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7月16日星期三

苏公祠与海南人文

走读中国059

2012-1-23初一
走读海南,不仅是融入那里的阳光、大海、沙滩和自然风光,对我而言,还必须读懂海南文化。说及海南文化,我才渐渐明白,原来海南文化的传承广大与苏东坡有不解之缘。
北宋文坛泰斗苏东坡因为在政治上的先执,被一路狂贬到当时称为不毛之地的儋州,令人没想到的是苏东坡的到来掀起了汉族文化向海南传播的一个高潮。
苏公祠与五公祠相毗邻,原为金粟庵,明万历时在此建立祠堂,称苏公祠。是纪念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同时,也崇祀他的弟弟苏辙,故亦称二苏祠。祠内陈列苏东坡诗词碑刻等30多块。祠前有一对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因不坡谪居海南地区,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苏轼起。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继往开来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物,苏东坡的文化精神已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这样一位文化人在晚年来到海南岛,东坡不幸海南幸。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东坡先生被贬谪至海南,儋州东坡书院是苏东坡曾经讲学的地方。苏东坡被贬时已经是60岁的高龄,从雷州渡海以前,他都不知道是否有望生还。东坡在渡海前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看来东坡这一去,与弟弟苏子由这一别,显然已抱定生离死别、生还无望的心情。所幸渡海一路平安无事,东坡顺利到达海南儋州。
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在他死后宋朝的几任皇帝却让他的身后之名到达了巅峰,宋孝宗甚至还发出了生不同时的感慨。孝宗乾道六年封苏东坡为太师之位的圣旨,一句“王佐之才大可用,恨不同时”足以道出对他的追忆。
儋州之于东坡,东坡之于儋州,互相成就了彼此,也成就了文化与历史。东坡说过,“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由此可见,儋州在东坡的心目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流放海岛的苏东坡并没有消磨自己的人生智慧,反而为其增添了厚重感。苏东坡在海南住的破旧小屋,秋雨一来,房顶就漏,所以夜里苏东坡得把床东移西移……一次苏东坡看见好多白蚁死在他的床上。他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他继续自己的人生态度。他与山野村夫交谈,与友人下棋唱和,探讨岛内居民的长寿之道与民间风俗,一有机会还是会继续月下漫步的老习惯,空闲无事就到乡间采药。
苏东坡在海南笔耕不辍,在儿子的帮助下整理杂记文稿,汇集成了《东坡志林》。他还完成了为《尚书》作注。东坡在海南诗作初记一百三十多首,这其中包括他的和陶诗十五首。由此,他终于为自己的和陶诗一百四十二首画上句点。东坡一直将陶渊明视为精神知己,他在颍州时就开始了这项工作,离开惠州时,已经写完了一百零九首,最后的十五首实在海南完成的。由此可见,岭外的蛮荒气质并未令苏东坡的才气性灵打折扣,相反,这一番不平凡的打磨是对诗作最好的锤炼,最后幻化为文字的绚烂。
苏东坡来到海南,几乎是用一己之力对抗着蛮荒与蒙昧。但是由于苏东坡这个人“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所以在贬谪的三年期间,他讲学礼,兴教化,将一个文化的不毛之地转换成了才俊辈出之乡。最直观的效果是,在他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在科举考试中屡有斩获。
位于儋州大城中和镇的东坡书院,院里有当年苏东坡与黎民讲学的载酒堂,这是一些来来人们向往的地方,苏东坡被贬的三年,在儋州所居的“载酒堂”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慌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苏东坡离开海南后,为了纪念这位传播中原文化的先驱,海南人民在载酒堂的原址修建了东坡书院。
如果说东坡每天就在书院里讲讲经文,以文会友的话,那也太低估他对生活的洞察欲望与能力了。他观察并记录种种原始风俗,甚至包括那些生活在丛林中的原住民。不管是对于受尽文化熏陶的苏东坡,还是对于与中土隔绝的海南岛,双方对于彼此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比如,当地人十分迷信,治病的方法不是看医生而是去庙中祷告,杀牛以1祭神。结果每年都有大批从内地运来的牛惨死刀下。苏东坡看到后便将其记录成文字,并设法改变这一风俗。
在海南岛,还有一处纪念苏东坡的胜进,那就是海口五公祠。位于五公祠东侧的“苏公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其实整个五公祠(清朝设立)都是以“苏公祠”为依托而逐渐建立起来的,清代苏公祠曾多次重修。“文革”期间被毁,现在的苏公祠是近年在原址重新修缮的。苏公祠原为金粟庵,是纪念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同时,也崇祀他的弟弟苏辙,故亦称“二苏祠”。
我漫步海口五公祠,留下了对海南谪居文化的记忆。
当我还未进苏公祠时,就已感受到一种比较强烈的人文气息。苏公祠的主体建筑主要包括苏东坡纪念馆,内有塑像和画像。东坡书院、东坡泉、东坡亭等等。进入苏东坡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与真人等高的苏东坡塑像。这里还流传着很多有关苏东坡在海南期间宦海春暮、贬度琼崖、指錾浮粟泉、教耕促种的传说故事。
祠中有苏轼留下的双泉、泂酌亭的遗迹。这是一座园林式庭院,祠堂、绿树、鲜花错落有致,溪涧曲径,泉水叮咚。苏公祠的左侧是面积近10亩的琼园,园内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等东坡遗迹。浮粟果旁一堵粉墙嵌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浮粟泉”三个大字,碑前清凉的泉水注满了上下两口方井。
宋绍圣四年(1097年),已经62岁的苏东坡奉旨离开谪居3年的广东惠州。 据载,东坡贬琼之初,曾在琼州郡治(今琼山府城)寄宿十来天,相传他曾指凿二泉。到达琼州后,他发现当地居民多饮用浑浊的河水。一次,他在郡城北发现地底有泉水,于是指导乡民“依地开凿,必得双泉”,乡民果真挖出两眼泉水。东坡分别给它们取名“洗心泉”、“浮粟泉”。挖出双泉后,乡民们络绎不绝前来取水,东坡也时常在泉边读书。
东坡去儋州后,琼州郡守先后在双泉上建起“临清亭”、“濯缨亭”、“泂酌亭”。1100年,东坡北归,第二年仙逝于江苏常州,琼州士人闻讯,即在双泉旁他读书的地方建起东坡书院,院中立东坡石像以为纪念。
令人神奇的是,近千年过去了,东坡当年发现的泉水依然汩汩流淌。盛下的泉水,十几年不见水垢,用它泡茶,香醇无比,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称。在浮粟泉的上方,是粟泉亭和洗心轩,据说,这二者分别由明朝翁汝遇和清朝叶汝兰兴建的。到苏公祠拜会苏东坡,吟诵他千年前为海南岛留下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绝唱,让人感慨万千。
祠内有苏轼留下的双泉、洞酌亭的遗迹。是一座园林式庭院,祠堂、绿树、鲜花错落有致。还陈列苏东坡诗词碑刻等30多块。祠前有一对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
观稼堂原名为观稼亭。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一座六角飞檐大亭,它为纪念苏东坡指凿双泉,造福桑梓乡里的丰功伟绩而建。
“观稼”两字,寓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该亭在明末清初时被毁,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琼州知府贾堂深感观稼亭对教化当地百姓黎民、思忆先贤丰功伟业有远深意义,便在旧址重建。道光十四年(1834年)又经扩建,形成为当时海南最大的亭榭。
苏东坡在海南3年,留下著名的《海外集》,也孕育了海南文教的兴盛,博得了海南人代代称颂。苏东坡在海南留下的文品和人品,已成为海南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驻足苏公祠,我突然想起了他的《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在我的记忆中,苏东坡在海南还写过一首诗《海南万里真吾乡》。诗曰:

九疑联绵属衡湘,
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
落月未落江苍茫。

幽人抚枕坐叹息,
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
白发红颊如君长。

天其以我为箕子,
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地舆志,
海南万里真吾乡。

诗意惆怅,逝人已去。今人只知海南是花香鸟语长春之旅游胜地,又有几人识得古时此处为流放孤岛?又有多少志士文人因获罪皇上、得罪权贵,而发配流放天涯海角了却一生?
望长天而一叹:仅凭东坡一己之力,奈何改变国人之陋习,弘扬中华文化之魅力?古今中国,有多少世事难料,有多少碎片记忆,令人感慨又心头发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