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8月30日星期六

源自南美的马铃薯传奇


植物笔记【109】

      
四月清明时节,自家屋顶上种植的马铃薯,长得特别棒,绿色的叶子,细白的根系上已开始结出了小小的块茎果实。我在进一步了解马铃薯的习性时,才知道马铃薯源自南美哥伦比亚的传奇经历。
马铃薯是现今人类社会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水稻、玉米和小麦,是餐桌上的常客,但要说起这马铃薯的身世,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英文名:Potato。在中国,大多数老百姓都管马铃薯叫土豆,也叫地豆、土芋、洋芋。实际上,它可是地地道道的洋货,是从国外传来的。
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南美安第斯山脉,在安第斯山3800之上的“的的喀喀湖”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生的马铃薯。
马铃薯是块茎类作物,埋在地下的茎部膨大,含有大量的淀粉,可以为食用者提供丰富的营养能源。毫无疑问,这个新发现挽救了身处饥饿窘境的印第安人,为他们的生存出路点亮了一线生机。然而,野生马铃薯的块茎中含有大量的龙葵碱,对人和动物都有毒,早期食用马铃薯的许多印第安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尽管如此,作为食物,马铃薯与印第安人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密。经年累月的食用,马铃薯在印第安人的饮食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终于有一天,人们从食用马铃薯的阶段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距今大概5000年左右时,印第安人开始逐步地驯化野生的马铃薯,变成了很多个品种的栽培马铃薯。从食用到栽培,印第安人走了数千年的岁月,经过漫长而艰辛的驯化,他们最终将马铃薯的种植扩展到了整个安第斯山区,选择和种植出了抗寒的品种,使马铃薯能够在刚刚低于雪线的地区成熟。
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曾将马铃薯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后来一位名叫安·奥巴曼奇的法国农学家,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发现了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了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并把马铃薯带到了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到了1650年时,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华侨在中国明朝时期,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成为从海外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也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
1840年,欧洲爆发马铃薯晚疫病,完全依赖马铃薯的爱尔兰经济受影响最大,并遭受大饥荒,几乎有一百万人饿死,几百万移民逃往美洲。
19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一袋马铃薯,种在宫廷花园里,后来逐渐发展到俄罗斯民间种植。
当代学者认为马铃薯共有7个栽培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及其附近沿海一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后经人工选择,才成为长为日照类型;后又传播到亚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
马铃薯由于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中国主要在东北、内蒙、华北和云贵等气候较凉的地区种植,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东滕州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在21世纪,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
马铃薯性味平、甘,营养成分非常全面,营养结构也较合理,只是蛋白质、钙和维生素A的量稍低;而这正好用全脂牛奶来补充。马铃薯块茎水分多、脂肪少、单位体积的热量相当低,所含的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各种矿物质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是降血压食物,也是抗衰老的食物。
马铃薯在德国,被称为“穷人的面包”;在法国,则被称为“大地的苹果”。
马铃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马铃薯地下块茎呈圆、卵、椭圆等形,浆果球形,绿或紫褐色。有芽眼,皮红、黄、白或紫色。地上茎呈棱形,有毛。奇数羽状复叶。聚伞花序顶生,花白、红或紫色。种子肾形,黄色。

马铃薯多用块茎繁殖,种植方法很简单。只要将马铃薯块茎栽入土中就行了。自家屋顶空中花园里的马铃薯长势都很好,实际上全是用块茎种植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