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星期日
难忘的是雷琼火山口-走读海南
令人难忘的是雷琼火山口旅游景区。远古的琼北火山曾发生剧烈爆发,在这里遗留下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火山群,似一座座天然的火山地质博物馆。到海南一游,不能不去海口。到了海口就不能不去火山口。
雷琼火山口旅游景区-走读海南
漫步火山公园,步步皆景。沿着石山风景路,便是酒瓶椰子园和火山神道,沿途的古榕树、仙人掌园、六曲桥潭、玄武湖,各具南国风情。进入岩石环廊,就是火山工艺馆、火山科普馆和火山古村落。
2025年7月26日星期六
第二章 中英文语言的八大差异《英语自学笔记》J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二章 中英文语言的八大差异
Eight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英语该如何学?如单词该如何学、语法该如何学、口语听力该如何学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现在退休后,空余时间充裕了,决心自学英语,除了消磨时间外,一个很重要的想法就是涨点英语知识。在搜集网络上的各种英语学习方法时,我确实增加了不少新知识。
要正确地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前提是必须首先要掌握英语语法中的思维及其原理。
什么是英语思维?
英语思维从字面上理解有两种意思,一种是用英语进行思维,一种是英语所蕴含的思维。后者即英语的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也就是指蕴含在英语语法规则中的思维及其原理。
语法是语言的法则,是语言规律的高度凝练。语法和语言是共生共存关系,有了语言也就有了语法。
为什么母语不用学语法,而英语却要学习语法?
之所以母语不用学习语法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每日耳濡目染,同时自出生时起伴随着成长,父母逐字逐句地教,逐字逐句地纠正,从而在无数次的重复中不知不觉内生了母语的语法规则。而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我们仅仅在英语课堂上才能获得一点有限的练习,几十个学生面对一位老师,不能象学习母语一样得到大量有效的练习和矫正,所以无法像母语一样内生正确的英语语法规则。因为无法自然地内生,但是又需要这套语法规则来约束和保障我们正确地使用英语,那么只有去学习语法规则。
但是学习语法为什么那么难?
传统的英语教学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英语语法,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系统的英语语法体系,也没有真正认识到英语语法规则所蕴含的思维本质,因此导致在英语教学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大量语法概念的理解混乱模糊、语法结构撕裂散乱、致使原本简单系统的语法体系支离破碎,漏洞百出。
语法之所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书店大部头的语法书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动辄上千页,厚厚一大本,更有甚者分成数册,试想有几人能耐心看完?无形中给读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形成了英语语法非常复杂难学的印象。
也有不少融通英语的网友说:英语语法很简单,初中以上基础的学习者数十课就可以理解学透、系统掌握,而无需耗费数十年时间学习。
我学了多年英语,为什么还是看不懂、写不出、说不了?网友告知:这是因语法和单词基础不够扎实造成的。英语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由主、谓、宾、定、状、补语组成,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有各种时态和语态的变化,所以如果语法扎实,那么谓语部分无论如何变化,都可以正确地写出。谓语之外的其它部分由单词、短语、从句进行相应的语态和时态变化作为上述句子的成分。语法和单词不扎实就会直接导致听说读写的障碍。
那么英语学习有捷径吗?
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做任何事情都有其捷径,都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和安排,而不可贸然开始。比如有的同学以单词入手,手捧词典从第一页开始背起,没有多久就放弃,然后再次开始,再次放弃,直到最后彻底放弃;有的同学以语法入手,面对众多语法图书茫然无措,随机选择一本厚的开始学起,看不到一半也放弃了;还有很多同学以大量的泛听、泛看、泛读、泛背入手,以为量变终能导致质变…结果苦不堪言,收效甚微。
网上的英语老师说:
英语学习是有捷径的,这条捷径就是借鉴和学习别人已有的经验和积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不是盲目地重走前人已走过的漫长探索之路。英语学习可以是快乐的,正确高效的英语学习应该按照如下顺序:
1.首先学透语法,建立起完整系统的英语语法体系,即建立起英语语法的全局视野。这时在你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一台强悍的英语语法处理器,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语法障碍已经消除,你就真正进入了英语学习的高速公路。
2.语法障碍消除后,剩下的就是听说读写以及单词的学习了,这时最佳的英语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精看、精学每一集原声影视剧来全面提升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法和思维可以很快建立,词汇和听说读写则需要终生学习。
学英语没有语言环境怎么办?
有人答道:有了语言环境也不一定能够说好,大量的海外华人不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有很多身在国外却报名国内的在线视频课程来补习英语,甚至有把小孩送出国的父母又把小孩领回国学习英语的例子。原因很简单,因为英语基础太弱,交流了几次,自己听不懂,老外也不明白,导致彼此都不愿意再进行交流。有大量没有出过国没有英语环境的人英语却掌握得非常好,所以没有英语环境并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英语环境确实非常重要,没有英语环境,就好比学习游泳却没有游泳池。这时就需要我们自己创造英语环境了。那么如何创造英语环境呢?答案就是看原声影视剧。原声影视剧拥有最原生态的英语环境,口语纯正、发音标准、词汇量巨大、都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最实用的单词、口语,拿来就用。而且可以快进,可以快退、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不认识的单词可以暂停查词典。还有什么样的语言环境能够比原声影视剧更好呢?看一遍不够,看两遍、三遍、十遍、二十遍,直至看到你脱口而出。还有什么对白会不理解,什么单词会不认识呢?
这些道理,其实我都明白,但我在自学过程中似乎感觉到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没有兴趣的诱导,是永远学不好英语的。于是我将学习英语的过程作了调整,先学习英语的源头和英语与汉语的区别,由好奇到探索。
就这样,我发现了世界各民族语言和语言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之前有人总结过“中英文语言的八大差异”,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原来:
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收录之,让我慢慢地去领会吧。
(1) 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 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2)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 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论坛) 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
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 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3)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 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
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 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4)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 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 更加清楚。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5)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imagined that...人们认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须认识到……
It is (always) stressed that...人们(总是)强调……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that...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些常用被动句型属于习惯表达法,在科技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考生不仅要熟悉这些句型的固定,同时要认识到许多英语中的被动从习惯上来讲要译成汉语的主动。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 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如:
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
译文: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再出现了。
(6)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熟悉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显然就很乏味,应该换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类的表达。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那么高,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译成重复表达就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译文: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了。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显然都表示"拖拉机",英语表达上有变化,而译成汉语时使用了重复表达法。
(7) 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做实践较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英文句子难译主要难在结构复杂和表达抽象上。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把长句变短句、从句变分句,结构上的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表达抽象则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体的中文进行表达,这对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例子: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
loyalty 赤胆忠心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尽
far-sightedness 远见卓识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虑
perfect harmony 水乳交融
feed on fancies 画饼充饥
with at eagerness 如饥似渴
lack of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捐款;捐助)添砖加瓦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英语表达往往比较抽象,汉语则喜欢比较具体。我们再看一个翻译: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 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
译文:除非人类终于意识到要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程度:使地球能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饮食,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原文中有三个抽象的名词:sense, point和support和两个抽象的形容词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据大纲中词汇表提供的解释,sense可指“感觉”、“判 断力”,point的意思是“点”,support的意思是“支撑(物)”、“支持(物)”,comfortable是“舒适的”,unnatural是 “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词,如果不进行具体化处理,译文就可能是这样:除非人类有这样的感觉,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使地球能为大家提供舒适的支持,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
(8) 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英语有两句俗话: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义如何,关键看词伙),二是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 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义随人生)。这说明词典对词的定义和解释是死的,而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活的。从原文角度来说,这种活用是词义和用法的引申,要准确理解这种引申,译者就需要进行推理。
例如:
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译文:尽管关于历史的定义几乎和历史学家一样多,现代实践最符合这样一种定义,即把历史看作是对过去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释。
“recreate”根据构词法和一般词典上解释都是“重新创造”,而英语大纲词汇表中只有名词“recreation”,所给词义为“娱乐、 消遣”,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很容易把recreate译成“重新创造”或者“娱乐”。
仔细观察recreate不难发现它带有宾语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rt,从逻辑上来讲,“过去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不能“重新创造”的。
做翻译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 受:某个词明明认识,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其实就是词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
第一章:从“语文”一词的由来说起《英语自学笔记》J卷 English self-study notes
第一章:从“语文”一词的由来说起
The Origin of the Word "Language"
“语文”一词,收入中国词典的时间较晚,1951年才收入有关词典。但《辞海》和《辞源》一直未收编作注。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新华词典》则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
奇怪的是这些工具书,都没有把“语文”作为学科名来解释,这对“语文教育”几乎不起好作用。语文课学习的“语文”难道单纯是学习“中国古今书面语言作品”吗?
《中国文学史》现当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话本”这个词。
“话本”是什么?
“话本”是中国旧时说书人说唱时用的底稿。旧时的中国话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
明清两朝作兴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时起,“话本”上的语言被叫作“白话”,“话本”上的文章和跟“话本”语言风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语体文”的名号,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当代中国人都写“语体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
说起中国文言文家族的衰败,其统治地位被语体文夺去,那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是连续倒霉背运上百年的结果。
那时带头造反的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搞了次“新文体运动”,随后是一批无产者搞“五四文化运动”,再后来,文言文的宝座在三十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大讨论”中摇摇欲坠,最后在四十年代的中共“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轰然倒塌。
“语文”是古今中国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联合式简称”,是名词术语,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个普遍概念。
说起语文历史,不得不说起叶圣陶, 叶圣陶是“语文”一词的创始人,也是首用者。
从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梳理“语文”一词的流变,从学理上辨析关于“语文”的各种阐释的源头,可还原“语文”的本义,即“语言(口语)”和“文字(书面语)”。
民国时期的中学仍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那时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语文是中国古今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简式统称。现今,语文是学科名。语文,还是一个人文素质衡量术语,指人的内部言语机制品质和外部言语技术能力综合水平。
1932年,上海大江书铺刊印了复旦大学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名著《修辞学发凡》,书中大量使用了“语文”一词。有“汉语文”、“语文分离”、“语文合一”、“语文正常关系”、“语文改进”、“语文的体式”、“高尚的语文”等。
大教授陈望道这些“语文”是指什么呢。细读《修辞学发凡》全书,清楚得很,“语”是来源于口语的书面语,“文”是来源于文言(文饰之言)的书面语,未形成文字的口语叫“话”,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陈望道先生花费笔墨篇幅要说的是“语辞”和“文辞”都是需修之“辞”。
叶圣陶
“语文”作为学科名最早由叶圣陶和夏丏尊于1949年提出,既作为学科名,也作为教材名,受到教育界认同。
1950年,中国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了首套语文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废除“国文”、“国语”等名称。
叶圣陶先生在60年代给友人的信中采用事后回溯的方式,讲述了“语文”的一个由来:
“语文”一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
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虽叶圣陶先生有此说,但并未得到学界普遍认同,对“语文”各自阐释的现象一直延续现今。要使语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费”泥淖,应实事求是理性思维,抽薪止沸,必须对“语文”这个概念作出科学的辨证,也有必要总结成功的最根本经验,上升到理论,并取得共识,彻底厘清语文学科基础理论的这一问题。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不至于徘徊不前,所以“语文”必须解释。
如今,语文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所指。在“语言文字”这一短语中,语言是狭义的,特指口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语言文字的实质即广义的语言。
汉字笔画名称表
语文作为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的简称,也是听、说、读、写、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就是书面语言和口语的运用能力、语言学和文化学的统称。另外,语文也指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
语文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作为学习其他科学和学科的工具,也是学习其它科目的基础。因此,语文是学习科目中的一门主要的学科。
一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运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一是记忆和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化学。
任何语种都属于语文的范畴,文言文和实用文都是语文中的文章体裁,不仅仅是指文学的东西才是语文。
(1) 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
关于语文性质的讨论十几年来从未停止,有持工具论者,有持人文论者,课标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最近也有认为各国母语课程的性质均为民族性和语文性。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因为语言学主要研究人类语言,因此要研究和描写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历史发展,从而揭示语言的本质,进而探索语言的共同规律。
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是上层建筑和语言艺术。文学体裁分为二分法和多分法,二分法包括散文和韵文,多分法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和童话等形式。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
文化学研究的是文化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能、性质和规律等问题的综合性学科。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创造的财富。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如何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习惯有许多交叉之处,比如:抄录精彩片段,吟诵古诗,随时写下精彩瞬间等等都是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这些方法都是积累的重要手段。
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用在诸多方面,譬如:社交、写作、演讲……无不与我们密切相关,有人学习语文很有一套,但运用时却是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其实学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
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浓厚,方法很多,若没有语文学习能力那还是无济无事。学习能力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我们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样你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学习要重视基础能力巩固,首先要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只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才可去拔高。“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自己的恒心。
语文学习要学会速读。
速读,作为一种现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也就是快速阅读,中国古代,《北齐书》曾记载王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看杂志,往往就是“几页几页地翻”。
速读能力同其他技能一样:通过训练,才能提高;通过有效的训练,就能迅速地提高。
快速阅读集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现代阅读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于一体 ,实质是一门高效阅读学。它不仅要求读速快,而且要求理解深、记忆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迅速扩大其知识面。
中国人读书的千古祖训:“咬文嚼字、慢咀细嚼”,这是中国语文的传统教法。
时代在奔驰前进,我们读书的观念 也必须迅速改变。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观念也更新。阅读的观念,应该跳出“文章赏析”的藩篱,注重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而且还要注重效率。
阅读观念的更新,十分有利于速读心态的养成。读得快、理解深、记忆牢。良好心态的读书方法,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当粗则粗,当细则细,一遍下来,基本解决问题。那种“一目十行、双目识页”的速读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太难。
语文能力的提高,关键是听、说、读、写、译。
听,听话的能力,包括辨音能力(把音节与表达意思联系起来),理解能力。(引用自科研处,教育系合编的《教育学科论文集 上》)
说,说话能力,包括运用语言表达意思的能力。表达能力要求语脉清晰、条理分明地表达思想;运用语言的能力则要求语调优美、语音纯净、语速节奏、快慢适当,音调强弱、大小适度。要有朗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自由发挥演讲的能力;较简单的辩解的能力;有礼貌地交际、应对他人的能力。
读,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即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了解它们代表的意义的能力;理解能力,即了解词本质的、全部的含义的能力;鉴赏能力,即对阅读对象(内容、形式、风格)的作出判断的能力。
写,写作能力,包括立意能力,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归纳,提炼精华,确定中心思想;布局谋篇的能力,就是能够自己组织材料,选取适当的表达方式的能力;书写能力,就是运用正确、熟练地记叙、说明、议论手法写成文章的能力。
译,翻译能力,包括将汉语文言文翻译成为白话文,汉语翻译成为英语或其他国家、地区的语言,将英语或其他国家、地区的语言翻译成汉语的能力。
听、说、读、写、译,也是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方法。
(2)汉语语法的趣味演变
如全面考虑词汇、语音,则会造成一些错误,不能全面照顾到语法的特征。对汉语语法史的分期,更应注重语法特征为分期的标准。
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固的部分,语法的发展最能反映语言发展的本质特点。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用词序和虚词来表现语法范畴、造句规则和句型变化。这个基本特点早在商代就开始奠定了。商代汉语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和书面材料,研究汉语语法史一般从商代开始,从商代到现在,汉语语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成分。
汉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语法变化和发展,可分为4个时期:
①上古(殷商一先秦两汉)
②中古(魏晋南北朝一唐五代)
③近代(宋到民初)
④现代(民初到现在)
每个时期都会有过渡期,如东汉是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期,五代是中古到近代的过渡期,晚清是近代和现代的过渡期。
各个时期语法变化与发展特点如下:
上古汉语的语法
大量出土的甲骨卜辞反映了商代语法的基本面貌,为商代语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甲骨卜辞在词法和句法上都不太复杂。
甲骨卜辞中的词,按其意义和语法功能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类。各个词类发展不平衡,有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仅具雏形而已。
构成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语、谓语和宾语。此外还有补语、定语和状语。甲骨卜辞里这些句子成分都已具备,但不十分发达。
卜辞里的句子大部分是简单句,主语、谓语部分都较简单:小部分是复杂句,主语、谓语部分比较复杂。
总起来看,商代甲骨卜辞所反映的语法显然还处在汉语发展的早期阶段。
中古汉语的语法
中古汉语的系词“是”和“是”字句的发展。判断词“是”在口语中已经成熟,在判断句中“是”字式得到普遍运用,并且开始取代了上古典型的主谓相续式判断句。
那时还在动宾关系方面打开一个新局面,靠着介词“把”等将宾语、特别是长宾语提到动词前。
这时期“被”字式被动句发展成熟,并且结构也变得复杂起来,产生了“被”字式与补语式结合、“被”字式省略施事者等句式。汉语被动句到中古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为…之…”式以外,上古非“被”字的被动句,这一阶段仍然可以看到,而且有的应用很频繁。
上古“得”是动词,表示获得,又是助动词,表示客观容许。六朝以后,“得”虚化成为结构助词,既可以表示结果,又可以表示可能。到了唐代尤其是到了宋代,“得”字结构形式上也多样化了。谓语可以是复音词,宾语可以是词组,定宾语之外又有补语,位置可前可后。
中古的述补式继承了上古用法,但在趋向补语、结果补语与数量补语方面也有一些新发展。此时还出现了一些不用疑问词语的疑问句,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疑问代词“那”等。
近古汉语的语法
在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量词,产生了一些新的动量词,量词呈现出复音化趋势,量词重叠日益增多。
如实体助词“来”的广泛应用和“来着”的产生。
实体助词“来”产生于中古,表示一种不久的经历。但元明是“来”的鼎盛时期,白话作品中广泛应用。还可以限别的实体助词合起来,表示一种比较复杂的时体意义。
“起来”一词进一步虚化,趋向动词“起来”产生于唐末宋初,元明广泛应用。
“下去”表示动作的继续。趋向动词“下去”产生于宋代,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由高处到低处或由上层到下层。近代很常见。
在数词方面,用“约”、“来”、“余”、“左右”等表示约数,古已有之,近代继续广泛应用,在基数后加“把”、“多”、“来去”、“来往”、“上下”、“外、开外”,在基数前加“上”的约数表示法是近代产生的。
唐代以前,汉语名词和代词没有数的区别,单数和复数一般只能从上下文体会出来。唐代代词和名词开始出现表示复数的词尾。
近代汉语产生了不少新副词,中古或中古以前产生的副词一部分消失了,大部分保留着,成为近代副词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使得近代汉语里的副词非常丰富。整个近代汉语里的副词有600个以上。新产生的副词里,少数是单音词,多数是复音词。复音词大致有3种情况:
一是两个同义的单音副词连用并且凝固成复音副词,意义和单音词基本相同;
二是以一个单音副词为主,用另一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加以限制,构成意义相近的新的复音副词;
三是单音副词加上词尾变成附加式的复音副词。
元代开始出现形容词谓语或某些动词带“得(的)”的程度补语,明清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充当这类补语的有“很、紧、甚,厉害”。
出现无动词相呼应的处置式。在对话中,带有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说话者没有把话说完就停止了,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句式。近代汉语被动句出现了多个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补语和宾语的位置趋向统一,结果补语形式多样化,产生新的程度补语。
(3)受英语影响的现代汉语语法
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产生了不少新的语法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英语的影响。
(一)代词的变化
五四运动以后,受英语人称代词he、she、it的影响,汉语书面语言里第三人称代词也有了性的区别。阳性用“他”,阴性用“她”,中性用“它”或“地”。此外英语第三人称代词无论阳性、阴性、中性都用they,汉语却按单数推论,分别写为“他们”,“她们”、“它们”。
(二)动词时态的发展
汉语动词的时态范畴开始产生于中古,到近代已基本形成。“五四”以后受英语的影响,人们有意识地去应用它,发展它,就使这一语法范畴显得更加明确。最突出地表现在动态助词“着”的应用上。
(三)助词“的”、“地”、“底”的分工和统一
中古就有助词“的”、“地”、“底”,到了近代,统一写作“的”。五四以后,受英语的影响,“的”、“地”、“底”在书面语言里重新进行了分工。“的”用于描写性的定语,“底”用于领属性的定语,“地”用于状语。
(四)新的词序
一些在明清白话文中不用或者很少用的词序,“五四”以后普遍应用起来。单句中的新词序,明显地表现在定语和状语的位置上。定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还有后置定语的情况出现。为修辞需要,形容词担任定语,副词担任状语,有时也可以位于中心语后面,通常用逗号隔开。
(五)出现了新兴的介词结构的用法
连词“和”与“如果”用法扩大;状语范围扩大;新兴共用法;新兴把字句;文言语法成分的新应用。
(六)句子复杂化
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空前地复杂化了。有的是单句,但各个句子成分往往有不同的修饰语,或者由复句构成出现了不少复杂的主语、谓语、定语和状语。有的是复句,几个本身已经相当复杂的分句在一起构成多重复句。整个句子也就更复杂了。
(4)汉语语法的特点
中国语法到底有什么特点?
我们平时说话,肚子饿了说“我要吃饭”,但是不能说“我饭吃要”,“饭吃要我”,“吃要饭我”等等,要是那么说,别人就听不懂;
天下雨了,该把外面晾的衣服收进来,我们嚷嚷,“下雨了!”但是不能说“下雨过!”“了雨下!”“下雨着!”等等,那么说,别人也不懂,或者听了别扭极了,也不敢肯定你要说什么。
字还是那么几个字,次序颠倒了就不行,可见这里面有一种大家都懂可是大多数人都说不明白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客观存在的语言成分的组织规律,也就是语法。
什么是“语言成分的组织规律”?因为语法包括小于词的语素的组织规律,也包括大于词的短语和句子的组织规律,并且也不限于用词来造句,也包括用词来组成短语,用短语来组成句子,用单句组成复句,甚而至于用句子组成句群。
“语言成分”可大可小,可以包括小到语素,大到句群,无所不包,这样就更全面一些。那么说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律是不是错了呢?那也不必说是错了,因为这是一种传统的提法,其实也包括用语素造词,用词造短语等等的内容,不过严格说来,措词不那么精确就是了。
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又是确凿存在的。
会说汉语的人都在冥冥中熟练地掌握了汉语的语法规律,能运用自如,所以除非是说溜了嘴,说出来的话绝大多数都合乎语法。
但是,要我们说出来这里面究竞有哪些具体的规律,那绝大多数人都说不出来,而且连语法学家也说不太明白,还需要研究研究,斟酌斟酌。
人类的文明史至今不到一万年,我们还有很多没有认识的事物和现象。很多客观规律我们能运用,可是还不认识,或者还不完全认识,特别是对于社会规律和人类自身的很多规律,我们还了解不多,知其然不一定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们虽然会运用语法规律,但是不一定就认识语法规律,更不一定能说得出来,说得明。我们知道该怎么说,知道说得合乎不合乎汉语的习惯,这就说明语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平对说的客观的语法规律往往指的是某个时代,某种语言的通语或标准语的一般的语法规律,而没有考虑地区方言,社会方言,直到个人方言和语体的种种差别,或者说我们只考虑共同的核心内容,而不考虑个别的差异。
例如说到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实际上指的只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的一般的语法规律,而不包括各地方言,各种不同的社会方言和某些个人方言的特殊规律。
各种语言的语法,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汉语语法的特点,英语语法的特点等,这是语法的个性。但多种语言的语法,又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这是语法的共性。
词义是具有概括性的,如代表名称、动作、性质的词“书籍、朗读、优秀”等;词法是具有概括性的,如结构关系、变格、变位等;句法也是具有概括性的,如各种陈述、支配、限制、修饰关系的规则等。而语法,则是无数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概括出来的结构规则。这种结构规则是有限而概括的。
同其他社会现象比较起来,语言的变化是十分缓慢的;而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语法的变化则又比语音、词汇慢得多。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往往在数千年内保存着,后人才能看懂古代的文献资料。各种语言的语法,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历时性的变化,也会受到别种语言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微小的变化。
各民族在将同一思维形式转化为语言现实的时候,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体现出语法的民族性。例如:印欧语中的词,有着丰富的形态(词形)变化,组词成句的时候,往往靠形态的制约。而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因此在组词成句的时候,则要靠语序和虚词的制约。
递归是数理逻辑的方法论,语法学界借它说明语法的如下特点:语法结构可以“一个接一个”地递增扩展,也可以“一个接一个”地递减简缩。
例如“孩子吃苹果”这个简单的结构,“孩子”可以不断地递增扩展为“天真活泼的孩子”、“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吃”可以不断地递增扩展为“高高兴兴地吃”、“大口大口地、高高兴兴地吃”;“苹果”可以不断地递增扩展为“又红又大的苹果”、“又红又大的富士苹果”。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很复杂的结构。
反过来,“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大口大口地、高高兴兴地吃又红又大的富士苹果”这个复杂的结构则可以递减简缩为“孩子吃苹果”。
这一特点,使人们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更好地进行交际。
语法成分是语法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语法成分的内容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的表达者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包括词的形式和句的形式。词的范围内的语法形式,叫形态;句的范围内的语法形式较为复杂。
例如在英语中,books(书)、maps(地图)、pens(钢笔)都有共同的词尾-s,我们就说:词尾-s是英语的一种语法成分。这一语法成分的意义(语法意义)是复数;这一语法成分的形式(语法形式)是-s的书写形式和语音。
又例如在汉语中,“我看你”和“你看我”的语法意义不同(“我”、“你”都可能是施动、受动),就是用“词序”这一语法形式来表达的。
把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而形成的类别,叫语法手段,也叫语法方式。常见的语法手段如:前加成分(词头或前缀)、后加成分(后缀)、中加成分(词嵌或中缀)以及变调、重叠、词序、虚词,等等。
如英语用形态-s表示名词复数,俄语用形态-ый表示形容词、阳性、单数、主格,汉语用词序、词缀、轻声、重叠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都是这些语言的重要的语法手段。
将较小的语法单位按照一定的方式(包括顺序和结构)组合成较大的语法单位的规律、原则,叫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是从具体的现象中归纳出来的。比如语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词,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等。一种语言必须按照自身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才能发挥交际作用;如果违背语法规则胡乱组合,所谓“句子”就不能成立,也就不能发挥交际作用了。
词在语言结构中的活动能力(包括词与词的组合能力、词在句中充当语法成分的能力),就叫语法功能。例如可以说“不吃”,因为否定副词“不”有组合在动词“吃”前的能力;但不能说“不饭”,因为“不”没有组合在名词“饭”前的能力。又例如“很”,具有在句中充当状语(“很厉害”)、补语(“厉害得很”)的能力,而没有充当其他成分的能力。
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而形成的类别,叫语法范畴。或简言之,语法意义的归类,叫语法范畴。例如,阳性、阴性、中性进一步综合,概括为“性”的语法范畴;完成体、未完成体进一步综合,概括为“体”的语法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汉语没有印欧语特有的形态及其变化,所以说汉语的人对语法范畴比较陌生。
海口城市剪影-走读海南
海口起源于汉代,开埠于宋末元初。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南宋设海口浦。明洪武27年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称“海口所”。因为它北临琼州海峡,位于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出海口西侧,地当入海口,故取名为海口。
第四十章 箍牙是什么? 《读懂牙齿的秘密》治牙亲历记
箍牙是什么?
箍牙(Cool牙),即是牙齿矫正(Orthodonitic Treatment),是利用各种矫正器具对牙齿排列、咬合和外观进行调整和修正的一种牙科治疗方法。
牙齿矫正方法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金属牙箍的“钢牙”到现在流行的隐形牙套,每种矫正器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箍牙的原理
箍牙原理是使用矫正器(牙套)把牙齿牵引到理想位置,矫正器的外力作为引导慢慢改变牙齿及骨头生长方向及位置,普遍在牵引压力下牙齿每个月能移动0.5-1mm,通个定期调整矫正器达到牙缝变细及调整牙齿位置的效果。
什么人需要箍牙?不少人误会箍牙是为了好看,为了美观才需要牙齿矫正,但其实箍牙是有实际的医疗需求的。
有以下五种常见情况之一,就建议找牙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箍牙:
牙齿问题,上下排牙齿错位
上下排牙齿错位,即牙齿合上时,上门牙与下门牙之间距离超过正常位置,上门牙与下门牙距离太远称为开咬;而合上牙齿后,上门牙覆盖过多下门牙即为深咬。这种情况会影响进食及咀嚼肌的负担,长久会令口腔肌肉酸痛甚至引致头痛。
正常的咬合位置是正面看下门牙应该被上门牙覆盖约2mm,而侧面看上下排门牙中间应该有2-4mm的距离,具体需要由牙科医生判断。
哨牙、倒及牙
哨牙(爆牙)、倒及牙(鞋揪面)在亚洲好常见,有10-15%人会出现哨牙或倒及牙问题,导致这问题是因为牙齿生长角度或上颚骨或下颚骨位置过度靠前等因素,后天不良习惯例如咬笔都会影响,哨牙、倒及牙这问题会影响咬字而且对外观影响较大。
不确定自己是否哨牙或倒及牙可以先简单合嘴再观察侧面上下颚骨有没有过度突出问题。
牙缝太拥挤或疏落(牙齿排列不整齐)
牙缝太密或太疏都不是好事,牙齿有部分牙缝太密或太疏视觉上会有排列不整齐问题,同时食物会卡牙缝及形成清洁死角,容易引起容易蛀牙、牙周病、口臭等问题,严重的话甚至需要杜牙根。
虎牙
虎牙是犬齿突出问题,视觉上好像犬齿好像长在牙龈上。常见是因为生长时颚骨发育不足或乳齿照顾不当令犬齿在不对的地方生长。虽然有人认为虎牙是可爱的个人特色,但虎牙会引起嘴突及用口呼吸的问题,如果已影响口腔健康及外观建议还是需要矫正的。
脸部外观问题,脸部不对称
有人会形容箍牙后好似整容一样,因为是脸部轮廓有一部分问题是受牙齿影响的,而通过箍牙可以改善左右脸大小不一、下巴歪等面部不对称情况。但效果因人而异,如果是整体骨骼、肌肉走向或软组织问题引起的不对称问题是不能用箍牙改善的。
脸部是否对称可面对镜子或拍下正面照观察,两眼瞳孔联机作为水平线,而垂直线是眉毛中央点与瞳孔,如偏差严重建议找信任的牙医咨询。
什么年龄箍牙最好?箍牙什么时候箍最好,现在再考虑会不会太晚是不少人的疑问。牙医说:牙齿排列状态不单影响口腔健康,还会对脸型产生重大影响,把握箍牙三大黄金时期及早矫正牙齿。
箍牙黄金时期:4-6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乳齿期,有牙缝是正常现象,出现牙缝过窄、颌骨异常、倒及牙严重情况,会建议使用空间维持器或上颚牙弓扩张器等功能性矫正器,确保牙齿有足够的空间正常生长同时适当矫正牙齿及骨骼,帮助后续牙齿往更好的方向生长。
箍牙黄金时期:6-9岁
6到9岁正值换牙期,乳齿与恒齿正在更换及快速生长,这时候会出现恒齿在乳齿的背面长出来情况,这时候只需要观察乳齿掉落后恒齿的生长方向,不需要过度担心乳齿阻碍恒齿生长。由于这时候是牙齿快速生长的阶段,如果在这时候箍牙可以引导牙齿及颌骨往正确的方向生长。
箍牙黄金时期:10-18岁
10至18岁是牙齿矫正的最佳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孩子的牙齿和颌骨还在生长,牙齿移动的速度也较快,矫正治疗的效果会更佳,不仅可以改善牙齿排列不齐的问题,还能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口腔健康问题。
成年后再箍牙可以吗?
牙医讲了成年后箍牙的优缺点:
成年后箍牙的缺点:
矫正时间更长。
成年人的发育大多已完成,18岁之前牙齿还在生长会自己移动,加上矫齿器的外力下矫正效果较好,时间亦会较短。而成年人在缺少牙齿自动生长的动力下,只能用矫齿器外力牵引牙齿所以移动速度会较慢。
矫正难度上升。
普遍成年人没有定期检查牙齿的习惯,不少口腔疾病可能会被忽视,在箍牙前可能需要先治疗其他牙齿问题,口腔复杂性上升,亦有可能需要先拔牙或用上骨钉等额外的方式协助矫正。
成年后箍牙的优点:
治疗态度积极。
成年人大多是自己意识到需要箍牙,所以会更积极保养及正面的矫正态度,不需要依赖家长监督,能够更好地遵循及理解牙医的建议进行日常口腔护理。
矫正技术进步。
牙齿矫正技术进步可以提供更多矫正选择,例如牙箍从传统的金属矫正器发展到有陶瓷材质、透明等,可以根据患者要求进行选择。
整个矫正疗程要多久才有效果?
箍牙疗程的长短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矫正方式、个人牙齿情况和矫齿的复杂程度。一般而言,整个疗程大约需要12个月至36个月不等。
总结
箍牙不单可以改善口腔问题,亦能通过改变外观增加自信,箍牙不怕迟最怕不愿意做,选择合适的矫正方式和专业的牙科诊所,及时介入治疗及进行矫正,就能让自己拥有健康的口腔及整齐的牙齿。
第三十九章 植牙拆线《读懂牙齿的秘密》治牙亲历记
2025年3月11日上午11:30,我诊所复诊。
上次拔牙后,今天接到通知去医院拔线?什么是拔线?
到了医院后才知道上次拔牙时伤口较大,故在拔牙伤口处作了缝线手术。
缝线很快就被拆除。医生给我看了拆下的两小段黑色缝线。不到5分钟时间就完成了拔线手术。
牙医告诉我:拆线是外科手术中的最后一步,是指把手术伤口的缝合线拆除掉,伤口才能长好。拆线不是小事,非同小可,尤其是整形外科,一定应予重视。而且,也并非只是医疗方面的事情,更需要医患配合。
如同切口技术一样,缝合技术也是可以决定牙周手术成败的关键技术。为了使牙周手术得到预期的效果,良好的牙周缝合技术必不可少。缝合的目的是防止软组织下方的骨组织暴露,消除死腔,止血,减少患者术后不适,使龈瓣复位保持于理想的位置,获得良好的组织愈合结果和牙龈美观形态。
拔智齿后为什么要缝线?
我的智齿拔除后要缝针,为什么要缝线呢?
一般来说,智齿拔除术后麻醉会逐渐失效,每个人对疼痛的承受程度不一样,可能有的人会觉得伤口很疼,但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伤口没什么感觉,都是正常的。伤口进行缝合有助于愈合。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缝合?
并不是所有智齿在拔除后都需要缝合的,是否需要缝针要看智齿的所在位置,换种说法就是要看手术的复杂程度。在拔牙后缝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止血或是有牙龈切开去骨的情况下,才需要缝合。
如果自己的智齿是埋在牙龈内的,拔牙的时候需要进行翻瓣手术,那么是一定要缝针的;但是如果已经基本完全萌出,只是方向不太好或者阻碍了临近的牙齿,那么一般就不需要缝针。显然,我的智齿是埋在牙龈内的。
如果拔牙后创伤不大,一般也是可以不缝针的,没有缝线的影响,创口的恢复也会更好一些的。所以,我这次拔智齿需要缝针并不需要太过担心,既然要缝线,那么按照医嘱复诊时拆线即可。
体验拔智齿后的缝线过程
一、缝针的种类
有倒三角针(反向缝合针)、三角、圆针等,其特点和用途各不相同。选择合适的缝针对于达到手术愈合目的十分重要。牙周外科最常用的是3/8圈的缝针。
二、理想的缝合线应具备的性能
(1)良好的可操作性;
(2)易于打结而不易滑脱;
(3)方便消毒和包装;
(4)合适的接近于组织的弹性;
(5)惰性材料;
(6)足够的抗张强度以利于组织愈合;
(7)良好的组织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按照缝线材料性能分为:可吸收缝线;不可吸收缝线。按照制作方式分为:单丝线:组织反应小,强度差;编结线:组织反应较大,强度较高。不同的缝线其特点和用途亦不相同。
三、常见的缝合法
包括骨膜缝合法、间断缝合法、8字缝合法、连续缝合法、垂直/水平褥式缝合法、单个牙的悬吊缝合、单侧间断悬吊缝合法、连续(独立)悬吊缝合法、锚式缝合法、交叉缝合法、锁边缝合法等。
(一)间断缝合:是最常用,最普通的缝合法。
间断缝合适用于牙龈软组织两侧张力相等,高度一致的手术区。
1.直线状:多用于伤口两侧距离较近处,或较长切口的边缘处。
①用持针器夹紧缝针,先穿入活动侧伤口的软组织,缝针在组织内横过伤口,再从距离相当,厚度一致的固定侧软组织内穿出。
②放松持针器、退下缝针,将带有缝针的缝线再持针器喙上绕两圈,再用持针器将缝线游离端夹紧,将缝线二端从相反方向拉出,并将喙上的缝线滑下,将缝线两端接紧,形成外科结的第一结。
③将带有缝针的缝线以相反方向在持针器喙上绕一圈,再用持针器将缝线游离端夹紧,再将缝线从相反方向拉出,结紧,形成外科结的第二结。
④如缝线系合成材料,为防止外科结滑脱,可结第三结。
⑤在伤口一侧的软组织伤进行打结。不可至于切口之上,以免刺激伤口,影响愈合。
⑥缝线末端留3-4毫米长度,过长有碍患者进食及舌颊运动,过短则易脱落致缝线松开。
2.交叉法:多用于伤口两侧组织距离较远处,如后牙牙间乳头处。
①用持针器夹紧缝针,先从一侧伤口穿入软组织,再将缝针拉到对侧牙面,从另一侧伤口再次穿入组织内。
②将缝针回到原来的一侧牙面,与缝线游离端打外斜结。
(二)悬吊缝合:是将粘膜片悬吊在牙齿上,加以固定的一种缝合方法。
悬吊缝合适用于牙龈组织两侧高度不同,张力不等的手术区。也适用于一侧进行手术,而另一侧未做手术,以致两侧张力不等的术区。可以固定1个到数个龈乳头,也可以根据手术需要,将粘膜片固定在任何高度上。
1.单乳头悬吊缝合法:利用邻近的牙齿固定单个龈乳头。
①先将缝针穿过拟缝合的龈乳头。
②再将缝针通过牙间隙并绕过牙齿的舌面颈部,再通过该牙近中侧牙间隙,使缝针回到唇颊(侧)。
③将缝线绕近中邻牙一圈后,从舌侧再次通过牙间隙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④缝线两端打结,并保留3-4毫米断端。
2.双乳头悬吊缝合法:利用一个牙齿悬吊固定开弓一侧相邻的两个龈乳头的缝合法。
①先将缝针穿过拟缝合的远中侧龈乳头。再将缝线两端同时穿过牙间隙。
②将缝线绕过该牙舌侧颈缘,同时穿过近中侧牙间隙,使缝线两端同时回到唇侧,缝针穿过近中侧龈乳头。
③拉紧缝线两端,打外科结。
3.连续悬吊缝合法:利用多个牙齿将牙弓一侧的多个龈乳头悬吊固定在适宜的位置上。
①连续悬吊缝合的第一针有三种不同缝法,第一种是在伤口远中端作一针间断缝合,打结后,仅剪短游离端的过长缝线;第二种是仅穿过伤口的游离侧软组织,并打一个松套结;第三种是仅穿过伤口的游离似软组织,但不打结,保留缝线游离端长度。
②将带有缝针的缝线绕过牙齿舌面及近中侧邻牙间隙,依次缝合龈乳头,逐个拉紧,并将龈乳头固定在需要的位置上。
③连续缝合的最后一针有两种打结法。第一种为单线打结法,即将绕过最后一牙的线套放松,并将双线拉紧作为缝线的另一端,与带有缝针的缝线端打结;第二种为绕回原位打结法,即将带有缝针的缝线绕回到原位上,与最初保留的缝线游离端打结。
(三)褥垫缝合法:是缝合张力较大,伤口较长的一种方法。
褥垫缝合有保护牙龈下骨移植物,减少缝线对切口边缘或龈缘刺激的作用,也能较好地关闭张力较大的长伤口。
1.水平褥垫缝合法
①缝针从距切口0.5厘米处穿入组织,在组织内循与切口平行的方向,经一段距离后再穿出组织。
②缝线横过切口到对侧,在相应的对称位置上,照上法再缝一针。
③缝线再次横过切口,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与缝线游离端打结。
④在伤口的边缘部位最好再进行一针间缝合。
2.交叉褥垫式缝合法
①按间断缝合法缝合一针,但不打结。
②将缝针端的缝线按对角线横过切口,再回到最初的进针侧,进行第二针间断缝合。
③将缝针端的缝线再次按对角线横过切口,回到最初的进针点,与缝线另一端打结。
④伤口边缘部分进行一针间断缝合。
3.垂直褥垫式缝合法
①在离龈缘数毫米处,按与龈缘垂直的方向缝合一针。
②将缝线两端同时穿过相应的牙间隙,病人绕过该牙舌侧颈缘,再穿回到近中侧邻牙间隙,使缝线两端同时回到唇侧 。
③按上法再缝合一针。
④缝线两端打结,可将龈边缘平整地固定在双股缝线之下。
植牙拆线后的注意事项
牙医告诉我:
拔牙后不拆线不可以。拔牙后拆线的最佳时间是5-7天左右,因为口腔黏膜有很强的愈合能力,10天内拆线也是可以的。但由于这根线是异物,食物残渣很容易长时间堆积在口腔内,容易导致拔牙窝进一步感染。因此,如果时间允许,建议在正常时间取出线头。10天内拆线时,患者应注意口腔卫生,可配合漱口水使用,有杀菌作用,可防止拔牙窝感染。
牙医告诉我植牙拆线后的一些注意事项:
植牙拆线后要重视术后的养护,如果认为治疗完成就放任伤口不管,除了伤口容易感染之外,还可能会引发植体松脱等问题。
植牙是相对复杂的牙科术式,过程可能会历经补骨、植入植体、假牙放置等手术。只要是有打开牙肉的手术,就可能会需要缝线来辅助固定伤口、加速伤口愈合。如果缝线不慎脱落,因应脱落的时机与伤口状态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置方式。
缝线因为材质的差异,有些需要拆掉、有些则可以被人体吸收。无论如何,在伤口愈合到一定程度前,都需要缝线加以保护。患者请勿吸吮患部、玩弄伤口并避免用力漱口、刷牙等容易影响伤口愈合进度的动作,搭配适当的热敷、加快伤口复原速度,让缝线尽快功成身退。
具有丰富经验的主治牙医能将伤口缝合的很好,缝线能有很好的固定效果,患者也不会有太多的异物感,植牙缝线脱落的机会很低。如果不幸出现缝线脱落的情况,患者也不需要过度紧张,植牙缝线掉了可能不会对伤口愈合产生太大的影响。
手术完成后的7~14天会进行植牙拆线治疗,对可吸收的材质来说,术后的一到两周缝线也会被吸收完毕。缝线脱落的时间与处置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缝线脱落在术后3天内发生,患部的组织还很脆弱,患者需要多加留意,并尽速回诊重新缝合伤口,避免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
患者如果在术后五天后才发现植牙缝线脱落的情况,可以先观察伤口的变化,如果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出血和疼痛,那患者多加注意伤口,等到下次回诊时再检查即可。
牙医还对我说了些植牙拆线后的饮食注意事项。
植牙拆线后,伤口已经愈合到一定程度,患者可以调整植牙拆线后饮食,开始食用一些纤维量低的蔬菜水果、容易咀嚼的肉类等软质食物,除了难咬的食物需要避免之外,患者也需要避开一些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拖慢伤口复原进度。
保养方面,患者可以使用软毛牙刷刷洗患部周围,同样需要避免一些刺激性的漱口水和清洗用具,伤口复原期间应避免激烈运动,导致伤口再度出血,并定期回诊接受检查,确认植牙疗程是否有跟上进度。
好在我这次的植牙缝线和拆线都很顺利,平安地闯过了这一关。
2025年7月25日星期五
第三十八章 关于牙挺的知识 《读懂牙齿的秘密》治牙亲历记
我在治牙的时候,看到牙医使用各种牙医器械,其中一种器械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牙挺,牙医对我介绍了牙挺的类别、基本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牙挺类别和作用
牙挺是主要用来挺松牙根的器械,牙挺由挺喙、杠、柄三部分组成。根据应用力学原理和实际需要,设计有:直挺、弯挺、根尖挺、巴氏挺及三角挺等类型。牙挺挺松牙根的原理主要是依据杠杆、轮轴和楔三种力量来设计的。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是直挺。
1、直挺:
可用于各类牙齿拔除术。牙挺主要起着断裂牙周膜、挺松牙根的作用。操作时,要把牙挺的喙插入牙根与槽骨之间的间隙内,以牙槽嵴为支点,通过旋转和向根尖部楔的力量,使牙周膜纤维断裂和牙根向上移动。
2、根挺:
挺喙较细长,左、右侧方向成对,挺杆成角弯曲,主要用于挺松残根或较长的断根。
3、根尖挺:
挺喙较根挺的喙更薄、小而锐利。有左、右呈对的、弯曲的挺杠及直的根尖挺三把,组合为一套。临床上主要用于根尖部断根拔除。
4、三角挺:
也是左、右呈对,挺喙为内凹状的三角形。喙部较坚厚,主要用于拔除下颌磨牙的断根、挺松下颌等3磨牙或去除牙槽纵隔等。
5、巴氏挺:
挺喙为内凹,而且成角弯曲的牙挺,左、右呈对,主要用于拔除上颌第3磨牙。
牙挺使用基本手法
挺法:
将挺刃插在所拔牙牙根的近中面与牙槽骨之间,使挺刃的凹面朝向根面马凸面支靠在颊侧近中牙槽嵴上作为支点。向远中面方向旋动牙挺时,使紧贴颈部根面的挺刃向所拔牙使力,使其受力后被挺向远中并向面方向移动。再逐渐加大牙挺旋动的幅度,并将挺刃逐渐向牙槽内插入,牙的松动度也随之增大。最后,该牙将向面与远中的合力方向松动脱位。
使用牙挺时,应严防以邻牙作支点,否则将造成邻牙损伤。
推法:
推法插挺的方法与挺法相同,不同的是在向远中方向旋动牙挺时,使紧贴牙颈部根面的挺刃支靠在颊侧近中牙槽嵴上作为支点,用靠近冠部的挺刃推动所拔牙,使该牙受力后被推向远中而松动,但不包含使牙脱出牙槽的向力。常用于拔除远中邻牙缺失或位于牙列末端、远中游离有较大空间的牙,否则易造成远中邻牙损伤。
楔法:
置挺时,应注意使挺刃长轴与牙的长轴方向相一致,插入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然后施力,边旋动,边楔入,使牙在牙槽窝内逐渐松动,直至楔出脱位。
撬法:
常用于残根或断根拔除术。将挺刃插人残根或断根根面较高一侧的牙根与牙植骨之间,以牙槽嵴或牙槽骨壁为支点撬动残根或断根使之松动。在挺拔法中,上述手法常需结合使用。
冲击法:
用小骨凿放置在舌(腭)侧错位牙或舌向阻生牙的唇(颊)侧牙颈部,使凿刃朝向牙的面,顺牙长轴的方向锤击凿尾,使牙受冲击力而松动脱出牙槽,是一种临床上较少使用的拔牙方法。使用冲击法时的注意点: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控制冲击力的大小,以防止戴断牙冠,或造成舌侧骨壁折裂,甚至导致将牙冲入邻近组织或颌间间隙。
牙挺使用注意事项
绝不能以邻牙做支点,除非邻牙需同时拔出;
除拔除阻生牙或颊侧需去骨者外,龈缘水平处的颊侧骨板一般不做支点;
龈缘水平处的舌侧骨板也不应做支点;
操作中应注意保护,必须以手指保护,以防牙挺滑脱伤及邻近组织;
用力必须有控制,不得使用暴力,挺刃的用力方向必须准确。
第三十七章 什么是牙桥? 《读懂牙齿的秘密》治牙亲历记
牙桥是由于牙齿缺失而导致的牙齿间隙的长期替代品。间隙两侧的牙齿准备支撑安装新牙齿的框架。然后使用特殊的粘合剂将其固定到位,并且不需要在晚上移除,这与可移动的假牙不同。
牙桥也比假牙更稳定、舒适和美观。牙桥可用于天然牙或种植牙。桥梁的平均寿命为 7-10 年,但有些可能长达 15 年或更长时间
我们需要什么牙桥?
通过更换缺失的牙齿,牙桥可以恢复您的咀嚼能力,让您能够更好地选择食物,并且对于营养和消化都很重要。牙桥它还可以消除难看的缝隙,并通过提供唇部支撑来恢复您的面部轮廓、轮廓和比例,从而有助于改善您的笑容,从而有助于增强自尊和自信。
牙桥还可以防止牙齿移位,否则会导致牙齿位置和排列的变化。
牙桥的类型
01. 传统桥梁
顾名思义,牙桥用于填补因缺失牙齿而造成的间隙。如果跨度不太宽,并且每侧都有 1 或 2 个坚固的牙齿,则可以通过去除其外层并用金属制成的框架替换它来准备牙齿。然后通常会覆盖一层瓷器以获得更好的美观性。有时,如果间隙很小,我们可能只需要在一侧准备牙齿,这种情况下的牙桥称为悬臂桥。然而,这些桥梁的稳定性不如传统桥梁。
02.全瓷和氧化锆牙桥
全瓷和氧化锆牙桥在基本设计和功能方面与传统牙桥相似,并且由于美观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金属基牙桥的流行。它们都是坚固的生物材料,看起来很自然,感觉就像你自己的牙齿一样。在两者之间,瓷器具有更好的美观性,而氧化锆因其强度而受到青睐。此外,现在可以使用 3D 计算机技术制造它们,从而实现更好的贴合性,并大大缩短实验室处理和等待时间。
03. 粘合桥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无法选择传统的桥梁。粘合剂或“马里兰”牙桥是解决缺失牙齿的良好中短期解决方案。它利用间隙旁边的两个牙齿进行支撑,但不是完全准备牙齿,而是仅将后表面粗糙化或非常轻微地修剪以适应“翅膀”或小延伸。虽然与需要修剪相邻牙齿的传统牙桥相比,它是一种更保守的选择,但它有时可能会移位,并且不是缺失牙齿的良好长期替代品。
04. 种植牙桥
如果仅缺失一颗牙齿,则可以使用种植体作为独立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制作牙桥,从而避免修剪与缺失牙齿相邻的两颗牙齿。此外,当许多牙齿缺失时,可以使用种植体来跨越间隙并支撑牙桥,而不是用种植体单独替换每颗缺失的牙齿。这降低了成本,并且在骨头不足的情况下也是一种选择。简而言之,种植牙桥与传统牙桥类似,只是它依靠钛“牙根”而不是天然牙齿。单独种植 5 至 8 个种植体
2025年7月24日星期四
2025年7月23日星期三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