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故事[014]
张闻天同志,又名洛甫(1900-1976),是老一辈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上海市南汇县人。少年时期,他先后在族侗私塾、康家宅小学和汇南小学(今南汇惠南镇小学)读书。1914年,张闻天考入浦东中学,1916年,进人吴淞水产学校,19l7年,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攻读。1920年,张闻天赴日本留学。1922年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勤工俭学。1924年回到上海。192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留学。
张闻天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共产党员。
解放前,他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总书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建国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和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等重要职务。因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于1976年7月7日在江苏无锡含冤逝世,终年76岁。
张闻天是祝桥人,恐怕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呢。那还得从张氏家族的由来说起。
张姓不仅是中国的一个大姓,也是上海浦东的一个大姓。浦东的张氏家族渊源流长,可以一直追溯到南宋时期。
张闻天的祖辈,有教书的,有从医的,也有靠土地吃饭的庄稼人,他们像多数中国人一样“尚诚朴,崇节俭,交接以礼,非读即耕,忠厚敦睦”。
据有关史书记载:张闻天的祖先原是河南人氏。南宋初,张氏祖先随皇室南迁,先在江苏松江,后移江苏浦东周浦一带。明永乐年间,张家先祖的其他父母兄弟一辈,都被明成祖朱棣赶往北京去了,只留下张仲清一支。为了躲避征召张仲清便携其妻邬氏在浦东南汇的利造桥隐居下来,从而成了浦东南汇利造桥张姓的始祖。
至明世宗朱厚执政时,倭寇开始侵犯我东南沿海地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寇首王直由浦东川沙分兵两路,一路北窜嘉定,一路进犯南汇、新场一带。
潘元孝、闵电等带领乡团民兵阻击,战斗激烈,然因敌众我寡,终于败阵,结果南汇利造桥周围的村落,均遭倭寇烧毁。利造桥周围到处是“积瓦烁成墩”,后来这地方就被当地居民习惯地称为:“瓦屑墩。”(今南汇瓦屑)
张姓氏族遭受这场特大的浩劫,被迫扶老携幼,四散迁移,其中有几支向东躲避,迁移到属于盐场管辖的五团、六团一带的海滨。
张闻天的直系祖辈,就在五团八甲(今浦东南汇祝桥填东北的明星村)定居下来,后来张家后代子孙及当地乡民把当时的盐场五团八甲都称之谓南张家宅。
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上海浦东海滨发生一场特大潮灾,把浦东外捍海塘冲成一片汪洋。居住在浦东南汇五团八甲南张家宅的张志亭,因子孙繁衍,又为躲避东海大海潮灾害,就在南汇祝桥镇的朱家店北首钦公塘内杨家宅买下了一幢二进深的绞圈房子,张志亭就把他的二至五房子孙们迁来居住。
张志亭与他的子孙迁到杨家宅后,居住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日常生活来源问题仍没有解决,因为他们在杨家宅没有自己的一块田地。为了生活张志亭只能向当地富裕人家租种,因为张家是外姓人家,租种的收成开始是三七分成,后来四六分成。虽然张家人租种田地生计,但是他们仍然继承祖传中医,以行医为生,从没有放弃过。
为了在杨家宅上站住脚跟,张志亭与子孙商议决定,除了发扬张家的祖传中医事业外,他们决定在外捍海塘外的海滩涂盐碱地进行围堤垦荒。
在征得朱家店和杨家宅上的士绅与居民们同意后,张家的子孙们开始在外捍海塘外进行围堤造田的垦荒试验,经过张家人的辛勤劳动和对海涂盐碱地进行多次改良,终于使外捍海塘外垦荒的土地有了劳动的成果。
由于张家人的艰苦创业和勤俭持家,逐渐有所积累,张闻天曾祖父张厚春和曾堂祖父们的父辈们,准备在这块土地上长期居住,开始在杨家宅进行买地造屋的酝酿和准备工作。
由于外来张姓人家的迁入,杨家宅也从此也逐渐兴旺起来,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姓人家在当地的影响逐渐增大,杨家人却因外迁而日益衰弱,杨家宅的名字也开始慢慢地被人淡忘,最后被张姓所代替,而易名为张家宅,浦东南汇朱家店北张家宅遂由此而得名。
张闻天的曾祖父张厚春,属先祖张志亭的第二房子孙。
大约在1880年以后,张厚春和其堂兄又在北张家宅西侧选择土地,两家又合建了一座江南特色的三合院的新房,新房前是“秀才巾”门庭,中有院子,后为正屋,是一幢当时江南浦东农村典型的一正屋二厢房的民宅,房屋四周环境优美。屋前植有坚实的榉榆树,高大雄伟,屋后育有茂密的翌竹,迎风摇曳;南边有条通潮港河道,有利灌溉运输;北边有家用小河池塘,方便取用洗涤;西边为大片农家良田,便于耕耘管理;东侧钦公塘横贯川南二县,交通十分便捷,真乃风水宝地,农家的良好处所。
老秀才博学多才、精通诗经,他用《诗经?小雅?鹤鸣》中的诗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给孩子起名为“应皋”(也写作荫皋),字闻天。
张芹梅夫妇对老秀才张柱唐为小儿起的这个名字十分满意,而且典故也用得十分贴切。
张家宅靠钦公塘西,抬脚即可跨过堤岸,塘东就是一大片一望无际的荡田。这荡田与东海海涂接壤后又向外延伸。
这里不仅是仙鹤鸣叫水乡泽园,而且也是浦东农家、渔家人赖以生存的农牧富渔业收成的一块宝地。这里仙鹤在芦苇草泽的荒野之中鸣叫,宽它声音可以一直传到九天之上,《鹤鸣》这首诗的意境,也就隐隐含着这样的意思;在张柱唐看来凡有之士,都能为国为民,上达君主,下通百姓,作为君主要倾听有识之士传来百姓的声音。
两年前戊戌新政失败,两个月前八国联军入侵,先占领天津卫,眼下又将打进北京城,造成泱泱大国任人宰割的局面。在张柱唐秀才看来,这全是当朝皇帝昏庸,不能采纳贤明之士谏义的结果。所以张柱唐给张芹梅长子取名闻天之意,其含义就蕴藏这一层深意。也是对襁褓中的新一代寄予着朦胧的希望:要改变中国贫弱、屈辱的局面,改变中国的命运,开创一个新的中华。
张祥甫与张芹梅夫妇十分感激老秀才给孩子起了这样一个响亮而有讲究的名字。不过孩子还小,从小长到大,人吃五谷杂粮,也免不了会有三灾六难,关卡多得很,农家的孩子还是贱点好养,所以张祥甫又给张闻天起了个奶名叫“阿毛”。
在上海浦东农村称男孩子为“小毛头”,所以叫“阿毛”,“毛毛”者甚多。张闻天孩提时期村上人都叫他“阿毛”,少儿时期在家乡张柱唐私塾读书时都是用“应皋”以及后来在汇南小学和浦东中学读书时也用这个名字,直到考入上海吴淞水产学校后,他才真正起用张闻天这个名字。
此后,从祝桥走出了一个张闻天,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