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2月3日星期日

第九章 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


沈阳先生 撰稿


鳞甲目(Pholidota),哺乳纲的1目。仅包含穿山甲科穿山甲属。
鳞甲目归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鳞甲目动物栖息于森林、浓密的灌丛、开阔地带或大草原等地。陆栖或树栖。以白蚁、蚂蚁等为食。
鳞甲目共同特点是:无牙齿,舌发达,吻尖。头小,头骨粗大,呈圆锥形,颧弓不完整。鼻骨大,上枕骨也大。耳壳呈环形。头顶、头侧、颈部、身体和尾巴均覆盖着大而呈复瓦状排列的硬角质厚鳞片。颏部、颈部下方及腹部,具毛而无鳞片。爪长,尤其是前足中趾的爪特长,可以用于抓蚁巢。尾巴扁而阔。适应于挖掘蚁穴、舐食蚁类等昆虫。
穿山甲分布于亚洲、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欧洲德国南部和西班牙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和亚洲更新世地层中发现有鳞甲目动物的化石。中国可见中华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两种。中国南方产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其鳞片为中药原料。
穿山甲曾被列入贫齿目。但与食蚁兽等贫齿动物并无真正的亲缘关系,只是形态相似而已。食蚁兽等的后胸椎和腰椎具特殊的关节突,而穿山甲则无,因此另立为鳞甲目。

体态特征
穿山甲头、嘴和眼均小,耳壳有或缺;四肢短粗,各具5();尾扁平而长;躯体披以暗褐、暗橄榄褐或浅黄色鳞片,覆瓦状排列,可为防御天敌侵害的工具;舌细长,能伸缩,适于舔食蚁类及其他昆虫;具双角子宫和散布胎盘,雌兽胸位有乳头两个。
穿山甲是特化物种、视觉基本退化、尤以嗅觉灵敏。 穿山甲的肝脏不大,肝解毒功能弱,免疫系统弱,属于单室胃,胃中披着角质膜,胃腺部的黏膜处密布许多呈“S”型的皱襞,借吞食时吞进胃中的小砂石将食物磨碎。穿山甲肠管表面平滑,小肠长。
穿山甲地栖或树栖。独居或雌雄结对。性怯懦,遇敌即将躯体卷曲成球状,把头部埋在其中,并耸起鳞片,保护自己,有时还从肛门排出恶臭液体,以驱避天敌。尾可缠绕,极善攀援。
树栖者白天隐于树洞,地栖者挖洞或利用他种动物的弃洞。晚上活动,食白蚁、蚁类及其它昆虫。
穿山甲每胎1仔,出生后第2天鳞片即由软变硬。
穿山甲可分为树栖和地栖两个类型,但地栖者也可爬树,树栖者如非洲中西部的长尾穿山甲Manis tetractyla有很长的尾,尾部有缠绕性。
学术界曾经为穿山甲类的分类地位大伤脑筋,从前有人根据它有锐利的爪,善于挖掘洞穴和以蚁类为食等与土豚相似的特点,把它列入管齿目,或者叫做“掘穴目”中,但穿山甲类没有土豚所具有的颊齿。后来又将它同食蚁兽、犰狳、树懒等贫齿目动物划归在一起,因为穿山甲类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贫齿”类,嘴里连一枚牙齿都没有。但是,穿山甲类身体表面的硬甲为角质,没有犰狳那样的骨板;活动细长舌头的肌肉,在食蚁兽是附着在胸骨上,而穿山甲类则附着在更后面的下腹部上,也就是说,它最后面的一对肋软骨的上端由背骨分离,成为胸骨的延长,并通过腹面后方到达腹部的后端附近,其后端还附着有活动舌头的肌肉,所以它的舌头的外观虽然与食蚁兽相同,但是其附着的方式完全不同。特别是穿山甲类的身体外表披着鳞甲,是其独一无二的特征,与贫齿目或土豚目的动物完全不同。
穿山甲很早就从原始食虫类祖先那里分化出来,在动物进化过程中成为独立的一支,所以最终将其单立为一个独立的目,即鳞甲目,拉丁学名的原意为“有鳞的食蚁兽”,其与贫齿目或土豚目类似的特征和习性,完全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趋同现象。

栖息环境
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较潮湿的丘陵杂灌丛,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

生活习性
穿山甲平时独居于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对生活。与洞穴生活相适应,穿山甲有爱清洁的习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边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个5-10厘米深的坑,将粪便排入坑中以后,再用松土覆盖。洞穴的结构也很有讲究,常常随着季节和食物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进雨水,洞内隧道较短,大约为30厘米左右,里面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筑于背风向阳,地势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内结构比较复杂,隧道弯弯曲曲,形似葫芦,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墙,长度可达10余米,还经过二、三个白蚁的巢,成为其冬季的“粮仓”,洞的尽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凹穴,里面铺垫着细软的杂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卧室”,也用作“育婴室”。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坚硬的硬壳令猛兽难以咬碎或下咽,当狮子等大型食肉动物试图去咬缩成一团的穿山甲时,穿山甲也会利用肌肉让鳞片进行切割运动,割破敌人的嘴巴,试图吃掉穿山甲的动物会被割成重伤。舌细长,能伸缩,带有粘性唾液,觅食时,以灵敏的嗅觉寻找蚁穴,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吻深入洞里,用长舌舔食之。
穿山甲其主要食物为白蚁,此外也食蚁及其幼虫、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虫幼虫等。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纳500克白蚁。

繁殖方式
穿山甲是胎生动物,夏末秋初发情交配,其发情交配时间以4-5月为主,雄性发情期到处寻找雌性。雄性穿山甲发情持续时间较长,雄性发情期一直发情,不呈现周期性;雌性发情期有2-5个发情周期,发情周期12-25天。雌性受孕后不再发情。   
发情交配期雌雄同居,交配后分开。母兽随之入洞内妊娠、分娩与哺育,分娩期为12月至翌年1月。妊娠期5-6个月左右,穿山甲每年1胎,偶尔产2胎。
初生仔穿山甲体重为90-130克,闭眼,无鳞,色浅白色,半月龄开眼;1个月以后增重200-500克,鳞片渐次角化,多为黑褐色;2个月后可随母穿山甲外出觅食;翌年初春,幼仔即由母兽携带出洞,有时可见母兽背着幼仔活动,甚至有3只幼仔争先骑到母背上的有趣情景。
翌年初春,幼仔即由母兽携带出洞,有时可见母兽背着幼仔活动,甚至有3只幼仔争先骑到母背上的有趣情景。
穿山甲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食昆虫的幼虫等。6个月仔兽体重可达1500-2000克,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

种群现状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和东南亚接壤的边境地带一直存在着穿山甲的走私通道。每年中国警方都要破获大量的穿山甲走私案。这几年,由于陆路查得比较严,水路就成了走私穿山甲的主要通道。2016715日,广州海关大铲缉私分局在珠江口某非设关地,一次就查获涉嫌走私进口的冷冻穿山甲1194千克,其中最重的一只已经重达9.6千克。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地区项目负责人徐宏发教授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表示,“这几年,中国查处的一些成吨的穿山甲案基本上都是从东南亚走私过来的,而这种大规模的走私也给东南亚的众多穿山甲带来了灭顶之灾,其在很多地区已经基本灭绝,在柬埔寨、越南和老挝的森林中,穿山甲已经所剩无几。”
虽然穿山甲在亚洲都受到法律的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于2002年也禁止任何穿山甲的国际贸易活动。然而,在巨大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的刺激下,这些法律条款并没有发挥足够有效的作用。
2016714日,新加坡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公布的报告表示:由于相关法律疲软,以及市场对穿山甲的需求旺盛,亚洲穿山甲在东南亚的很多地区已经灭绝。该报告认为,解决穿山甲危机的关键在于,穿山甲分布的国家和国际社会要共同加强保护穿山甲的法律力度,加强执法,力求更严格地监控非法贸易。报告还建议开展基础调查,确定穿山甲的栖息地,以及研究如果保护得力,穿山甲种群数量得以恢复的可能性。
由于缺乏相应的基础调查,中国很多地方并不清楚本地究竟还有多少只穿山甲分布,对其濒危状况大多数地区和相关机构并不了解。穿山甲的繁殖比较缓慢,每年一胎,每次通常只产一仔, 偶产二仔。因此在遭到大肆捕杀后极易灭绝。
穿山甲在亚洲被广泛猎杀,以作为食物及传统药物使用。该物种在其原生栖地均大幅减少,中华穿山甲自1990年起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中,表示任何从野外捕猎的商业用途均被禁止。在多个不同国家及地区均禁止出口及贸易,包括孟加拉、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台湾、泰国及越南等。在中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杀和食用,非法捕杀、走私或贩卖。
该物种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二,2000年为主要用于商业目的的野生捕捞标本建立了零出口配额(CoP11)。它在所有分布的国家均立法为受保护的物种(不丹除外)。
在孟加拉国,该物种在2012年被列入野生动物保护和安全法案的保护。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全部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