。因此,人们就利用飞蛾的“化学通讯”特点,分离和测定了许多飞蛾类害虫性外激素的结构,并进行人工合成,用来诱杀雄性飞蛾,以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正在交配的飞蛾
(3)飞蛾扑火之谜
The mystery of moths flying into flames
说起飞蛾,不少人的脑海里可能都会想到一个成语“飞蛾扑火”,“飞蛾扑火”这一意象在许多典籍和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比如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中,唐僧道:“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又比如唐诗《闭门》中提到的“灯集飞蛾影,窗销迸雪痕”;甚至在一些文人骚客眼中,飞蛾扑火俨然成了追逐光明的正能量象征。
飞蛾扑火的意思是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赞扬了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付出时的义无反顾精神,在暖情盛行的文学学坛里,常会用来表现恋人苦苦追寻,死不放弃的值愫,成为一曲悲壮的赞歌。
飞蛾扑火真是为爱而献身吗?
飞蛾大多是夜行性动物,这说明蛾不是因为爱慕光明而绕灯转。蛾主要靠吸食植物的汁液为食,它们不会到路灯下去捕食小飞虫,除路灯外,野外的篝火、手电筒光,家中的灯光、烛光及一些其它的亮光也会吸引飞蛾打转。蛾在夜间活动,是靠月亮作为“引路灯塔”。
飞蛾的眼睛是由很多单眼组成的复眼,它在飞行的时候,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当它绕过某个障碍物或是迷失方向的时候,只要转动身体,找到月光原来投射过来的角度,便能继续摸到前进的方向。如果在旷野中出现灯火,飞蛾看见灯火就会分辨不清哪个是月亮,哪个是灯火,由于月亮远在天边,灯火近在眼前,飞蛾就会把灯火误认为月亮。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要飞过灯火前面一点,就会觉得灯火射来的角度改变了,如果从侧面或者从后面射来,因此便把身体转回来,直到灯火以原来的角度投射到眼里为止。于是飞蛾就会不停地对着灯火转来转去,绕着灯火作螺旋状盘旋,怎么也脱不了身。
因此,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常有趋光性。蛾类利用光线来做为罗盘导航,且进化成会利用眼睛里固定的部分来接受光线。
那么飞蛾扑火,究竟是追爱还是追光?
蛾是夜行昆虫,黑夜中没有人造火光,飞蛾完全靠月光或星光指引飞行。由于月亮、星星距离地球都很远,它们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照到地球上可以认为是平行直线。当飞蛾直线飞行时,它在任何位置的前进方向与光线的夹角都是一个固定值。
可是,如果光源离得很近,比如火把或蜡烛,不能再将它们发出的光线看作平行光时,飞蛾按照固有的习惯飞行,飞出的路线就不是直线。而是一条不断折向灯光光源的等角螺线或称之为对数螺线,不断接近光源。
飞蛾对光源情有独钟。那么为什么光源对飞蛾存在“致命吸引”呢?
除却文学艺术手法外,我们也要知道趋利避害是生物的天性,而火对于生物而言,无疑是危险的,飞蛾真的会为了所谓的光明而放弃生命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虽然科学家们到现在也没彻底搞清楚飞蛾为什么会扑火,但也找到了许多飞蛾趋光的可能解释,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大概就是“月光导航假说”了。
上世纪30年代,德国昆虫学家冯 布登布洛克提出,作为一种夜行动物,飞蛾在夜间飞行时,有可能依靠月亮导航,确定方位。
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月亮距离地球十分遥远,可以被视为一个非常远的光源,当月光洒落在地球上时,已经可以被视为平行的光线,只要飞蛾以一个和月光固定的角度(如上图中的 )飞行,就可以保证自己是按直线向前飞行的。
但面对距离较近的点光源,比如烛火或者路灯时,这套导航方案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由于距离很近,光线从光源呈发射状向四周传播,这时飞蛾如果还是按照一个固定角度飞行,其飞行轨道就会向光源弯曲,最终以一个盘旋的姿态接近光源,要么撞上路灯,要么扑火而亡。
这样一个符合数学逻辑的美妙解释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了证明这个假说确实可靠,科学家们再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1978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罗宾 贝克等人在期刊《自然》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在这项研究中,他们通过一个精妙的设计记录了飞蛾的飞行轨迹。
在研究设计中,当月亮未被遮挡时,飞蛾确实可以沿着直线飞行,但当月亮被遮住,或者飞蛾眼睛被遮盖时,它们就飞不了直线了。
进一步探究灯光对于飞蛾的影响后,他们发现当灯光存在时,飞蛾会根据灯光的位置改变飞行轨迹。不仅如此,光源的高度和大小对飞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光源高度较高时,很容易就可以吸引到距离较远的飞蛾。
从上面的实验不难看出光源对于飞蛾的影响,但飞蛾扑火背后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它们把灯火当作月亮,在学界还没有一个定论,至少,有一些科学家还是坚持认为飞蛾扑火可能是因为爱情。
爱追光胜过爱伴侣?
法布尔在其著作《昆虫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把雌性飞蛾和烛火放在同一房间里,大多数雄性飞蛾竟然会忽视雌性的存在,依旧飞向烛火,上演一出飞蛾扑火的故事。
要知道,雄性飞蛾生命中的头等大事就是和雌性交配,留下自己的后代,在光源和雌性的性外激素之间,雄性飞蛾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如果雄性飞蛾在月光下赶路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到雌性进行交配,当雌性就在眼前,雄性依旧趋光而去的行为确实很难用“月光导航假说”来解释。
对此,一些科学家认为,在雄性飞蛾眼中,光源可能被当作了一只雌性飞蛾,而且这只雌蛾给雄蛾带来的诱惑更大。
这也不是没有可能,20世纪70年代,菲利普 卡拉汉提出了光源对于飞蛾吸引力的“红外假说”。
他的观点是雌性飞蛾的性外激素在空气中会被紫外线影响进入激发状态,发射出红外光,从而被雄性飞蛾接收到,而灯火也可以发出类似波长的红外光,且光源发出的红外光强度更大,这对于雄蛾而言,就像一只超级雌蛾,当然会对它趋之若鹜。
虽然这个假说不能完美解释飞蛾扑火的现象,毕竟雌性飞蛾看到灯光也会靠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没有这个可能。
在飞蛾中,确实有不少物种存在趋光性的性别差异,举个例子,灯光诱杀舞毒蛾时,科学家们发现被灯光吸引的雄性飞蛾的数量远远多于雌性。这一现象在许多飞蛾物种中都有被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飞蛾扑火是因为导航系统失灵,还是因为被“幻想中的雌性”所吸引,它们的趋光行为都不是为了寻死,只是因为人类的发明影响了飞蛾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本能罢了。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化的力量似乎在悄然改变着这一切。
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人造光源对于飞蛾的影响可以导致飞蛾的演化,那么城市中的飞蛾和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黑暗天空之下的、来自农村的飞蛾在面对人造光源时,是不是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呢?
相信大家大都会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怀着同样的疑问,两位生物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探讨了现代人工照明对飞蛾演化的可能影响,这项研究于2016 年发表在期刊《生物学快报》上。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测试了1048只貂蛾在灯光下的飞行行为。他们从不同的地区收集了飞蛾的幼虫,这些幼虫中,有320只来自农村地区,有728只捕获自光污染地区。这些幼虫被饲养在实验室中,每天有16小时的光照和8小时的黑暗,直到羽化成成虫。
在羽化后的两到三天,它们被放置在一侧有荧光管的飞行笼中,以观察它们在光源下的飞行行为。结果表明,光源对于来自光污染地区的飞蛾的吸引力明显低于那些来自农村地区的飞蛾。
貂蛾
总体而言,来自光污染地区的飞蛾向着光源的飞行行为,较来自农村的飞蛾减少了30%,这似乎表明该物种在光污染下得到了进化,一如预测的那样——远离人造光。
你可以这样理解,就像一种食物你再爱吃,吃多了也就不想吃了,同样的,这些来自光污染地区的飞蛾因为长期暴露在光源之下,成年以后对光源也就不那么敏感了。
(4)世界十大最美丽的飞蛾
Top 10 most beautiful moths in the world
蛾是鳞翅目下的一类昆虫,通常被称为飞蛾、蛾子或扑楞蛾子。在生物学分类中,蛾泛指鳞翅目中排除了蝴蝶(即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后的所有昆虫物种。当谈到漂亮的昆虫时,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蝴蝶,但实际上,作为蝴蝶的亲戚,许多飞蛾在外观上并不逊色于蝴蝶,它们同样拥有迷人的外表。
世界上有许多漂亮的飞蛾品种:
如:枯球箩纹蛾、冬青大蚕蛾、玉米天蚕蛾、红腹白灯蛾、豹灯蛾、蜂鸟鹰蛾、白边魔目夜蛾、绿脉白斑蛾、咖啡透翅天蛾、乌丽灯蛾、三色艳苔蛾、双目白姬尺蛾、亿亚四目绿尺蛾、四线波尺蛾、白缘黑角绿尺蛾、奇螟蛾、车轮螟蛾、红尾大蚕蛾、葡萄蔓天蛾、彩绘地衣蛾、猩红黄蜂蛾、黄纹旭锦斑蛾、绿四眼尺蛾、灰翠尺蛾、尖翅绢尺蛾、玉边魔目夜蛾、花布灯蛾、晶钩蛾、斑晶钩蛾、金双斑螟蛾等……
• 白女巫蛾
•
• 粤豹天蚕蛾
• 卷裳魔目夜蛾
• 透翅天蛾
• 绿尾大蚕蛾
• 刻克罗普斯蚕蛾
橙带蓝尺蛾
• 银斑小尺蛾
众多网友通过各种传播方式,推选出世界上最漂亮的10种飞蛾,其中包括多尾凤蛾、玫瑰红枫蛾、西班牙月蛾、长尾大蚕蛾、彗尾蛾、夹竹桃天蛾、婆罗门蛾等。每一种飞蛾都展现出独特的美丽之处,吸引人们的目光。
那么,哪一种飞蛾最美丽呢?
1、多尾凤蛾(外形艳丽、极富感染力)
多尾凤蛾,又称马达加斯加金燕蛾,流行的别名有太阳蛾、日落蛾,被公认为最美飞蛾品种之一,在各种最美蛾类排名中屡见不鲜。这种蛾被普遍视为所有蛾类中最壮观的物种之一,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经十分流行。当时的人们用其翅膀制作首饰,因为其翅膀犹如太阳射出的光芒,色彩斑斓美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多尾凤蛾身上绚丽的色彩并非为了吸引而是为了警告捕食者,让它们明白这种蛾身上携带剧毒。这种美丽的外表并非虚张声势,而是真实的生存机制。由于其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人知,大多数有关蛾类的休闲读物都包含了对它的介绍,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热门对象。
2、玫瑰红枫蛾(粉嫩梦幻、少女系配色)
玫瑰红枫蛾虽然可能不是所有飞蛾中最美的,却被广泛认为是最可爱的飞蛾品种之一。
这种飞蛾以其毛茸茸的身体和粉红色以及黄色的独特颜色而闻名,其颜色从奶油色或白色变化至明亮的粉红色或黄色。作为已知最小的蚕蛾之一,玫瑰红枫蛾展现出少女般可爱的颜色,粉红和鲜黄色的搭配在昆虫世界中异常罕见。
这种飞蛾的独特色彩在捕食性鸟类的眼中被视为有毒的警告信号,因此成为了它们的“保护伞”。
尽管这些色彩斑斓的飞蛾可能会损坏槭树,包括红槭树、银槭树和糖槭树,有时还会成为害虫,但由于其迷人的外表,它们早已被视为知名的虫宠。
3、西班牙月蛾(双翅璀璨无比神秘罕见)
相比于西班牙月蛾,伊莎贝拉蝶这个名称更为人熟知。虽然被称为蝶,但实际上它是一种飞蛾品种。
这种飞蛾名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1849年,当时一位西班牙昆虫学家发现了这一稀有品种的蝴蝶,并决定以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来命名。
伊莎贝拉蝶被誉为全欧洲最美丽、最罕见的蝴蝶之一,它们只有短暂的3天3夜寿命。
这种飞蛾的黄绿色双翅璀璨夺目,展幅大约有一个巴掌大小,飞翔时间从黄昏一直延续到子夜。
根据传说,只要向“伊莎贝拉”蝶许下愿望,它会将这个愿望带到天堂,并助你的美梦成真。
4、长尾大蚕蛾(颜色绚丽灿烂、长尾翩翩)
长尾大蚕蛾被公认为最美丽的蛾子之一,这种蛾子拥有世界上尾突最长的特征,其尾突通常可以延展至85到110毫米,形成飘带状。在空中飞行时,长尾大蚕蛾犹如迷你风筝般,长长的尾巴飘逸飞舞,展现出翩翩风姿,其灵动美艳,仿佛仙子下凡般,如同一只大型珍稀蝴蝶。此外,长尾大蚕蛾的雄蛾和雌蛾在色泽上也有显着的不同。雄蛾整体呈橘红色,翅膀主要为杏黄色,并有宽阔的粉红色带;而雌蛾则呈青白色,翅膀以淡绿色为主。
在19世纪的欧洲昆虫市场中,一只完整的长尾大蚕蛾标本的价格非常昂贵,堪比珍贵的稀世藏品。
5、彗尾蛾(修长独特而又霸气飘逸的长尾)
彗尾蛾,又称马达加斯加月亮蛾或彗星飞蛾,被誉为体型最大、最美丽的飞蛾之一。这一品种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是其修长、独特而又霸气飘逸的长尾。这长长的尾巴并非装饰物,而是具有实际功能的,它可以用来防御攻击者,例如在应对蝙蝠的攻击时,能够转移其注意力等。正是因为这种长长的尾巴,在某种程度上也被戏称为“彗星飞蛾”。
虽然彗尾蛾拥有嘴巴和内脏,但一旦破茧而出,便不再进食,通常其寿命不超过10天。它们必须在短时间内找到配偶并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这种赛跑时间的紧迫感也使其被称为“与时间赛跑的仙女”。
6、夹竹桃天蛾(花纹特别、迷彩装配色)
哪种飞蛾最迷人?夹竹桃天蛾堪称佼佼者。
这些蛾是身上花纹最为绚丽的物种之一,其体表绿色斑纹犹如穿上了迷彩外衣,给人一种特殊的视觉享受。该蛾种得名于其幼虫主要以有毒植物夹竹桃为食。
夹竹桃天蛾的毛虫身上布满醒目的眼状斑点,看上去宛如真实的眼球,实际上这种设计是一种吓唬捕食者的防御策略。
尽管外表颜值高,但夹竹桃天蛾却是一种害虫,主要危害夹竹桃、长春花、萝芙木、软枝黄蝉等植物。
7、婆罗门蛾(幽雅华丽、图案美丽)
婆罗门蛾是十大最美飞蛾之一,以其幽雅且华丽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这一品种在印度、中国、不丹、缅甸等国家广泛分布。
从幼虫时期开始,婆罗门蛾的外表就杰出非凡,身体布满水晶般毛刺,长长的角犹如高贵皇冠的象征。
许多国外人士甚至将此昆虫称为迷魂电影《毒液》中的原型。
当婆罗门蛾蜕变后,展现出美丽的银色翅膀,配以奶油和黑色斑纹,翼展范围在90至160毫米之间。
其翅膀的图案形如老虎眼,远远望去给人以极致震撼之感。
8、美洲月形天蚕蛾(颜色柔和、外型飘逸)
在飞蛾科中,天蚕蛾被认为是其中最迷人的品种之一,尤其以美洲月形天蚕蛾著名,又被称为月神蛾。这一品种的外表就如同其华丽的名字一样,充满优雅与美丽。美洲月形天蚕蛾身躯庞大,拥有淡绿色的翅膀,而后翅边缘则呈现出灰白色的色彩,翅膀上布满了多个透明的眼点和两条优雅弯曲的长尾巴。其翼展达到惊人的17厘米,是北美所有鳞翅目动物中体型最大的。
雄性和雌性月神蛾在外表上有一些显着的不同之处。一般来说,雄性的颜色较为浅绿,体型稍微比雌性小一些。雌性月神蛾拥有细长的毛茸茸触角,而雄性月神蛾的触角则呈现出羽毛状扇形。
9、乌桕大蚕蛾(世界最大的蛾、蛇纹图案)
乌桕大蚕蛾,又称皇蛾,被誉为世界上最巨大的蛾类之一,常列入十大飞蛾之中。
这些华美的生物的前翅最长处可达25到30厘米,其翅膀的最大记录甚至广达400平方厘米。其身体主要呈现栗色,展开翅膀时,倒三角形的背翅花纹边缘犹如蛇头,其色彩绚丽华美,有时甚至超越了一般蝴蝶的美感。
乌桕大蚕蛾因其庞大的翅膀和美妙的外表而备受流行文化的瞩目,常常成为创作灵感的来源。
在日本著名的怪兽电影《哥斯拉》中,人们将乌桕大蚕蛾作为原型,创造了一款知名怪兽魔斯拉,突显了这些蛾类在大众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0、青辐射尺蛾(色彩高级、花纹别致)
辐射尺蛾,又名华丽尺蛾,在外观上展现出高贵典雅的特质。
这种蛾类的全身呈现出优雅的青灰色调,其翅膀上布满明亮的黄白色晕染弧纹,下方则是交织着长短不一的蓝黑色纵纹,翅膀末端还点缀着一圈蓝黑色勾边。
头部、胸部后半部分的颜色同样引人注目,呈现出鲜艳的黄色,而腹部则显现青绿色,其中还夹杂着白色纤细纹路。
这种华丽尺蛾的外表如此引人瞩目,难怪有人将其誉为华丽尺蛾。
即便与一些美丽的蝴蝶相比,青辐射尺蛾也毫不逊色。
(5)令世界震惊的皇蛾
The Emperor Moth that Shocked the World
皇蛾是世界上公认最大的蛾类,民间俗称玄天上大的使者。民间习俗传说中,每天第一批皇蛾破茧而出都适逢玄天上帝生日出现,而且正巧又夜间趋旋光性使然飞到玄天上帝庙宇内,所以行蛾就成为民间信仰中玄天上帝的使者。
皇蛾
皇蛾前翅先端凸出,形状像是蛇头,因此又叫蛇头蛾
皇蛾从蛹羽化出后,不吃不喝,只有短短七天的寿命,只为交配繁殖出下一代。所以有能力飞行的雄皇蛾会把握机会寻找附近停留枝头上的雌皇蛾交配。
皇蛾被公认为全世界体型最大的蛾种,翅展可达20~30公分。
皇蛾广泛分布在中低海拔至平原区。繁殖地区主要在亚美非三洲中低海拔至平原区,以台湾八卦山最多。台湾早年低海拔的山丘都是皇蛾们的栖地。
皇蛾通常出没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台湾、中国大陆南部、东南亚、马来群岛、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区。
在印度,当地居民有饲养皇蛾的习惯,主要目的在于抽取它们的蚕丝,不过这个习惯并非基于商业因素。
皇蛾天敌主要是蜥蜴,蚂蚁,鸟类,蜘蛛,寄生蜂,虎头蜂。野外皇蛾90%为天敌所吃,与其食物链息息相关。
皇蛾幼虫食草多种,江某、茄苳、鸭脚木、蕃石榴、九芎、树杞等,其中又以江某树为主。
秋季的终龄幼虫会结茧度冬,茧期长达60天或更久。
令世界震惊的雄蛾,触角呈羽状,而雌蛾的翅膀形状较为宽圆,腹部较肥胖。其翅面呈红褐色,前后翅的中央各有一个三角形无鳞粉的透明区域,周围有黑色带纹环绕,前翅先端整个区域向外明显地突伸,像是蛇头,呈鲜艳的黄色,上缘有一枚黑色圆斑,宛如蛇眼,有恫吓天敌的作用,因此皇蛾又叫做蛇头蛾。
雄虫触角较雌虫发达,且上翅翅端蛇头般外突也较雌虫大。
皇蛾因为体型大,色彩鲜明,常常被制作成标本来贩卖。
1 皇蛾的主要特征
皇蛾的英语名字是“Atlas moth”,可能源自希腊神话中泰坦之一的阿特拉斯,亦可能是因为它的翅膀长得像地图。而在香港,皇蛾又被称为“蛇头蛾”,原因是皇蛾的前翅末端部分,图案形态非常像蛇的头部。
皇蛾被认为是全球最巨大的蛾。它的庞大翅膀最高纪录有400平方厘米之广,其前翅的最长长度亦足有25至30厘米。
《哥斯拉》系列电影中的著名怪兽摩尔斯拉,就是以皇蛾作为原型。皇蛾展翅后的翅幅几乎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雌性的体积普遍较雄性为巨。
皇蛾
与一般天蚕蛾类相同,皇蛾的触角是呈羽毛状的。大部分皇蛾都以栗色为主色,身体呈三角形,前翅及后翅上都长着有黑色边线的眼状纹。关于皇蛾何以会拥有如此夸张而迷幻的翅膀,暂时尚未有明确的解释,但大部分学者相信这双翅膀在某程度上有回避猎食者的作用,并且很有可能为皇蛾的保护色,以与眼镜蛇相似的花纹来迷惑敌人,达到威吓的效果是普遍学者相信的。
皇蛾的身体有毛,与其翅膀相比之下显得非常细小。皇蛾根据地理及亚种的分别而有着不同的体纹及颜色。雄性皇蛾的体型及翅膀均较雌性为小,然而其触须却比雌性皇蛾为宽阔及稠密。成虫后的皇蛾口部器官会脱落,因此不能进食,它们仅靠幼虫时代吸取在体内的剩余脂肪维持生命,大概一至两个星期后便会死去。
2 皇蛾的繁殖生育
皇蛾的卵
雌性皇蛾在性活动方面是被动的,它们会释放强烈的性费洛蒙以吸引雄性皇蛾接近。雄性皇蛾的羽状触须拥有敏锐的化学物质接收系统,即使远在数公里之外,只要迎着顺风,它们就能感应雌性皇蛾所释放的费洛蒙。
皇蛾普遍没有稳定的飞行习性,因此雌性皇蛾并不会在破蛹后飞得太远,它们只会在附近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找出一个满意的栖身之所,以便传播它们的费洛蒙。
交配后的雌性皇蛾每次生产一定数量的卵,每枚卵直径仅有2.5毫米,红褐色圆球形。雌性皇蛾会把蛾卵藏于树叶的阴暗面待其孕育,有时将卵产在墙上,大约10天孵化。
未受精卵成塌陷状,雌性皇蛾一般可产100多个卵。目前人工繁殖成功率约20个成功17个,成功率约85﹪。
皇蛾幼虫
约两周后,呈绿色的毛虫出生,身体白色,长有肉刺。
皇蛾幼虫的背部长有一列肌质的角刺,角刺上铺着一层白色的蜡质。
皇蛾四龄或终龄幼虫
皇蛾的幼虫,绿绿白白的身体,白白一根根的毛,背上的肉棘就像是用卫生纸搓一搓黏上去一样,看起来很不真实,全身像是裹了白色的粉末,身体上会有随龄期而增加的蜡粉,而在最后末节腹足会有橘红色环状色斑,这是四龄、终龄的特征。
皇蛾幼虫一出生就会尽情地啃食出生处的叶子。皇蛾的幼虫以植物叶片为食。
幼虫食性颇杂,细叶馒头果、江某、树杞蕃石榴、茄苳等。人工饲养可以用蕃石榴、伏牛花、肉桂树、莲雾、苹果、梨等植物叶片喂食。
幼虫约成长至12厘米长的时候,它便会开始在枯叶间结蛹。
化蛹前的终龄幼虫
皇蛾孵化4周多时间后,幼虫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开始结茧,结茧时,幼虫会找一片树叶,在上面吐丝,在叶柄交叉处会特别固定,这样大概一天时间,就把自己完全包起来了。
皇蛾幼虫,从十月化蛹开始等到来年五月中才羽化,蛹期长达七个月之久!而如果是第一代成虫,不用过冬的话,蛹期约3周,差异很大让人惊呼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的神奇调适。
蛾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了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要羽化成功并不容易,尤其时间拉得越长,也越有可能在蛹期被天敌给吃掉。
幼虫吐丝化蛹,包覆在叶片之间
成虫皇蛾约于四周后破蛹而出。皇蛾成虫出现于5至9月,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区。夜晚趋光。
皇蛾每年有两代,于4~5月、8~9月间繁殖,成虫于夜间羽化、交配、产卵。成虫出现于5~9月,具趋旋光性,常在傍晚时飞到灯光边来。
鳞翅目羽化的时间通常在半夜、清晨发生,这时候相较白天而言不容易被攻击,赶紧出来,准备求偶、繁殖后代。
羽化后,刚出来的成虫翅膀内还有许多水分,翅膀柔软无力,待过了一天,皇蛾晾干翅膀后喷了一些不知名的液体,原来叫做“蛹便”。蛹便指的是完全变态类的昆虫从蛹刚羽化后,排出的少量的液体,鳞翅目昆虫根据不同的种类,蛹便中也含有各种不同的色素如红褐、黄褐等。
羽化出来的皇蛾,身上的纹路美的惊人。皇蛾展翅约可达20-30公分,翅面呈红褐色,前后翅的中央各有一个三角形无鳞粉的半透明区域,前翅先端整个区域向外明显的凸出,形状像是蛇头,有恫吓天敌的作用,也因此皇蛾又叫做蛇头蛾。
皇蛾
(6)雌雄同体的皇蛾阴阳蝶
Hermaphroditic emperor moth Yin-Yang butterfly
皇蛾(学名:Attacus atlas)是鳞翅目天蚕蛾科属下的一种蛾,以体型巨大著名。令人费解的是蝶类中还一种奇形怪状的“皇蛾阴阳蝶”。
“皇蛾阴阳蝶”是蝴蝶里最稀少的一种,在一千万只蝴蝶中才能发现一只,它的双翅的形状、色彩和大小各不相同,看上去是一只奇形怪状的蝴蝶;更引人注目的是,它翅的左边是雌性,右边是雄性,雌雄混并皮合,十分奇特。
由于两翅形状不同,皇蛾阴阳蝶无法飞行,生命为6天。
雌雄嵌合体的蝴蝶被人们称为阴阳蝶,据说产生的机会只有万分之一,它的形成同遗传学大有关系,这也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有一种解释供参考:蝶类的性别是由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决定的。雄搜饥蝶细胞中有两条Z染色体;雌蝶细胞中有一条Z染色体和一条W染色体,Z染色体决定着雄性,W染色体决定着雌性。当一个含有ZW染色体的受精卵,在早期细胞分裂中,如果有一个细胞因意外的原因失去了W染色体,这样就形成了一半细胞绝漏差有W染色体,另一半细胞却没有W染色体。前一半发育成为雌性,后一半就发育成为雄性。这样,一只蝴蝶就会变成一半雄、一半雌的“雌雄嵌合体”
阴阳蝶属于毒蝶属。毒蝶属是南美洲特产的一群带有毒性的蛱蝶,因具有毒性,常在林中逍遥飞行。毒蝶的气味很强,十步内可闻到气味,夜间会循着自己的气味,回到原地栖息。
“皇蛾阴阳蝶”是蝴蝶里最稀少的一种,在一千万只蝴蝶中才能发现一只,它的双翅的形状、色彩和大小各不相同。
1、雌雄同体
雌雄嵌合体的蝴蝶被人们称为阴阳蝶,其双翅的形状、色彩和大小各不相同,看上去是一只奇形怪状的蝴蝶;更引人注目的是,翅的左边是雌性,右边是雄性,雌雄混合,十分奇特。据说产生的机会只有万分之一。
它的形成同遗传学大有关系,前一半发育成为雌性,后一半就发育成为雄性。这样,一只蝴蝶就会变成一半雄、一半雌的“雌雄嵌合体”。这也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由于两翅形状不同,皇蛾阴阳蝶无法飞行,生命为6天。
2、毒蝶特性
皇蛾阴阳蝶属于毒蝶属。毒蝶属是南美洲特产的一群带有毒性的蛱蝶,因具有毒性,常在林中逍遥自在。毒蝶的气味很强,十步内可闻到气味,夜间会循着自己的气味,回到原地栖息。
(7)飞蛾进屋是吉是凶?
Is it good or bad if moths enter the house?
这是一个熟悉的景象,尤其是在夏天,飞蛾盲目地飞向你的室外灯或试图在你的蜡烛中煎熬自己,被这种光芒迷住的飞蛾和其他昆虫都会被捕食者追杀或吃掉。
但是为什么有些飞蛾会被吸引到我们的衣橱里?难道飞蛾会吃衣服吗?
飞蛾是由16万多个物种组成的昆虫群体,蝴蝶和飞蛾都属于同一个家族,即鳞翅目,两者都以幼虫或毛虫开始生活,并在茧中发育成飞蛾。飞蛾的数量比蝴蝶多10倍以上。
是什么东西吸引飞蛾闯进屋内,甚至进入衣橱?常见的衣蛾,Tineola bisselliella,喜欢黑暗,实际上逃离了光亮,事实上飞得很差。塞满衣服的衣柜对它们来说不是摆在那里的盛宴,而是它们的幼虫的食物,雌性在两周内平均产下40-50个卵,产卵完成后就会死亡。为此它们寻找衣服,以便当它们的幼虫孵化时,有现成的食物,而且它们追求的是衣服中的纤维,因为几乎所有来自动物的纤维都含有角蛋白--蛾类幼虫需要大量的角蛋白--来生长和创造它们用来纺纱结茧的材料。
丝绸、羊毛、羊绒、毛皮、头发、棉絮、地毯、羽毛和大多数灰尘都含有角蛋白,因此对幼虫来说都是公平的游戏。壁橱恰好可以满足飞蛾对黑暗、潮湿、食物和住所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它是飞蛾的最爱。
因为衣蛾不喜欢光,而且飞得很厉害,所以它们喜欢有藏身之处的黑暗区域。成虫和幼虫需要喝水才能生存,侵扰家庭的蛾子靠它们居住的衣服上留下的汗水和污垢的水分生存。飞蛾主要寻找脏衣服,但只要有机会,它们也会在干净的衣服上觅食。此外,松散的谷物、面粉和谷类也会吸引储藏室飞蛾,它们在许多方面与衣蛾不同,但它们都是常见的家庭害虫。
飞蛾是如何进入屋内的?
当幼虫蛾卵被不经意地运进室内时,就会发生蛾子的侵扰。它们非常小,可以附着在宠物的毛发上,家养的猫狗可能在外出后把它们带到自己的毛发上。
蛾卵、毛虫、甚至成虫在室外时也可能会粘在衣服、袋子、盒子或用具上,当你把这些东西拿进去时,你也把蛾子带进去了。
一般来说,飞蛾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些成年飞蛾根本不吃东西。-例如,月光蛾甚至没有嘴,它大约只能活一个星期,它一生中唯一的任务就是交配和产卵。
而有些飞蛾因其能够冒充其他动物而臭名昭著。为了避免被吃掉,一些飞蛾已经进化到看起来像不太可口的昆虫,甚至象似鸟类的排泄物。
虽然飞蛾没有鼻子,但它们用触角来探测气味分子。雄性大蚕蛾有精心设计的羽毛状触角,上面有毛发状的气味受体,使它们能在7英里外探测到雌蛾性激素的一个分子。
对此,民间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飞蛾入室不吉利,因此会用尽办法驱赶它们。
飞蛾进家入室到底预示什么?这居然是中国民间常会提出的问题。
因为,有人说飞蛾代表着亲人去世之后的灵魂。
在这些人的思想中认为飞蛾之所以不能打死,主要就是因为在传统思维中飞蛾代表着亲人去世之后的灵魂,因为在过去,灵堂中每到夜晚就会出现在不断飞舞的飞蛾,所以人们就将其视为是去世家人的灵魂,表达自己的不舍,认为这是亲人的灵魂回来看望家人了,所以不能杀死,但是这一说法是比较迷信的,就像蝙蝠飞进屋里是吉是凶一样。
飞蛾之所以不能打死,则是因为飞蛾是具有趋光性的,所以夜晚会出现在灵堂,那也是被灯光吸引,这时最好是不要接触它,因为飞蛾的翅膀上长有很厚的粉末,有部分人对此会出现皮肤过敏,产生小红点和瘙痒,加上飞蛾还具有一定的传递花粉的作用,所以看到飞蛾最好不要打死。
还有一些人认为:飞蛾进家预示着吉祥和好运。
因为飞蛾具有象征意义。飞蛾是一种优雅且具有独特魅力的昆虫,经常被人们视为吉祥的象征。当飞蛾飞进家中时,往往被认为是好事情的预兆,象征着幸运和积极的改变。
在许多传统文化中,飞蛾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飞蛾被视为爱情的使者,代表着美好的情感和未来的期望。因此,飞蛾进家也可以理解为爱情和幸福即将到来。
但从生态科学角度来看,飞蛾进家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它们和其他昆虫一样,受到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偶然飞入室内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由于人们对飞蛾的寓意有所期待和信仰,这种偶然现象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当飞蛾飞入家中时,这些人将其视为一种美好的寓意,预示着好运和积极的改变。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尊重自然现象的同时,也可享受这些民间美好寓意带来的心灵慰藉。没必要,也没办法去杜绝这种民间习俗。好比中国人不会去否定端午节和中秋节一样,在中国也没有人会去质疑十二生肖。过春节放鞭炮,祭灶爷送红包,迎财神祀天地,谁能改变这些民间信仰?
2025年6月26日星期四
目录《英语自学笔记》F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F卷目录
序言 扫除一切害人虫………………………………沈 阳 001
第一章 飞蛾传奇………………………………………………001
(1)飞蛾和蝴蝶的区别
(2)飞蛾的一生
(3)飞蛾扑火之谜
(4)世界十大最美丽的飞蛾
(5)令世界震惊的皇蛾
(6)雌雄同体的皇蛾阴阳蝶
(7)飞蛾进屋是吉是凶?
第二章 肮脏丑恶的苍蝇………………………………………080
(1)苍蝇的生命历程
(2)苍蝇的四大生态特性
(3)苍蝇的启示
第三章 蚊虫大害……………………………………………092
(1)蚊子三大种类
(2)蚊子形态结构
(3)蚊子成长过程
(4)蚊子的吸血习性
(5)蚊子的启示
第四章 寄生虫跳蚤…………………………………………112
(1)揭秘跳蚤进化史
(2)跳蚤形态特征
(3)跳蚤的天敌
(4)跳蚤和虱子的区别
(5)闲话跳蚤市场名称来源
(6)跳蚤的启示
第五章 虱子是古老的寄生虫………………………………131
(1)虱子的三种类型
(2)令人难以启齿的阴虱
(3)对付头虱的常用方法
(4)还原猴子抓虱子真相
(5)虱子的启示
第六章 寻根问祖话螨虫………………………………………152
(1)生活在你脸上的螨虫
(2)螨虫是什么?
(3)螨虫的一生
(4)螨虫的主要种类
(5)螨虫的生活习性
(6)螨虫的罪孽
(7)螨虫的防治
(8)螨虫的启示
第七章 令人发指的血吸虫…………………………………196
(1)血吸虫的生活史
(2)可怕的血吸虫病
(3)血吸虫病的感染方式
(4)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5)血吸虫的启示
序言 扫除一切害人虫《英语自学笔记》F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序言 扫除一切害人虫
沈 阳
“扫除一切害人虫”,这是一句很响亮的口号,影响了人类对昆虫的认知。因为人们对昆虫知识进入了误区,简单地认为昆虫只有两种,那就是益虫与害虫。人类关系也开始分裂,那就是人类划分为好人与坏人。社会分裂为两种阶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害虫(pest)是对人类有害的昆虫的通称。害虫,顾名思义,即有害的虫子,是人类对一些虫类动物的定义,与益虫相反,主要分为昆虫类与非昆虫类,且种类与数量繁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害虫,例如蚊子、苍蝇、跳蚤、蟑螂等;这些小生物往往会对人类的生活、生产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给植物带来死亡与严重灾害。
事实上,昆虫对人类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一些昆虫自身的产物,如蜂蜜、蚕丝、白蜡等是人类的食品及工业的原料;昆虫又是2/3有花植物的花粉传播者;一些昆虫能分解大量的废物,把它们送回土壤完成物质循环;一些昆虫在维持某些动植物之间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昆虫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竞争者,它们大量地毁掉人类的粮食及农产品(收获前与收获后),世界上每年至少有20%~30%的农产品被昆虫吃掉,它们破坏房屋建筑,传播多种人畜疾病,造成人畜死亡。总之,昆虫对人类的利害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一种昆虫的有益还是有害是相当复杂的,常常因时间、地点、数量的不同而不同。我们易把任何同我们竞争的昆虫视为害虫,而实际上只有当它们的数量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对人类造成危害。如果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小、密度低,当时或一段时间内对农作物的影响没有或不大,那么它们不应被当作害虫而采取防治措施。相反,由于它们的少量存在,为天敌提供了食料,可使天敌滞留在这一生境中,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 应把这样的 “害虫” 当作益虫看待。或者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危害性更大的害虫不能猖獗,从而对植物有利。
害虫和益虫是相对而言的,益虫会做对人类有害的事,害虫也会做有益的事,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如:蚂蚁有时是害虫,那是因为蚂蚁老是在人类食物乱爬、乱啃,很不卫生;蚂蚁又是益虫,它们会捕食农业害虫,控制其数量。有的蚂蚁吃了有益身体健康,可对一些病者治疗有帮助。蝴蝶和蛾幼虫可能会危害作物,但是成年后却会为植物传播花粉。有些害虫本身营养价值很高,可以被人类食用,或是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药材。
站在生态角度来看的话,很多昆虫鸟类,两栖动物等捕食害虫,因此被人类定义为益虫或益兽或益鸟。这些动物的生存也依赖害虫而存活。倘若自然界没有了害虫,也就没有了捕食它们的益虫,益鸟,益兽了。因此,所谓的害虫在自然界食物链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陈述:“世界上玉米有200多种昆虫危害,榆树上有650种害虫,栎树上有1400种害虫……。” 把啃食农作物等的植食性昆虫列为害虫,从生态学、经济学上来说均是不科学的。农作物、植食者、肉食者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植食者取食农作物,由于其数量多少不一,对农作物的影响也不一样;同时,农作物对植食者取食的反应也不同。而一些植食性昆虫泛滥成灾造成危害往往是生态失衡的结果,而这种失衡是人类引起的。
人类因经济发展等利益需求,破坏了原生植被,并大量种植经济性作物或经济性树种,造成原生植物多样性减少,特定植物(农作物等经济植物)过多,造成植被单一化,原生植物被替换成了经济植物,让大部分依赖原生植物为生的昆虫减少甚至消失,而那些以经济作物为食的植食性昆虫却因此受益,加上鸟类等捕食性天敌也因为人类活动减少。缺少了竞争和天敌控制,加上大量的食物,导致了那些以经济植物为食的植食性昆虫大量繁殖,泛滥成灾,成为了所谓的害虫。
对人类自身利益而言,昆虫有益虫和害虫之分。
益虫:有益于生产和生活的,有蜜蜂,螳螂,蜻蜓等。
害虫:危害人类生产的有蚜虫等,蚜虫是害虫的一种,危害大部分农作物和观赏植物。危害人类生活的,有蟑螂,苍蝇,蚊子等。
益虫和害虫是相对而言的,益虫会做对人类有害的事,害虫也会做有益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如:对于蚂蚁是害虫的看法占45%,那是因为蚂蚁老是在人类食物乱爬、乱啃,很不卫生。对于蚂蚁是益虫的看法占20%,有人觉得食用蚂蚁有益身体健康,对一些病的治疗可以提供帮助。蝴蝶和蛾幼虫可能危害作物,但是成年后却会为植物传播花粉。有些害虫本身营养价值很高,可以被人类食用,或是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药材。
昆虫同人类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构成复杂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昆虫食性的异常广泛。根据前人的估计,昆虫中有48.2%是植食性的;28%是捕食性的,捕食其他昆虫和小型动物;2.4%是寄生的,寄生在其它昆虫动物体外和体内:还有17.3%食腐败的生物有机体和动物排泄物。这个为我们大致划出了昆虫的益害轮廓。但是这只不过是个自然现象,而人的益害观是从对人的经济利益的观点出发的,因而要复杂得多。
那么,究竟如何审视害虫呢?
害虫大体分类为四种:
食叶类害虫
大多取食树木及草坪叶片,猖獗时能将叶片吃光,削弱树势,并为天牛、小蠹虫等蛀干害虫侵入提供适宜条件,既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降低植物的美化功能和观赏价值。此类害虫主要有鳞翅目的袋蛾、刺蛾、大蚕蛾、尺蛾、螟蛾、枯叶蛾、舟蛾、美国白蛾、国槐尺蛾、凤蝶类,鞘翅目的叶甲,膜翅目的叶蜂等。
刺吸式害虫
刺吸式害虫是园林植物害虫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它们个体小,发生初期往往受害状不明显,易被人们忽视,但数量极多,常群居于嫩枝、叶、芽、花蕾、果上,汲取植物汁液,掠夺其营养,造成枝叶及花卷曲,甚至整株枯萎或死亡。同时诱发煤污病,有时害虫本身是病毒病的传播媒介。此类害虫主要有蚜虫类、介壳虫类、粉虱类、木虱类、叶蝉类、蝽象类、蓟马类、叶螨类等。
蛀食性害虫
蛀食性害虫生活隐蔽,天敌种类少,个体适应性强,是园林植物的一类毁灭性害虫。它们以幼虫蛀食树木枝干,不仅使输导组织受到破坏而引起植物死亡,而且在木质部内形成纵横交错的虫道,降低了木材的经济价值。此类害虫主要有鳞翅目的木蠹蛾科、透翅蛾科、鞘翅目的天牛科、小蠹科、吉丁甲科、象甲科、膜翅目的树蜂科、等翅目的白蚁等。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栖息于土壤中,取食刚发芽的种子、苗木的幼根、嫩茎及叶部幼芽,给苗木带来很大危害,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等。此类害虫种类繁多,主要有直翅目的蝼蛄、蟋蟀,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蛴螬、金针虫,双翅目的种蝇等。
害虫的具体实例又可分为:
卫生害虫(如:苍蝇、蟑螂、蚊子、蟑螂、跳蚤、体虱等)
农业害虫(如:蚜虫、蝗虫、蓟马、介壳虫、木虱、叶蝉等)
贮谷害虫(如:米象)
财产害虫(如:白蚁、衣鱼)
家畜害虫(如:牛虻)
森林害虫(如:天牛、松毛虫、舞毒蛾等)
种花种菜,免不了和虫子打交道。认识常见的庭院虫子,是种植爱好者的必修课之一。我们都知道,只要在院子里种花种菜,就会招来虫子。当然不是所有的虫子都是害虫,有不少虫子是益虫,如:蜜蜂,瓢虫,草蛉,螳螂和食蚜蝇。有些虫子虽然是害虫,但危害不大,如:燕尾蝶,知了和蚂蚱。这些虫子不建议除掉,让后院充满生机。
对蔬菜危害大的害虫还是要积极防治的,不然产量很低。
菜院子里最常见的害虫有以下25种:
1. 日本金龟子(Japanese beetle)。日本金龟子来自日本,传入美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日本金龟子的成虫最喜欢蔷薇科植物,如月季、樱桃、李子、桃子、苹果和梨子等的叶子。除了蔷薇科植物,日本金龟子还特别喜欢吃葡萄叶子,豆科植物(各种豆角)的叶子和葫芦科植物(各种瓜类)的叶子。有时候日本金龟子一边吃,一边拉。金龟子的粪便会滋长细菌和病毒。日本金龟子的幼虫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蛴螬(Grubs),躲在土里,专门吃蔬菜花卉的根系。
2. 南瓜虫(Squash bug)。南瓜虫喜欢几十个几百个地聚集在一起,让人头皮发麻。南瓜虫主要危害葫芦科的植物,特别是南瓜和西葫芦。南瓜虫的虫卵很容易辨认,应尽早清理掉。
3. 黄瓜虫(Cucumber beetle)。黄瓜虫是北美的本土物种,分成条纹黄瓜虫和斑点黄瓜虫两种。黄瓜虫主要危害葫芦科的植物,如:黄瓜、丝瓜、南瓜、甜瓜和葫芦瓜。黄瓜虫带来的细菌导致枯萎病,给黄瓜和很多瓜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黄瓜虫是菜园里最难防治的害虫。
4. 豆叶甲虫(Bean leaf beetle)。豆叶甲虫乍一看,很像斑点黄瓜虫,但仔细看,两者有明显的区别。豆叶甲虫的“脖子”上是个倒三角,斑点黄瓜虫的“脖子”上长了个小蘑菇。豆叶甲虫在农业上,主要危害大豆。在庭院种植中,危害各种豆角。
5. 地老虎(Cutworm)。地老虎是很多蛾子的幼虫的总称,颜色胖瘦有些不一样,但看起来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地老虎在草地、菜地和花圃里非常常见,遇见什么吃什么。有时候地里的小苗被砍了头,很可能就是地老虎干的好事。一般来说,虫子的中文名字比英文名字更加形象生动,但地老虎是个例外。cutworm这个名字取得很好,指一种喜欢cut秧苗的虫子。
6. 潜叶虫(Leaf miner)。潜叶虫是不同昆虫(如叶蜂、蛾子和苍蝇)的幼虫的统称。潜叶虫有很多不同的物种,对蔬菜危害最大的潜叶虫是一些苍蝇的幼虫。幼虫躲在叶子里面吃叶子,就像挖煤的矿工,所以潜叶虫的英文名字是leaf miner, 即叶子里的矿工。潜叶虫危害很多蔬菜花卉果树,毒葛(Poison ivy)上也经常看到潜叶虫。苍蝇的幼虫就是蛆。
7. 臭瘪子(椿象)(Stink bug)。臭瘪子也叫臭大姐,全世界各地都有,种类繁多。美国常见的臭瘪子是这种绿色的。上一世纪90年代从亚洲传过来一种新的臭瘪子,叫做Brown marmorated stink bug。这种臭瘪子是外来入侵物种,更难对付。臭瘪子危害果树、豆角和其他很多植物。臭瘪子虽有一股难闻的臭味,但这几年在中国居然成了美食。
8. 粉虱(Whitefly)。粉虱的英文是whitefly,即白苍蝇,但粉虱不是一种苍蝇,与蚜虫的亲缘关系更近。粉虱像蚜虫一样吸植物的汁液,危害很多常见的蔬菜、花卉和果树。粉虱除了直接吸植物汁液,还能传播病毒。
9. 蓟马(Thrips)。世界上有6000种不同的蓟马。不同的蓟马危害不同的植物。蓟马很小,需要仔细才能看到。室内植物和院子里的植物蓟马都喜欢,危害很大。
10. 剪刀虫(Earwig)。剪刀虫的书面语是蠼螋。剪刀虫是杂食动物,主要吃腐烂的树叶,但靠近地面的蔬菜叶子剪刀虫也喜欢吃。
11. 小黑飞(Fungus gnat)。小黑飞是一种小苍蝇。家里种植物的人都知道小黑飞,飞得很快,不容易打到,很烦人。小黑飞的幼虫(一种很小的蛆)生活在土里,危害植物的根系。
12. 缘蝽(Leaffooted bug)。缘蝽的成虫和若虫都危害植物。缘蝽最大的特点是后腿很特别,看起来像植物的叶子,所以叫做Leaffooted bugs 。缘蝽不怎么挑食,什么植物嫩什么植物汁水多,它们就吃什么。
13. 蚜虫(Aphid)。蚜虫是进化得最成功的动物之一,几乎什么植物都吃,对蔷薇科、菊科和豆科植物的危害尤其之大。蚜虫最喜欢的植物是蔷薇科的月季。院子里种月季的朋友对蚜虫最熟悉了。除了月季,蚜虫也特别喜欢各种菊花,还有豆科植物,如蚕豆。
14. 草地贪夜蛾幼虫(Armyworm)。草地贪夜蛾又叫秋行军虫或秋粘虫,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特别是草坪。
15. 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Colorado potato beetle)。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成虫和幼虫都会造成对作物的危害。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最喜欢吃马铃薯(即土豆)的叶子,但对其他茄科植物(番茄、茄子和辣椒)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6. 银纹夜蛾幼虫(Cabbage looper)。像所有的尺蠖一样,银纹夜蛾幼虫爬的时候一拱一拱的 。银纹夜蛾幼虫喜食十字花科的蔬菜,也喜欢一些菊科蔬菜,特别是莴笋。
17. 南瓜藤蛀虫(Squash vine borer)。南瓜藤蛀虫的成虫是一种蛾子。成虫不危害作物,危害作物的是幼虫。幼虫最爱南瓜和西葫芦两种瓜类。
18. 叶蝉(Leaf hopper)。叶蝉是知了的近亲,看起来像迷你知了。叶蝉吸植物的汁,对大多数植物有害。
19. 磕头虫幼虫(Wireworm)。Wireworm的成虫是磕头虫。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磕头虫。只要按住它,它就会不停地磕头。磕头虫幼虫生活在土里,危害植物地下部分,如:红薯和土豆。
20. 红蜘蛛(Spider mite)。红蜘蛛是叶螨的俗称。红蜘蛛不是一种昆虫,而是一种蜘蛛纲动物,与蜘蛛、蝎子和蜱虫是亲戚。红蜘蛛对蔬菜、花卉和果树都有很大的危害。
21. 鼻涕虫和蜗牛(Slugs and snails)。鼻涕虫的正式名字是蛞蝓,但蛞蝓这个名字太拗口,远远没有鼻涕虫接地气。鼻涕虫和蜗牛都是腹足纲动物。兄弟俩一个还没有房子,一个已经买了房子。鼻涕虫和蜗牛什么蔬菜都吃,但最喜欢吃莴笋的嫩叶子。
22. 西瓜虫(Pill bug)。西瓜虫是虾子在陆地上的唯一近亲,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如树叶下和堆肥坑里。一碰它就缩成一团,看起来像个小西瓜,所有叫做西瓜虫。西瓜虫不挑食。它们吃烂叶子和靠近地面的叶子果子,西瓜虫爬不高,主要危害植物的小苗。
23. 跳蚤虫(Flea beetle)。跳蚤虫只有芝麻大小,但身手敏捷,跳得高,跳得远,很不容易抓到。跳蚤虫最喜欢吃茄子的叶子,因此也叫茄蚤。跳蚤虫对十字花科蔬菜的幼苗危害也非常的大,特别是甘蓝。跳蚤虫虽然危害植物,但对人畜无害。
24. 菜青虫(Cabbageworm)。菜青虫不是北美的本土物种,来自欧洲或者亚洲。菜青虫有两种,一种绿色,一种带花纹。菜青虫只吃十字花科的植物,如青菜、白菜、萝卜、甘蓝和雪菜。菜青虫的成虫是菜粉蝶。春天第一个出来的蝴蝶是菜粉蝶,秋天最后一个被冻死的也是菜粉蝶。
25. 天蛾幼虫(Horn worm)。天蛾有很多,对蔬菜危害最大的天蛾幼虫有两种:番茄天蛾幼虫(Tomato hornworm)和烟草天蛾幼虫(Tobacco hornworm)。虫子身上的条纹是“V”字型的是番茄天蛾幼虫,在美国南方更常见。虫子身上的条纹是“一”字型的是烟草天蛾幼虫,在美国南方和加拿大更常见。它们的胃口也特别大,一夜之间就能将一棵大番茄的叶子吃得光秃秃的。番茄和烟草天蛾幼虫只危害茄科植物。它们最喜欢吃番茄、黄菇娘和茄子的叶子。其他的茄科植物(如土豆辣椒)的叶子也吃。
本卷收集了飞蛾、苍蝇、蚊子、跳蚤和虱子、螨虫的相关资料。
说起害虫,自然会谈及血吸虫。本卷对血吸虫也作了些简介,收集了有关血吸虫的生活史和可怕的血吸虫病资料。
血吸虫(学名:Schistosoma;英语:schistosome,blood fluke)又名裂体吸虫、住血吸虫,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亚纲有壁目裂体科,主要指所有归类在裂体属下19个同属的物种。其中有6种可以寄生人类,主要者有三种,分别流行于中东、亚洲和南美洲地区,分布范围较广,且是可以感染人类的主要三种血吸虫;另外三种则局限于北非、马来半岛、湄公河流域,由于多为动物株(zoophilic strain),对人的影响较小。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及童虫等6个阶段。
血吸虫成长的过程都必须经过在淡水螺体内的寄生阶段,才有能力感染其他宿主,在血吸虫的生活史中,有两个宿主,一个是被成虫寄生的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称为终宿主,许多种哺乳动物都可成为血吸虫的终宿主;另一个是被幼虫寄生的钉螺,叫中间宿主,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血吸虫寄生后多选择在宿主体内的静脉定居,所引起的症状表现各有不同,皆统称为血吸虫症(或血吸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在六大热带医学疾病之一。
血吸虫对人体损害导致症状称为“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属于人和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血吸虫人对人畜危害以虫卵损害为最为严重。
但吸血虫和血吸虫不是同一种寄生虫。
人们说的吸血虫,常常指的是水蛭,又称蚂蝗,是一种以吸血或食腐肉为生的体外寄生虫。其体长、扁平,略呈纺锤形,前后有两个吸盘可附着于人和动物体表。水蛭生活在水田、河流、稻田、湖沼、沟渠和浅水污秽坑塘等处。
记之,在自学英语时涨点有关昆虫的新知识而已。
2025年6月25日星期三
2025年6月24日星期二
第五章 家蚕的历史足迹《英语自学笔记》E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五章 家蚕的历史足迹
The Historical Footprints of Silkworms
家蚕的学名是Bombyx mori。其中,Bombyx属名源自希腊文bombos,意思是绢鸣;“mori”种名则来自桑属的学名“Morus”,意思是桑树。桑树是有灵气的,很多人都喜欢种植桑树来沾染一些所谓的灵气。桑树在我国的地位其实很高,最初的时候黄帝让自己的妻子嫘祖负责人类衣物原材料的寻找,嫘祖就在桑树上找到了蚕,继而靠着种植桑树养蚕,才让全人类都有了布匹衣物来遮体。随后在神话中更是有着数不胜数的关于桑树的传说,桑树因为适合“蚕”这种生物生活,因而成为了天地间非常有灵气的一种植物。在神话中蚕是非常重要的,蚕向来都是一种天材地宝,可以被仙人们拿来直接服用当作天地灵气来吸收。
从考古家在吴越发现的丝绸实物来看,在5000年前的江南地区就有桑蚕业。相传早于公元前三千多年,黄帝的妻子嫘祖就开始“养蚕取丝”。中国丝绸的秘密,后来随移民传播至朝鲜、印度等地,传说在公元六世纪拜占庭的基督教僧侣从中国偷运蚕蛹,养蚕技术才传到了欧洲。
家蚕最初起源于中国,中国的家蚕育种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已有关于二化性蚕的记载。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详细描述了多种蚕种类型,显示出当时对蚕种的分类和育种技术的重视。明代的《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记录了蚕种的早晚两种、茧色的黄白两种及不同的蚕体类型。清代进一步对蚕种进行了区分和记录,如“盐种”、“灰种”等。
大约公元前200年,随着人口迁徙,家蚕及养蚕技术由中国传至韩国和日本,公元前206~公元前220年汉朝的使者开通了丝绸之路。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养蚕技术。
如今家蚕已经广泛分布在大部分地区,包括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其他重要的养蚕国家包括日本、俄罗斯、印度和韩国等。在中国大陆,除了西藏和青海外,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养殖,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蚕宝宝的近亲~野蚕
桑蚕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其吐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桑蚕吐丝结茧可缫桑蚕丝,桑蚕丝大部呈白色,光泽良好,手感柔软,可织高档绸缎;蚕皮,僵蚕是贵重中药,蚕粪、蚕沙也是家畜的优质饲料,并能提取叶绿素,铜钠盐等工业原料。蚕蛹可油炸食用,也可提取蛹蛋白和蛹油用于医药。
蚕是鳞翅目蚕蛾科家蚕蛾属的完全变态昆虫,为丝绸的主要原料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家蚕原产中国,其幼虫在华南地区俗称蚕宝宝或娘仔,成虫称为蚕蛾。家蚕的英文名为“silkworm”(意为“丝虫”),因为它用丝织茧。茧是由一根300-900米长的丝织成的。
由于经过人类长久的驯养,家蚕和家蚕蛾属的其他物种在外观形态上已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它们不但失去了飞行能力,身体也因失去了色素而变成白色。
桑蚕是鳞翅目蚕蛾科蚕蛾属的昆虫动物,桑蚕圆筒形灰白色,由十三节组成,前三节是胸部,后十节是腹部;头部有触角一对;嘴有一对几丁质的大颚,大颚下方中央,有白色的吐丝管;口器咀嚼式;在桑蚕的胃部下方两侧有管状物,叫“丝腺”。因食桑树叶,故名。
桑蚕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具有吐丝的习性,桑蚕的一生需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阶段,这一过程中形态、生理机能完全不同。幼虫期只摄食,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储存充足的营养。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欢吃桑叶外,也能吃柘叶、榆叶、蒲公英和莴苣叶等。桑蚕以卵繁殖,以卵越冬。寿命只有两个月。
卵的发育与孵化
(1)家蚕的一生
Life of the Silkworm
家蚕原产中国,其幼虫在华南地区俗称蚕宝宝或娘仔,成虫称为蚕蛾。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咏了一种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精神。现在,人们也常以“春蚕”来比喻为理想、为事业奋斗终身、牺牲自己、造福人类的高尚人格和情操。但从生物学观点来看,当春蚕把丝吐尽之时,它并没有死去,只是走完了生活史中的幼虫阶段,即将变为蚕蛹而已。
桑蚕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一个世代须经过卵、幼虫、蛹、蛾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在正常的饲育情况下,幼虫期从孵化吃桑叶到吐丝作茧,需要20到28天;吐丝结茧约需3天;再经1至2天化蛹;蛹期经过10到15天就化成蛾,蛾才是成虫。在化蛾当日,雌雄成虫交尾产卵,如果产下的是非滞育卵,那么再经过10天左右就可孵化出下一代的蚁蚕了。这样,大约需要40至60天时间桑蚕便可完成一个世代,在不断的变态中代代相传。
那么,桑蚕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具体形态又是怎样的呢?作为幼虫期的桑蚕又是怎样一点一点长大的呢?
蚕卵
蚕以卵繁殖。蚕卵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1700~2000粒蚕卵,重约1克。家蚕的卵呈椭圆形,稍微扁平,一端略微尖锐。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刚开始产下时,卵面稍微隆起,随后卵面中央逐渐凹陷,形成了凹陷的涡状结构。
卵壳内部包含着卵黄膜、浆液膜和胚胎。通过浆液膜是否着色可以区分越年卵和非越年卵。
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卵
刚产下的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包含卵黄和浆膜。卵壳是无色半透明的,表面有网状花纹。卵的稍尖的一端有一个卵孔,这是精子在受精时进入卵内的通道。
初产的卵呈淡黄色,而越年卵经过4-5天后会变成灰紫色或带有绿色。非越年卵通常不会改变颜色,大约10天后会孵化,这个过程会经历由点青到转青的变化。
胚胎在交尾产卵后形成,包裹在卵黄中,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吸收营养,逐渐发育成幼虫。幼虫孵化出来后,卵壳会呈现白色、淡黄色或白色和淡黄色相间的颜色。
蚁蚕
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象蚂蚁,所以叫蚁蚕。民间俗称“蚕宝宝”。
蚁蚕长约2毫米,体宽约0.5毫米,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它们通过食用桑叶迅速生长,体色逐渐从青色和白色转变为乳白色或乳黄色。
蚕的眠性
当“蚕宝宝”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在旧表皮内侧形成新的更宽大的表皮,并蜕去旧表皮继续生长。在蜕皮前一段时间,幼虫会在蚕座或桑树枝叶上少量吐丝,用腹足和尾足的趾钩抓附于丝缕上固定身体,这时它们不吃不动,被称为“眠”,这个阶段的家蚕被称为“眠蚕”。
眠是划分龄期的标志,蚁蚕食桑后称为1龄蚕,第1次眠结束后称为2龄蚕,第2次眠结束后称为3龄蚕,第3次眠结束后称为4龄蚕,第4次眠结束后称为5龄蚕。
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具有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蚕龄
又称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厘米,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熟蚕
蚕宝宝到了五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驱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
此时,蚕体的头胸部分昂起,口中吐出丝缕,左右上下摆动以寻找适合吐丝结茧的场所,这时被称为“熟蚕”。
“熟蚕”的形态为长圆筒状,腹部腹面具有雌雄生殖器官的生殖芽。雌蚕在第11和第12节腹面各有一对石渡腺,而雄蚕则在第12节腹面前缘中央有一个赫氏腺。
熟蚕从开始吐丝到结茧完毕大约需要2天左右,这时其体躯明显缩短,略呈纺锤形,被称为预蛹(或潜蛹)。经过2-3天,蛹皮形成,蚕蜕去幼虫的表皮并化蛹。
蛹期
蛹期是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虽然外观上没有明显变化,但体内却在进行剧烈的变化。幼虫器官的分解和改造、成虫器官的形成以及蚕卵的成熟都在此期间完成。当蛹发育成熟后,会蜕去蛹皮并羽化成成虫。在通常温度下,蛹期持续10-15天。
结茧
人们把熟蚕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蚕便吐丝结茧了。结茧可分为四个过程:
1、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
2、蚕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
3、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
4、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
蚕蛹
蚕上蔟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专业工作者能够从蚕蛹腹部的线纹和褐色小点来判别雌雄。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2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在雌蛹的第8腹节腹面的正中线上,有一条纵向线,与该环节腹面的前后缘形成了X状的线缝。而在雄蛹的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一个褐色小点。通过观察蚕蛹腹部的线纹和褐色小点,可以区分雌雄蛹。
蚕蛾(成虫)
家蚕成虫
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
雄性蛾的翅膀长约16-19毫米,身体长大约13-16毫米;而雌性蛾的翅膀稍大,长约19-21毫米,身体长约18-21毫米。它们的身体和翅膀通常呈白色至灰白色。雄性和雌性蛾的触角都呈双栉状,大约有32-36节,背面是白色的,而腹面呈灰白色,触角上的纤毛通常是灰褐色的,外侧的栉比内侧的栉长约1/4。前翅的顶角呈钝圆形,顶角以下至M3脉之间呈现圆弧形内陷,各横线不太明显,翅脉的端线与翅脉略呈灰褐色。前翅反面中室端横脉明显。蛾的胸部和腿较短,但粗壮且有毛丛。前足的胫节上有胫梳,而后足的胫节长度大约是跗节长度的1/5。在腹部,第八个背板宽扁,宽度大约是高度的1/3,上部呈弧形,中部有一个向内凹陷,两侧是钝角。第八个腹板的高度与宽度大致相等,上端中间有一个深凹陷,下端两侧各有一个向内弯曲的钝形钩,中部内侧有两个尖峰状的突起。
蚕的一生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交配产卵后约7天,成虫自然死亡,一个世代也就此结束。
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活史。
(2)蚕的系统特征和品种划分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es classification of silkworms
由于各地的气候、饲养和利用方式不同,家蚕发展出了多种具有不同特性的品种。按化性来分,可以分为一年一个世代的一化性品种、一年两个世代的二化性品种,以及一年三个或更多世代的多化性品种。一般来说,在高纬度、气温较低的地区,桑树生长期较短,家蚕一年只完成一个世代,其余时间以休眠卵的形式越冬。而在热带地区,由于桑树全年常绿,食物充足,家蚕进化为不休眠的多化性品种。
根据休眠次数的不同,家蚕可以分为二眠、三眠、四眠、五眠、六眠等种类,一般商业品种多为四眠蚕。按茧的颜色分类,有白茧系、黄茧系、红茧系和绿茧系等不同品种。
根据地理分布,家蚕可以分为中国系统种、日本系统种、欧洲系统种,以及亚热带和热带系统种。这些地理品种长期以来处于地理隔离状态,彼此之间没有遗传物质的交流,因此各自发展出不同的特性和特征。
中国系统种
中国系统蚕产卵多且速度快,卵的胶着力强,幼虫活泼,发育均匀,体质较强,抵抗力强,饲养容易。蚕茧主要为白色,也有黄色、桃红色和绿色,茧形多为椭圆形,丝质优良,茧丝较长,净度较好。
日本系统种
日本系统蚕的产卵数量较少,卵期耐冷藏能力较弱,幼虫活泼,体质较强,对微粒子病的抵抗力介于中国种和欧洲种之间。茧主要为白色,茧形多为深束腰且小,茧丝质量较差,较短且净度差,丝胶较多,强度和伸展性较小。
欧洲系统种
欧洲系统蚕的品种多为一化性,产卵数量中等,卵期耐冷藏能力较差,幼虫行动不活泼,体质较弱,容易感染疾病,抗逆性差,饲养不易。茧色通常为肉色,茧形多为浅束腰形,茧大,双宫茧较少,全茧量和茧层量较重,茧丝长且强度和伸展性大。
亚热带和热带系统种
亚热带和热带系统蚕在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地区形成,分为有滞育和无滞育的多化性种,产卵数量少,卵期不耐冷藏,幼虫行动活泼,体质强健,适应湿润环境。茧色一般为金黄色,茧形多为纺锤形,全茧量轻,茧丝量少,纤度细,强度和伸展性小。
蚕宝宝中的黑旋风~黑缟蚕
蚕宝宝中的老虎~虎斑蚕
蚕宝宝的斑纹~普通斑与姬蚕
褐圆蚕
油蚕
茧形
蚕茧的突变体
平面茧
(3)家蚕的交配和繁殖
Mating and reproduction of silkworms
家蚕在一个世代中经历的四个发育阶段各有不同的作用。卵是胚胎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和积累营养的生长期,蛹是幼虫向成虫发育转变的过渡阶段,成虫则是交配和产卵繁衍后代的阶段。
蚕共有28对染色体。只有一对性染色体雄雌蚕不同:该对性染色体雄蚕为ZZ型、雌蚕为ZW型。
蚕在五龄时,生殖芽特征会开始变得明显。生殖芽位于从蚕的身体的头部算起,大约第11到第12环节附近。如果在该区域腹面的前缘中央,有一个附在体壁内面的乳白色瓢形囊状体,称赫氏腺,则是雄性;如果在该区域有一对乳白色点状体,称石渡氏腺(Ishiwata's gland)与石渡氏后腺,则是雌性。成蛹时,雌蛹的明显特征为X形线纹,雄蛹则无。其余特征有:雌蛹腹部比雄蛹肥大、比雄蛹钝圆、以及雄蛹在尾端有褐色小点等。到了成虫阶段,蚕蛾更容易分辨雌雄:雌蚕蛾身体较肥胖,交配后会产卵,雄蚕蛾身体则比较尖长。
正在采食的家蚕
家蚕在交配过程中,雌性通过腹部末端的腺体释放信息素来吸引雄性,而雄性则通过跳“颤动舞”来回应。如果雌性一次性释放出所有信息素,可以吸引到大量的雄性。
家蚕是一种完全变态昆虫,它在一个世代中要经历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在正常的饲养条件下,从卵孵化开始吃桑叶,到幼虫成熟并开始吐丝结茧,这一过程需要20到28天,期间幼虫经历4次蜕皮达到5龄期。接着,幼虫吐丝结茧大约需要3天,然后经过1到2天化蛹,蛹期持续10到15天,之后变成成虫。
雌雄成虫在化蛾当天交尾并产卵,如果产下的是非滞育卵,约10天后就能孵化出下一代幼虫。
因此,在自然条件下,桑蚕完成一个世代至少需要40到60天。
如果产下的是滞育卵,则需要到第二年春天才能孵化。
蚕蛾的翅膀发育不完,并无飞行能力。它们在成虫阶段并不进食,雄蛾会在交配完后马上死去,雌蛾则于产下数百个卵后死亡。
家蚕
成虫蚕蛾
家蚕主要以桑叶为食,桑叶会分泌出能引发家蚕食欲的物质。家蚕幼虫感受桑叶味道的部位,主要是位于脸颊的感觉毛、以及小颚上的小颚须感觉毛。但在自然条件下也能吃其他植物,如柘、橙桑和榕等。但食用非桑叶植物可能会影响其生长,甚至导致中毒死亡。蚕同时也是蚂蚁的美食,也需注意蚂蚁对蚕的生命威胁。
家蚕有很强的食欲。每只幼虫自孵化至结茧,须进食约20-25公克的桑叶,其中约88%的食量,集中在五龄蚕阶段。家蚕幼虫的生长适温,为摄氏23-28度左右。其中一龄为摄氏27-28度、以后每增一龄、温度降1度。
在五龄蚕阶段末期,幼虫体内负责吐出蚕丝的绢丝腺,会在其体内逐渐扩大、并装满组成蚕丝的丝蛋白。幼虫此时身体开始会开始变化,并开始寻找适合结茧的地方。找到地方后,幼虫将吐出蚕丝、组成蚕茧包围自己,然后在蚕茧内变态成蛹。
如果蚕蛹变为成虫(蚕蛾),它们会将茧溶解并钻出。由于它们破洞而出,故而蚕茧会被破坏,丝线将会变短,不能用于纺丝织绸,所以要在其尚未破茧以前,即将蚕茧放入沸水中,以杀死蚕蛹,并使茧易于拆解。
养蚕业为取得蚕丝,而杀害蚕蛹的作法,也受到动物福利与动物权利的倡议者非议。甘地基于其不伤害生物的非暴力哲学,对其作法的批评尤为严厉、并促使其推广棉纺机取代蚕丝。不害原则也使得印度出现不害丝绸。这种丝绸主要来自已破茧而出的柞蚕丝、让蚕蛹能羽化为蚕蛾,而不是在幼虫蛹时杀害蚕蛹。
人工养殖家蚕需考虑养殖环境。家蚕养殖地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决定。在多雨潮湿地区,应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利于排湿的高干燥地。而在风强雨少、气候干燥且易变的地区,应选择避风向阳、能够保持湿度的场所。
一般来说,蚕室应选在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通风良好的地方。为了保温防热,蚕室最好面向南方稍微偏西,以减少太阳直射。蚕室需要宽敞明亮,并且应远离污水池、畜舍等污染源。最后,需要对养蚕用具和蚕室进行全面消毒。
此外,蚕在18到30℃的温度范围内可以正常生长,但在22到28℃时生长最好,最适宜的饲育温度是约25℃。在稚蚕期,温度可以稍高一些,而在壮蚕期则可以稍低一些。
催青,也叫暖种,是指将已经解除滞育的蚕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护,使胚胎顺利发育至孵化。因为蚕卵在孵化前一天会变成青色,所以这一阶段的蚕卵保护过程被称为催青。春季对一二化品种进行催青一般需要10-11天,夏秋季需要9-10天,而多化性品种只需要8-9天。为了让蚕卵在预定日期整齐孵化,在催青期间应根据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提供合理的温度和湿度保护。
在养蚕过程中,我们需要在蚕卵孵化后的最佳时期收集蚁蚕,并随着它们的成长逐渐调整饲喂的桑叶大小和次数,同时不断扩大饲养空间并定期清理蚕粪和残叶,以保持环境清洁。在蚕的眠期,要特别注意保持饲养环境的干燥和清洁,眠起不齐时还需将蚕分开处理。最后,在蚕成长到5龄末期并停止进食后,我们将它们移至簇具以结茧,选择适宜的环境条件进行簇室管理,待茧化蛹后按质量分级贮藏。
家蚕在养殖过程中容易遭受多种病害的侵袭,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寄生虫病等。其中,病毒病主要通过蚕的口部传播,为了防止这种疾病的发生,我们需要彻底清除病原、防止病毒传播,并增强蚕的抵抗力。这包括定期清洗和消毒蚕室、蚕具,做好桑叶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避免外来病毒引入导致交叉感染。一旦发现病蚕,应立即将其隔离并投入消毒缸中处理。除了消毒措施外,还可以在给蚕喂食新鲜桑叶时,适当添加一些抗生素如氯霉素或红霉素,以增强蚕的抵抗力。真菌病主要是由病菌孢子侵入蚕体引起的,当发现白僵病时,应立即捡出病蚕,并调节蚕室和蚕座的湿度至70%以下,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对于寄生虫病,可以使用专门的灭蚕蝇药剂进行喷施,这种药剂能够有效杀死蝇卵和蚕体内的蝇蛆,从而控制寄生虫病的传播。
家蚕 silkworm
野蚕 Wild Silkworm
桑蚕 silkworm
桑树 mulberry
(4)蚕桑业的价值认知
Value recognition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家蚕是一种以桑叶为食物的昆虫,又称桑蚕,是古代人将栖息于桑树丛林中的野蚕驯化而来,家蚕起源于中国。
养蚕业就是将家蚕从孵化后开始饲养一直到结茧、抽取蚕丝为止的行业。研究显示,中国的黄河流域可能是养蚕业的发源地,大约在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及利用长在桑树上的野蚕,从野蚕到驯养为家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岁月。
在数千年的蚕桑生产实践中,人们不断总结技术成就并用文字记录传世。距今2300多年的战国时期,荀子创作了《蚕赋》,表明劳动者在此之前就已对蚕的生长发育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荀子论及了家蚕的各个生物学领域,包括变态、眠性、化性、生殖、性别、食性、生态、结茧、缫丝和制种,开启了中国上古时期蚕桑生产技术科学认知的新篇章。
从西汉《氾胜之书》开始,涉及农桑的著述或蚕学丝绸的专著不断涌现,金、元之后更是增多,直至19世纪达到了300多种,这表明蚕桑生产技术不断完善,相关的科学研究也日益深入。随着近现代科学的进步,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也逐渐健全。
中国有2000多万户农民从事种桑养蚕,分布在20多个省区。蚕业在中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年出口创汇额在农业相关产品中位居前列,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丝绸工业的年总产值和茧丝产量、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有绝对优势。
丝绸是蚕桑文化的重要部分,商代已有多种丝织品,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织锦,宋代有缂丝,元代普及缎,明清时期出现汝花及地方品种。丝织品色彩从纯净鲜艳到繁复协调,纹样从简洁到工整、写实。
丝绸之路连接亚洲与欧洲,促进了政治、贸易、文化等交流,推动了文明发展,佛教传入和敦煌艺术兴盛都与其密切相关。
产业价值
在工业领域,天然蚕丝被誉为“纤维皇后”,因其优良的服用性能和独特的美感而备受喜爱。蚕丝可以制成各种服饰,如内衣、外衣等,以其柔软、透气、吸湿等特性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蚕丝还可以用于制作丝绵纸、丝绵被等家居用品。除了直接应用外,蚕丝的下脚物如茧、蛾口茧等也可以加工成丝绵、绵球等真丝短纤产品。蚕丝中的天然成分,如丝素、丝肽和多种氨基酸,还具有预防日光辐射、调节皮肤水分等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产业。
此外,蚕茧还被研究用于保鲜剂,以延长水果和蔬菜的保鲜期。蚕丝蛋白也被开发成各种材料,如膜、微粒子、多孔体等,这些材料在医疗、食品和生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蚕蛹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也是优质的表面活性剂原料。最后,蚕沙还可以提取出多种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如叶绿素、胡萝卜素等。
家蚕及其相关产品具有广泛的用途和价值。首先,家蚕的红蛹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仅可以直接作为营养品食用,还可以提取出蛋白粉、多肽、氨基酸等,用于生产食品和药品。同时,蚕蛹还可以用于制作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如雄蚕蛾制成的药酒和滋补品。另外,蚕沙作为家蚕的代谢物,是优质的饲料和肥料,对于家畜、鱼类等养殖业具有很高的价值。
科研价值
鳞翅目昆虫是农业和森林中的主要害虫,每年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因此成为杀虫剂的主要作用对象。家蚕是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材料,因其丰富的遗传资源、长期的基础研究积累和实验操作的便利性,在国际昆虫学界受到广泛重视。据统计,家蚕在鳞翅目昆虫的基础研究中贡献率超过80%,并且因其重要的产业价值,早已确立了其作为鳞翅目模式昆虫的地位。作为鳞翅目害虫研究的首选模式物种,家蚕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对鳞翅目昆虫特异基因的分离克隆、生理机制、活动方式和危害特征的阐明,以及新型环保农药的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家蚕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对鳞翅目害虫研究及环保农药开发有重要影响,中国已绘制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全球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通过试验用γ射线照射蚕蛹,成功获得了食性异常的人工诱变体,进而通过杂交改良培育出了能够利用畜用饲料的广食性蚕品种。
医用价值
蚕是传统中药“僵蚕”的来源。僵蚕是蚕的4-5期幼虫感染了一种名为巴氏蚕白僵菌的真菌并死亡后的干燥体,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
蚕蛹也是一味中药。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载:“蚕蛹性味咸温,主益精气”;《食疗本草》载:“蚕蛹富含养分,食用甚益人”。
现代医学证实蚕蛹油脂和蚕蛹蛋白具有降血糖、增强免疫、抗衰老等功效。另外入药的还有柞蚕蛹除去蚕蛹的蚕茧壳,中医叫做蚕茧、蚕茧壳,也入药。
根据中国医药典籍《中药大辞典》的记载,家蚕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入药。
家蚕幼虫感染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而僵死的全虫被称为白僵蚕,具有祛风止痉、化痰散结、解毒利咽的作用,可以治疗惊痫抽搐、中风口眼歪斜、偏正头痛、咽喉肿痛、风疹、疮毒等疾病。
蚕的干燥粪便(蚕沙)具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浊的作用,可以治疗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等疾病。
蚕茧(蚕茧)具有止血、止渴、解毒疗疮的作用,可以治疗肠风便血、淋痛尿血、妇女血崩、消渴引饮、反胃吐食、痈疽脓成不溃、暗疮等疾病。
蚕蜕(蚕蜕)具有祛风止血、退翳明目的作用,可以治疗崩漏、带下、痢疾、肠风便血、牙暗、口疮、喉风、目翳等疾病。蚕蛹(蚕蛹)具有杀虫疗疳、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以治疗肺痨、小儿疳积、发热、蛔虫病、消渴等疾病。
雄性成虫中医叫做蚕蛾、雄蚕蛾、原蚕蛾,一样入药。
蚕的干燥粪便也有药用,叫做蚕砂(也写作蚕沙)。
食用价值
炸柞蚕蛹
在中国北方,柞蚕蛹(俗称“茧蛹”)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以蚕蛹御宴客”的记载。中国北方十多个省份有养殖柞蚕,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辽宁,所产蚕蛹的90%左右用于食用。
在韩国,蚕蛹也是受欢迎的街头小吃。另外,在泰国也有炸蚕料理。
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的养蚕生产历史深远且丰富多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掌握了精湛的养蚕技艺和丰富的生产知识,还将桑树、蚕虫和丝绸的形象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蚕桑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古老的神话传说、珍贵的出土文物、精美的书画诗词以及丰富多彩的蚕俗民风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了古代人民对养蚕和丝绸生产的深厚情感和智慧结晶。
养蚕业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文学作品,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南北朝的《采桑度》、唐代白居易的《缭绫》和《红线毯》,以及宋词《九张机》等,都以蚕桑为主题,表达对养蚕业的仰慕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采桑诗”数量最多,色彩丰富但多以“愁”和“苦”为主旋律,如《养蚕歌》和《三月清明过》。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如“伏羲化蚕”最早见于《皇图要览》。最经典的传说是“嫘祖始蚕”,她是黄帝元妃,教民养蚕制丝。《通鉴纲目外记》记载了这一传说。此外,江南蚕区有“马头娘”的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讲述蚕由马变来的故事,养蚕前人们会祭祀“马头娘”以求好收成。
蚕俗是以栽桑养蚕为内容的精神寄托形式。古代人们通过祭祀祈求丰收,如殷代向“蚕示”祈求。养蚕期间,非家人不能来访,蚕户在门上贴红纸条,防鼠用泥塑猫或红纸猫形。在浙江诸暨,女儿出嫁带蚕种作为陪嫁,传说西施出嫁时分绢花祝福。湖南溆浦有“蚕灯舞”,纪念蚕吐丝卷死害虫,祈求丰收。
蚕丝silk
蚕茧Silkworm Cocoon
蚕蛹silkworm chrysalis
第四章 蜻蜓是空中骄子《英语自学笔记》E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四章 蜻蜓是空中骄子
Dragonflies are the pride of the sky
蜻蜓(英语:Dragonfly),是差翅下目(学名:Anisoptera)动物的通称,是一类属于蜻蛉目的昆虫,部分种类全年出现。
全世界已知的蜻蜓目共有39科近7000种,热带及亚热带的种类较多;台湾目前已确认的种类有13科161种,其中28种为特有种或特有亚种。
蜻蜓有哪些别称?
别名:负劳、蟌、蜻蛉、桑根、胡蝶、狐梨、诸乘、胡蜊、马大头、纱羊、蜻虰、青娘子、蝍蛉、仓蚁、丁丁、点灯儿、蚂螂、纱羊、山咪、光光听等。
蜻蜓,又称田婴(闽南语)、灯烃、桑螂、寻塘、尾庵、塘梶(广州话)。
蜻蜓的特征包括硕大的复眼,两对强而有力的透明翅膀,以及修长的腹部,长约8厘米。停止时翅膀为平放。
蜻蜓是典型的不完全变态昆虫,由稚虫蜕变至成虫的阶段中,不需经历结蛹的过程。它们一生只经历三个阶段: 卵、稚虫及成虫。蜻蜓稚虫是水生的,但部分晏蜓稚虫能在无水的环境存活一段时间,而成虫则是具飞行能力的陆生昆虫。
蜻蜓一般捕食蚊子、摇蚊和其他小昆虫,例如苍蝇、蜜蜂、蝴蝶、蛾、蝉等,部分甚至捕食鱼类。
蜻蜓除了捕食其他各种昆虫外,在种与种之间还具有成虫相互残食的习性。捕食的时候它们会猛抓住猎物,其脚上长有的大量粗毛,可以帮助它抓紧猎物,令其无法逃脱。口器也相当发达,可以撕咬猎物,方便进食,并能够在30分钟内吃光与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
常雌雄成群,在水边飞行;交尾后,雌虫产卵于各种环境中,如水中、水草上、树枝上。蜻蜓通常在稚虫(水虿)栖息的湖泊、池塘、溪流或湿地附近活动。由于它们猎食害虫,故此被视为重要的益虫。
蜻蜓其味微咸、性凉,具有益肾壮阳,强阴秘精的功效,主治阳痿、遗精及肾虚等疾病。
《日华子本草》说:“蜻蜓,凉,无毒。”“入药去翅足,炒用良”,《别录》:“强阴止精。”《陆川本草》:“治肾虚阳萎。”
《本草纲目》载:“蜻蜓,言其尾青葱也;蛉虹,言其状伶仃也,或云其尾如钉也,或云其尾好高而挺。故曰蝏、曰蜓。”
蜻蜓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中国西南地区有食用蜻蜓的习俗,主要的食用虫态为稚虫。
蜻蜓是生活在地球上资历最老的动物之一,有“空中骄子”的美称,其身体修长,色彩艳丽,体态优雅,飞行灵活敏捷,有趣而诱人,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昆虫之一。
(1)亿万年前的蜻蜓是巨无霸
Dragonflies were giants billions of years ago
在地球生物中,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在人们认知中,昆虫也是一种比较小的物种,现存世界最长昆虫品种是一种竹节虫,体长62.4厘米。而在已知地球上曾出现过的最大的昆虫物种,是一种蜻蜓——巨脉蜻蜓。史上最大昆虫巨脉蜻蜓体长2.4米,诞生和灭绝皆由于氧气含量。
“碧玉眼睛云母翅,轻于粉蝶瘦于蜂”。人们印象中的蜻蜓,小巧轻盈,或翩翩于花间,或轻略于水面。殊不知,在亿万年前,小巧可爱的蜻蜓也曾是空中“巨无霸”。发现的个头最大的蜻蜓,翅展最大达710毫米,生活在距今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是世界已知最大的昆虫。
蜻蜓是一种古老的昆虫,最早可追溯到3.2亿年前。
准噶尔盆地发现的原蜻蜓目化石
分类学上,蜻蜓总目分为已经灭绝的古蜻蜓目、原蜻蜓目,以及现代的蜻蜓目三类。从时间上看,三者是顺序演化的关系:古蜻蜓目仅生存于晚石炭世早期;原蜻蜓目出现于晚古生代并于三叠纪末灭绝;蜻蜓目出现于二叠纪,侏罗纪发生辐射,后代一直延续到今天。
远古蜻蜓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其出现于距今3亿年前后,到了中生代时期,蜻蜓们的个头也逐渐变大,成为当时空中的“霸主”。作为一种捕食性的动物,它们最主要的食物是各种昆虫,以及一些小的脊椎动物,比如幼年蜥蜴,是不折不扣的肉食主义者。
中国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发现了一枚距今2亿年的原始蜻蜓化石。这种新发现的原始蜻蜓单翅长101至102毫米,翅展宽度达到210毫米,是我国中生代已知的第二大蜻蜓类化石。
在内蒙古宁城侏罗纪道虎沟化石层,还发现了1件保存近完整的蜻蜓前翅化石,单翅长107.6毫米,宽14.3毫米,据此推断该蜻蜓翅展达225毫米,是我国已知蜻蜓目最大的种类,也是世界第四大的蜻蜓。
更有甚者,在美国发现的早二叠世的二叠拟巨脉蜓的翅展竟然可达710毫米。
在1880年法国发现了远古蜻蜓的化石,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体型太过明显,在现存的蜻蜓种类翼展最大能达到16厘米,最小的蜻蜓种类翼展只有2厘米左右,而这种远古蜻蜓的化石,显示的是其翅膀展开阔75厘米,体长2.4米左右,比现在蜻蜓不知道大多少倍,这也是已知蜻蜓种类存在的最大值,是已知的史上最大的昆虫。
巨脉蜻蜓是一种史前蜻蜓,是3亿年前石炭纪的一种昆虫,根据化石研究推测:除了体型巨大,巨脉蜻蜓和现在蜻蜓的外形比较接近,在当时昆虫中,它们也是最大体型的,所以它们的食物可能是以其它昆虫及细小的两栖动物为主。
在石炭纪时代,生物的体型都特别巨大,例如2.4米的巨脉蜻蜓,2.6米的远古蜈蚣虫,2.4米的巨型古广翅鲎等等,石炭纪之所以会诞生这些巨型生物:氧气含量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石炭纪氧气含量高,当时氧气在大气层较平时多20%,昆虫仅需较为简单的呼吸系统便能存活,所以巨脉蜻蜓能长到2米多,是已知地球上曾出现过的最大的昆虫物种!
但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巨脉蜻蜓等巨型生物也开始消失灭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氧气含量下跌造成的,当氧气含量低时,蜻蜓等昆虫必须有更复杂身体结构系统,氧气经气管扩散至昆虫身体的方式会限制它们的体型,所以现在蜻蜓都长不到2米大,巨脉蜻蜓等巨型生物适应不了环境变化,最终导致它们消失。
巨脉蜻蜓体长2.4米,是史上最大的昆虫,诞生和灭绝皆由于氧气含量!巨脉蜻蜓适应不了如今气候,现在蜻蜓也不会长那么大,即使是人为创造氧含量高低的环境,都无法短时间让它们发生改变,这样巨型昆虫生物不会突然出现!
(2)蜻蜓的卵和童年稚虫
Dragonfly eggs and larvae
空中的蜻蜓
虽然蜻蜓是在空中飞行的昆虫,但在幼虫时期,几乎所有蜻蜓的幼虫(水虿)都是生活在水中,这就是为什么常常可以在水边看到蜻蜓。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雄蜻蜓在同一场所来回不停飞来飞去,然后停在固定的树枝前端等待的样子,这是因为雄蜻蜓拥有自己的领域,牠们会在那里等待雌蜻蜓。
此外,也可以看到雄蜻蜓驱赶进入自己领域的其他雄虫或是他种蜻蜓的行为;在领域中相会的雌、雄蜻蜓则会交配、产卵。
蜻蜓的寿命仅有1-8个月左右。蜻蜓是典型的不完全变态昆虫,由稚虫蜕变至成虫的阶段中,不需经历结蛹的过程。它们一生只经历三个阶段: 卵、稚虫及成虫。
蜻蜓稚虫是水生的,但部分晏蜓稚虫能在无水的环境存活一段时间,而成虫则是具飞行能力的陆生昆虫。
蜻蜓没有产卵器,它们往往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还会把卵产到水里。
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
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蜻蜓的卵会被置于植物内、枯木内或甚至干土中,又或被随意地掉在水面上,这视乎其种类而定。大多数温带地区的蜻蜓种类的卵不会在产后立刻孵化,并且可能待上数月才孵出稚虫。这一段不孵化时期称为“滞育期”,目的是让蜻蜓以卵的形态度过寒冬。
一些冬天气候温和的地方,某些蜻蜓则把卵产于干土中,如长尾蜓属种类的蜻蜓,能以卵的形态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一般时期。黄蜻的卵则可在雨后形成的短暂水洼中孵化,它们这种迅速的成长明显是个很好的优势。
蜻蜓的卵是黄色的。
水中生活的水虿则是蜻蜓的童年。
水虿,是孵化后的稚虫。在第一个阶段或龄期称为前稚虫。稚虫没有足部,这阶段通常只维持数秒至数分钟。稚虫在这第一次脱皮后就进入第二个龄期,它们有构造简单的足部和三条有节的触角。稚虫的成长期一般都有八至十五个龄期,是蜻蜓一生中最漫长的时间。
稚虫在羽化为成虫前,会经过一个变态期。在这阶段,稚虫会成为成虫,但它们会一直留在外骨骼内,直至最后的龄期。在这段期间,稚虫的身体会在外骨骼内慢慢重新构造为成虫。因为口器慢慢退化,稚虫亦会停止进食。当透过稚虫外壳也能隐约窥见成虫的身体上的颜色及斑纹时,稚虫很快便在合适的时间羽化。蜻蜓成虫会直接由成熟稚虫羽化出来,它们有发展良好的翅芽。蜻蜓没有蛹的阶段。从稚虫蜕变为成虫,这真是一个很特别的过程,因为稚虫和成虫这两个阶段可说是完全没有相似之处。
蜻蜓的幼虫——水虿
依物种的不同,水虿的栖息场所也是五花八门:有些是抓着水中的植物茎或漂浮物等,也有些会潜到泥中。水虿是以小昆虫等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会花上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经过八至十五次左右的蜕皮来让身体长大。
在水中生活的水虿,有着和成虫不同的身体结构与机制,活动方式也不一样:以呼吸为例,成虫是以位于胸部或腹部、称为“气门”的管状器官呼吸;水虿则分成从腹部的前端让水出入、以直肠呼吸,或是以位于腹部前端的三个像鳃般的器官呼吸的种类。
在水中的移动,除了步行之外,还有把水贮存在直肠中,一口气把水喷出的方式移动,或是扭动位于腹部前端的鳍或是身体来移动等。不同于成虫以飞行来追捕猎物,水虿是静静的坐等猎物自己上门——等猎物靠得够近,再立刻伸出能够伸展到跟自己的身体差不多长度的大颚加以捕捉。
(3)蜻蜓的形态特征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ragonflies
蜻蜓奇特的眼睛
蜻蜓是典型的不完全变态昆虫,也是眼睛最多的昆虫。
蜻蜓具有大大的眼睛、透明胶带般的翅膀和细长的腹部,是很擅长在空中飞行的昆虫。只有活生生的蜻蜓才具有的眼睛及身体的鲜艳色彩,和优雅的飞行翱翔姿态,让每个看到的人都觉得感动,那个中滋味只有看过蜻蜓的人才能体会。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着,可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此外,它们的复眼还能测速。当物体在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出反应,经过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
蜻蜓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栖息于湖泊、池塘、溪流和湿地附近。蜻蜓常雌雄成群;夜伏昼出,由于眼睛的特殊构造,白天视力非常好,夜晚视力弱。蜻蜓是凶猛的捕猎者,猎物主要是小鱼和昆虫幼虫。这使得蜻蜓成为昆虫界的捕虫高手。
蜻蜓透明的翅膀
蜻蜓,是蜻蜓目蜓科马大头属的昆虫动物。
蜻蜓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腹部细长,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
《本草纲目》载:“蜻蜓,言其尾青葱也;蛉虹,言其状伶仃也,或云其尾如钉也,或云其尾好高而挺。故曰蝏、曰蜓。”
蜻蜓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蜻蜓的翅膀很发达,前后翅形状及脉序不同;翅基部不成柄状,不显着狭长;中室被斜脉分 为三角室及上三角室,在前后翅又通常呈不同形状。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
翅展一般为5公分。蜻蜓在荷叶上舞蹈从最小的1.8公分(0.7寸)到最大的19.3公分(7.5寸)。
蜻蜓有两对长翅膀,可以通过翅膀的交替振翅飞行,也能在空中定点飞行。休息时翅膀平放垂直合并的。
由于蜻蜓翅膀有翅结和翅痣两个特殊结构,使得其成为自然界中优秀的飞行者。力学研究方面发现,蜻蜓在空中的拍翅飞行和转弯飞行时翅膀会受到水平力、垂直力、扭矩、弯曲,作用的影响,发现蜻蜓慢速飞行和飞行器飞行很相似。
蜻蜓的触角感受器
蜻蜓的触角短小而不明显。触角刚毛状,上面分布了许多感受器。感受器的种类主要有锥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板状感受器及坛状感受器。有研究表明不同种蜻蜓所具有的感受器种类不一,数量及分布形式也不同。
对于雌雄蜻蜓其感受器也是有差异的,雌性蜻蜓的感受器在同一科、同一属及同种内是稳定的,而在不同科、不同属间就有明显的差别,同一属内不同种间差别虽然微小,但个别种的区别还是是很明显的,因此雌性蜻蜓的感受器在分类中也具有一定意义。
蜻蜓的6只脚
蜻蜓的食性为肉食性,主要在空中捕食蚊、蝇、蝴蝶,甚至其他种类的蜻蜓。在捕食的时候它们会用6只脚猛抓住猎物,其脚上所长有的大量粗毛,可以抓紧猎物,令其无法逃脱。大颚相当发达,可以撕咬猎物,方便进食。它们更能够在300分钟内吃光与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
但是蜻蜓的脚在捕食时虽然很有用处,却不适合步行,所以蜻蜓除了在树枝停下时会以脚作停泊作用外,其他时候甚少运用到足部。即使是稍微的移动,它们也须要用翅膀来飞;而且即使只剩下一只翅膀时,它们仍可以飞行。
(4)蜻蜓羽化的变身时刻
The moment of dragonfly transformation
在气候温和的地区,寒冬使蜻蜓羽化期只限于春天和夏天。
鉴于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冬季虽短但明显较凉快,使得大部分蜻蜓种类的羽化期都没有明显的模式。香港有一些品程称为“春季种类”,它们在春天羽化为成虫,四月下旬或五月通常是它们羽化的高峄期。它们拥有同步羽化的模式,即当雨季开始和气温上升时,它们的羽化期也同时开始。
春季种类包括大部分的河栖春蜓科,如独角曦春蜓和纯鎏尖尾春蜓。此两种蜻蜓的羽化高峄期较中华长钩春蜓早大约两星期。
色蟌科的烟翅绿色蟌也是一种春季种类,它们的飞行期很短;同属色蟌科的华艳色蟌则由春季至十一月下旬都可见它们的展翅飞翔。
大部分羽化期没有明显模式的蜻蜓种类,从三月至翌年的一月都可见它们飞行。黄蜻则全年都在飞行,这是由于它们有迁飞而来的种群涌入。然而,这情况就不太可能在一月及二月时出现,因为虽然估计迁飞的种群会从菲律宾而来,但是盛行风在这两个月大多从东面或东北面吹来,却很少是源自南面的菲律宾。
有些种类,尤其是纹蓝小蜻,要直至夏末才会看到,但大部分的羽化高峄期都在春天,夏天期间继续会有稚虫羽化,但数目会逐渐减少,到了深秋,羽化期就会完全终结,这与当时的平均气温明显下降有关。
羽化为成虫的实际过程是十分精彩的,通常在一小时内完成。
不过,要将柔软的身躯和闪亮的柔软翅膀硬化,以及要蜕变成完全成熟的颜色则可能要花上数小时。在这段时间中,它们不能移动也缺乏坚硬的外壳保护,所以蜻蜓通常选择于黄昏至清晨的时间进行羽化,以减少被捕食的机会。
而在羽化过程中,稍一不慎,身体或翅膀更会因撞到身边对象而没有完全扩展,导致出现畸型现象而影响日后的活动能力,甚至死亡。
大部分蜓科蜻蜓都在傍晚后不久的晚上开始羽化,然后在黎明前作首次飞行。 春蜓科、蜻科和束翅亚目则都在晨初时羽化。大伪蜻属种类在晚间羽化。
当身体已经长到够大的时候,位于胸上的翅芽(会成为成虫翅膀的部分)就会逐渐鼓胀,这就是羽化的信号。
虽然羽化的场所会因蜻蜓的种类而异,不过季节大多数是集中在初夏。细蟌、绿胸晏蜓和白刃蜻蜓这类蜻蜓的羽化中意场所,是突出于水面上的植物的茎、叶,或木桩、枯枝、倒木等;而像春蜓类的蜻蜓,除在石头或水泥护岸之外,也有那种只把身体从水面伸出一半左右就羽化的种类。除了在水边,也有像无霸勾蜓那般在离开水边几公尺处的建筑物壁面或是树干羽化的种类。
蜻蜓幼虫脱去外壳蜕变
一只刚从幼虫壳中蜕出的蓝晏蜓(Aeshna cyanea)
即将羽化的水虿,虽然会把头和胸部从水中探出来静静的待着,这不仅是在判断羽化场所跟气温等条件是否良好,也是配合羽化,将呼吸方式从水中改变成在空中呼吸的重要时期。
随着羽化过程的进展,翅膀逐渐完全伸展,这时腹部前端就会流出数滴液体——这是用来把缩在一起的翅膀展开所用的体液,在翅膀完全伸展后就不再需要。当液体掉落后,蜻蜓的腹部也会变得纤细,成为神气的蜻蜓。
(5)蜻蜓交配与繁殖之谜
The Mystery of Dragonfly Mating and Reproduction
蜻蜓的繁殖是最与众不同,而这种繁殖方式的演化仍是一个谜。与其他昆虫一样,蜻蜓的生殖器官生长在腹部末端,第九腹节的腹面。在交配前,雄虫会将精子从生殖孔转送到位于第二及第三腹节腹面上第二组性器官中,并将精子储存在那里。
当雄虫抓住了愿意交合的雌虫时,交尾(交配)就会开始。首先,雄虫会弯起腹部,利用腹部末端肛附器的交合突抓着雌虫的头部后侧或前胸的背板。然后,雄虫会放松其足部对雌虫的紧握,让雌虫轻松地悬挂在雄虫的腹部末端。
愿意交合的雌虫会弯起腹部作出接触,并将腹部末端紧贴在雄虫的第二性器上。这种交配模式在英文中有时称为“轮”(wheel)。 接着,雄虫会将雌虫在过往交尾时留在体内的所有精子除掉,然后运用阴茎状的器官将自己的精子放在雌虫体内。
许多种类的雄虫肛附器与雌虫的头部后侧,以及雄虫的第二性器官与雌虫的性器官,都是有如锁与钥匙的结构互相契合,并且是种类特有。
由于这种精妙的特点,雄虫与不同品种的雌虫种类可交尾的机会就大大减低。 不过,有时一些大意的雄虫亦有抓错对象的一刻。
因此,肛附器的结构和特征是用来分类和分辨品种的最佳标准。某些蜻科交配可能只需很短时间,但对大多数种类来说,交配是一个非常冗长的过程,要经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后,雌虫才会产卵。
雌虫大多在交尾后就立即产卵。产卵时,有些雌虫会由雄虫抓着其腹部后侧“串连”在一起进行;有些则是在没有雄虫抓着的情况下产卵。 许多雄虫即使没有紧抓着雌虫,但在雌虫产卵时,都会保护着它们,以防其他雄虫对该雌虫产生兴趣。
蜻蛉目(Odonata)在交配后时常会在附近马上产卵,这时多数种类的雄虫会在雌虫产卵时,在雌虫上方巡弋以护卫雌虫,防止其他雄虫来尝试与该只雌虫交配;也有些种类的蜻蜓雄虫,在雌虫产卵时,会持续的用攫握器抓住雌虫,以防止其他雄虫来把雌虫抢走。
有的蜻蜓会把卵放在植物内,称为“内生产卵”;有的则会把卵掉在潮湿的植物上或水面上。
蜻蜓交配前,某些种类的雌蜻蜓会用一种极端的策略逃避不喜欢的求爱者:它们会从天空中掉下来然后假装死亡。
天蓝晏蜓(Aeshna juncea)的雄虫没有护卫的行为,在交配完后会直接飞离;雌虫则会透过装死的方式来躲避其他雄虫的性骚扰。
Dr.Khelifa所属的实验室的一个关于蜻蜓稚虫对温度反应的研究,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产卵的天蓝晏蜓雌虫发现在空中的雄虫时,会飞离原本的产卵环境并坠落到地面上。当时研究者猜测雌虫可能是无意识甚至是已经死亡,而就在他靠近这只雌虫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雌虫迅速飞离刚刚坠落的地点。于是Dr.Khelifa就怀疑,这种晏蜓的雌虫难不成是透过装死行为来躲避雄虫的性骚扰吗?
透过装死来躲避雄性蜻蜓的霸王硬上弓,这是雌蜻蜓对于极端性冲突的解决办法。研究者发现超过八成雌蜻蜓会“装死”。
Dr.Khelifa选了两个地点来做实验,实验过程中总共纪录了35只产卵的雌蜻蜓个体,其中有31只(88.6%)有装死来躲避雄虫的行为,而另外4只没有坠落装死而继续飞的雌蜻蜓都被雄蜻蜓拦截交配了。坠落的31只雌蜻蜓个体中,有22只(71%)的坠落地点是灌木丛及茂密的草丛中,另外9只(29%)则坠落在空旷的地点。
天蓝晏蜓雌虫装死的过程图
交配中的天蓝晏蜓
正在护卫雌虫产卵的霜白蜻蜓 中印亚种(Orthetrum pruinosum neglectum)。
(6)蜻蜓生活环境和种类
Dragonfly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pecies
蜻蜓其实是蜻与蜓的统称。蜻类,飞翔力强,捕食功能健全;蜓类,飞行极强,在山间小溪迅速来回飞行捕捉猎物。
蜻蜓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蜻蜓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栖息于湖泊、池塘、溪流和湿地附近。蜻蜓常雌雄成群;夜伏昼出。蜻蜓没有产卵器,它们往往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还会把卵产到水里。
水对蜻蜓的影响很大,只要水质恶化或是水源地消失时,蜻蜓很快就会消失无踪。不过由于成虫的移动力很高,所以只要再重新建造水池环境,牠们就会立刻飞回来定居。
蜻蜓是一类比较原始且种类较多的昆虫。全世界约有5000种。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当时收藏的中国蜻蜓标本,记述了中国蜻蜓208种。Davies等(1984--1985)的《世界蜻蜓种类名录》被认为是现今有关全世界蜻蜓种类最完备的名录,共收录全世界已知蜻蜓5600余种。其中,中国的己知种类仅有250多种。
蜓科 Aeshnidae
体大型至甚大型。头部在背面,两眼互相接触呈一条很长直线。下唇端缘纵裂;雌性产卵器粗大。翅的中室有或无横脉;前后翅三角室形状相似,距离弓脉也一样远;在翅痣内端常有1条支持脉,有1条径增脉。体蓝色、绿色或褐色,飞行很快。有的种类单眼很大,多在黄昏飞出,捕吃蚊子;有的种类趋旋旋光性颇强。本科在中国有30余种。
春蜓科(箭蜓科)Gomphidae
体中等大小至大型,体黑色,具黄色花纹;两眼距离甚远,下唇中叶完整,不纵裂;前后翅三角室形状相同,并且距离弓脉一样远;雄性后翅臀角呈一个角度(甚少数圆形);基中室无横脉;臀圈缺如,甚少具少数翅室。雌性无产卵器。幼虫触角只有4节,第3节最大,第4节细小,前足和中足的跗节只有2节。常见于溪边及池塘边。早春最为常见。一个甚大的科,广布全世界。我国有春蜓亚科Gomphinae、钩尾春蜓亚科Onychogomphinae、林春蜓亚科Lindeniinae等亚科。
小团扇春蜓(粗钩春蜓)Ictinogomphus rapax
大蜓科(勾蜓科) Cordulegastridae
巨圆臀大蜓(无霸勾蜓)Anotogaster sieboldii
体大型至甚大型。头部在背观,两眼互相接触呈一条很长直线。下唇端缘纵裂;雌性产卵器粗大。翅的中室有或无横脉;前后翅三角室形状相似,距离弓脉也一样远;在翅痣内端常有1条支持脉,有1条径增脉。体蓝色、绿色或褐色,飞行很快。有的种类单眼很大,多在黄昏飞出,捕吃蚊子;有的种类趋旋旋光性颇强。本科在中国有30余种。
裂唇蜓科(臀套大蜓科)Chlorogomphidae
蜻总科 Libelluloidea
伪蜻科 Corduliidae
伪蜻 Cordulia aenea
身体中等大小至大型,常具金属蓝色或绿色,头部在背面观两眼互相接触一段较长的距离;眼的后缘中央常有一个小型波状突起;臀圈明显,四边形或六边形,或稍为长形;足常较长。我国不及10种。 [4]
大蜻科 Macromiidae
体大型,褐色,合胸在前翅与后翅之间有一圈黄带。后翅三角室比前翅三角室距弓脉稍为更近;臀圈不呈足状,它的长度差不多比宽度稍长,无中肋。足特别长。我中国有十几种。国外的研究学者将大蜻科Macromiidae的全部种类放至伪蜻科Corduliidae中,并作为蜻科Corduliidae的一亚种。 [4]
蜻科 Libellulidae
侏红小蜻
体型中等大小。侏红小蜻Nannophya pygmea是差翅亚目中身体最小者,后翅长约13-15mm。前缘室与亚缘室的横脉常联成直线;翅痣无支持脉;前后翅三角室所朝方向不同,前翅三角室与翅的长轴垂直,距离弓脉甚远;后翅三角室与翅的长轴同向,通常它的基边与弓脉联成直线。臀圈足形,趾突出,具中肋。 稚虫多在静水下爬行觅食,它具有匙形下唇,其上有侧刚毛和颏刚毛,这是取食的利器。所谓“蜻蜓点水”,在本科甚为常见。本科是一个大科,我国有70余种,不少的种类是人们习见蜻蜓。经常栖息于旷野、池塘、河流等处。
(7)蜻蜓的主要价值
The main value of dragonfly
蜻蜓是益虫吗?蜻蜓的特点有哪些?
蜻蜓是有益还是有害的要分阶段看,幼虫时候的蜻蜓,即水虿,是以小鱼、蝌蚪为生的,很凶悍,是养殖鱼类的害虫,尤其是鱼苗的培育和热带鱼的养殖时候,一定要把它清除干净。
成熟羽化以后成了美丽的蜻蜓就是大大的益虫,以苍蝇、蚊子、蛾子等害虫为食。蜻蜓的食量也是非常惊人的。它是属于肉食类昆虫,专门把蚊子、苍蝇和其他小昆虫作为食物。一种俗称为“青头楞”的绿色大蜻蜓,一天能亳不在乎地吃掉二千只左右的蚜虫等这类小飞虫。它吃蚊子,苍蝇之类当然不在话下,此外,凡是会飞会爬的小飞蛾、小昆虫,它都欢迎。
蜻蜓几乎生来就是专门捕捉害虫的,对人类生活帮助很大,不但对人的健康有好处,对农田作物的丰产,也起很大的作用。这样大量地为人类消灭害虫,叫它“益虫”是当之无愧的。
蜻蜓目昆虫资源丰富,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其幼虫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水生生物,可以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监测。蜻蜓作为一种常见的昆虫,其稚虫水生,对汞和镉都具有富集性,随着水体重金属含量的增高其体内重金属的含量也随着增高,因此常常被用作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
蜻蜓中部分种类的稚虫和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等,因此可以供人类食用,在一些地区的市场和餐厅中常可见到多种食用蜻蜓出售。例如,红蜻蜓稚虫粗蛋白平均含量为58.82%,显着地高于猪肉、牛奶和鸡蛋等食品。蜻蜓稚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一种很好的高蛋白食品。蜻蜓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中国西南地区有食用蜻蜓的习俗,主要的食用虫态为稚虫。可食用的蜻蜓种类数约占全部食用昆虫总数的3%,约50-60种。
有些蜻蜓种类体内含有一些活性物质可作为药用材料。蜻蜓其味微咸、性凉,具有益肾壮阳,强阴秘精的功效,主治阳痿、遗精及肾虚等疾病。
我国有关于食用和药用蜻蜓的记录,据考证,我国共有8种食用蜻蜓,分别是:红蜻、舟尾丝螅、角突箭蜓、碧伟蜓、白尾灰蜻、黑异色灰蜻、黄蜻和大黄赤蜻。
蜻蜓成虫常捕食小型蛾类等农业害虫,蚊子的幼虫也是水生昆虫,蜻蜓在稚虫和成虫时期分别能捕食卫生害虫蚊子的幼虫和成虫,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是传染病登革热的主要虫媒,预防登革热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人类周围埃及伊蚊的数量,蜻蜓是埃及伊蚊的天敌,捕食埃及伊蚊的能力较强,通过控制蜻蜓继而控制埃及伊蚊的数量,阻止登革热病毒的传播路径,是一种高效可行的办法。
蜻蜓对仿生学有很大影响。仿生照相机,就是模仿蜻蜓的复眼独特构造原理制成的复眼照相机,一次可以拍摄出几千张重复的照片飞机。
蜻蜓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向前向后及左右两侧飞行,其翅的震动可以产生涡流而抬升躯体,研究蜻蜓的飞行机理对飞机的设计制造具有重要意义。蜻蜓翅的前缘有角质加厚形成的翅痣,在飞行时其能消除翅膀的震颤,飞机设计师在飞机的两翼各加一块平衡重锤,防止飞机由于剧烈震动而发生机翼断裂。
蜻蜓是生活在地球上资历最老的动物之一,有“空中骄子”的美称,其身体修长,色彩艳丽,体态优雅,飞行灵活敏捷,有趣而诱人。许多蜻蜓色彩艳丽,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昆虫之一。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