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5年7月10日星期四

序言 中英标点符号的前世今生 《英语自学笔记》I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序言 中英标点符号的前世今生 沈 阳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nctuation marks
人老了,闲时如何度过?我除了养花种菜,便是遛狗逗猫,大部分时间放在写作、摄影、绘画和书法上,偶尔也玩一些手工制作,如自制楹匾、搭建藤架、打造庭院微景。 心态好了,健康有了保障。年已七十五,却无白发染头,仍耳聪目明,大小疾病不上身。 此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机会学英语,现在每天都是空闲,难道这不是自学英语的机会吗?问题是机会有了,自学英语又有什么用处呢? 自学英语,也许对我而言真正的意义并不大,但却是一个消磨时间的好办法。至少能让我学习一些海外的语言知识,语言即世界,多一种语言知识,就对世界多一份了解。 兴趣来了,决心也就定了。 不到半年的时间,我居然已经编写了A B C D E F G H八巻《英语自学笔记》,现在进入了I卷的编写阶段。 为了培养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我研究了英语的历史、文化,包括字母来历等,I卷主要是收集了有关英语时态的知识。 英语共有16种时态,分为一般现在时(do),一般过去时(did),一般将来时(will do),现在进行时(is/am/are doing),过去进行时(was/were doing),将来进行时(可与一般将来时换用,will be doing),现在完成时(have/has done),过去完成时(had done),发生在一般过去时的动作之前,将来完成时(will have done),现在完成进行时(have/has been doing),过去完成进行时(had been doing),将来完成进行时(will have been doing),过去将来时(would do),过去将来进行时(would be doing),过去将来完成时(would have done),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would have been doing)等。 但要真正掌握这些时态的运用,很难。原因是中英文字和语言差距很大。 上小学时要学习汉语拼音,还要学习标点符号,进入中学后要学习文言文。这才感觉到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那么标点符号是怎么诞生的? 如果没有标点符号,今天的文章不知该怎样写,书也不知该怎样读。 我在上中学时才知道,中国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古代读书人首先要下“句读”的功夫。其实,古代的外国人也不用标点符号。新式标点符号,只是五六百年前出现并推广使用的“新事物”。 中国古代的文字里,有标点符号吗? 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典籍中,大多数是不用标点符号的。但应该说,有,但是不常用。 不用标点符号,不等于说不用断句。这个断句,是要靠自己来做的。因此,古人非常重视断句训练。《礼记•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即学生入学一年就要考核“离经辨志”的能力。所谓“离经”,是指离析经文文句,也就是断句;所谓“辨志”,是指辨解文句内容。 其实,离经和辨志是同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标点文言文的过程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标点有误,反映出对原文的理解必定有错误。只有反复考察原文,弄懂原文的含义,才能正确地标点断句。 古人把阅读文章的断句功夫,叫作“句读(dòu)”。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即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作“读”,用点来标记。古人常用“可圈可点”一词,赞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业。 我国也有一些古代的典籍,在抄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时候,就把句读标出来了,这是说我国古代也有标点符号的原因。但是,这样的标点符号很不规范统一,随意性很大,而且使用得也很少。 其实在古代,不光中文没有标点符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也都没有标点符号。为什么古书都没有标点符号呢? 学者梁文道先生曾给出过这样有趣的解释: 古代书的产量是很低的,市面能找到的书的种类也很少。罗马帝国时代一年只能出产一两百种书。中世纪末期有个欧洲最博学的学者——他一辈子也只看过800多本书,所以古人的博识与今天是不一样的。大家都说孔子很博学,但那时候有几本书呢?古人讲究的博学是深读,用英文说就是一两百本书放在你面前,可能是你一生要读的书了,所以要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完再读,一遍遍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整天翻来覆去地读这几本书,那不就成了书呆子啦。古代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因为读书不需要读那么快。这说法有点可笑。 古人的书是没有分段的,也没有章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与另一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了,再换一卷继续写。中国古代的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书也是这样。 自学英语,却让我无意间对标点符号的前世今生研究产生了兴趣。 为什么中国的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这不是我研究的问题。我思考的是:如果没有标点的话,如何判断断句、以及在一句多意的情况下,如何用书面语言表达明晰。 严格来说“标点符号”是一个并列短语,狭义的“标点”是断句用的,而“符号”则同时代表特殊的意义。 传统的“标点”仅包括句读,它仅表明断句(断意思)的位置。如果除了断句之外还有其它的意义则是 “符号”。例如: “这个人好?”和“这个人好。” “标点”不同,显然是表达了不同的意思,问号起到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断句而已。 “我读了三年大学。”和“我读了三年《大学》。”所表达的意思也完全不同,后者中增加了“大学是一本书”的意思。 如果除具体的含义之外不含有断句(断意思)功能的,则不属于标点,例如: “他天々迟到。”中的“々”除了表示重文之外,还有断意思的作用。表示“天天”是一个词,如“今天天气真好。”就不能使用“々”符号。属于广义标点的一种。 “我很❤你 。”其中的“❤”是独立的意思,并没有 断句(断意思)功能,所以只是特殊符号,不是广义标点。 英文中的标点符号又有什么特点呢?如果不懂英文中的标点符号,又怎么能书写好英语句子呢? 回到小学时代吧,学习字、词时,也要学会标点符号的使用。 韩愈《师说》: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在中学学习这篇课文时,老师特别强调了“句读”〈jù dòu〉两字,并且补充说,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人们要断句只能凭语感来“破读”。 其实,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标点符号是晚清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从西方引进的。但老师没有说,相反教导我们的是: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 然而,学习了《古代汉语》这门课程之后,我才知道中国古代不仅有自己的标点符号,且起源很早,自成体系。 《文史通义》的作者,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札记》考证中指出:“点句之法,汉以前已有之。” 这一说法,可以从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得到印证。其中不仅收录了“、”号,解释说:“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还收了“()”号,解释:“钩识也。”清段玉裁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 公元前3世纪,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市,一位名叫阿里斯托芬尼斯 (Aristophanes) 的图书馆长实在受够了文字的冗长、没有间隔。他担任这座著名图书馆的员工主管,该图书馆藏书数十万卷。这些书读起来都相当费时,让人倍感挫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希腊人的文字中字母都写在一起,中间没有字间隔,没有标点符号,甚至没有任何的大小写区别。对于这些让人头疼的文字,读者需要自己判断,仔细分辨每个单词或句子的开头和结尾。阿里斯托芬尼斯建议读者对文章进行注释,即用墨点在每一行的中间 (•)、底部 (.) 或顶部 (•) 作标记,使那些连在一起的文字不再显得那么冗长不堪。他的点跟读者在正式的语言单位之间需要插入的停顿(即逗号、冒号和句号)相对应。这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标点符号,因为阿里斯托芬尼斯的符号只是想要表示简单的停顿而并非语法意义上的界限。不幸的是,不是每个人都信服这个新发明的价值。当罗马人取代希腊人,成为古代世界最卓越的帝国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摒弃了阿里斯托芬尼斯的点号系统。 4世纪到5世纪,罗马帝国逐渐崩溃。随着基督教席卷欧洲,基督教徒完全拥护书面语以及让语言焕发活力的标点符号。使得阿里斯托芬尼斯对标点的涉足得以复苏。随着阿里斯托芬尼斯的“小点号”广泛为人使用,书面语言表达者开始在在此基础上寻求扩展。古希腊点号、中世纪符号演变的冒号、问号和其他符号以及斜线和破折号等一些后来符号在一起混合使用。 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标点符号是怎么诞生的呢?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这还不够,还要分段。 在15世纪50年代中期迎来了印刷术,随着约翰内斯•谷登堡 (Johannes Gutenberg) 的42行圣经的出版发行,标点符号竟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印刷术出来之后,出版商才开始给书籍做段落篇幅的划分。 在之后的50年里,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部分符号被定为主要符号,没有再发生什么变化。 我现在编写《英语自学笔记》,进入了I卷的编写阶段。有关中英文的标点符号的源起及区别,于是就成了本卷研究的重要内容。 同时,我也收集了一些常用的英语谚语,作为自己复习英语时的参考。 记之,自乐也。

1 条评论:


  1. 退休在家,开始探索自学英语的途径,编写《英语自学笔记》是为了让自己复习方便,选择的词句,也全都与我的兴趣爱好和用语习惯有关。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