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腊八
春节前夕腊八节
每年的中国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中国民俗习惯上称作腊八;这一天也称作腊日,或相延成俗称腊日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
腊八节源起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为何将岁终之月称为“腊”?其含义基本上有三点: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祀记》解释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是:“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
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
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的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周朝时称腊八曰“大蜡”。
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的日子。
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
明清时期,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了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祭与蜡祭的异同
腊祭与蜡祭有何区别?
首先弄清什么是蜡祭。
蜡祭是我们这个农业民族的年终祭祀,其主要内容是感谢百神上一年的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伴随一些驱疫避灾的祭祀活动——这就是后世新年祭祀习俗的原始形态。
所谓“蜡祭”,据《通典》,意在“合聚万物而索享之”“万物有功加于人者,祭之以报”。《礼记·郊特牲》有:“伊耆氏始为蜡”,同时记载了一段挺有意思的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可见这蜡祭明显与农业生产有关。
伊耆氏到底是谁,历来说法不一,主要认为是帝尧或者神农。郑玄注《礼记》:“伊耆氏,古天子号也。”孔颖达疏曰:“神农也。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也。”注意到《礼记·郊特牲》中一句:“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意思是在蜡祭中以“先啬”为主祀,“司啬”从祭。
先啬即神农炎帝,司啬即农官后稷。如果伊耆氏是指神农的话,哪有自己祭自己的道理?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也反问道:“神农即为始蜡,岂自祭其身以为先啬乎?”当然,对这个矛盾还是有解释的,皇氏有云:“神农伊耆,一代总号,其子孙为天子者,始为蜡祭,祭其先祖造田者,故有先啬也”。就是说,神农伊耆大概是一个可世袭的称号,并不专属于哪一个人,蜡祭便是后代的神农祭祀先前神农的礼仪了。
蜡祭在夏后氏更名为“嘉平”。嘉,善也。平,成也。仍然是“以岁终万物成就而报其功”。
到了殷商,蜡祭更名为“清祀”。意为“清洁而祭祀也。”
周代恢复本名“蜡”,天子诸侯皆祭,天子之蜡称“大蜡”。周代的蜡祭取“万物”之义而祭之。《礼记》曰:“天子大蜡八”,所祭与农耕有关的八神,依次是: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先啬及司啬是农业神,主管收获。种曰稼,敛曰啬(穑);而农邮猫虫等有“助啬之功”也要感谢祭拜,故云“祭百种,以报啬也。啬所树蓺之功,使尽飨之”。
蜡祭是中华先民们在岁终之时用猎物祭祀众神,祈求避灾迎祥。《风俗通》:“礼传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臈,臈者腊(猎)也,因腊取兽,祭先祖也。”意思是夏朝称蜡祭称为“嘉平”,商称为“清祀”,周为“大蜡”,到汉朝改称“臈”即“腊”。正式祭祀的那天称为腊日。
从此,国人将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习惯称“腊月”,其间的一些事物也冠以“腊”字,如制腊肉、下腊雪、积腊肥等。
到了秦汉时,“蜡”开始改称为“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风俗通义》称,“腊者猎也,田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也”。还有新的解释:“腊,接也。新故交接,伏腊大祭而报功也。”
这时的腊祭内容是,“言祭宗庙,旁祭五祀”。至于腊祭的对象,据《礼记·月令》:“天子……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也”。五祀指的是门、户、中溜、行等神职。
直到历法确定以后,腊的种种祭祀才逐渐被分散并融入后来新年的各种习俗中,尽管隋唐时期蜡祭依然隆重,但蜡祭本身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因而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孑遗在了“腊八”,但其核心思想则融入了岁首的新年。
腊八总祭百兽
上古时期,人们生存技术落后,认识水平有限,但人们并不甘心作自然的愚昧奴隶,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有限的思维能力去解释日常遇见的生存问题。这样就出现了对自然力量的神秘理解。
上古社会人们对自然的依赖远大于后世,自然的节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建立在自然节律之上的岁时是人们首要关注的对象。人们将岁时视为神秘的节点,认为四时有如生命机体,有生、长、衰老的演变过程。人们注意到在四时变化的交接点处所出现的自然物候条件变化,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们由此逐渐形成应对自然变化、调适社会生活的岁时节令民俗。上古岁时主要是以时令祭礼的形式出现,那些从日常生活中凸现出来的时日其首要的意义在于它们与天时的对应。人们将与天时相应的时间点视为神秘的节点,采取种种祭祀活动以愉悦天神,襄助人事。
古代礼事活动最早起源于岁时献祭的宗教祭祀,“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礼记·乐记》)“礼”字的本义,是以俎豆盛上美玉,表示向神灵的礼敬。古乐、古礼都起源于人们顺应自然变化而举行的具有原始巫教性质的活动,并且通过周期的岁时祭祀得到发展。上古的葛天氏之乐大概就是一首古老的时令祭祀歌谣。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六曰敬天常;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葛天氏为上古帝王之一,位列朱襄氏(即炎帝)之后。《路史·前纪七》说:“葛天者,权天也。”说明葛天氏是主管天时帝王。这八节古乐章很可能是当时年度时季祭祀的组曲:
一为生民以来的历史;
二为玄鸟来临的春季;
三为草木生长的夏日;
四为收获五谷的秋季。
此后五、六、七节依次祭祀天神、人祖、地只,最后总祭百兽。
“总禽兽之极”即后代八蜡之祭的先声。
秦以前的岁时与季节紧密结合,很少有独立的年节。朝日、夕月,春雩、秋雩,春禘、秋尝等都是对应天时变化的时季祭礼。如果用后代的岁时节日的眼光看,先秦唯有社与蜡合乎岁节标准,社、蜡(腊)同样是年初岁末的宗教祭礼,社祭土,蜡祭百神。
祭祀期间,人们以庆祝神灵的方式,纵情狂欢。社日“令会男女”,蜡日“一国之人皆若狂”。岁时在先秦之前主要是作为宗教祭祀的时间点。
“腊月祭”与我国农业的兴起繁荣有着密切关系。《易经·系辞》记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树艺五谷。”五谷收成后,头代炎帝神农氏便于年终十二月率众“始作蜡以祭告上苍”,并祝曰:“土反(即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显然,“蜡祭”活动是为了庆祝丰收,并祈求上苍保佑来年更加风调雨顺,有一个好收成。
当时,“蜡祭”活动有八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八蜡”或“蜡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
郑玄在《注》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辍,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
《礼记·郊特牲》中也记载说:“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祭百神以报啬也。飨农,以及邮表辍、禽兽等,仁之至,义之尽也。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故迎而祭之。祭坊与水庸,事也。”
这里的伊耆氏即神农氏。由此可见,率民众于年末举行祭祀农神、祈求上苍保佑来年再获丰收的“蜡祭”活动,在古代是当朝天子的一件大事。由于“蜡”与“腊”同音,“蜡祭”也被称作“腊祭”,“腊祭”也就成了“蜡祭”的转称。《说文解字》中解释说:“腊,合也,合祭诸神者。”而用来祭祀农神、举行“腊祭”活动的十二月,也被民间称为“腊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