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代的贡茶与唐宋相比,在数量、质量及贡茶制度上,都呈平淡之势。这主要是因为元代统治者的民族性,生活习惯乃至茶类的变化等原因,使贡茶的封建礼制性质及唐宋形制规模遭到较大的冲击。
元朝贡焙,保留着部分宋朝的遗址,其中包括御茶园和官焙。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创建茶场,称"御茶园",专制贡茶。据董志《武夷山志》(道光丙午年重刊)载:“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过武夷,制石乳数斤入献。”
明代继承了前代贡茶的传统,并由元代贡茶发展而来。
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茶园有一百二十所,设焙局(茶场)于四曲溪,称为御茶园,焙工数以千计,大造贡茶。董天工《武夷山志》:“至元十六年(1278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过武夷制‘石乳’数斤入献。志愿十九年(1281年)乃令县官莅之,岁贡茶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董天工有感说:“贡自高兴始,端明(蔡襄)千古汗”,又说:“大德五年(1301年),兴之子久住为邵武路总管,就近至武夷督造贡茶。
明代初期,贡焙仍因元制,到了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朱元璋有感于茶农的不堪重负和团饼贡茶的制作、品饮的繁琐,因此,下了一道诏书,诏曰“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宁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役。上闻有司遣人督迫纳贿,故有是命”。
明年创焙局(茶场),称为御茶园……设场官二员领其事。后岁额浸广,增至二百五十(户),茶三百六十斤,制龙团五千饼。至正末(1367年)额凡九百九十斤,明初仍之。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建宁太守钱璞因本山茶枯,御茶改贡延平,自此遂罢茶场,御园寻废”。这段记载说明:1、开始采一斤贡茶要四户人工,后来每户采1.5斤。依次推算,九百九十斤贡茶,要六百六十户采工。武夷全部居民几乎都要劳役于贡茶,无怪董天工说是让“蔡襄千古汗“了呢。2、明初改贡芽茶,未到春来,就滥采茶芽,正如元代杨锡翁咏《贡茶诗》说:”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茶蓓蕾拾琼花”,这样摧残茶芽生长,使茶树枯死,无茶进贡,结果不得不罢茶场,改贡延平(今南平)。
对于明代的贡茶,在谈迁的《枣林杂俎》中有详细的介绍,该书明确的记载了明代贡茶的产地以及贡额,近整理排列如下:
贡地
|
贡茶
|
江苏贡
|
宜兴县茅茶百斤。内二斤,上南京礼部
|
安徽贡
|
六安州芽茶三百斤
广德州芽茶七十五斤
建平县(今郎溪县)叶茶二十五斤
|
浙江贡
|
长兴县芽茶三十五斤,纳南京。茶出顾渚,即岕茶也。过时僧大方制法,剪去尖末,号大方茶。
嵊县芽茶十八斤
会稽县(今绍兴)芽茶十斤
永嘉县(今温州)芽茶十斤
临安县茶二十斤
乐清县茶十斤
富阳县茶二十斤
慈溪县茶二百六十斤。县西南六十里,宋宝祐间丞相史嵩之,治墓建开寿普光禅寺,其山颇产茶,殿帅范文虎因置茶局进贡。元、明皆仍之。
丽水县芽茶二十斤
金华县茶二十二斤
龙游县芽茶二十斤
临海等县芽茶十五斤
建德县芽茶五斤
淳安县茶五斤
遂安、寿昌二县各茶五斤
桐庐县茶五斤
分水县(今归属桐庐县)茶一斤
|
江西贡
|
南昌府芽茶七十五斤
南康府(今星子县)芽茶二十五斤
赣州府芽茶十一斤
袁州府(今宜春)茶十八斤
临江府(今清江县)茶四十七斤
九江府茶一百二十斤
瑞州府(今高安县)茶三十斤
建昌府(今南城县)茶二十三斤
抚州府茶二十四斤
吉安府茶十八斤
广信府(今上饶)茶二十二斤
饶州府(今波阳县)茶二十七斤
南安府(今大瘐县)南康县茶十斤
|
湖广贡
|
武昌府芽茶六十斤
岳州(今岳阳市)湘阴县茶六十斤
宝庆府邵阳县(今邵阳市)茶二十斤
武冈州茶二十四斤
新安县(今广东宝安县)茶十八斤
长沙府安化县芽茶二十二斤
宁乡县茶二十斤
益阳县茶二十斤
|
福建贡
|
建宁府(治建安县,即今建瓯县),建安茶芽千三百六十斤,内探春二十一斤,先春六百四十三斤,次春六百六十二斤,紫笋二百二十七斤,荐新二百零一斤,按何乔远《闽书》:建安县凤凰山之麓,曰北苑,所焙茶最知名。
崇安县茶九百四十一斤,内探春三十三斤,先春三百八十斤,次春百五十斤,荐春四百二十八斤
|
|
|
此后,明代贡茶正式革除团饼,采用散茶。但是,明代贡茶征收中,各地官吏层层加码,数量大大超过预额,给茶农造成极大的负担。根据《明史·食货志》载,明太祖时(1368-1398年),建宁贡茶一千六百余斤,到隆庆(1567-1572)初,增到二千三百斤。
到了清代,贡茶产地已不局限于以某一地区为重心,凡佳皆进。有些地方名茶,因一次进贡而享尽殊荣,如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南巡江苏太湖时,巡抚宋荦购到朱正元独制的质量最好的"吓杀人香"茶进贡,康熙饮后,认为茶极好,但名字欠雅,因而赐名为“碧螺春”。自此,"碧螺春"名震四方,作为贡品,年年进朝。
最典型的是杭州西湖龙井茶。相传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乾隆在杭州微服私访,在龙井狮峰品尝了胡公庙前茶树上所采制的龙井茶,感到香、味特佳,遂将庙前18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声誉鹊起,每年贡数剧增,对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贡茶文化到了清代其主要表现是在清代的宫廷茶宴上。真正的茶宴起源于唐朝,规模较大的是明清宴,但是,宫廷茶宴最盛时还是在清代。
清代茶宴远过于唐宋。据史料记载,终乾隆时期,仅重华宫所办“三清茶宴”即有43次。“三清茶宴”为清高宗弘历所创,目的在于“示惠联情”,自乾隆八年起固定在重华宫,因此也称为重华宫茶宴。“三清茶宴”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择日举行,参加者多为词臣,如大学士、九卿及内廷翰林。每次举行前,须择一宫廷时事为主题,群臣联句吟咏。宴会所用“三清茶”是乾隆帝亲自创设的,系采用梅花、佛手、松实入茶,以雪水烹之而成。乾隆认为,以上三种物品皆属于清雅之物,以之瀹,具幽香而“不致溷茶叶”。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必宣称寻旧器,越窑新样煮三清”。
关于“三清茶宴”的详细情形,《养吉斋丛录》中有具体描绘:“列坐两厢,宴用果盒杯茗……初,人数无定,大抵内直词臣居多。体裁亦古今并用,小序或有或无。后以时事命题,非长篇不能赅赡。自丙戌始定为七十二韵,二十八人分为八排,人得四名。每排冠以御制,又别有御制七律二章……与宴仅十八人,寓‘登瀛学士’之意。诗成,先后进览,不待汇呈。颁赏珍物,叩首祗谢,亲捧而出。赐物以小荷囊为最重,谢时悬之衣襟,昭恩宠也。余人在和诗,不入宴”。从以上内容来看,茶宴的主要内容是饮茶做诗,参加茶宴的都是能诗文的内廷词臣,人数有限。不过也有例外,《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陆锡雄、纪昀以及总校费墀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参加茶宴。
除了专门的茶宴外,在宫廷宴饮中,茶是必不可少的东西,饭前饮茶,饭后亦饮茶。清宫廷所饮皆为奶茶,分红、白两种,宴会用茶大致相同。康熙、乾隆两朝,宫廷中共举办过四次规模较大的“千叟宴”,参加宴会的人数最多的一次达到三千多人,实为“万古未有之盛举”。每次千叟宴的程序都是先饮茶,然后饮酒,再饮茶。凡赏茶者,均是职位较高的王公大臣,这里,茶是荣耀的象征。
茶在宫廷大宴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宫廷礼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宫廷茶宴一反民间饮茶的质朴,为突出宫廷礼仪而导致繁文缛节。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虽然也强调宫廷饮茶“韵高致敬,盛世清尚”,但皇家的排场与气派却与茶“清”、“俭”、“和”、“寂”的本质背道而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