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爽的贵阳50
位于贵阳城区东隅的文昌阁,是贵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在贵州省贵阳市东门月城上,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清代康熙八年(1669)重修,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均有维修和扩建。初览文昌阁者,也许会为其建筑的宏伟规模所吸引,其实真正吸引人的还不止这些,至少文昌阁建筑有两大之谜,故而以设计巧妙、结构独特而著名。
文昌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它虽然几经磨难,几次重修,但基本框架始终未改,不失它的原貌。据史书记载,在清代嘉庆年间,贵阳发生了一次较强烈的地震,不少房屋被毁,就连构筑坚固的城墙也在地震中崩塌。文昌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仅仅是“阁顶挫斜”,晃动了几下,依然安稳地立在城垣上。
经历这次地震后,人们开始注意文昌阁,探寻它不倒之谜。
文昌阁从外观看,似乎看不出什么新奇之处,无非是一座三层三檐的阁楼。再仔细一看,它的底层呈正方形,两边设有配殿,前为联结配殿的斋房,平面布局成四合院。而第二层和第三层却变成了9个角。如果把圆周分为9等份,倒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可是,这9个角的度数是不等同的,前面3个角的角度仅为30度,其余6个角均为45度。
这9角是怎样划分的呢?
原来,设计者是将圆周先作4等分,然后将正面的这一段弧平分3段,又将其余3段弧一分为二,这样便成了不等边九角形。
该阁是一座九角三层宝塔形建筑,结构为三层三檐九角不等角攒尖顶。阁高三层,九角形,主楼高约20米,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
顶层金柱用楼过梁承托,檐柱下穿二层,作二层金柱;二层檐柱穿至底层,又作底层金柱,如此逐层下放,构成上小下大稳定形式,各层均有较大空间。在各层间插拱较多,斗呈曲线,翘角不高。
文昌阁色调以青灰为主,门窗雕刻精细,额枋绘有彩画,翼角起翘平缓,具有显著的明代建筑风格。外观壮丽,气势雄伟,匠心巧运。
古建筑学专家认为,目前国内阁楼的角均为偶数等角,但贵阳文昌阁不等边九角攒尖顶阁楼的建筑特点,在国内堪称一绝。
建筑学家特别强调的是这种设计在科学上是很有道理的:二、三层的金柱都不穿过楼板,它下面也没有相对应的柱子,这种做法可以使二层和底层减少了一圈柱网,增加了室内的使用空间。不仅如此,使用这种梁柱结构,可以使上部的负荷均匀分散地向下传递,减少对底部的压力。再说,这种特殊的柜架结构,有利于缓冲水平方向的摇摆,增强了它的稳定性,所以在地震时不易倒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昌阁的绝奇和中国古建筑的精妙。
文昌阁的另一绝妙之处是整个建筑共有81根梁、54根柱,它们都是9的倍数;二、三层的椤木,又刚好各为9根。整个阁楼的结构,都是以9为基数。
这种建筑设计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设计者刻意的追求。中国古建筑讲究“术数”,特别崇尚“9”,认为9是天地的极数。
著名学者王永宽先生所作的“九字歌”对“9”作了很好的注释:
九是三的平方数,意义为三的延伸,
三为多数,九为数之更高级与最高级。
九天九霄九垓,皆言天的极高,
九泉九渊九幽,俱指地的深邃。
天分九野,八方和中央九星同曜,
禹划九州,初开辟中华万里疆域。
滚滚长江汇合支流,总称九派,
滔滔黄河十八道弯,故名九曲。
伏羲作九九阴阳之数,以合天道,
屈原吟诵《九歌》之章,光显《楚辞》。
九牛一毛比喻多中取少微不足道,
九死一生更彰显生命神奇。
《黄帝素问》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
九之数的文化内含常表示登峰造极。
由此可见,中国人将9列为极数,所以,文昌阁在设计上是以“9”的倍数来表现崇高无极。
这里还得补充一句:文昌阁为供奉文昌帝君之所,并由此得名。
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在天文学上的画分,“文曲”是北魁斗中第四星天权的古名。
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
两宋以前,“文昌”仅仅只是三垣二十八宿之一,其虽象征文学,但并非人格神祇。
科举考试虽始于隋,然至宋代方成为士人求官最为重要的途径,也因之求取功名的各地学子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莫不在自身努力读书之外,祈求原乡各种神明的帮助。
学者认为梓潼神,原是流行四川北部梓潼的蛇神、雷神信仰,后与晋朝抗击苻坚而殉国的忠臣“张育”合流,在北宋时,才转化为保佑四川地区学子,考试顺利的神祇。南宋时,梓潼神被认为较灵验,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举之神,成为中国各地学子,共同信仰的保佑科举顺利之神祇。
由于信仰的传布,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与传统观念中掌管文学的文昌星相混合,梓潼神也就被称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在士人心中信仰已久,且范围遍及全中国,故道教亦将其纳入道教神祇之一,尊为“文昌帝君”,并在清代时被国家纳为正祀。
但也有人认为文昌、魁星为同一星,也有人认为不同。民间也经常把文曲星和文昌星混同。但在道教信仰上,文昌星主是文人打扮的梓潼神,而魁星则主鬼面踢魁的大魁星君。
据传,越西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诞生地,亦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故乡。
越西厅志载:“张亚子晋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在中所卢林沟张老夫妇家中,后勤学苦练,羽化成神”。文昌的坐骑,传说生得“四不像”,他常骑“四不像”往来四方,讲学云游。越西金马山上曾留有胜迹“紫府飞霞洞”、“上马石”等。上马石上镌刻有“文昌胜迹”四字。另刻字“泉涌月明”相传为神亲书。又有镌字于帝君赏憩处:“金阙化身”守泉涌月明数字。古时水观音泉边山崖上,生长有一株婆娑古树,开的花儿如桃花,春天嫣红,秋天翠碧,掩映着水潭。此树人们称血滕树,传说枝条折断后,带淌出血浆样的汁,甚是奇异。树的石崖另有一处刻字“胜景清绝”。文昌帝君张亚子踏脚的石上曾留有脚印,据说是踏石“四不像”留下的印迹。
文昌帝君张亚子影响深远,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建造的文昌宫、阁楼、殿,数以千计,遍布大陆和东南亚一带。
历朝历代的帝王对文昌帝君张亚子十分尊奉。唐朝时,玄宗僖宗因避安史之乱来到四川,将士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批。玄宗皇帝十分着急,在夜里梦到张亚子得治病药方一帖,治好了大军。玄宗僖宗加封张亚子为“左丞相”、“济顺王”,以万乘之尊向张亚子叩拜。从此张亚子身价百倍,被世人尊奉到同孔子齐名的地位,故世间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
之后,宋朝的各位帝王又先后加封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英显王”,“神文圣武孝德忠义王”等。
元代仁宗又加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明清两朝也大肆尊供文昌。凡天下学官,皆去文昌祠。并修筑大量的文昌宗庙,隆重祭祀。
道家又把天上的星神与张亚子合而为一,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属二十八宿中的文曲星,传说主“文运”、“司科举”。道家与张亚子合而为一的年代,应是宋朝。道教那时大举,人们尊神而轻佛。后人又将蛇神、龙神与文昌帝君重合,使文昌帝君声威大震,成为影响全国的、掌管人间福禄的神祇。
历史上,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张亚子,还借文昌帝君之名,降写了大量著述,据不完全统计达80余部,数百种之多。这些经语中许多是劝善勉学的诗章。
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
贵阳文昌阁坐落在宽厚高大的月城上,雄伟壮丽,山川城郭奔来眼底,在国内不同的各类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中,独具一格,与贵阳甲秀楼一样,是贵阳市内仅存的古建筑之一。
到贵阳游历,不妨去市中心的文昌阁浏览一下,登临高耸的古城墙上,背后便是一带远山,栖雷岭巍峨,东山则苍翠。文昌阁侧的古城墙下,还新辟了一片绿地,为筑城贵阳增添了更多的绿意和亮点。
2013-10-16波特兰先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