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故事[006]
轮船又叫火轮船,由国外首先制造。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的美达萨轮商船,首先驶入上海。1862年,美国首先成立旗昌轮船公司,从事沿海及长江航行。1867年后,外商航运公司争相设立,其中以英商太古、怡和洋行规模最大。在19世纪50年代,航行于中国江海的外国商船,每年达500多艘。1872年,我国创办了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但发展缓慢,到本世纪30年代,也只有33艘。
民国3年(1914年)11月,大川小轮股份有限公司所属新吉利、民利2艘客轮每日对驶于惠南镇到上海董家渡间,途经祝桥镇。次年,有平安公司附设利达航社以12吨大北轮拖80客位的无锡快船航行于上海市区和惠南镇之间,途经祝桥镇,继又添裕和小轮。
民国15年(1926年),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租赁绍兴汽船1艘,往来于惠南镇、川沙县城厢镇,途经祝桥镇。民国19年(1930年),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自置轮船2艘,1艘往来于川沙县城厢镇、祝桥镇之间。民国20年(1931年)后,又有孙全根开办裕昌船局,一度以9吨许鸿飞轮行驶于上海市区和祝桥镇之间(途经小普陀、七灶镇)。
民国23年(1934年),联益船局又有轮船行驶于上海市区和祝桥镇(途经六灶、瓦屑)。民国25年(1936年),上川火车延伸至祝桥镇南鸭滩涂,上川公司的通达轮又接送旅客于祝桥镇南的鸭滩涂与大团镇之间。抗日战争爆发后,轮船停驶。之后,商界人士邱进发租用机器脚划船续驶。该船停驶后,又有龚寅初等合租机船行驶于上海市区和祝桥镇之间,直到解放初期。民国18年(1929年)起,有惠南航社所属轮船航行于祝桥镇、周浦镇之间。抗日战争胜利后,则有蒋云祥之云飞轮行驶于祝桥镇、周浦镇之间。
继招商局之后,我国民族资本在上海先后兴办的有三北、民生、大达等几百家轮船公司,但规模都很小,且时启时闭,只有民生公司,1936年最盛时有轮船130多艘,葛元煦《沪游杂志》中记载轮船最初搭客行驶的情形说:“轮船放洋日期,各行门首先期悬牌,搭客发行李,以黄昏为止。长江轮船,次日黎明开航,亦有半夜即行者。行李上船拥挤异常,小窃混迹其中,甚有衣履鲜丽,借觅友为名乘机攫取物件者,沿途名埠,停轮搭客,尤宜防范。有税货物,不宜私带,税关查出,即行充公。宁波海关检查尤严。长江码头除镇江、九江、汉口外,皆有洋划子载客,遇风遇夜,慎防失足。”
轮船为交通利器,其初多为外国人掌握,我国的水运权彻底丧失。清同光年间一位名叫芷汀的写了一首《轮舟》的诗,大有感慨:“不倚风帆力,横行水国天。轮飞雷自激,机运浪无权。既济真符象,同人利涉川。乘槎泛河汉,千古惑张骞。”
相传在中国古代,祖冲之率先首创了机捩之船。只是由于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不注意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机船终被外人利用为交通工具。
清叶廷琯所著《鸥波余话》卷六中曾这样记载:“轮船本中国之制”,自西洋火轮船入中国,咸惊以为从古所无,上下震惧。迩来则利其水行迅疾,人情又甚便之。岂知轮船之制,本出中国,唐宋以来,载籍累见,惟不用火,后世不讲求,其法逐废。外国反得而窃用之。尝见华亭姜小枚未刻稿中有《赋轮船》一篇,颇能言其委,世有留心经济者,求其制击修复之,岂非军民同利之一器乎?姜诗云:“唐代曹成王,至巧运心画。战舰挟二轮,蹈这翔风疾。聿宁杨太尉,踏车船有式。三周浮至山,势甚挫帆席。下至鄱阳盗,杨公制亦得。中华古战具,窃以造番舶。举火动其机。闻亦运牛力。何至三年来,人骇为奇特。呜呼戚南塘,造法制秘籍。”
清王韬在其所撰的《瀛壖杂志》也对轮船的发明却被洋人所利用一事发出感叹:尝见《南史》祖冲之造千里船,不因风水,施机自动,此其巧妙,与西国轮船无异。但纯用机棙,不借煤火,制度稍殊耳。其以千里命名,迅捷可知。又杨公之楼船,激水驶轮,其速莫比,此亦西国轮船之滥觞。由是观之,可知器物之精,中国已先西人而为之。惟异巧绝能,世不经见,人死即复失传。世之人又不肯悉心讲求、畏难自域,俾器与人同亡。殊可惜已!
另据伯熙《老上海》卷二十“自造轮船之发明家”所述:清光绪初,中国人有能自制轮船者,一名浙人董紫珊,一为粤人吴趼人。二人均能独出心裁,与西人相角胜。柴珊,浙之台州人,精通西学,尝谓西人轮船,必藉煤火,一旦煤缺,便不能行。今当另创一法,代煤以气。
西人闻之,皆匿笑其妄,柴珊经营数年,其船竞成,一名“混沌”,一名“混初”,驶于长江中,一小时约可行五十里,后“混沌”在采石矶上游,遇礁而没,“混初”沉于吴淞外八十里。盖船身全系木质,不能禁大海之风波起也。
吴研人,广东南海人,初佣书于江南制造局,暇进留心机器制造之书,久之有所悟,自运机心,制一小轮,行于黄浦。惜是时政府无提倡资助之力,卒致二人功亏一篑。未能制造尽,岂不惜哉!趼人后以著译小说隐世,即世称小说大家“吾佛山人”也。士之不得其志,亦可憾也。
中国人发明了机船,却被西方人加以利用,制造出真正的轮船,这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外国人用轮船打开了中国的船运航线,也拓展了在华的上海造船工业。
由于贸易和航运的需要,早在100年前,外商已在浦东建立了莫海德浦东船厂,不久,这里就成了远东重要的企业。1862年建立了厂。
1900年,耶松兼并了和丰船厂后,和祥生在一起合并成立了大型的耶松船厂公司。联合公司在浦东沿江就有祥生厂、新船澳、老船澳、引翔港船澳、和丰厂、董家渡船澳等数个船坞厂。
浦东有不少船厂而且还有很多码头。如1866年浦东沿江已有立德成码头、广隆码头、李百里栈、端祥栈等11个码头仓栈。
1887年到1906年间,沿江主要码头仓栈已达27个,增加了一倍半。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取得了开矿、设厂等特权,一些外商洋行也就纷纷趁机进入浦东沿江开辟新的基地。如日商新建了“三井洋行基地”、“大阪商船会社老摆渡码头”等码头堆栈,成了仅次于英、美商在浦东的一股重要经济势力。那时浦东沿江码头还出现了四大洋油栈码头:“美孚”、“咪吔”、“瑞记”、“麦边”。这当然跟外国煤油开始源源倾销于中国有关啦。
到1906年至1926年间,浦东沿江的主要码头仓栈已达37个,中国人自办的码头仓栈也有所增加了。
1921年时,浦东沿江码头仓栈所占的岸线居然已经超过了浦西。据统计,浦东的普通货物码头全长21690尺,专用货物码头全长9250尺,而浦西的普通货物码头全长仅13550尺,专用货物码头全长仅1050尺。浦东码头净超浦西码头长度为16340尺。浦东的码头仓栈桥一般纵深较大,又有腹地可供集散,因此面积也远远超过了浦西。
船运离不开船舶航向的指引。在浦东新区所属的高桥镇东北2公里、高三港西岸,在一座老宝山城,十分有名。
明永乐10年(公元1413年)平江伯陈瑄在长江出海口南岸,也就是在现今的高桥镇东15里处,曾筑一座土山。当时修筑的土山以巨木为桩,垒土而成,距海3里。土山修筑后,植林蓊郁,山顶平旷,山上还建有龙王庙,观音殿。每逢春日香汛,游人很多。
明初时,随着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逐步开展,这座山上建有烽堠,到了晚间,举烟明火,海洋空阔千里,也能识别航向。
郑和下西洋时,经吴淞口出海,宝山烽堠就起过船队航标的作用。因此,这座山为海运需要出了很大的力。人们就把此山叫作宝山。难怪明永乐皇帝还专门为此山刻过石碑呢!
但是到了1436年至1449年,这座山成了荒山,出现过好几只凶猛的老虎,老虎还残暴地吃了60多人,后来,千户王庆和县丞张鉴奉命带领上千兵丁,才把老虎消灭。
到了1582年,山基坍入海中。此山前后存在了150多年。不过,当年永乐皇帝所立的石碑,至今还存放在高桥中学校园内呢。
浦东在近代工业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如位于浦东烂泥渡路以西至沿黄浦江一带地区的陆家嘴。明永东年间时,此处为一块突出的嘴形冲击滩地,因翰林院学士陆深的旧居及陆氏祖莹在此,故称“陆家嘴”。早在清康熙年间,江海关在此就设有扯旗处,作为船舶航行的信号。
在祝桥的船运史上,民国26年(1937年)前,早有行驶于川沙、大团途经祝桥地区的宝顺局所属棚船,行驶于川沙、惠南镇间途经祝桥地区的闵氏兄弟棚船,行驶于祝桥、周浦间的宝顺局棚船和顾财根的绍兴船。这些船只虽行速较慢(祝桥、周浦间18公里水路,约需三四个小时),但收费低廉,服务热情。
抗日战争爆发后,闵氏棚船即停驶,宝顺船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亦停驶,而顾财根的绍兴船一直行驶至解放后。除上述3条航线外,祝桥、横沔间,祝桥、南桥间亦曾有手摇班船行驶。
清光绪年间(1905年—1908年),祝桥地区已有马老狗航船。以后又有桂惠南、蔡有源等的航船参与运行。
至解放前夕,祝桥地区先后有航船二三十艘,大者达二三十吨。陈隆盛花米杂粮行鼎盛时期,拥有航船十多艘,航行于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各地。
1950年春,祝桥地区的货运船户组建南汇县民船同业公会祝桥分会。1951年秋,祝桥木帆船联运社成立,由陆应才任主任。凡参加民航公会的船民均为联运社社员,业务承揽、调度、运费结算、分拆,均由祝桥木帆船联运社负责。
1956年3月,南汇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成立,祝桥地区仍设调度站。
1958年10月,东方红人民公社建立了社办专业运输营(后改称运输大队)。运输营下辖航运、搬运、载客自行车各组,以航运为主。调集农村5吨以上农船,又吸收部分苏北船只,共50多艘,参与短途运输。1960年,又添置拖轮1艘。1963年,根据“公社基本不办企业”的精神,运输大队撤销,部分农船下放到生产队,自航木船及搬运等业务皆并入南汇县装御运输社,搬运工依然驻祝桥集镇进行作业,至1973年11月调往惠南镇。祝桥调度站仍留祝桥人民公社。1974年,编入祝桥公社交通运输管理站。
1971年,祝桥排灌站组建船队1个,拥有36.75千瓦拖轮1艘,拖挂12吨船皮6艘,共72吨(后增至9艘、115吨)。1974年,祝桥公社交通运输管理站接管祝桥排灌站船队,并组建祝桥公社搬运组,继又建第二船队,拖轮为58.8千瓦,拖挂40吨、25吨船皮9艘,共345吨。除祝桥公社船队外,祝桥人民公社各大队亦先后办船队。
1978年,祝桥公社交通运输管理站所属第一船队转属祝桥砖瓦厂。1981年,祝桥公社第二船队转让给江苏省宜兴向阳大队。各大队之船队除军民大队外,皆解散。1983年,全公社有8吨以下农船388艘,8吨以上农船213艘。其中还有专业参加商品运输船只,合计819吨。1984年~1990年,祝桥人民公社有挂桨机船86艘,后小挂机船被较大机动运输船代替。1992年后,水上运输不适应市场需求,转向陆上运输。
解放前,潘家泓港曾是南汇县沿海重要渔港及海洋运输港口之一。当时,海运全系木帆船趁潮涨时出入。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淞沪游击第五支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淞沪支队、浦东人民解放总队等皆有船只以货运为掩护,进出于潘家泓港口。解放后,由于滩涂外涨,塘外通道日益淤塞,至20世纪50年代,港口被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