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民主
382
已退休的心理学教授沈志睿对他的得意门生南阳生和婉茹,还有昔日的学子林北雪、秦西岭、申海东在闲聊中说:我最近闲来无事,重新阅读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这本书的中文书名“乌合之众”是贬义的,它的英文版译名是“The Crowd”,意思就是群体,其实是个中性词。勒庞在书里讲述了群体因为什么而形成,到底有哪一些因素导致个体加入群体,并且变得疯狂、冲动和非理性,最终以排山倒海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乌合之众》被誉为群众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一共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风靡几十个国家。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本书中的很多论断,对于今天的我们理解当下的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都极富参考价值。建议大家有空时可以阅读一下。
乌合之众具体是指什么?作为沈志睿的得意门生南阳生和婉茹,早就阅读过《乌合之众》了。他们都知道: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是指一群心理上有着共通点的人。勒庞认为,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聚集的一批人,比如景区的游客,商场的消费者,湖边散步的人群,这些都不算乌合之众。但如果突然发生了爆炸、火灾,这群人因为恐惧开始疯狂逃窜,这就构成了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那就算得是是乌合之众。
南阳生明白:事例必须摆在作为一个整体的大众眼前,其来源必须秘不示人。上千次小罪或小事件,丝毫也不会震动大众的想象力,而一个大罪或大事件却会给他们留下深入的印象。即便其后果酿成的危害与一百次小罪相比,不知小多少,但群体因为夸大了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
沈志睿教授为什么会突然对当年的那些学子谈起《乌合之众》这本书呢?
群体心理学博士南阳生开始琢磨沈志睿教授的心理变化。他凭自己的猜测向教授问道:“沈教授,你听说中国留学生伦敦东区涂鸦的那件事吗?”
沈志睿教授笑了,他明白南阳生猜到了自己的心思。
沈志睿教授说:我看到有关这件事的境外报道。
周日(8月6日),几名中国留学生在小红书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表示,他们在伦敦的一面墙上用红色颜料写下了在中国司空见惯的24字政府宣传标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现场拍摄的画面中,红砖巷的一部分,是一段长约百米的道路,两侧都被刷成了白色,其中一侧的墙壁上喷上了这12个红色汉字词语。
几名中国留学生还网称:“我们在伦敦刷了一面墙。”一位名为“不跑糯辣”的博主在小红书上写道,“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欢迎大家打卡!”
该活动的策划、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中国留学生“一鹊”(网名)对BBC表示,他在事后收到了很多指责,但该事件的发酵和他“想表达的并无任何关系”。
根据参与者晒出的影片,约有9名年轻人在晚上来到这里参加了喷涂。他们将事先准备的有打印字体的镂空纸板贴在墙上,随后喷上红漆。
红砖巷位于东伦敦,是许多孟加拉国移民的大本营,也是伦敦的潮流集散地之一。该地区以街头涂鸦、艺术精品店、古董和集市而闻名。这条街属于陶尔哈姆莱茨区(又称塔村区;London Borough of Tower Hamlets)。
根据该区规定,未经事先明确许可,市政当局不同意在其财产(包括人行道)上进行任何绘画、书写或其他标记。擅自涂鸦者可能会因轻度违法,而被处以80镑的定额罚款。
不过,根据该区区议会2019年批准的一项区分“涂鸦”和“街头艺术”的新政策,执法人员在去除难看的涂鸦的同时,也将“采取平衡观点”以保护优秀的壁画创作。
通过Google街景可以发现,事发道路两侧自2017年以来便成为涂鸦和绘画的场地。据报道,每隔几周,这里的绘画就会被更新一遍。
陶尔哈姆莱茨区议会虽然尚未回应BBC的置评请求。但一张罚单照片显示,那几名中国留学生似乎还是因“涂鸦和胡乱张贴海报”,被执法人员开出了800英镑罚单。
该活动的策划者“一鹊”在Instagram上将他们的涂鸦命名为“反者道之动”,目的是“用社会主义的构建方式来反殖民西方的虚假自由”。
他直言不讳地地解释说:“借自由民主之名彰显着西方的文化中心,这是伦敦的自由”,“这样的自由便是西方对东方主义的建构,其内里隐藏着极大的文化阶段的权利不平等和剥削”。
“对我来说这件作品并没有太多政治意味,只是作为外衣,而在讨论不同环境本身。”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中国留学生伦敦东区涂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事件迅速在中文社交媒体引发讨论和争议,迅速成为热门讨论话题,也引发了两极化的激辩。
支持者认为,街头艺术本身就是别具一格的,这些年轻人的行为是“创作自由”。还有人称,在西方传播自身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允许中国价值观的输出。
但反对者表示,这是“威权主义价值观的入侵”,“这是对中国的高级黑”。还有人问:“你们敢去北京的街头这样涂鸦吗?”
有网民称赞“一秒回中国”、“文化输出”,但亦有不少网民批评“强化中国负面印象”、“文化入侵”。
一些图片被反对者重新图上标语。有人在这些涂鸦上面又加上了自己的观点。在该事件引发争议后,有一些反对者前往该涂鸦墙,在这些学生所喷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喷写其他内容以示抗议。例如,有人在“自由”下写道“No freedom in China”(中国没有自由),还有人贴上了反对习近平的标语。
很多批评者尤其强调,他们覆盖了一些精美的创作,其中似乎包括一幅致敬逝者的绘画。
“他们本可以只用一面已经喷绘的墙,但却如此贪婪地盖过这么多优秀作品。这是问题所在。”在伦敦的艺术家苏西·卢雅德(Susi Luard)批评道。
此前,“一鹊”在帖子中表示,很遗憾遮住了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但是“可能这就是自由的代价”。他对BBC说,他认为这24个字是全球共同的目标,而非只是中国,他想通过“对环境本身做一个辩证的引发”。
“对我来说现在这件事完全被上升到了反应(映)个人或群体的价值上了,和我想表达(的)并无任何关系。”他说道。
他还表示,自己已因为该事件成为网络暴力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在借题发挥和施展恶意,这并非我的本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早由中国当局在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推动下,这24个字被作为宣传口号,遍布中国各地的大街小巷,包括政府机关、街道、学校、商场和公园等,一些巴士和地铁等交通工具上也有展示。
2014年底,正在申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中国中部城市武汉要求1000万市民都要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组织抽查背诵情况。
光从字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语适合任何国家。但需要明白的是,这24个字是中共指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共产党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口号。尽管英国主张“民主和自由”,但这个的政府和人民会同意在自己的国家宣传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沈志睿教授笑着对南阳生等学子说:不久前,我的一个朋友发给我一条微信:
政法大学一位学生和老师散步时问:“何为伟、光、正的正能量,何为寻衅滋事的负能量?
”
老师指着路旁写着“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牌子说:“这块牌子,竖在这里就是伟、光、正;但如果你举起牌子在街上走,就是寻衅滋事!”
学子们笑了。
司法不独立,言论不自由,社会不公义,人民不和谐,人权没保障……不管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懂得这道理和这现象。
沈志睿教授补充道:
胡锦涛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时政治环境还算相对宽松,我在课堂上就跟学生说过:“你看厕所里都写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只能说明社会没有文明到这种程度,才会到处张贴。因此中国现在的状态就是所有的核心价值观前加上了一个‘不’字。不富强、不民主、不文明、不和谐;不自由、不平等、不公正、不法治;不爱国、不敬业、不诚信、不友善。哈,年轻人,要不忘初心:革命尚未成功,同学们仍需努力!”
沈志睿教授对学子们说:勒庞曾以说过,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危险状况,都是因为这种教育制度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心理学基础。
每一个党派都有着自己的原则,但是仅仅因为个人是群体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他们便总是倾向于夸大自己原则的价值,一定要把它贯彻到底不可。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议会更严重地代表着各种极端意见在民众的心目中,总是认为自己的身边生活着一群傻瓜,这就使得他倾向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寻找志同道合者,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意见。
于是,每个人都开始毫无节制地信赖公众的判断力,似乎人数越多,里面就会囊括更多的聪明人,似乎真理总是与人数上的优势携手同行。从历史看,没有多少权威引领者能做到领先民意或超越时代。多数情况下,群体最后的选择只是为了顺应民意,但在此种情况下,很少有人去考虑这个选择的后果,疯狂的行为和错误的决定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
沈志睿教授对学子们又说道:我为什么推荐大家阅读《乌合之众》这本书?因为勒庞对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很透彻。那些小粉红,也是乌合之众中的一个愚昧小群体。
群體心理探索小說(瀋陽 著)
回复删除今天像烏鴉暫時湊合起來,明天又像野獸一樣四散而去。社會上的流氓集團、烏合之眾的交往就是如此,今天臭味相投便雜湊在一起,明天利益相悖,便作鳥獸散。這是一本探索群體心理的另類小說。但愿這個世界能有更多的人從噩夢中醒悟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