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音6月20日时事大家谈:中国民众如何适应疫情后生活?
中国已经复工,在新冠疫情中,封城,隔离,和恐惧,给生活带来了哪些暂时或永久改变?民众要如何适应重新开放后的新常态?又要如何应对秋天可能出现的第二次疫情高峰?今天我们邀请广东深圳的胡涛医生来为我们分析和解答。
在疫情一线的广东深圳医生胡涛说,复工后还是要警惕办公室、工厂和课堂这些密闭空间里的病毒传染。
胡涛:复工后食衣住行还是不能放松警惕
他说:“这里边我觉得人们应该担心的是气溶胶传播的问题。这个应该怎么说,在一种密闭的空间环境里的话,如果这个空间里边有一个新冠病毒的携带者,不管他有没有症状,那么其他人被传播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
胡涛说,因为空气不流通的环境里,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微粒,要比在那种空气流通的环境里,不仅其漂浮的时间要长,而且漂浮得更远,所以在这种场合,一是要有足够的通风,二是最好戴上口罩,三是要注意手卫生,四是多饮水。
复工后,大部分人还是要乘坐公共交通。胡涛提醒说,在公交车和地铁里,要戴上口罩,尽量不去接触各种物体,注意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等等。
那么,天气变热,新冠病毒是否会消失?胡涛医生说,目前包括世卫组织的专家在内,他们都表示,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在夏季它会自行地消失,因此不能放松警惕。
胡涛:天气转热不代表病毒会消失
他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怎么样的呢,就是尽管新冠病毒对热是比较敏感的,比如它在56℃的环境里面,30分钟就已经失去活性了,就已经死掉了,但是我们人类是不可能生活在这种高温环境下的,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做好个人防护,至少在人多的和密闭的场合,我们还是需要戴上口罩的。”
因为有迹象表明儿童可能相对安全,一些国家正在复课。中国也在复课。这样做有没有安全隐患?
胡涛医生说,复课意味着少年儿童的重新聚集,如果其中有新冠病毒的携带者,其他人被传染几乎是肯定的。他说,学校提倡佩戴口罩、勤洗手、教室要开窗通风等等,这些都没错,可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你都不可能阻止孩子们的近距离接触,这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决定的。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全中国国各地的政府部门都在打出这样的标语:“你和文明饮食的距离,差一双公筷。”中国传统上分享美食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方法,推行公筷是否会遇到阻力?
胡涛说,唾液传播只是传播途径之一,而且它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公筷、公勺没什么不好,可是政府部门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去管一管。
胡涛:疫情无疑改变了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他说:“这个我们不能说它不好,但是我觉得你要依靠行政的力量去强制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它永远不是一个好办法。我们的政府部门要是有这个精力,你不如管好我们专业意义上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
胡涛说,如果要强行推广公筷公勺的话,阻力肯定不小,收效肯定不大。何况在西方,分餐是他们的传统和习惯,流行的情况仍然那么严重。
他指出,毫无疑问,这次疫情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正常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疫情刚刚从武汉爆发出来的时候,整个社会情绪可以说是恐慌的,很悲观、很消极、很脆弱,大多数人处于一种高度敏感、高度紧张的状态。这与早期预警的时间不充分,和信息被过滤掉有关。胡涛说,病毒无处不在,希望今后不要再重蹈覆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