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4年2月17日星期六

龙年话说中国龙(漫谈春节)

 


龙年话说中国龙

 

有关龙的典故

 

考古学认为,中国龙的形象至少有8千年以上的历史。早期历史典籍中,关于龙最详细的描述就和伏羲、女娲、黄帝及禹等民族领袖有密切关系:

伏羲生就龙身牛首、龙唇龟齿。任命飞龙氏造六书,潜龙氏做甲历,水龙氏平治水土,火龙氏炮治器用,降龙氏倡率万民。龙马负图出河,伏羲参照此图以画八卦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炎帝显然是一个"龙种"。相传炎帝生下来时就具有龙的容颜,他的母亲女登曾在宝鸡姜水东岸的九龙泉为炎帝洗澡,洗完澡后又骑上一条青龙,飞到蒙峪石洞隐居。那泉也是因炎帝的出生和光临才现出九条小龙的。又说炎帝三岁时就拜见龙王,要求龙王施雨要均匀。到他老死的时候,各处的龙王都争抢着要把炎帝的遗体葬埋在自己管辖的地方。最后,酃县的龙如愿以偿。直到现在,炎陵山下米水河边的龙脑石、龙爪石,还张牙舞爪、得意洋洋地笑着呢。

黄帝在大战中让应龙用它司水的本领主战。后来黄帝也驭龙升天,乘龙而去。

相传尧是赤龙的儿子,他秉承火德,因此"赤龙应焉"。而舜即位时,曾有黄龙负河图而出;他自己也曾变作一条游龙。他们派鲧担当治水的重任。鲧有一颗善良的爱民心,可惜方法不对,只是一味地填堵堙塞,结果越塞越涨,可怜鲧劳而无功,终被尧杀死在荒凉的羽山。 鲧死后,尸身三年不腐,后来一条无角的虬龙从他的腹中蹦了出来,这便是他的儿子禹。而鲧自己则化作一条龙。当年为黄帝打仗的应龙,又为禹来治水,用头和身躯冲开淤泥,用长长的尾巴规划水道,导引水流。

所以传说中的禹本身就是龙,禹字甲骨文有如有人用手握着一条蛇。

所以中华民族都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龙的起源说

 

从上古巫卜到易经甚至后来的勘舆(风水)中,龙的形象也和统治者及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龙因此诸多原因,遂被历代帝王作为天命和权利的标志。

过去的理论认为龙信仰来源于的图腾崇拜,而蛇图腾在女娲、伏羲等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到,炎黄二帝时开始达到鼎盛,龙的图案造型上经历了极多的艺术变形和演变。但炎黄帝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左右的黄河流域,而考古发现,距今五千年以上非黄河流域的龙形象已有多件,如辽宁阜新查海出土的距今达八千年的石块堆塑龙、内蒙古赤峰赵宝沟出土的距今七千年的陶纹龙、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龙、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的蚌塑龙、内蒙古清水河岔河口出土的六千年的黄土夯筑龙、湖北黄梅焦墩出土的距今近六千年的河卵石摆塑龙、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距今五千五百年的彩陶龙、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距今五千年以上的玉龙、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彩陶盘龙、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白玉龙,等等。龙的形象分布于如此广泛的范围和时期,这使得龙的起源又变得模糊起来。

在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前,龙王一词在我国道教中已出现。在道教的有关典籍中早有诸天龙王、五方龙王等说法。

实际上印度佛教对中国龙文化的影响也很大。据说佛教中的龙缘于印度原始的蛇形神,梵语:那迦,能居于山中水中称王,也能神通变幻,上天入水,翻云覆雨,掌管人间水域和水产。

由于印度佛经中的那迦和中国汉地龙惊人的相似性,所以在佛经汉译的过程中,那迦一致被译为

上古时代中国海神的形象是鸟身,后演变为水族。佛教传入中土后,佛经中大量龙王的称谓和事迹,也导致了民间出现人们熟悉的四海龙王等观念,《通典》中曰:唐明皇赐封号予四海龙王。唐代时制定了祭四海龙王制度。

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顺也。

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qiú)。无角曰螭(chī)。未升天曰蟠龙。

墨客挥犀云: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其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

 

龙的崇拜

 

龙年起算自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因为生肖年依附于干支纪年,而干支纪年又是干支历的纪年方法。历代官方历书(即黄历)皆如此。农历只是借用干支来纪年,其一年的范围在正月初一至除夕内,此点并无争议。而农历和干支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两者在年份起点、月份划分规则、每年天数等皆不同。由于民国后使用了公历,不少民众在历法知识上的欠缺,所以两者常被混淆。

干支历是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它以立春为一年之始,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

自古以来,干支历一直为官方和民间所普通认识,应用于天文、风水、命理、选择术和中医等学科上,并为历朝官方历书(即黄历)所记载。以清朝官修史书《清实录》为例,书中的干支纪年均以立春为分割点:如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之第十七册,乾隆实录之第九册,第573页,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实录》的记载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另见清代《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这里更是明确地指出干支历在纪年纪月时的转换点。

其实古人对龙的崇拜不单单体现在十二生肖文化上,像以“真龙天子”自居的古代帝王,像“望子成龙”的美好期许,其实都是源自于对龙这种生物的敬畏与崇拜。时至今日,即便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龙并不存在,但是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依旧是十分崇高的。

 

青龙的古代形象

 

墓葬

 

1987年的盛夏,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一座年代久远的墓葬,其时代大约在距今6500年左右,墓中发现了所谓的“华夏第一龙,第一虎”。但是,专家经过将近三年左右的研究,才得出结论,这并不是用龙虎蚌塑陪葬的一般性墓葬,整个墓葬是一幅完整的“天圆地方”反映“盖天说”的天象图,龙虎即是天象中的苍龙和白虎。

 

年号

 

在众多的朝代中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青龙相关文物

 

曾侯乙墓漆箱,战国时期文物,1978年湖北省考古工作者在随州擂鼓墩发掘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时出土,漆箱盖面,左右两档及前侧面绘有天文图像,漆箱盖图上还有“甲寅三日”四字注记,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与的名称,青龙等四象之名也在列。

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双龙谷纹玉璧,通高25.9厘米,璧外径13.4厘米,厚0.6厘米。透雕·扁平体,璧两面纹饰相同,周边起棱,满饰谷纹,排列有序·璧上端附饰透雕的双龙纹,龙相背,张口挺胸,脑后长角上扬,尾向上高卷,尾上部有对称的双股卷云纹,中出尖冠形物,并有一小穿孔。现藏河北省博物馆满城汉墓展区展出。

四象玉璧青龙展品为“四象”主题的汉代玉礼器,一套共四件,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器身主体部分为螭虎玉璧,玉璧中间螭虎部分可旋转,玉璧外缘一周刻有浮雕文字16个。玉璧的外沿上端出廓雕有青龙。现收藏于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 [54]

汉代青龙纹瓦当由陕西省西安市汉氏城遗址内出土。是汉长安城建筑所用。直径186厘米、边轮宽2厘米。瓦面饰以青龙,龙体刻出辚甲,足蹬边轮内沿,飞翼端分枝上卷,怒目张口,龙髯与颈部相连。瓦面上神化的龙,具有蛟龙、应龙的特点。龙居四神之首,代表着东方,故青龙纹瓦当用以建筑之东。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彩绘青龙画像砖纵19厘米,横38厘米,厚6厘米。砖呈长方形,背面为绳纹,正面模印青龙图案。龙身卷曲呈S形,细颈蛇身,龙爪前伸,两角后甩,张口露齿,挺胸縮颈,张翅扬尾作疾驰状。龙身周围饰有花朵和X形云朵纹。画像原施红、黄、绿等彩。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咸阳任家嘴附近汉墓出土的青龙纹画像砖。此砖为浅浮雕画像,正、侧两面图像为双龙拱壁,两个端面为单只青龙腾跃,为已发现的青龙纹画像砖中仅有的一件茂陵样式作品。

 

民俗活动

 

庙会

 

潮州青龙庙会是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举办二十八个潮州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中国潮绣展、潮剧潮曲专场、大画潮州、摄影大赛、潮学沙龙等活动。活动吸引了中国国内300多万人次观看或参与了活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香港、澳门等潮籍社团组团参加。

 

祭祀

 

唐代兴起的兴庆宫五龙神祭祀是五龙信仰发展过程中的其中一环,现代祭祀五龙神已被纳入国家正祀之中,祭祀五龙神的祭仪主要以《周礼》中祭群小祀的标准制定,其祭仪和祝文内容反映出了以青龙神为主、其余四神龙为辅的五龙信仰。

1 条评论:

  1. 我重新修订了14年前编撰的《中国春节文化漫谈》,通过网络翻译,改为汉英版,目的是方便海外网友了解中国春节文化。(作者:沈阳)
    I have revised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Talk" compiled 14 years ago, with the purpose of making it easier for overseas netizens to understand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Author: Shenyang)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