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5年9月11日星期五

探索海外华裔少年儿童如何学习中文



2212011周六,我与女儿一起去了一所中学,这个中学里有中国人开办的一个汉语培训教学机构:斯坦福中文学校。小外孙在这里学习汉语。
我参观了这所学校。学校采用《马立平海外华裔儿童中文教材》,这套“海外本土化教材”的诞生过程,和现有的其它海外中文教材不同。后者是由一组中国国内的编写人员一举“生产”和“拼装”起来的,而前者是海外华人在历经十五年亲自教学实验中经无数次修改逐步研发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评估这套教材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为“她”挑选“婆家”,挑选使用学校的过程。
这套教材原先是为斯坦福中文学校为自己学校的学生设计的,近年来由于教学效果显著,陆续有一些学校放弃了原有教材而采用了这本教材。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成功的第一步,是思路的认同,见识的一致。美国华裔儿童中文教学的历史,和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一样长。可是一百多年来,屡教屡败,屡败屡教,周末中文学校年年办,处处办,而学校范围内大面积中文教学成功的例子绝无仅有。以至于周末中文学校几乎变成主要是华人社交的场所,“家长笑颜开,学生苦着脸”,辛苦数年,学无所成。
不少先于大陆留学生一步而办中文学校的台湾有志之士,在多年的努力失败后宣布放弃了希望。
海外华裔儿童中文学习为什么难于有所成?这前赴后继,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业,究竟怎样才能找到一条发展的道路?这套“海外本土化”的教材,就是斯坦福中文学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斯坦福中文学校具体阐明了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思路。是这条思路,决定了教材成功。这一思路在教材中是得到了充分实现的。斯坦福中文学校自己的实践是成功的,然而并不排斥其它成功之路存在的可能性。
采用这套教材成功的学校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上坚定不移地以“学有所成”为目标。为此,他们不仅认同斯坦福中文学校的思路,而且吃透具体的做法。
其实这不是一套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是一个由无形的思路,有形的教材,以及有形与无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组合而成的“三位一体”的课程。
一个新的想法,得通过一套新的方法才能实现。如果只有思路和教材,没有配套的教学方法以实现之,那还是画在墙上的饼,无法充饥的。
斯坦福中文学校的体会是,中文教学的瓶颈可能突 破,但绝非轻而易举。有了合适的教材,还要扎扎实实地抓好每一次日常教学,方可向“学有所成”的目标步步逼近。
“有所不为”是这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考虑到海外华裔少年儿童学习中文的时间精力有限和语言环境差等实际情况,斯坦福中文学校放弃了“四会并进”,弱化了拼音教学,简化了作业形式。可是有的学校在采用之套教材后,自行增加补充教材,如在中国传统节日到来时中断课本教学,插入有关该节日的教材等;或自行设计和增添形式多样的作业。不料这种种美意却破坏了教材本身的系统性,减缓了必要的进度,结果是“新瓶装旧酒”,回到了失败的老路上。另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原因也可能导致教材使用的失败,如学校领导内部的人事纠纷,校外政治力量的干预等。还有一所粤语学校曾采用本教材,结果因普通话和粤语的表达方法上的不一致而没有成功。
斯坦福中文学校成功转用本套教材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一、大学校(每一年级有若干平行班的),开试点班。由了解并认同教材的老师做说明,家长在说明会后自愿报名,达到足够的人数即开班。试点班积累起教学经验后再酌情推广。
二、小学校(每一年级只有一班的),由专长教学的人员仔细研究后向学校和家长报告研究结果,由民主投票决定全校统一转。
斯坦福中文学校和其它采用本套教材成功的学校基本上做到:学生对中文学习不再厌恶;家长的负担大为减轻,绝大多数学生能自行完成作业并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由于有实用的教具、切实可行的进度安排和作业及考试设计,教师备课的力量更为集中。转教材成功的学校教师普遍反映备课更轻松,教学更省力,且更有成就感。
虽然本套教材和课程本身已经成熟并在斯坦福中文学校得到成功,但是其推广使用还刚刚起步。
海外华裔儿童中文教学是一项艰难而有意义的事业,是否能进一步有所突破,尚难以断言;但是,我看到了海外华裔至少可以努力,并正在努力。
我的小外孙才八岁,秋季时上三年级,但他不仅能说英语,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普通话,还能说一些上海话。与同龄孩子相比,在语言上,他已经占据了优势。这对他将来的成长,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