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祭灶
春节年前祭灶神
中国农历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祭灶神是年前的一件大事。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日子并不是在小年日。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传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
祭灶神也是地方习俗。江苏苏州乡贤宋朝诗人范成大有《祭灶词》传世,生动描写了宋时苏州人家送灶的习俗。
宋代范成大《祭灶诗》中曾云: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
苏州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宝”外,还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纸马、灶帘、灶锭等。
祭灶过小年
中国古人自发现了火以后,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度到吃熟食,喝开水,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不过那时候还不会制造火柴,全靠钻木取火,或保存天然火种。火来的不容易,保存火种成了很重要的事情。人们都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垒个火炉,挖个火坑。火大了,容易造成火灾;火小了,容易熄灭,所以经常物选专人看火、煮饭。大家为了表彰看火、煮饭人的功绩,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和清理积下来的灰烬,便在每年除夕要举行“纪灶会”。后来人们便把看火、煮饭的人说成神了,说他是管火、管灶的“灶王”,“纪灶”也就变成了“祭灶”。
腊月二十三,也是民间俗称的小年。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中国的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于是祭灶就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因为北宋以前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北方多随官家过二十三,江南是以民间习俗过二十四,鄱阳湖一带的渔民则过二十五,延续至今。但一般说来,旧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则普遍被俗称“小年夜”。这一天,旧时民间的“祭灶神”习俗广为流传。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但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指农历腊月是小建的的年份;2、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3、指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的年份。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又称之为“迎春日”。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灶君,民间叫灶王爷,不可小视,远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有男有女。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廿三,都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王爷,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灶神”,旧时叫灶王爷、灶君菩萨。在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灶神名禅,字子郭,……夜披发从灶中出。”(《杂五行书》)
《礼记·礼器》中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把灶神视为颛顼皇帝的儿子。《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把灶神比作美女,也有的说杜奎死后由姜子牙封为灶神。
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静观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就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善恶情况。等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因为古时的中国人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让派驻人间各家的灶神(
按照传统民俗,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送灶王上天。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人们就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传说这个时候灶王爷是去向玉皇大帝做年终汇报去了。为了避免灶王爷说坏话,人们还特意供上麦芽糖和点心,来讨好他,让他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等到了除夕夜,人们再把新的灶王爷画像贴上去,叫做“接灶王爷回家”,也就是对联上所写的“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有趣的是,在送灶神上天的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就会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但在古代流传“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皇家也像民间一样,在灶王爷临升天汇报工作前,也要用糖封住灶王爷的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王爷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王爷等神位行礼。
行贿灶神与恶贯满盈
春节小年最主要的是祭灶神。灶神,亦称灶君,唐以后又称灶王。它是中国民间受到普遍信仰尊崇的神灵,上至天子下达庶民,家家户户都有供奉。汉代以前的人,有把灶神作为火神的观点,因为灶的功能主要是用火烧熟食物。而把炎帝、祝融看成火神和灶神,则是后来的说法,因为这两个神话人物乃是战国以后才被确立的人化神。把灶神作为火神,其信仰都是从灶的自然属性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实际作用而产生的。在当时,人们认为灶神是受到敬仰的炎帝、黄帝,是火神祝融变来的,于是把灶神当作掌管饮食的神。
灶神成为“一家之主”始于汉以后,由掌饮食,进而掌握人们的寿天祸福。人们祭灶,一方面是想通过这一祭祀活动得到幸福,另一方面也是怕灶神给他们带来灾难。
《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曰:“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这样,灶王成为玉帝派到各家的督使,专门监视各家各户的言行、大小过错,一旦发现令它不满的行为,就暗地里记一笔帐。待到腊月二十三,它回到天上向玉帝作一次总汇报。
早在腊月二十三前几天,人们就把厨房里张贴灶王爷画像的地方侧洗一新,这叫给灶王爷“洗脸”,再到集上请(说“请”不说“买”)来灶王爷画像。腊月二十三晚饭后,把面像临时钉在洗过脸的地方(这时离除夕还有七八天时间.还不正式张贴画像)。在画像前摆一香案,摆上菜、酒、火烧及各种供品。
值得注意的是,过年祭祖、敬神主要食品不是馒头就是水饺,唯独辞灶时给灶王爷吃的是火烧,这可能是灶王爷上天庭路途遥远,火烧这种食品水份少,不至于在路上早早饥饿。
为何要“祭灶神”?
《淮南子》的逸篇《万毕术》记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后汉书·阴识传》记载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宣帝时,一个叫阴子方的人,因为这一天见到灶神,就杀了一只黄羊祭了灶神而发迹,“暴为巨富”。此后,在人们的眼里,“灶神”是一个有相当权势的王爷。谁对它好,谁就会在来年里平安无事乃至升官发财;谁要是得罪了它,谁就难免会受苦遭殊。
因此,人们为了防止这位“白人罪”的王爷在玉帝跟前说自己家的短处,就用各种办法来对付它。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在酒食典祀的时候,一边祈祷灶神,“好多说,不好少说”。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灶王爷是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他是天上的玉皇大帝派到每家每户来的官吏。灶王爷每年要向皇帝汇报,因此,人们不免对他有几分敬畏。但百姓仅仅是为了讨好灶王爷,让他说好不说坏,才敬祀这位灶王爷吗?
但为何要吃糖瓜儿?据说是因为糖瓜儿特粘,这样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至于在玉帝面前信口雌黄。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这种说法应该改一改,那是百姓寄希望于灶王爷,希望灶王爷上天向玉皇老儿汇报时,能实话实说,让下情上达,报告玉皇老儿民生之疾苦,出于民众对灶王爷的信任,人间才会形成年年祭灶的习俗。
辞灶仪式开始时,全家人集中在厨房里在灶王爷前肃立,先由家长焚香烧纸,焚香烧纸时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说,这一年在灶王爷的关照下,人口平安,五谷丰登,希望灶王爷到天庭对玉皇大帝多加美言,回来后广降吉样,焚香烧纸毕,全家叩头。
辞灶时,香案上摆的其他供品还有山楂、柿饼、红枣和麦芽糖(麦芽糖做成圆形饼状,俗称糖瓜儿)。山楂、柿饼与红枣是蒙阴的土特产,做为一家之主的灶王爷受民之托,理应享受。
孩子们则会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祭灶”最早叫“纪灶”。纪灶,是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炊者”,因为他有功于人,人们表示不忘记他的功劳。
说起祭灶神,现代人总会戏说灶王有受贿之嫌。其实,灶神还有惩恶之功,世人知之却甚少。中国有句成语:恶贯满盈。这句成语的出典就与灶王爷有关。
传说,玉皇大帝派灶神下驻民间时,赐给他两只储罐。灶神将好人的善行疾苦记录后,会放进一只罐中;另一只罐则是专门收集恶人的恶行记录。那只罐又称为“恶罐”,恶人恶行记录太多了,连恶罐都装不下了,这就叫作:恶贯满盈。古时“罐”可通“贯”。
我重新修订了14年前编撰的《中国春节文化漫谈》,通过网络翻译,改为汉英版,目的是方便海外网友了解中国春节文化。(作者:沈阳)
回复删除I have revised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Talk" compiled 14 years ago, with the purpose of making it easier for overseas netizens to understand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Author: Shen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