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述82
为了寻找自己童年的足迹,我在癸已春节,特意去上海成都路逛了一次马路。这里曾是我度过童年时光的旧地。
老宅早就拆了,现在成了延中绿地。
绿地中保留了中共二大会址、平民女子学校等历史纪念性保护建筑。
中共二大会址,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该会址是建于1915年的石库门楼房,是当时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所在的辅德里联排式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由开发商郭福庭(音)筹建,1915年10月由新瑞和洋行(Davies & Brooke
Architects)的英国建筑师覃维思(Gilbert
Davies)、蒲六克(J. T.
Wynward Brooke)设计,次年竣工,全部建筑一组四排包括沿原南成都路店铺共76个单元,位处深巷内的李达寓所是由公共租界巡捕刘少归买下后租给使用的。
出席大会的有中央局成员、党的地方组织的代表和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回国的部分代表。他们是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上海代表杨明斋,北京代表罗章龙、山东代表王尽美、湖北代表许白昊、湖南代表蔡和森、广州代表谭平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李震瀛,中国社会主
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代表施存统(尚缺一人姓名不详)等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出席了会议。
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中央局向大会作中央局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张国焘报告了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大会的经过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情况;施存统报告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经过及大会通过的决议。大会推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组成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大会文件。
会议为期8天,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的议决案》、《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议决案》等9项决议案。
大会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等五人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另选出三名候补委员。陈独秀被选为委员长,蔡和森、张国焘分别负责党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在这片绿地上还留下了一处遗址,那就是上海“平民女校”。“平民女校”创办于1921年10月,李达任校长,王会悟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女校设有高等、初等2个班,共有学生20多人。
平民女校是经独秀和李达商议,在上海创办的第一所妇女学校。教员大多为共产党和社会名流。陈独秀、李达、张太雷、恽代英、张秋人、刘少奇、施存统、高语罕、邵力子、陈望道、沈雁冰、沈泽民等都在女校任课或作专题报告。“平民女校”办校目的是培养妇女运动人才,为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创造条件。但该校开办不到一年,因经费困难而停办了。
平民女校校舍在辅德里632号A,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出面租赁。这是一栋两楼两底的石库门里弄房子,楼上的客堂间作为教室,课桌椅都是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负责人徐宗汉(黄兴夫人)捐助的。楼上的厢房是学生的宿舍,楼下是学生的工读工场和饭厅。
女校分高级、初级两个班。高级班授课内容有国文、数学、英文、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讲演术、物理学等,星期二至星期日上课,星期一休假(因教师都是义务来校任教)。初级班实行半工半读,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做工(缝纫、摇袜等),晚间自习。另设工作部,为学生介绍工作;设专业班,帮助某些年长妇女或不适合一般教育的学员较快地提高文化水平。学生30人左右,年龄12~30多岁,除在课堂听课外,还经常到工厂做工,调查女工生活状况,接受实际的革命锻炼。
女校创办时曾在《妇女声》、《民国日报》上刊登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高君曼、王剑虹、丁玲、王一知、钱希钧等,纷纷投奔女校学习。
王剑虹、丁玲等曾是该校高级班学生。初级班学生钱希均,原是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农村妇女,从小当了童养媳,没有机会上学,她17岁进平民女学,一面读书,一面从事工会工作,后成为参加长征的红军女战士之一。
1922年秋,李达及其夫人王会悟因故离沪,学校由蔡和森、向警予接办。同年年底,因许多兼职的革命活动家无暇顾及和经费不足等原因而停办,上海大学开办后,部分学生转入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始建于1922年。
那年春,牧师王理堂(烈士王霁初的伯父)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创办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创校校长。为加速培养更多的共产党干部,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决定创办一所干部高等院校,他曾与李大钊等人多次酝酿筹划。此时正值东南高等师范学校事发,陈独秀力排众议,经主导党中央研究后,决定接受师生们的要求,将东南高等师范改建为上海大学。
1923年8月,学校评议会决定“聘请有名人物充当教授”。很多国共两党领袖、著名学者和社会精英曾在该校任教,蔡和森、张太雷、李汉俊、恽代英、沈雁冰、郑超麟、任弼时、安体诚、李季、蒋光慈、侯绍裘、杨贤江、萧楚女、田汉、萧朴生、郑振铎、高语罕、张秋人、胡朴安、周建人、俞平伯、赵景深、朱光潜、朱自清、刘大白、周越然、丰子恺、黄葆钺、章太炎、胡适、郭沫若、吴玉章、施存统、谢六逸、徐蔚南、李仲干、何世桢、虞鸿勋、冯子恭、陈抱一、陈骧、陈晓江、傅彦长、叶圣陶、曹聚仁、蒋光慈、沈泽民。
1923年期间,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汪精卫、刘仁静、胡汉民、戴季陶等曾来校演讲,在国内学界引起轰动,也为上海大学的发展注入巨大推力。校董由蔡元培、汪精卫、章太炎、张静江担任,校长由国民党人于右任担任(不主持日常校政),副校长由邵力子担任(1924年4月起任代理校长)。校最高会议,即评议会。1923年12月改为行政委员会,于右任为当然评议员,评议员有邵力子、叶楚伦、邓中夏、瞿秋白等10人。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于右任,当然委员邵力子、韩觉民,主席陈望道。校务长(总务长)先后为邓中夏、刘含初、韩觉民,教务长先后为瞿秋白、叶楚伦,学务长先后为何世帧、陈望道。美术科主任为洪野,中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张君谋、陈望道,英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何世桢、周越然,社会学系主任先后为瞿秋白、施存统、彭述之,附中主任先后为陈德徽、侯绍裘、张作人。)
上大办学影响很广。瞿秋白主持创办的社会学系当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首创。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邓中夏的《中国劳动问题》、肖楚女的《中国农民问题》、施存统的《社会思想史》、安体诚的《现代经济学》、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蔡和森的《社会发展史》等,都是在讲稿的基础上由上海书店和民智书店发行的。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每月补助上大1000银元为办学经费。2月,学生从160人增加到400人,学校迁至租界西摩路(今陕西北路)29号和时应里民房等处继续办学。
1925年,上海大学成为五卅运动的先锋队,学生何秉彝在 参加罢工、罢课、罢市的斗争中壮烈牺牲。6月4日 ,学校被英国军队占领、封闭。7月,迁回闸北中兴路,设临时办事处继续招生,后租闸北青云路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位置)15幢民房为校舍,于9月10日 开学上课。弄堂口挂有于右任所书“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的牌子。当时学生已增加到800人,还附设有平民学校和青云学校。1925年9月7日 ,广州国民政府第十五次会议议决,补助上大校舍建筑经费2万银元。
上大成立时,正值国父孙中山于广州蒙难脱险,留驻上海,筹划改组国民党,培养革命人才,对上大甚为关注。他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上大集中众多共产党员,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一个重要活动据点。中共和青年团组织活动中心内容是发动师生参加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为此,上大被人称之为“著名的党化学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称“上海大学是赤色大本营”。上大师生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原上大学生时任中共闸北部委书记兼军委书记郭伯和,任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闸北总指挥。顾作霖任杨树浦和沪东区指挥,林钧任南市分指挥,刘荣简、赵希仁、沈仲宇等各区团部委书记协助指挥。上大师生参加闸北、南市、沪东、沪西四个地区起义战斗,后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上大有很多著名的学生。如李硕勋,他是李鹏的父亲,革命烈士。他于1924年入校,1925年夏,被推选为上海大学学生代表参加上海“五卅”反帝运动的统一指挥机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还有李硕勋的妻子和同学赵君陶。学生中还的关向应(共青团委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杨尚昆(曾任国家主席);邱清泉(浙江永嘉人,上海大学社会系。国军将领,在昆仑关战役大败日军,死于淮海战役);翁泽生(台北人,1925年3月入校);张焕圭(笔名沐真),丁玲、张治中、王稼祥、顾作霖、秦邦宪、康生、陈伯达、饶漱石、阳翰笙、戴望舒、施蛰存、龙康庄、薛卓汉、王逸常、徐梦秋、刘华、张景曾、欧阳继修、匡亚明、王剑虹、杨之华、何挺颖、袁牧之、孟超、张琴秋、王新衡、韩步先、李士群等。很多台湾学生在此学习并参加了五卅运动,如台北人洪朝宗,台中人谢雪红、林木顺,彰化人蔡孝干,嘉义人庄泗川、李晓峰等。
上大因其历史功绩和地位,被称为“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武有黄埔,文有上大”而跻名当时的中国。培育出许多重要的中共、国民党,乃至日后台湾共产党的干部。
上大学生谢雪红、林木顺等人于1928年4月15日 在上海成立了台湾共产党,这是台湾革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在中共中央的直接指导下,台湾共产党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横通里金神父(后称金神父路,今称瑞金路)一家照相馆楼上宣告成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并领导这一重要会议的是彭荣同志,他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的经过及其经验教训。但台湾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仅过10天,台湾革命者在上海法租界的寓所便遭到日本特警的袭击,多人被捕,台共成立的所有文件全都落到日本人的手里。有关这段历史,《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和日本总督府编印的《警察沿革志》都有记录,通过这些史料,可知中共中央领导成员彭荣出席了台湾共产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作过讲话。但彭荣究竟是谁呢?令人遗憾的是有关彭荣的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
翻阅历史,总会留下很多空白,即使是那些所谓的正史,其实也很苍白,真假难辩。当我重游这条成都路时,虽然努力寻找过去的历史,但历史留给我的记忆又有多少是值得回忆的?
纯真的童年时代已埋葬在这片延中绿地之下了,石库门里长大的小八腊子,能够历经半个多世纪健康地活下来,已经算额骨头高了,对那些过去的事体似乎不该再噜里噜诉,当饭泡粥了。
2013-2-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