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先生 撰稿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怎样去评介汪精卫,他都是孙中山一生中最器重的人。
1905年7月汪精卫谒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8月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长。后以“精卫”的笔名先后在《民报》上发表《民族的国民》、《论革命之趋势》、《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等一系列文章,宣传三民主义思想,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保皇谬论,受到孙中山的好评。
汪精卫曾提出“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按孙中山嘱咐代起草临时大总统府就职宣言。后留在孙中山身边工作,力劝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并参加北上迎袁专使团。
陈璧君生长在优越的家庭环境里,接受的中英文教育都很完备。
陈璧君15岁时在当地华侨小学毕业,随后进入当地的璧如女校读书。
同盟会分会在马来西亚刚刚成立,非常需要吸收新的成员,几个老会员见陈璧君热情高,活动能力也很强,便将她发展为会员。于是,陈璧君成为同盟会中最年轻的会员。
1912年8月汪精卫携陈璧君一起赴法留学。表示厌倦国内的革命活动。“二次革命”期间,汪精卫回国主张调停双方,向袁世凯委曲求全,放弃革命职责。“二次革命”过后,他的懦弱自卑性格更加发展,进入他自己所谓的“小休时期”,几度浮游欧美,“从事文学工作,一时诗作译作极多”,多是害怕矛盾、回避斗争、放情山水的诗作。
国内政治风云变幻,孙中山正在与袁世凯作殊死斗争,汪精卫在法国未曾与闻,晃若隔世。其消极消沉,由此可见。
期间,汪精卫几度返国,皆超然于政治之外。
1913年“二次革命”开始后,汪精卫被孙中山急召回国。革命失败后即亡命法国。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后回国参加“三次革命”。
1915年《小说海》第一卷刊登了一篇汪精卫署名季新的文章,题目是《红楼梦新评》,汪精卫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红楼梦》的主旨意在“家庭感化”。在此之前,人们读《红楼梦》大抵是用一种王国维先生所谓“考据眼”去读,着重在考证小说中的人物是谁,很少有人从“家庭革命”这个角度去解读它,这篇文章的出现可说是空谷足音,从此红学中关于《红楼梦》的解读就有了一个“家庭感化说”。
1920年10月汪精卫奉孙中山之召,又从法国再次回国,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护法。
由此汪精卫才打破消极局面,重新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洪流。
汪精卫于1921年任广东革命政府高等顾问、教育会会长等职。次年任国民党本部参议,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
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被孙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11月随孙中山北上入京,任孙中山秘书。
1925年2月孙中山病危时受命记录孙中山的遗嘱。孙中山逝世后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孙中山的信徒面目出现。
6月26日,由汪精卫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会上确定了国民党总理的称呼永远留给孙中山,今后国民党采用集体领导的委员会制。会议还决定撤销孙中山生前的大元帅府行政机构,将国民党的最高行政机关改称国民政府。
应该说汪精卫在民主革命的初期,是有功绩的。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汪精卫是《民报》的主要撰稿人,写了《民族的国民》等多篇文章驳倒梁启超的保皇谬论,为革命大张舆论。汪精卫在南洋各地发展组织和筹款;汪精卫谋刺摄政王载沣,给满清朝廷震慑不小。这都 是楞圈可点的。
汪精卫在孙中山且败且战、愈挫愈勇的这些年,他一直是孙中山忠心耿耿的追随者。这个当年暗杀清朝摄政王未遂,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勇士,此时仍然清高自负,也深得孙中山的器重和赏识。
1915年,孙中山在日本宣布讨伐民国政府,蔡锷在云南率先起义,已旅法多年潜心文学的汪精卫被召回国,共襄革命大业。待到袁世凯病死,他又与妻子陈璧君去了法国。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他再度奉诏归来。这种呼之即来的忠诚,配诸汪精卫革命资历,在参与孙中山此后几乎所有重要政治决策后,终于成就他党内至高地位。
汪精卫于1920年归队后,做了很多组织和宣传工作,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筹备工作,于1925年随孙中山北上。汪精卫由此得到孙中山的信任,也得到各派的认可,并成为孙中山“遗嘱”起草人。
但是,基于汪精卫的性格,汪精卫在后来的政治活动中表现出了很严重的妥协性。这是他的致命弱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