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

“年”兽的中国民间传说(漫谈春节)

 

第一章 年兽

 


 “年”兽的中国民间传说

 


中国春节文化习俗历史悠久,可从中寻觅中国传统文化之根脉,感悟中华民族的普世价值观和人生观,惟有知民族之源,始可通民族之脉,方能振民族之力,冀盼兴民族之昌。

凡中国人,置身民间,都有知道中国农历中有个春节,春节又俗称“过年”。春节也是“年”的别称。作为时序循环一个周期限的记载,春节成为“年”的节日,它的出现也就早于“年”的时间概念。

在上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掌握了“年、月、日”循环运行的规律。《尔雅-释天》中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这就说明,中国人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年的概念。此处的唐虞指的是尧。《尚书-尧典》中说,尧命羲氏与和氏观测天象,在观测与实践中发现:年为“三百有六旬有六,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虽然那时科学尚不发达,但却有了“年”的时间概念,由此推断,春节是由“年”演变过来的。

上古时代的过年习俗,应起源于腊祭,也叫“蜡祭”。“腊”是一种在岁末祭众神的仪式,因此春节其实是由一年农事之后报答神的恩赐仪式,也可说是中国人最早的感恩节吧。

但从祭神仪式来看,在春节期间有各种禁忌,包括饮食、装饰、娱乐、游艺、祭祀,甚至行为和语言,一切都是为了祈求平安、避邪,某种程度上说来应该是一种巫术活动。由于生产力低下,面对自然灾害、疾病、气候等客观因素,人类的恐惧带来了意念上的变化,认为是鬼怪作祟。

春节期间,人们互相道贺、欢庆,也是因为跨越了令人战栗的节气,战胜了鬼的缘故。

春节也就意味着春的来临,新的一年开始。

 

“年”字含义和年的由来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是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

 

《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

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

 “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我国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与季节变化密不可分。中国先民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也就开始了解和掌握季节变化的规律。人们最早确定季节变化的标志就是易于观察的物候现象。“载”就是由物候而来的最初“年”的名称。我们平时说的“一年半载”,也就是指“年”和“载”的时间概念。

 “载”作为年岁,实际上是“兹”的假借。“兹”的本义是草木开始萌生。“兹”也作“滋”,是指草初生时的青色。草木一兴一枯,开始滋生,也就意味着新的一年的来临。“兹”也就由此延伸为“年”的意思。“兹年”、“今兹”的用法,也说明了这一点。“载”与“兹”,古音相同。故“兹”也写作“载”。

上古时期,农业复播率很低,一般是一年只播种一茬作物,因此谷物成熟一次,也就是一年,“年”又延伸为“岁”,一岁就是一年。

我们知道殷人已经使用阴阳合历,那时历法的“年”,与一个回归年的误差不超过一天。可以说,中国人在夏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年”的时间概念了。“过年”,也许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民俗节日吧。

 

“年”兽的传说

 

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来。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年兽在中国民间传说,也叫“夕”。年兽一年出没一次,这一日叫“过年”(年来了),过年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年兽“夕”十分凶残,半夜走家串户吃人,炎黄先祖为了躲避年,那举家团圆在一起,围坐在一起抵抗年兽。由于年兽每年出没一次,炎黄先祖在于其无数次斗争中,摸索出了斗争诀窍,年兽虽猛,但惧怕红色、火光和巨响。因此,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红春联,在家门口燃起篝火,放爆竹,年兽看见人家门上贴着红对联,门口有红火燃起,爆竹霹雳乱响,还会和长辈拜年,就赶走了年兽。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兽的传说,丰富了“年”的民俗文化。

有一种说法是,该猛兽是“夕”而非“年”。春节是除夕而后过年。“夕”是一种幽幽的怪物,而“年”从字义上也和动物猛兽无关,更像是丰收成熟的意思。古文中也无年兽的记录,而仅仅始于民国时期的说法。

另有一种巫术仪式说。该说法认为春节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原始信仰巫术的一种具体体现。原始人认为人的意志和力量可调整和控制自然事物的发展。饮食、祭祀、装饰、游艺、娱乐和语言、行为、饮食等一系列禁忌都是围绕辟邪祈吉展开的,人们希望通过它们赶走邪恶、得到幸福。此后随着时间的演变,春节慢慢变成了一种庆祝活动。

也有一种鬼节说。根据该说法,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以前的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经常被冬天的寒潮侵扰,而且粮食的匮乏也是这些人提心吊胆。早春时节来临后,青黄不接,生命更是受到了威胁,老人和儿童首先会因饥饿、寒冷和其他各种恶劣因素而死去。这使得人们非常惊恐,怀疑是鬼神所致。这段令人恐慌的时节一过,人们便会相互道贺。这种现象逐渐演变成了春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