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灿烂的青春渐渐远去时,岁月的回忆主题便悄悄地孕育了。阔别了三十多年的崇明,迎来了游子的归来。我与上海记协摄影沙龙的朋友们一起在五一假期浏览了崇明岛。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岛。我在这个岛上生活了十年,整个青春期是在这个岛上度过的,严格地说,下乡去农场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还没发育成人呢。
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 ~4.5米 。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在青年时期,我就对崇明岛的形成成因作了探究。历经1300多年的衍变,崇明岛从长江口两个沙洲演变成祖国的第三大岛,并是我国现今河口沙洲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典型河口沙岛。它位于东经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l ′15″,处于长江入海口,三面临江,东南濒东海,西、南分别与江苏常熟、太仓、上海市嘉定、宝山、浦东新区等隔江相望,东、北分别与江苏启东、海门一衣带水。东西长100公里 ,南北宽20公里 ,形似卧蚕。全岛总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此外,崇明岛东西两端每年还在以100多米的速度延伸。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据说,公元618~626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70余里,时名东沙、西沙(又名顾俊沙),这就是岛的前身。
1025年(宋天圣三年),于东沙西北续涨姚刘沙(因姚、刘两姓先居而得名),并与东沙接壤。
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处涨出三沙(因三次叠涨而成,故名;又说因句容朱、陈、张三姓先居而得名)。
1271~1368年(元朝),先后涨出营前沙、马驮沙、张蒲沙等10余沙。元末明初,东沙坍没,西沙坍存无几,三沙北涨,姚刘沙南坍北涨,渐与三沙连壤。
1399~1644年(明建文初年至明末)先后涨出马鞍沙、陈恩沙、高明沙、小阴沙、长沙、袁家沙、响沙、高头沙等30余沙。
1522~1722年(明嘉靖初年至清康熙末年),诸沙涨坍频繁。姚刘沙与三沙坍没,西沙、陈恩沙、樊濂沙等先后陷于水,平洋沙先大涨而后大坍,而长沙却与坍存之平洋沙和周围的袁家沙、吴家沙、响沙、南沙诸沙涨连成片。
1644年左右(明末清初),崇明岛在涨中连成东起高头沙、西至平洋沙,长200里、宽40里的一个大岛。
1644~1722年(清顺治、康熙年间),又涨出日隆沙、永安沙、平安沙、东三沙等30余沙。
清末,全岛上已有长沙、响沙、吴家沙、新灶沙、日兴沙、日旺沙等60处。
上世纪60年代,崇明围垦大军改变了这片土地。我是在1968年到农场的,务农、打工、教书……一晃就是十年,留下了太多的磨难记忆。
生命交响曲,是热烈奔放还是冷漠抑郁,大都是在青春时节奠定基调的。一瞬连着永恒,青春连着一生。真正的青春内涵,就是生命灿烂的光泽。
崇明岛,带走了我所有的青春岁月;也给了我永恒的青春记忆和不老的活力。当我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时,我的青春回忆也就挥之不去,不期而来。最难忘的东西,往往消逝得也最快,青春便是如此。在这片土地上,我失去了太多,也得到了最多。我的青春岁月合着那个时代的疯狂节拍跳跃,却也不见得是留下虚度年华的悲哀,至少,懂得了一个人活着不是为了金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