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先生 撰稿
在1923年冬,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长的程潜派人到长沙招收一批进步青年去广州接受军事训练。16岁的宋希濂在中共地下党员熊亨翰老师的介绍下报了名并参加了考试,在另一所中学读书的陈赓也去参加考试,两人相识并双双入选军政部长程潜所创办的陆军讲武学校。
陈赓与宋希濂同乡,年长宋希濂4岁,当时陈赓已是中共地下党员,建国后授大将军衔。陈赓考入陆军讲武学校后,当得知黄埔军校成立了,陈赓又带着陆军讲武学校的学生一起要求转入黄埔军校。
当时,在长沙考取的20几名学生,由陈赓当领队,1923年底从长沙出发,绕了一个大弯,经武汉、上海到香港,直到1924年1月中旬才抵达广州。
此时,在共产国际推动下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共同创建黄埔军校,以苏俄军事教育模式培养革命武装骨干。此后陆军讲武学校整体并入黄埔军校。
1924年4月,宋希濂由湘军总司令谭延闿、湖南省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谢晋、湘军总司令部秘书彭国钧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陈赓也一同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宋希濂从此开始了他一生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页。
陈赓则是校中公开的共产党员,宋希濂对他很是羡慕。后来,由陈赓介绍,宋希濂在1925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人关系因此由同乡、同学又变成了同志。
1925年春,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这年11月,宋希濂在黄埔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第2团第2营4连1排少尉副排长,半个月后就升为排长。东征凯旋,任副连长、连长,随军参加讨伐滇桂叛军之役。9月,参加第二次东征,任副营长。
革命就是大浪淘沙。当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在1926年3月一手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在黄埔学生军中开始全面清党,拘捕军校及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40多人。宋希濂陷入深深的迷惘之中,终于选择脱离共产党,并公开宣称:“在当今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目标一致。由于军队方面要求军官不要跨党,为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我打算不再跨党。”并且说:“我可以保证,决不会做有损于国共合作的事!”
此后宋希濂和陈赓虽然身处不同阵营,但两人的友谊却一直保持着最初的深厚交情。在平定陈炯明叛军的两次东征中,在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和1926年的北伐中,宋希濂和陈赓并肩战斗,奋不顾身,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宋希濂从黄埔军校毕业时才只有18岁,已升为第四连连长。参加第二次东征后升任副营长。正式铨叙陆军少将时才27岁,晋升陆军中将也只有28岁,可谓少年得志。
这个时期的宋希濂,是一个血气方刚,富有正义感的青年。在爱国家求统一的黄埔精神熏陶下,宋希濂身上充满着现代军人的风采,做一个合格的革命军人,打倒列强,驱逐军阀,成为他执著的理想和目标。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蒋介石的野心越来越膨胀,完全撕下了革命的伪装,暴露出新军阀的面目,于1927年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然倒戈捕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工农群众,国共合作旋即破裂。此时的宋希濂,一古脑儿投入蒋氏怀抱,成为蒋氏忠诚的追随者。
1927年5月,宋希濂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交通股少校股长。11月,宋希濂被派往日本陆军步兵学校留学。为响应国内反日运动,他在日本屡屡被捕。
1930年5月,宋希濂从日本陆军步兵学校毕业回国后,派任教导第1师参谋处中校参谋。
1930年11月起,蒋介石不顾国难当头,相继发动5次对苏区红军的反革命“围剿”。接着“闽变”发生,时任三十六师师长的宋希濂,为蒋讨伐闽变,首建“奇功”。“1933年11月,李济琛、蔡廷锴等人以十九路军为骨干,在福建组织‘人民政府’,举起反蒋大旗。蒋介石惊恐万分,调动嫡系精锐,往福建进行‘围剿’……宋希濂三十六师在空军的掩护下猛打猛冲,一举攻占最坚固的阵地之一九峰山,受到蒋介石通电嘉奖。”12月,参加中原大战,教1师改编为国民政府警卫师,任副团长,以功升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旋调第二师第六团团长。
1931年3月,警卫师扩编为警卫军,任警卫第1师第2旅少将旅长。
1932年,警卫军第一师改编为第八十七师,宋希濂任第一六一旅旅长,拱卫京畿,“一·二八事变”,宋希濂誓师小营,坚请赴援,2月初,宋希濂奉命增援淞沪。当日军全力进攻庙行时,宋希濂亲率四个营,强渡蕴藻浜,攻敌侧背,予敌重创,粉碎了日军中央突破的计划,使战局转危为安。8月11日宋希濂任第八十七师副师长兼旅长。
1933年2月,宋希濂辞旅长职。9月15日,任第36师(辖两旅)中将师长。宋希濂驻防江西抚州,兼抚州警备司令。11月20日“闽变”,宋希濂率部由赣东间道入闽。翌年初,一举攻下强固的九峰山,宋希濂受通令嘉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