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8月28日星期四

原产于墨西哥的辣椒传说


植物笔记【096】



美国朋友到上海作客时,总有人会问:“美国人吃辣的吗?”
其实辣椒原产于中拉丁美洲热带地区,原产国主要是墨西哥。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于1493年率先将辣椒传入欧洲,在1583年-1598年间才传入日本。传入我国的年代未见具体的记载,但是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1591年),曰:“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据此记载,通常认为,辣椒即是明朝末年传入中国。清陈淏子之《花镜》中也有番椒的记载。所谓番椒,就是辣椒。辣椒又叫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   
辣椒传入中国有两条路径,一是声明远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  
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就开始大量食用辣椒,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在乾隆十二年(1747)的《台湾府志》中,有了台湾岛食用辣椒的记载。嘉庆(1796年~1820)以后,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已开始“种(辣椒)以为蔬”了。道光年间(1821年~1850),贵州北部已 “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时(1862年~1874)贵州人则“四时以食”海椒。清代末年贵州地区盛行的苞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有点像今天四川富顺豆花的海椒蘸水。但湖南一些地区在嘉庆年间食辣还不多,只是在道光以后,食用辣椒便较普遍了。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说明清代末年湖南、湖北人食辣已经成性,连汤里都要放辣椒了。   
相较之下,四川地区食用辣椒的记载稍晚。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都没有种植和食用辣椒的记载。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可能是在嘉庆末期,当时种植和食用辣椒的主要区域是成都平原、川南、川西南,以及川、鄂、陕交界的大巴山区。同治以后,四川食用辣椒才普遍起来,以至“山野遍种之”。据清代末年傅崇矩的《成都通览》,光绪以后成都各色菜肴达1328种之多,而辣椒已经成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食辣已经成为四川人饮食的重要特色。与傅崇矩同一时代的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也有类似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云南在什么时候开始食辣?其邻近贵州的镇雄在乾隆时起食辣,但直至光绪时期的著述《云南通志》中仍无辣椒的踪影,其时辣椒已经涌入了云南——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写到,他的父亲在雅安发现每年经四川雅安运入云南的辣椒“价值数十万,似滇人食椒之量,不弱于川人也”。
辣椒种植现已向全国扩展,几乎是没有辣椒的空白地带了。目前全世界有2000多种辣椒,到底哪种最辣,人们争论不休。其实,早在1912年,美国制药师斯科维尔就发明了测定辣度的方法。辣度数值越高,辣椒就越辣。我国一些名牌辣椒的辣度如下:四川海天椒、黄金椒10.6万,贵州七星椒6.0万,湖南小米椒3.0万,云南朝天椒2.25万,陕西线椒1.5万。主要有:丰满,线椒,一都红,八尺,朝天椒,皇冠,三鹰椒,子弹头。
我种在屋顶花园里的辣椒已经开花结果了,因此对有关辣椒的知识就多了点探索。辣椒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通常呈圆锥形或长圆形,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黄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辣椒的果实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进食欲。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
在天气寒冷的冬季,不少人喜欢吃辣椒抗寒。但《全国中草药汇编》认为体形偏瘦冬季少吃辣椒。传统医学则认为,辣椒虽能驱寒、止痢、杀虫、增强食欲、促进消化,但膳食上应当讲究五味(酸、苦、甘、辛、咸)调和,过于偏爱辣味,易造成脏腑阴阳失调,产生疾病。肺气过盛辣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功能,吃多了容易使肺气过盛,耗伤气阴,导致免疫力降低而罹患感冒,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烘热、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上火”症状。
阳台或屋顶种植辣椒难吗?也许不难,当然是指观赏性辣椒种植而已了。辣椒根系不发达,主要表现为主根粗,根量少,根系生长缓慢,直到23真叶时才有较多二次侧根。根群主要分布在植株周围45厘米、深度1015厘米的土层中。露地栽培时株高多为4060厘米。辣椒花为雌雄同花的两性花,自花授粉,天然杂交率在10%左右,为常异交植物。果实为浆果,圆锥形。为使辣椒不断开花结果,那就必须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和营养条件了。
    家庭种植赏玩辣椒,只要注意辣椒喜温、喜水、喜肥,高温易得病,水涝易死秧,肥多易烧根,就行了。当然辣椒整个生育期内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只是为了赏玩,才种辣椒,也就不必考虑那么多细节,开心就行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