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6月9日星期五

远离上海都市喧嚣的南汇桃花村



繁华的上海都市,有了一个远离城市生活的郊游节日,那就是一年一度的桃花节。
上海桃花节源起浦东南汇,其鲜明特色是美丽的自然景观与淳朴的乡情民风,交融一体。游客漫步在田埂小径间,休憩于鸟语花丛中,既可垂钓,也可品尝富有乡野趣味的野荠菜馄饨、南瓜饼、香瓜塌饼、三黄鸡、新鲜鱼虾,还可观赏舞龙舞狮、桃花篮、江南丝竹、锣鼓书、荡湖船等具有浦东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
上海南汇桃花村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紧靠市区、交通便利:园内有近500亩的桃园、水泊和各类珍贵树种,是历届上海桃花节的主景点,形成了一座集郊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中国园林。
南汇桃花村距上海市中心约48公里,园内有360亩桃源、60多亩水泊及100多亩各种名贵树种。这里每年要接待数十万来自上海市区和全国各地的游客。
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百里桃花争奇斗艳、云蒸霞蔚。游人在桃花村可泛舟而行,也可舍舟登岸,走进桃花源处,徜徉于花海之中,游人自己也成了一道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风景。整个桃花村是“以诗营园,以画勾园,以情蕴园:以绿营景,以画造景,以景观诗,以景载文。”已成为高楼林立的上海大都市之世外桃花源。

上海南汇桃花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上海市民喜欢的乡村旅游景点。

蓝色的海天湖


祝桥是距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也是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上海的窗口。这里距离浦东国际机场只有十分钟的路程,是浦东国际机场和空港综合保税区的南大门、中国商用飞机总装基地的摇篮,拥有亚太国际航空港独特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上海乃至中国联结世界的门户。
我陪着洋帅哥在假日里来到了位于我单位附近的祝桥海天湖转了一圈。这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这里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片凭空临海的热土,一座拨地而起的空港新城正在这里腾飞。这里就是中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空港枢纽:近邻浦东国际机场的上海祝桥新镇。这片土地充满了阳光和希望……
当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一次专访问中国的时候,当他走下浦东国际机场的舷梯时,奥巴马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踏上大浦东的热土,他目光所及的就是空港新城的楼宇灯光,因为毗邻机场的祝桥新镇是亚太国际航空港的第一颗璀灿明珠。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每一分钟都有一个航班起降。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上海。上海在迎接世界,世界每天在拥抱着上海,空港新城已成为属于世界的、到达上海后第一个必经的友谊驿站。
在距今约5亿年左右的寒武纪前,祝桥地区曾是一片陆地,被地质学家们称为“江南古陆”。据考证,大海曾淹没了这片土地,大海现又重新托起了这片土地。
祝桥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开挖运河、修筑海塘、铺设铁轨,祝桥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留下了无数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也积淀了自己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民俗传统。
当代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列主义理论家张闻天就出生于原祝桥乡,成为祝桥人的骄傲。
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汇锣鼓书,源于祝桥的清音丝竹,由本滩改为申曲,后又改称沪剧的各种上海民间戏曲歌舞,都与祝桥有不解之缘。
祝桥新镇、空港新城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部的中心位置,祝桥镇的临空经济区是离浦东国际航空枢纽港最近的地方,是浦东新区乃至上海连接世界的门户。
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三区”的管理体制终于在大浦东的背景下“合一”,正式成立了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
其中,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的重点将是建设临空功能服务先导区,大力发展航空口岸物流、贸易和金融服务等功能。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是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格局中,祝桥和虹桥依托两大机场,是上海腾飞的两翼。
未来的祝桥新镇,将形成以川南奉公路为轴心,以临空产业区和空港新城区为两个核心功能区的现代化空港新城。
我告诉洋帅哥,祝桥新镇、空港新城,这片距离世界最近的地方,正在给中国点上一盏国际航运枢纽上的灯,一盏联接世界的友谊之灯,给上海再添一个向世界说明和展示中国腾飞的新亮点。


阳春赏梅好时节



311是老伴的生日,上海世纪公园自1 27日起至3月底正在举办梅花展。正值天空放晴,于是便结伴同游世纪公园赏梅去。
随着天气的逐步转暖,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大地渐渐地复苏,春暖花开此时,美丽的梅花更是竞相绽放,向我们告示春天已经到来。
世纪公园中有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梅花景区,这里有3000余株蜡梅,还有7000余株不同品种的梅树,品种包括红梅、绿梅、粉梅、白梅、直枝梅、垂枝梅、龙游梅等30余种梅树,大多数是通过人工嫁接的精品梅,极富观赏价值。是上海最大的赏梅胜地。
阳春三月,世纪公园可以说是上海最具人气的赏梅地了,交通方便,梅树众多,环境优美,可谓是出游的最好选择之地。
梅花是耐寒花卉。去年冬天开花的是腊梅,也叫香梅、黄梅花,原产地在中国中部地区;眼下阳春三月盛开的梅花,主要是红梅、干枝梅,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上海世纪公园有近万株梅树,梅花品种繁多,一路走去看到的梅花,有白的、红的、粉红的,偶尔还能见到谈绿的。
梅花,属于蔷薇科杏属小乔木,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梅原产我国南方,据说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
自古以来,中国人将梅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还与松、竹共称为“岁寒三友”。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梅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在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条件下能较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半耐寒,怕积水。适宜在表土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底土稍黏的湿润土壤上生长。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苏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数品种,某些品种已在华北引种成功。日本和朝鲜也有。
四川成都,自古以梅花著称,宋代诗人陆游《咏梅花》诗:“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中国有关梅的文献历史悠久。但对生产梅的记载要比栽培品种记述晚得多。公元6世纪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梅实生汉中川谷”。《花镜》中有野梅产地之记载,称梅本出于罗漂、含稽、四明等处。《台湾岛植物名录》中论述在台湾二柜、合欢山川及新竹等地采得野梅标本,上原敬二在《树木大图说》中记载台湾大甲溪上游、大安溪上游雪花坑等地有野生梅树。
19世纪初,英国人Clack在中国广东省一带采到梅树标本,20世纪初,英国人E.H.Wilson在湖北西部采到野梅标本。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植物学工作者先后在贵州、福建、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等省才得野梅标本。在云南、四川省很多地方也采集到大量野梅标本。
中国园艺工作者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在云南洱源、嵩明、德钦、泸水、剑川、祥云、云龙、宁蒗、宾川等县市也有野梅集中分布。此外,在湖北罗田、咸宁,江西景德镇,安徽黄山,云南建南平、广西兴安小区和那坡山区、陕西城固、甘肃文县及康县等地也发现梅的自然分布。
由此可见,梅在中国自然分布范围很广,北界是秦岭南坡、西起西藏通麦、南至云南、广东,共有16个省、或地区有梅的自然分布。在此范围内,川、滇、藏交界的横断山区是梅的自然分布中心与变异中心,该区域内有较多的大片野梅林,且变异类型较多。
梅的栽培分布区域远较自然分布区域大,除自然分布梅的栽培之外,在北京、山东、河南以及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梅有梅的栽培。此外,中国海南省也有梅的栽培。北方栽培地区绝大多数是以栽培观赏的梅花为主。
但中国赏梅最为集中的地带为长江流域。在此区域内,建成的赏梅精园甚多,且有一此梅园建园历史较长,在国内外已形成一定影响,如武汉东湖梅园、无锡梅园、南京梅花山、成都杜甫草堂、上海世纪公园等。
梅花品种很多,大品种有30多个,下属小品种有300多个,一般花期在23个月左右。经陈俊愉教授研究,1962年时已有231个品种,还在不断创新中,按其品种按枝条及生长姿态可分为叶梅类、直脚梅类、杏梅类、照水梅类、龙游梅类。
按花型花色可分为宫粉型、红梅型、照水梅型、玉蝶型、朱砂型、大红型、绿萼型和洒金型等。其中宫粉最为普遍,品种最多,花粉红,着花密而浓;玉蝶型花紫白,别有风韵;绿萼型花白色,香味极浓,尤以成都的“金钱绿萼”为好。
走进梅园,梅树的树枝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红色、粉色、白色和黄色的花朵,花朵硕大,圆润饱满,一颗颗油光蹭亮,实在迷人。
世纪公园的不同梅花在每个盛开时期都有不同的姿态。但开花初期时,花朵都饱满圆润,好似一颗颗珍珠。花开后,花瓣又层层叠叠,宛如一朵朵倒扣的荷花,又似一盏盏金色的小灯笼悬挂枝头。

阳春三月正值赏梅好时节,切莫错过这难得一见的春花烂漫时。

雨中赏梅



寅虎正月初二,我还是去了浦东世纪公园。这里有我忘不了的梅,去年梅花盛开的时候,我还看到了一只喜鹊,我并不感到孤独的存在。
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给人寄予无数遐想,只有梅花经得起风霜雪洗,傲然笑迎春天来临。
梅花在严寒中绽放争艳,花蕊在心底里永不凋谢。一抹阳光使梅花不再叹息……
今岁是在雨中,腊月已逝,梅又怎样?是否凋零?是否不在?
我还是来到了梅林,寻找梅的芳影,寻找梅的记忆,还留下一张没有消费的门票作为追忆过去的纪念。
我独自离开了世纪公园,离开了梅林,细雨拂在脸上,不知是泪是雨。

我在无云的黄昏雨中,打开了相机镜头,又依依不舍地拍了一张梅的照片,藏在心里,藏在永远……

枫泾赏荷行



正值梅雨季节,偶得天晴,接龚心瀚先生电,相邀同去金山枫泾,遂偷闲前往。
金山区枫泾镇地处沪浙五区()十镇()交界,是上海的西南门户。全镇户籍人口6.4万,常住人口已超过10万。
   枫泾镇域总面积91.66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7.31平方公里。现辖有23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枫泾镇陆路交通十分便捷,G60(原A8沪杭高速)、沪杭铁路、320国道、朱枫公路、申嘉湖、A7亭枫高速贯穿境内。距上海虹桥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分别只需半小时和一小时的车程。
    据镇党委书记沈金龙介绍:枫泾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她孕育、发展并传承着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和饮食文化。枫泾历代名人辈出,科举时期,这里诞生过3个状元、53个进士、l25个举人。近现代以来,又出现了著名的“三画一棋”文化现象,即金山农民画、丁聪漫画、程十发国画和顾水如围棋。
我们一路车行,四处皆是荷塘,但见绿荷无声水细流,日晴波柔。红苞小荷始露尖角,偶有粉荷向脸两边羞开。枫泾素有“收不尽魏塘纱,买不完枫泾布”之说,明末清初,与南浔、王江荆、盛泽一起并称“江南四大名镇”。枫泾丁蹄、金枫黄洒、天香豆腐干、枫泾状元糕,久负盛名,号称“枫泾四宝”。然,在我眼中,最值得记忆的还是那池塘里的红荷绿叶。
时值枫泾六月,风光不与四时相同。接天莲叶,无穷碧尽,独有荷红,娥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特别耀眼。
斜风雨未渲,荷绿令我醉。但见种莲人,耘荷在沼田。 我若游梦,对莲犹作世外仙。荷风嬉鱼间,我们踏步来到了上海金山农民画村。枫泾旅游业发展迅速,枫泾被命名为上海市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成功创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2009年又成为“新沪上八景”之一的“枫泾寻画”,诸多的荣誉让枫泾古镇声名远播,2009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金山农民画村建成并开放,先后荣获“中国特色村”、“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称号,成为上海市乡村游十大精品线路之一,2008年先后引进9家国内有名的农民画画种,成功升格为“中国农民画村”,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接待来客的主要景点。
近年来,枫泾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1.44亿元,工业总产值182亿元,税收收入11.46亿元,镇级财政收人3.93亿元,各顶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总量继续处于全区前列。枫泾是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并于2008年成功创建成全区第一个“全国文明镇”。
这个曾半属江苏,半属浙江的小镇,已划归上海。行走枫泾,极目环视,初夏雨后,满塘素红碧绿;数夜风雨,洗染万朵红玉。荷之艳,不在其色,而贵在其品:不愿纤尘染,立身淤泥中。 不与阡陌百花竞芬芳,不与桃李争春风,独居碧水潭泮默默送暗香。这也正是枫泾人的性格,也是枫泾的存世力量之所在。
望荷生情,情到之处,随吟杂言以自警:

绿染舞裙满池塘,
红苞荷裳喜素妆;
淡处泥淖无惆怅,
莲心清苦玉藕香。


祈禳枫泾:小荷尖尖别样红,绿染江南无穷碧。

2017年6月8日星期四

游子重归崇明岛


当灿烂的青春渐渐远去时,岁月的回忆主题便悄悄地孕育了。阔别了三十多年的崇明,迎来了游子的归来。我与上海记协摄影沙龙的朋友们一起在五一假期浏览了崇明岛。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岛。我在这个岛上生活了十年,整个青春期是在这个岛上度过的,严格地说,下乡去农场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还没发育成人呢。
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4.5。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在青年时期,我就对崇明岛的形成成因作了探究。历经1300多年的衍变,崇明岛从长江口两个沙洲演变成祖国的第三大岛,并是我国现今河口沙洲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典型河口沙岛。它位于东经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l15″,处于长江入海口,三面临江,东南濒东海,西、南分别与江苏常熟、太仓、上海市嘉定、宝山、浦东新区等隔江相望,东、北分别与江苏启东、海门一衣带水。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形似卧蚕。全岛总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此外,崇明岛东西两端每年还在以100多米的速度延伸。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据说,公元618626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70余里,时名东沙、西沙(又名顾俊沙),这就是岛的前身。
1025年(宋天圣三年),于东沙西北续涨姚刘沙(因姚、刘两姓先居而得名),并与东沙接壤。
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处涨出三沙(因三次叠涨而成,故名;又说因句容朱、陈、张三姓先居而得名)。   
12711368年(元朝),先后涨出营前沙、马驮沙、张蒲沙等10余沙。元末明初,东沙坍没,西沙坍存无几,三沙北涨,姚刘沙南坍北涨,渐与三沙连壤。
13991644年(明建文初年至明末)先后涨出马鞍沙、陈恩沙、高明沙、小阴沙、长沙、袁家沙、响沙、高头沙等30余沙。
15221722年(明嘉靖初年至清康熙末年),诸沙涨坍频繁。姚刘沙与三沙坍没,西沙、陈恩沙、樊濂沙等先后陷于水,平洋沙先大涨而后大坍,而长沙却与坍存之平洋沙和周围的袁家沙、吴家沙、响沙、南沙诸沙涨连成片。
1644年左右(明末清初),崇明岛在涨中连成东起高头沙、西至平洋沙,长200里、宽40里的一个大岛。   
16441722年(清顺治、康熙年间),又涨出日隆沙、永安沙、平安沙、东三沙等30余沙。   
清末,全岛上已有长沙、响沙、吴家沙、新灶沙、日兴沙、日旺沙等60处。
上世纪60年代,崇明围垦大军改变了这片土地。我是在1968年到农场的,务农、打工、教书……一晃就是十年,留下了太多的磨难记忆。
生命交响曲,是热烈奔放还是冷漠抑郁,大都是在青春时节奠定基调的。一瞬连着永恒,青春连着一生。真正的青春内涵,就是生命灿烂的光泽。

崇明岛,带走了我所有的青春岁月;也给了我永恒的青春记忆和不老的活力。当我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时,我的青春回忆也就挥之不去,不期而来。最难忘的东西,往往消逝得也最快,青春便是如此。在这片土地上,我失去了太多,也得到了最多。我的青春岁月合着那个时代的疯狂节拍跳跃,却也不见得是留下虚度年华的悲哀,至少,懂得了一个人活着不是为了金钱。

寻找长江口的记忆


我曾在崇明岛上生活了十年,我的青春全部贡献给这个海岛了。
崇明岛水洁风清,到处都有未经人工斧凿的天然风光。早在明清两代,岛上就有“金鳌镜影”、“吉贝连云”、“玉宇机声”等瀛洲八景。我曾在三十多前去寻找过这些遗址,也拍摄了一些照片。如今,崇明岛风光更加旖旎。绿树成荫的200多公里环岛大堤,犹如一条绿色巨龙,盘伏在长江口上。
清晨,登上大堤东端,可欣赏东海日出,令人心旷神怡;
傍晚,立于大堤西侧,能饱览长河落日,耳听归舟晚唱。
岛上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和人文景观。有面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园;千姿百态的城桥镇澹园;还有金鳌山、寿安寺、孔庙、唐一岑墓、明潭、郑成功血战清兵的古战场等遗址;有面积达5400多亩的华东地区最大的人造森林——东平森林公园。
近年来,东部东瀛候鸟国家保护区,正在逐步建设成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崇明岛,也许是整个上海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最大,且投资成本最低的地区。
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田地。我在这个岛上生活了整整十年,甚至感觉不到自己是生活在岛上,对岛有概念依稀模糊。
这里到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并无一般海岛想象中的荒凉感觉。   
崇明岛身形状迁徙无常,始终处于迅速的演变过程中。不像基岩岛屿,千百年来基本上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崇明岛却自始至终演变不断。据说,现在还在酝酿着堵塞北支等工程。
对崇明岛留下的记忆终身抹不去了,毕竟这是我生活了十年的地方。有关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才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
也许在崇明的生活,与这个岛一样,始终没有固定下来。我离开了这个岛,数十万上海知青都离开了这个岛。望着眼前的这个岛,心中总会涌起许多忧伤,是谁让我们这一代人去开发建设这个岛,让我们无私地将青春全部献给那片盐碱地?当我们将那片盐碱地改造成良田沃野后,又是谁让这片土地重新变得荒芜起来?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可是人却变了,世风也变了。昔日狂热的口号,随着海风的吹拂,不见了声息。

望着这片土地,我还能有什么想法呢?说不尽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了心头。

饮食崇明的回忆


四十年后,重访崇明岛。作为海岛,崇明岛当然有其一些独特的资源与景观。
年轻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崇明岛的蟹多。崇明岛上,尤其在近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蟹,几乎黑压压的布满滩面。游人行走滩面,小蟹们受到惊吓,纷纷逃入滩上无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可以说,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难碰触到它们半点。当地我称之为“乌小蟹”。
我在滩涂上,又见到了那些滩面上的满地蟹穴,用“千疮百孔”形容之,绝不为过。所以,崇明岛又有“蟹岛”之美名。记得当年返城探亲时,没有一个知青会不带这些乌小蟹过江孝敬父母的。
其实,崇明出名的不只是乌小蟹,还有老毛蟹。崇明老毛蟹,原名中华绒螯蟹,因其两只大螯上有绒如毛,故崇明人称之为“老毛蟹”。世界上共有300多种螃蟹,可供食用的大约20多种,而最负盛名的要数我国的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中最有声誉的是白洋淀的胜芳蟹、阳澄湖的清水蟹和崇明的老毛蟹。崇明老毛蟹独具风味,它个小、壳薄,肉质细蜜而有香味,雌性蟹黄足,雄性蟹脂多。
崇明老毛蟹营养丰富,每百克蟹肉中含蛋白质14,脂肪5.9,维生素5960个国际单位,钙129毫克,磷145毫克,铁13毫克,核黄素0.71毫克,含热量139千卡,是水产品中的珍品之一。
崇明老毛蟹在食用时要做到“三去”:一是去腮,二是去胃,三是去肠。在崇明食蟹时,肯定会喝一盅崇明老白酒。崇明老白酒,是以糯米为原料,经淋饭后拌药加水精心酿制而成,加上该酒味道甜润,色呈乳白,故又有甜白酒、米酒、水酒之称,在崇明已有数百年酿造历史。   
崇明老白酒质量地道,风味独特,有别于一般的白酒与黄酒。该酒上口甜而微酸,香味醇厚,酒度适中(120130),后劲足,有回味,是深受欢迎的低度酒,其中尤以“菜花黄”和“十月白”两个品种为最佳。
在崇明小餐,除了米酒、毛蟹,还少不了吃羊肉。崇明白山羊,是在崇明岛特定水土条件下孕育而成的特产。崇明白山羊属皮毛肉兼用型品种,体型中等偏小,体格健壮,具有适应性强、繁殖率高、肉质特别鲜美等特点,经国家批准,被命名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系全国重点保护和发展的家畜品种。
崇明白山羊,毛洁白而富有弹性,是制笔的好原料;羊肉更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上品佳肴,也是冬令御寒助暖抗病延年的滋补佳品。
最后,要说的是崇明糕。崇明糕也是崇明特产,糕内配以枣,白糖等。清香松口,糯而不粘,畅销岛内外,是宝岛崇明的特色风味小吃。腌草头、白扁豆、海螺丝
行走崇明,自然忘记不了饮食崇明的那些记忆了。


游走崇明岛森林公园




游走崇明岛森林公园,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的一片小林子,如今却成了国家森林公园,那就是位于我国第三大岛崇明的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为5400亩,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也是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属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崇明岛上还有南门瀛洲公园,公园建于1983年,1984年定为现名,由周谷城题写园名。公园南濒长江,北与瀛洲广场与学宫(孔庙)、博物馆隔路相望,是目前崇明唯一一座综合性公园。另保存了唐一岑墓。唐一岑,广西临桂县人。明嘉清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以举人荐任崇明县令,忠爱为政。时值县治新迁,土城刚筑就遭倭寇犯境,唐率军民奋起抵抗,击退来敌。
但是这些景点对我并无太大的吸引力。唯有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能勾起我的人生回忆。
四十年前,我被卷进了上山下乡的时代洪流,就犹如这长江口的泥沙一般被冲刷到这个海岛,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旅途之行。一个尚未发育成人的小男孩,就这样成了一头只知道干活耕地的去势犍牛,不分朝夕,忍辱负重,将全部青春贡献给这片盐碱地了。
后来,农场为了扭亏为盈,开发了新的经营项目,一个小林子建成了,栽上了水杉树,这些木材主要供应给上海火柴厂,作火柴的燃料而已。
望着还没成林的杉树被锯断,被肢解,被火化…… 希望化成了灰烬,理想就如一缕轻烟。
光阴无情,时代变迁。打火机的出现,救赎了这些杉树的性命。杉树不再成为火柴梗了,开始蓬勃生长。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居然同一片小树林衍变成一片城市森林,多少梦在这里消失又重现。
当初,为了建这片林子,组织者又向返城的知青发出了最后的邀请,希望能募捐,也为知青们建一组丰碑,以示纪念。
这个建议被许多知青婉拒了,更多的人对逝去的岁月留下的只是眼泪记忆,不想再回顾这段历史。
我却慷慨地出资了,其实也就是五十元钱。我希望得到的不是青史留名,而是将自己的情感留在这片土地上。
当我四十年后,再次来到这里,踏上这片土地时,当然会想去知青墙看看,我想从那些募捐者中找到昔日的伙伴。
事与愿违,有人告诉我:知青墙早就不见了。一个年轻的导游滔滔不绝地介绍这片林子的美丽与荣耀,我却心中充满了忧伤。我问她:你能带我去看一知青墙吗?
导游睁大了眼:没了。
我问:为什么?
导游不假思索地回答:知青不愿看到这堵墙。
我不再问了,也不再想了,答案就在我的心中。
我的目光不再停留在那片杉树林了。我指着树下的那簇簇紫色的野花问道:“这是什么花?”
导游又笑着介绍了:“这是诸葛菜。诸葛亮率军时为了充饥,曾将这野花当作军粮……”
这野花很艳,无人会欣赏,就如当年的知青,时过境迁,知青们的一生充满了坎坷,谁又会去关注他们曾经的命运?也许有人成了参天的水杉树,逃过了被焚的命运,志在与青云比高了,但更多的知青仍如这紫色的诸葛菜,即使艳绝,也连个花名都得不到。
我游走了这片林区,我的灵魂却游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我不再有什么奢望,只感到自己和所有的知青一样,受到了太多的欺骗,假如还想在知青墙上刻下自己的姓名,那也是一种莫名的奢望。 
我在这片林子的一处拍了张留影照,背景是高大的水杉树,还有遍地的诸葛菜。两种命运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人生何偿不是如此呢?


感慨上海长江大桥


接到上海记协摄影沙龙的邀请,我们几个好友准备去崇明采风,我一口答应了。因为四十年前,我离开学校后就登上了这个岛屿,上山下乡的洪流将我们这些上海娃娃们如沙子一般冲刷到这个海岛上。
临行前,我问组织者如何在码头集中,闹出了笑话。因为长期往返上海与崇明之间总是坐轮船,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上海长江隧桥已经建成了,依靠轮船过江,那是历史了。
我驱车仅需30分钟就已抵达浦东入桥口。车子穿越了去长兴岛的过江隧道,然后又钻出隧道,行驶在大桥上,我看到了阔别近三十年的长江口,心潮起伏,许多埋在心底的情感突然如鲠咽喉。
据考证,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而崇明岛在公元696年(唐朝万岁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岛上居住。
崇明岛上的先民是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
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现在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然崇明岛发展到今日,正处于其顶峰时期。崇明岛亦是不稳定的,就连其县城亦是一再迁移。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县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县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   
“崇明岛”的来历,还源于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当车行上海长江大桥时,我第一次看到了这座大桥的雄姿。作为一项投资超百亿、使用超百年的工程,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创造了多项中国乃至世界纪录。为满足长江口黄金水道的最大通航需要,连接崇明岛和长兴岛的大桥主通航孔跨径达到730,这一标准超过了上海已建的任何一座大桥,比东海大桥主通航孔还大300多米,在国内仅次于苏通大桥和香港的昂船洲大桥,在世界上位居第五。据说,这一跨度能满足规模3万吨的集装箱货轮及5万吨的散装货轮的双向通航要求。   
长江大桥跨江段10公里,全桥长16.5公里,其设计方案为技术成熟的斜拉桥桥型,按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00公里。不过,这座长江大桥的主塔造型不同于杨浦大桥的倒Y型,也不同于徐浦大桥的A字型,更不同于南浦大桥的H型,而是形如“人”字,平直的桥面从腰际穿过。因此,作为 “长江门户第一桥”,秀丽而大气的景观也是上海长江大桥的特色之一。   

远看上海长江大桥,就像一条彩带,将崇明岛和长兴岛连为一体。我不停地在车内按动相机快门,拍摄了一张又一张的照片,那是我人生记录的底片,从这些底片中会勾起我对那逝去岁月的深深回味与体验……

吃出上海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好吃,中国的饮食文化出了名,中国人也不忌讳这一点。我陪洋朋友品尝了沪菜。沪菜即上海菜,是我国的主要地方风味菜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与本地人民生活习惯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有关外,同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紧密相连。近百年来,由于上海地处祖国大陆海岩中的长江口,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上海菜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菜的发展,首先是从本地菜开始的。据史书记载,上海早在南宋和元初时就有酒菜馆出现,当时饭店与酒店统称“酒馆”。
在中国唐代天宝十年(公元751),就在松江设立了华亭县,那时上海的贸易中心在松江南岸、青浦东北的青龙镇。由于商业和航运业发展较快青龙镇在北宋熙宁十年时,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通商大镇,烟火万家,衢市繁盛,可与南宋京城临安相媲美。
据方志载,青龙镇规模之大,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三亭、七塔、十三寺院,镇上设有官署、学校、茶楼、酒肆,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后来,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航道越来越狭,大船出入不便,于是原在青龙镇的贸易中心就移到上海旧城区内,这就使上海逐渐发展起来。
南宋末年设立了“上海镇”,并兴建官署、学校、商店、酒馆等。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设立“上海县”。那时,上海经济已有了新的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上海县城已初具规模。至清初,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中等城市,当时的十六铺附近已形成上海最早的商业区,土布店、盐行、菜馆、茶馆、戏院林立。那时,当地的筵席、宴会用菜十分丰盛,菜馆及官场设宴排场较大。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上海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当地饮食业迅速繁荣起来。全市大街小巷店摊成群。据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记载,当时上海从小东门到南京路已有上海菜馆一二百家之多。那时上海菜馆经营的有名菜肴中已有“红烧鱼翅”、“葱油海参”、“清蒸鲥鱼”、“八宝鸭”、“清汤鲍鱼”、“一品燕窝”、“蛤蜊黄鱼羹”、“虾脑豆腐”等等。酒席中海错山珍样样都有,还有“鱼翅席”、“海参席”等高贵筵席。可见在清代初期至中期,上海菜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在上海本地菜馆发展的同时,外地饮食业经营者及其厨师也纷纷赴沪,竞相开设菜馆。到清末民初时,已有11个地方风味菜馆在上海出现,从民国初期到30年代末,又先后增加了杭州菜、潮州菜、湖南菜等,于是形成了沪、苏、锡、宁、徽、粤、京、川、闽、湘、豫、鲁、扬、潮、清真、素菜等16个地方风味聚于一地的格局,为发展和丰富上海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上海本地菜,包括苏锡菜在内,与外地菜长期共存,相互影响,便在原本地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以上海和苏锡风味为主体并兼有各地风味的上海风味菜体系。
上海菜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讲究选料新鲜。它选用四季时令蔬菜,鱼虾以江浙两省产品为主,取活为上,一年四季都有活鱼供客选择,当场活杀烹制。其次是菜肴品种多,四季有别。还有就是上海菜讲究烹调方法并不断加以改进。上海菜原来以烧、蒸、煨、窝、炒并重,逐渐转为以烧、生煸、滑炒、蒸为主,其中以生煸、滑炒为最多,特别善烹四季河鲜。
上海菜的口味,也有很大变化。原来上海菜以浓汤、浓汁、厚味为主,后来逐步变为卤汁适中,有清淡素雅,也有浓油赤酱,讲究鲜嫩、色调,鲜咸适口。特别是夏秋季节的糟味菜肴,香味浓郁,颇有特色。40年代的上海,菜馆林立,名菜荟萃,山珍海味集海内外之精华。    
如今,上海菜进一步具有选料新鲜、品质优良、刀工精细、制作考究、火候恰当、清淡素雅、咸鲜适中、口味多样、适应面广、风味特等优点。其主要名菜有“青鱼下巴甩水”、“青鱼秃肺”、“腌川红烧圈子”、“生煸草头”、“白斩鸡”、“鸡骨酱”、“糟钵”、“虾子大乌参”、“松江鲈鱼”、“枫泾丁蹄”等一二百种菜肴。
我告诉洋朋友,上海菜是指上海本地菜,但上海西菜也是很出名的,最著名的是上海红房子西菜馆。因为上海历来是洋人看好的大都市。但许多人都不知道上海西菜形成的历史。我在撰写三卷本的《江南古陆》一书时,就用了一个章节写了上海西菜的来历。上海西菜是倪宝楼为当时的外国水手们特意打造的,洋宝楼就在上海浦东祝桥,也就是我现工作与居住之地。

讲吃讲喝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我更注重的是在吃喝中能够吃出文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