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5年7月26日星期六

第一章:从“语文”一词的由来说起《英语自学笔记》J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一章:从“语文”一词的由来说起 The Origin of the Word "Language"
“语文”一词,收入中国词典的时间较晚,1951年才收入有关词典。但《辞海》和《辞源》一直未收编作注。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新华词典》则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 奇怪的是这些工具书,都没有把“语文”作为学科名来解释,这对“语文教育”几乎不起好作用。语文课学习的“语文”难道单纯是学习“中国古今书面语言作品”吗? 《中国文学史》现当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话本”这个词。 “话本”是什么? “话本”是中国旧时说书人说唱时用的底稿。旧时的中国话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 明清两朝作兴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时起,“话本”上的语言被叫作“白话”,“话本”上的文章和跟“话本”语言风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语体文”的名号,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当代中国人都写“语体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 说起中国文言文家族的衰败,其统治地位被语体文夺去,那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是连续倒霉背运上百年的结果。 那时带头造反的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搞了次“新文体运动”,随后是一批无产者搞“五四文化运动”,再后来,文言文的宝座在三十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大讨论”中摇摇欲坠,最后在四十年代的中共“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轰然倒塌。 “语文”是古今中国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联合式简称”,是名词术语,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个普遍概念。 说起语文历史,不得不说起叶圣陶, 叶圣陶是“语文”一词的创始人,也是首用者。 从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梳理“语文”一词的流变,从学理上辨析关于“语文”的各种阐释的源头,可还原“语文”的本义,即“语言(口语)”和“文字(书面语)”。 民国时期的中学仍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那时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语文是中国古今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简式统称。现今,语文是学科名。语文,还是一个人文素质衡量术语,指人的内部言语机制品质和外部言语技术能力综合水平。 1932年,上海大江书铺刊印了复旦大学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名著《修辞学发凡》,书中大量使用了“语文”一词。有“汉语文”、“语文分离”、“语文合一”、“语文正常关系”、“语文改进”、“语文的体式”、“高尚的语文”等。 大教授陈望道这些“语文”是指什么呢。细读《修辞学发凡》全书,清楚得很,“语”是来源于口语的书面语,“文”是来源于文言(文饰之言)的书面语,未形成文字的口语叫“话”,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陈望道先生花费笔墨篇幅要说的是“语辞”和“文辞”都是需修之“辞”。 叶圣陶 “语文”作为学科名最早由叶圣陶和夏丏尊于1949年提出,既作为学科名,也作为教材名,受到教育界认同。 1950年,中国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了首套语文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废除“国文”、“国语”等名称。 叶圣陶先生在60年代给友人的信中采用事后回溯的方式,讲述了“语文”的一个由来: “语文”一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 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虽叶圣陶先生有此说,但并未得到学界普遍认同,对“语文”各自阐释的现象一直延续现今。要使语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费”泥淖,应实事求是理性思维,抽薪止沸,必须对“语文”这个概念作出科学的辨证,也有必要总结成功的最根本经验,上升到理论,并取得共识,彻底厘清语文学科基础理论的这一问题。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不至于徘徊不前,所以“语文”必须解释。 如今,语文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所指。在“语言文字”这一短语中,语言是狭义的,特指口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语言文字的实质即广义的语言。 汉字笔画名称表 语文作为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的简称,也是听、说、读、写、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就是书面语言和口语的运用能力、语言学和文化学的统称。另外,语文也指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 语文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作为学习其他科学和学科的工具,也是学习其它科目的基础。因此,语文是学习科目中的一门主要的学科。 一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运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一是记忆和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化学。 任何语种都属于语文的范畴,文言文和实用文都是语文中的文章体裁,不仅仅是指文学的东西才是语文。 (1) 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 关于语文性质的讨论十几年来从未停止,有持工具论者,有持人文论者,课标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最近也有认为各国母语课程的性质均为民族性和语文性。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因为语言学主要研究人类语言,因此要研究和描写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历史发展,从而揭示语言的本质,进而探索语言的共同规律。 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是上层建筑和语言艺术。文学体裁分为二分法和多分法,二分法包括散文和韵文,多分法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和童话等形式。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 文化学研究的是文化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能、性质和规律等问题的综合性学科。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创造的财富。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如何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习惯有许多交叉之处,比如:抄录精彩片段,吟诵古诗,随时写下精彩瞬间等等都是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这些方法都是积累的重要手段。 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用在诸多方面,譬如:社交、写作、演讲……无不与我们密切相关,有人学习语文很有一套,但运用时却是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其实学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 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浓厚,方法很多,若没有语文学习能力那还是无济无事。学习能力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我们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样你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学习要重视基础能力巩固,首先要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只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才可去拔高。“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自己的恒心。 语文学习要学会速读。 速读,作为一种现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也就是快速阅读,中国古代,《北齐书》曾记载王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看杂志,往往就是“几页几页地翻”。 速读能力同其他技能一样:通过训练,才能提高;通过有效的训练,就能迅速地提高。 快速阅读集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现代阅读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于一体 ,实质是一门高效阅读学。它不仅要求读速快,而且要求理解深、记忆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迅速扩大其知识面。 中国人读书的千古祖训:“咬文嚼字、慢咀细嚼”,这是中国语文的传统教法。 时代在奔驰前进,我们读书的观念 也必须迅速改变。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观念也更新。阅读的观念,应该跳出“文章赏析”的藩篱,注重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而且还要注重效率。 阅读观念的更新,十分有利于速读心态的养成。读得快、理解深、记忆牢。良好心态的读书方法,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当粗则粗,当细则细,一遍下来,基本解决问题。那种“一目十行、双目识页”的速读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太难。 语文能力的提高,关键是听、说、读、写、译。 听,听话的能力,包括辨音能力(把音节与表达意思联系起来),理解能力。(引用自科研处,教育系合编的《教育学科论文集 上》) 说,说话能力,包括运用语言表达意思的能力。表达能力要求语脉清晰、条理分明地表达思想;运用语言的能力则要求语调优美、语音纯净、语速节奏、快慢适当,音调强弱、大小适度。要有朗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自由发挥演讲的能力;较简单的辩解的能力;有礼貌地交际、应对他人的能力。 读,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即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了解它们代表的意义的能力;理解能力,即了解词本质的、全部的含义的能力;鉴赏能力,即对阅读对象(内容、形式、风格)的作出判断的能力。 写,写作能力,包括立意能力,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归纳,提炼精华,确定中心思想;布局谋篇的能力,就是能够自己组织材料,选取适当的表达方式的能力;书写能力,就是运用正确、熟练地记叙、说明、议论手法写成文章的能力。 译,翻译能力,包括将汉语文言文翻译成为白话文,汉语翻译成为英语或其他国家、地区的语言,将英语或其他国家、地区的语言翻译成汉语的能力。 听、说、读、写、译,也是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方法。 (2)汉语语法的趣味演变 如全面考虑词汇、语音,则会造成一些错误,不能全面照顾到语法的特征。对汉语语法史的分期,更应注重语法特征为分期的标准。 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固的部分,语法的发展最能反映语言发展的本质特点。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用词序和虚词来表现语法范畴、造句规则和句型变化。这个基本特点早在商代就开始奠定了。商代汉语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和书面材料,研究汉语语法史一般从商代开始,从商代到现在,汉语语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成分。 汉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语法变化和发展,可分为4个时期: ①上古(殷商一先秦两汉) ②中古(魏晋南北朝一唐五代) ③近代(宋到民初) ④现代(民初到现在) 每个时期都会有过渡期,如东汉是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期,五代是中古到近代的过渡期,晚清是近代和现代的过渡期。 各个时期语法变化与发展特点如下: 上古汉语的语法 大量出土的甲骨卜辞反映了商代语法的基本面貌,为商代语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甲骨卜辞在词法和句法上都不太复杂。 甲骨卜辞中的词,按其意义和语法功能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类。各个词类发展不平衡,有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仅具雏形而已。 构成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语、谓语和宾语。此外还有补语、定语和状语。甲骨卜辞里这些句子成分都已具备,但不十分发达。 卜辞里的句子大部分是简单句,主语、谓语部分都较简单:小部分是复杂句,主语、谓语部分比较复杂。 总起来看,商代甲骨卜辞所反映的语法显然还处在汉语发展的早期阶段。 中古汉语的语法 中古汉语的系词“是”和“是”字句的发展。判断词“是”在口语中已经成熟,在判断句中“是”字式得到普遍运用,并且开始取代了上古典型的主谓相续式判断句。 那时还在动宾关系方面打开一个新局面,靠着介词“把”等将宾语、特别是长宾语提到动词前。 这时期“被”字式被动句发展成熟,并且结构也变得复杂起来,产生了“被”字式与补语式结合、“被”字式省略施事者等句式。汉语被动句到中古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为…之…”式以外,上古非“被”字的被动句,这一阶段仍然可以看到,而且有的应用很频繁。 上古“得”是动词,表示获得,又是助动词,表示客观容许。六朝以后,“得”虚化成为结构助词,既可以表示结果,又可以表示可能。到了唐代尤其是到了宋代,“得”字结构形式上也多样化了。谓语可以是复音词,宾语可以是词组,定宾语之外又有补语,位置可前可后。 中古的述补式继承了上古用法,但在趋向补语、结果补语与数量补语方面也有一些新发展。此时还出现了一些不用疑问词语的疑问句,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疑问代词“那”等。 近古汉语的语法 在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量词,产生了一些新的动量词,量词呈现出复音化趋势,量词重叠日益增多。 如实体助词“来”的广泛应用和“来着”的产生。 实体助词“来”产生于中古,表示一种不久的经历。但元明是“来”的鼎盛时期,白话作品中广泛应用。还可以限别的实体助词合起来,表示一种比较复杂的时体意义。 “起来”一词进一步虚化,趋向动词“起来”产生于唐末宋初,元明广泛应用。 “下去”表示动作的继续。趋向动词“下去”产生于宋代,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由高处到低处或由上层到下层。近代很常见。 在数词方面,用“约”、“来”、“余”、“左右”等表示约数,古已有之,近代继续广泛应用,在基数后加“把”、“多”、“来去”、“来往”、“上下”、“外、开外”,在基数前加“上”的约数表示法是近代产生的。 唐代以前,汉语名词和代词没有数的区别,单数和复数一般只能从上下文体会出来。唐代代词和名词开始出现表示复数的词尾。 近代汉语产生了不少新副词,中古或中古以前产生的副词一部分消失了,大部分保留着,成为近代副词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使得近代汉语里的副词非常丰富。整个近代汉语里的副词有600个以上。新产生的副词里,少数是单音词,多数是复音词。复音词大致有3种情况: 一是两个同义的单音副词连用并且凝固成复音副词,意义和单音词基本相同; 二是以一个单音副词为主,用另一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加以限制,构成意义相近的新的复音副词; 三是单音副词加上词尾变成附加式的复音副词。 元代开始出现形容词谓语或某些动词带“得(的)”的程度补语,明清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充当这类补语的有“很、紧、甚,厉害”。 出现无动词相呼应的处置式。在对话中,带有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说话者没有把话说完就停止了,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句式。近代汉语被动句出现了多个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补语和宾语的位置趋向统一,结果补语形式多样化,产生新的程度补语。 (3)受英语影响的现代汉语语法 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产生了不少新的语法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英语的影响。 (一)代词的变化 五四运动以后,受英语人称代词he、she、it的影响,汉语书面语言里第三人称代词也有了性的区别。阳性用“他”,阴性用“她”,中性用“它”或“地”。此外英语第三人称代词无论阳性、阴性、中性都用they,汉语却按单数推论,分别写为“他们”,“她们”、“它们”。 (二)动词时态的发展 汉语动词的时态范畴开始产生于中古,到近代已基本形成。“五四”以后受英语的影响,人们有意识地去应用它,发展它,就使这一语法范畴显得更加明确。最突出地表现在动态助词“着”的应用上。 (三)助词“的”、“地”、“底”的分工和统一 中古就有助词“的”、“地”、“底”,到了近代,统一写作“的”。五四以后,受英语的影响,“的”、“地”、“底”在书面语言里重新进行了分工。“的”用于描写性的定语,“底”用于领属性的定语,“地”用于状语。 (四)新的词序 一些在明清白话文中不用或者很少用的词序,“五四”以后普遍应用起来。单句中的新词序,明显地表现在定语和状语的位置上。定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还有后置定语的情况出现。为修辞需要,形容词担任定语,副词担任状语,有时也可以位于中心语后面,通常用逗号隔开。 (五)出现了新兴的介词结构的用法 连词“和”与“如果”用法扩大;状语范围扩大;新兴共用法;新兴把字句;文言语法成分的新应用。 (六)句子复杂化 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空前地复杂化了。有的是单句,但各个句子成分往往有不同的修饰语,或者由复句构成出现了不少复杂的主语、谓语、定语和状语。有的是复句,几个本身已经相当复杂的分句在一起构成多重复句。整个句子也就更复杂了。 (4)汉语语法的特点 中国语法到底有什么特点? 我们平时说话,肚子饿了说“我要吃饭”,但是不能说“我饭吃要”,“饭吃要我”,“吃要饭我”等等,要是那么说,别人就听不懂; 天下雨了,该把外面晾的衣服收进来,我们嚷嚷,“下雨了!”但是不能说“下雨过!”“了雨下!”“下雨着!”等等,那么说,别人也不懂,或者听了别扭极了,也不敢肯定你要说什么。 字还是那么几个字,次序颠倒了就不行,可见这里面有一种大家都懂可是大多数人都说不明白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客观存在的语言成分的组织规律,也就是语法。 什么是“语言成分的组织规律”?因为语法包括小于词的语素的组织规律,也包括大于词的短语和句子的组织规律,并且也不限于用词来造句,也包括用词来组成短语,用短语来组成句子,用单句组成复句,甚而至于用句子组成句群。 “语言成分”可大可小,可以包括小到语素,大到句群,无所不包,这样就更全面一些。那么说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律是不是错了呢?那也不必说是错了,因为这是一种传统的提法,其实也包括用语素造词,用词造短语等等的内容,不过严格说来,措词不那么精确就是了。 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又是确凿存在的。 会说汉语的人都在冥冥中熟练地掌握了汉语的语法规律,能运用自如,所以除非是说溜了嘴,说出来的话绝大多数都合乎语法。 但是,要我们说出来这里面究竞有哪些具体的规律,那绝大多数人都说不出来,而且连语法学家也说不太明白,还需要研究研究,斟酌斟酌。 人类的文明史至今不到一万年,我们还有很多没有认识的事物和现象。很多客观规律我们能运用,可是还不认识,或者还不完全认识,特别是对于社会规律和人类自身的很多规律,我们还了解不多,知其然不一定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们虽然会运用语法规律,但是不一定就认识语法规律,更不一定能说得出来,说得明。我们知道该怎么说,知道说得合乎不合乎汉语的习惯,这就说明语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平对说的客观的语法规律往往指的是某个时代,某种语言的通语或标准语的一般的语法规律,而没有考虑地区方言,社会方言,直到个人方言和语体的种种差别,或者说我们只考虑共同的核心内容,而不考虑个别的差异。 例如说到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实际上指的只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的一般的语法规律,而不包括各地方言,各种不同的社会方言和某些个人方言的特殊规律。 各种语言的语法,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汉语语法的特点,英语语法的特点等,这是语法的个性。但多种语言的语法,又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这是语法的共性。 词义是具有概括性的,如代表名称、动作、性质的词“书籍、朗读、优秀”等;词法是具有概括性的,如结构关系、变格、变位等;句法也是具有概括性的,如各种陈述、支配、限制、修饰关系的规则等。而语法,则是无数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概括出来的结构规则。这种结构规则是有限而概括的。 同其他社会现象比较起来,语言的变化是十分缓慢的;而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语法的变化则又比语音、词汇慢得多。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往往在数千年内保存着,后人才能看懂古代的文献资料。各种语言的语法,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历时性的变化,也会受到别种语言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微小的变化。 各民族在将同一思维形式转化为语言现实的时候,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体现出语法的民族性。例如:印欧语中的词,有着丰富的形态(词形)变化,组词成句的时候,往往靠形态的制约。而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因此在组词成句的时候,则要靠语序和虚词的制约。 递归是数理逻辑的方法论,语法学界借它说明语法的如下特点:语法结构可以“一个接一个”地递增扩展,也可以“一个接一个”地递减简缩。 例如“孩子吃苹果”这个简单的结构,“孩子”可以不断地递增扩展为“天真活泼的孩子”、“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吃”可以不断地递增扩展为“高高兴兴地吃”、“大口大口地、高高兴兴地吃”;“苹果”可以不断地递增扩展为“又红又大的苹果”、“又红又大的富士苹果”。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很复杂的结构。 反过来,“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大口大口地、高高兴兴地吃又红又大的富士苹果”这个复杂的结构则可以递减简缩为“孩子吃苹果”。 这一特点,使人们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更好地进行交际。 语法成分是语法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语法成分的内容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的表达者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包括词的形式和句的形式。词的范围内的语法形式,叫形态;句的范围内的语法形式较为复杂。 例如在英语中,books(书)、maps(地图)、pens(钢笔)都有共同的词尾-s,我们就说:词尾-s是英语的一种语法成分。这一语法成分的意义(语法意义)是复数;这一语法成分的形式(语法形式)是-s的书写形式和语音。 又例如在汉语中,“我看你”和“你看我”的语法意义不同(“我”、“你”都可能是施动、受动),就是用“词序”这一语法形式来表达的。 把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而形成的类别,叫语法手段,也叫语法方式。常见的语法手段如:前加成分(词头或前缀)、后加成分(后缀)、中加成分(词嵌或中缀)以及变调、重叠、词序、虚词,等等。 如英语用形态-s表示名词复数,俄语用形态-ый表示形容词、阳性、单数、主格,汉语用词序、词缀、轻声、重叠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都是这些语言的重要的语法手段。 将较小的语法单位按照一定的方式(包括顺序和结构)组合成较大的语法单位的规律、原则,叫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是从具体的现象中归纳出来的。比如语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词,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等。一种语言必须按照自身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才能发挥交际作用;如果违背语法规则胡乱组合,所谓“句子”就不能成立,也就不能发挥交际作用了。 词在语言结构中的活动能力(包括词与词的组合能力、词在句中充当语法成分的能力),就叫语法功能。例如可以说“不吃”,因为否定副词“不”有组合在动词“吃”前的能力;但不能说“不饭”,因为“不”没有组合在名词“饭”前的能力。又例如“很”,具有在句中充当状语(“很厉害”)、补语(“厉害得很”)的能力,而没有充当其他成分的能力。 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而形成的类别,叫语法范畴。或简言之,语法意义的归类,叫语法范畴。例如,阳性、阴性、中性进一步综合,概括为“性”的语法范畴;完成体、未完成体进一步综合,概括为“体”的语法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汉语没有印欧语特有的形态及其变化,所以说汉语的人对语法范畴比较陌生。

1 条评论:

  1. 退休在家,开始探索自学英语的途径,编写《英语自学笔记》是为了让自己复习方便,选择的词句,也全都与我的兴趣爱好和用语习惯有关。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