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爽的贵阳43
贵阳甲秀楼所撰长联计174字,上下联概述了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但甲秀楼长联作者是谁?没有定论。有人说是刘韫良,又有说是刘春霖,事实上都不靠谱。
刘韫良究竟何人?又是在何时何撰写此长联,谁能说清?
《贵州省志·大事记》249页有明确记载有:同治十年“普定人刘蕴良等十人考中辛未科进士” (《贵州省志大事记》240页),《贵州省志大事记》是贵州重要历史文献。《续修安顺府志》中也有记载:安顺府在同治年间共有举人41人,其中有记载“刘蕴良,进士,庶吉士”。(《续修安顺府’志》197页)。从这两条记载来看,历史上有刘蕴良此人应该没有疑问。疑问的只是谁能证明甲秀楼长联是他所撰?
近年又有一些文章认为,甲秀楼长联作者是刘春霖,同样因《贵州省志·大事记》249页有明确记载:同治七年“安顺人刘春霖等十人考取戊辰科进士” (《贵州省志大事记》240页)。在《续修安顺府志》中同样也有记载: “刘春霖,进士,官江西布政使”(《续修安顺府志》197页)。
从这两条记载来看,刘春霖是安顺人应该没有疑问。由于安顺是明万历年间,由普定卫升为安顺府的。“普定”究竟指何处?人们常常将普定与安顺混淆。在明代普定卫在未升安顺府前,记载之“普定人”即是“安顺市人”,而清代记载的“普定人”则是指安顺周边地区人。清代记载的“安顺人”即是指“安顺府亲辖地之人士”。
据《安顺府志》记载,安顺府亲辖地为“五起,十四枝”。普定县则辖“山三十七,坡一,峰一、岭二岩五,洞十四,石十。”
安顺府亲辖地与普定县是交错在一起的。如旧普定县辖之“西秀山”、“金钟山”、“盔甲山”、“凤凰山”、“龙井山”现均在市内。而新中国成立后所记载的“普定人”,则指离安顺四十余里远的,现在的“普定县人”。
近人根据这些记载,产生了争论,因同为清代记载:一个为安顺人,一个为普定人。因此记载中的“安顺人”其实指的是安顺府亲辖地之人,而记载的“普定人”则是指“安顺府市郊不属于安顺府亲辖地之人士”。从现在来看,原“普定县”所辖之地,许多地方都在现在的安顺市内。因此说刘韫良和刘春霖二人同为安顺人也没有错。
遗憾的是在没有弄清贵阳甲秀楼所撰长联者究竟是谁之前,便抢夺作者的祖籍地,显得太荒唐而太功利。
更为荒唐的是有些所谓文化人,又将《续修安顺府志》中记载: “刘春霖,进士,官江西布政使”,作为依据,将贵州进士刘春霖混淆为中国末代状元刘春霖,以抬高甲秀楼长联作者之身份,实属不应该。
按记载说法:刘韫良和刘春霖都是同治年间之人,而中国末代状元刘春霖则是清末之人。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刘春霖家道贫寒,世代为农,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其母亦在知府家中做女仆。刘春霖幼年时跟随父母在济南,因生活困难,6岁时被送回老家,托靠哥嫂扶养,8岁时人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深受老师喜爱。后来,父亲把他带至保定,入莲池书院读书,连续攻读十余年,学业长进很快,颇得院长吴汝纶赏识。
光绪三十年(1904)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归国后,历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民国3年至13年(1914年至1924)历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总统府内史(相当秘书长),并兼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和直隶高等学堂学监等职。民国9年、10年(1920、1921)曾两次代表大总统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主祭,名噪一时,后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刘在大总统府和直隶省任职期间,目睹了当时军阀混战、内部争斗、政治腐败的局面,非常愤慨。他把自己在总统府任职比作“执戟郎官”。民国17年(1928)退隐北平。
刘春霖虽隐居不仕,但对国家前途颇为关心。“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我国东北三省,蒋介石命令东北军队不战而退,刘极为愤慨。“满洲国”派人以溥仪的名义邀请刘春霖前去,许以伪满教育部部长之职,遭到刘的严词拒绝。
宋哲元任河北省省长时,出于对状元的敬仰,即拜刘春霖为师。二人交往密切,刘经常给宋哲元讲古论今和授以经史知识。刘对宋的谈话内容,以《刘春霖之言过》为题登载在当时的报纸上。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北平。大汉奸王揖唐(王和刘是同科进士、日本留学时的同学),想借刘状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要职,百般动员说服,均被刘严词拒绝。日伪恼羞成怒,第二天即派日伪军 抄了刘的家,用刺刀把全家人赶出家门。后经重资买动和托人说情,才让家人进门,把抄去的财物送还。此事对刘的打击很大。
从此,刘春霖杜门谢客,居家以诗书自慰,并赞助兴学,当时颇为人所敬仰。在本村兴建小学一所,房屋和学校设备均由其资助,并赠匠额一方,上题“铸才炉”悬于门庭。河北省知名人士倡办的北京燕冀中学(分男、女二所),刘春霖曾捐资赠书,并任该校董事会董事。刘春霖对其家族子弟的教育亦非常重视,凡人小学以至考人中学、大学者,刘春霖均一律供应花费。
刘春霖体察人民疾苦,对灾民进行救援。民国22年(1933)夏,黄河泛滥,冀、鲁、豫三省受灾严重,人民流离失所。刘春霖等人发起组织了“河北移民协会”,并在内蒙建立“河北新村”,先后移民数次,计330户、1100多人,费用均由发起人捐献和募集。刘不顾年迈奔走其间,并联系当时河北省主席于学忠命令各地政府予以协助。
刘春霖患有心脏病,经受日伪打击后,病情逐渐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44年1月18日 逝世于北京,享年70岁。
刘春霖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33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刘春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对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造诣深邃,并对小学(训访学、文字学、音韵学)研究有素,颇多见解。因博学,不惜重金购书,多善本.,藏书在万册以上,并曾在保定等地开设“直隶书局”数处,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刘春霖对民国《肃宁县志》的编纂也极为重视,曾捐资修志,并进行具体指导和对县志初稿进行审阅(此部县志稿因战乱而丢失)。
但是历史是无情的,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举制度被彻底取消,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他中了状元后为翰林院学士,其间曾到云南办过一次公差。但史书并没有关于刘春霖曾到过贵阳或贵州的记载。
显见在民国初年名噪一时的刘春霖,也不可能撰写怀念已没落的清廷皇朝。
刘春霖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文昌帝君阴骘文》、《闲邪公家传》、《灵飞经》等多种作品。从传世的作品来看,隶、真、行、楷皆为所长。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中有其多件作品。大字法贴亦有出版。
但刘春霖作品中未有关于贵州的片言只语记录。因此,硬将贵阳甲秀楼所撰长联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扯上关系,毫无意义。
2013-10-7波特兰先生
刘家杰,江西永新二都大社浪湖四房蘭生公位下三十三世孙。寄籍贵州贵阳府。清道光丁酉拔贡本科举人,清咸丰癸丑大桃一等分发河南知县,亲老改近云南补授浪穹县知县,历署南关水利同知,宣威州罗平州知州。娶贵州陈氏。生三子,庆良,臣良和韫良。刘臣良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与胞兄韞良同时为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工部主事。劉韞良(1845年-1917年後)貴州普定縣(今安順市普定縣)人,晚清翰林,楹聯大家。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第七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仕,散館改雲南恩安縣知縣。因忤巡撫岑毓英,遭參革,永不敘用。遊歷各地十餘年。光緒十五年(1889年)前後返回貴陽,行醫授徒為生。因此要说甲秀楼长联作者是刘韫良事实上也是靠谱的。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