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先生 撰稿
戴安澜(1904~1942),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这是一个“家世业农,父兄均力耕”的普通家庭。
戴安澜6岁进私塾读书。1923年考入安徽公学高中部。安徽公学的前身是安徽旅湘公学。
1903年,安徽枞阳人李光炯和卢仲农在长沙共同创办了安徽旅湘公学,聘请革命党人黄兴、赵声、张继等人任教。“旅湘公学”因准备武装起义,被清政府以“结党谋逆”罪名而难以在长沙开办,于1904年底迁来安徽芜湖,改名为“安徽公学”。李光炯诚聘了当时一些著名的革命志士和专家学者,比方说陈独秀,刘师培、陶成章等等这些名家来到学校任教,使各地英才云集于芜湖。他们把革命的讲坛作为宣传革命的场所,公学有效地培养了一批富有革命精神的优秀人才。
1904年底安徽旅湘公学迁往芜湖改名为安徽公学。安徽公学校址选定于芜湖二街徽州小学(今柳春园小学)附近一条通往留春园的小巷---米捐巷,在此租赁民房为校舍,招生办学。这是一条繁华的街巷,江苏和安徽的米捐局都设于此。
当时,李光炯办安徽公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培植革命力量,所聘教员都是当时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和留日学生,由于公学在安徽享有盛誉,大江南北的有志青年纷纷慕名而来。
一时间各地方的革命领袖人物荟萃于芜湖,先后来学校讲学的著名的革命党人有黄兴、赵声、苏曼殊、柏文蔚、江彤候、陈独秀等。他们在安徽公学的讲台上宣传先进思想,培养进步青年,成为“安徽响应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安徽公学迅速与之接上关系。同盟会的进步文件和宣传品也由革命党人吴旸谷带到公学,不仅在师生中广为传播,而且由一些革命党人立即把这些文件传播到全省各地。这期间,该学堂的许多学生和老师都加入了同盟会,在其后的辛亥革命及其芜湖的光复中起了重大作用。
陈独秀等人以此为阵地,以教学为掩护,联络江淮各地革命组织,共谋推翻帝制。李光炯身体力行,亲自登坛授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校内创立秘密组织“岳王会”,效法岳飞精忠报国精神,不少会员成为“马炮营起义”骨干成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宋豫林等人都是当年岳王会的主要骨干。
1912年7月,芜湖光复后,安徽公学改为安徽甲种实业学校,致力于职业教育。如今,米捐局巷早已在城市的建设中逐渐消失,安徽公学也湮没在历史的深处
戴安澜1923年考入安徽公学高中部,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教育下,他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并效法岳飞精忠报国精神,立下了报国的壮志。
戴安澜青少年时期刻苦读书,立志救国。但因为家境贫寒,缺吃少穿,青少年时代的他长得又瘦又小。1924年,他已经年满20岁,依然是一副单薄的身子板。
这时,黄埔军校第一期正在招生,戴安澜准备去应考,他的文化水平在当时来讲是很不错的,当不费力。但是,麻烦的是身体,像菜豆芽一样。结果未能录取。
1924年,戴安澜在征得祖叔公的同意后,他到革命军中当了一年的二等兵。俗话说:当兵吃粮。到了部队,可以吃饱肚子了,加上他刻苦锻炼,身体很快壮起来。
戴安澜投奔国民革命军后,看到祖国处在危难之中,心中十分难过,为了表达自己镇狂飚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誓死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正式改名为“安澜”。
到1925年再考黄埔军校时,戴安澜名列前茅地考中了黄埔军校的第三期。
1926年,戴安澜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在国民党军队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同年参加北伐。
戴安澜的祖叔公戴端甫便写信给戴安澜的父亲,让他把戴安澜从小订亲的王家姑娘接到广州完婚。王家姑娘也是个苦出身,裹了小脚,目不识丁。而此时的戴安澜身为北伐军的年轻军官,才俊风华,前途无量。若用世俗的眼光看,两人的地位和条件可谓天壤之别。但是,戴安澜没有这样想。
1927年1月5日,他接纳了这位过门时连名字都没有的乡下姑娘,并给她起了第一个名字:荷心。何谓荷心?乃荷花之芯,花是香美的,但莲子芯是苦的。
王家姑娘自幼吃了不少苦,一个没有文化的村姑嫁给一个连年征战的军人,还要准备吃苦。所以,戴安澜给妻子起名“荷心”。
荷心嫁给戴安澜后,一方面操持家务,一方面在戴安澜的帮助下,开始识字念书。荷心原本天资极佳,一年多的勤耕苦读,她居然能够独立地读书看报了。
戴安澜非常高兴,1928年,他又给夫人起了第二个名字:荷馨。有了文化,苦就变成了甜,盛开的荷花既美且香!
1928年,戴安澜随北伐军打到山东济南。5月3日,日军借口保护侨民,大开杀戒。戴安澜亲眼目睹无数中国军民惨遭屠杀,怒不可遏,从此种下了对日本强盗不共戴天的仇恨。
不久,戴安澜的大儿子出生了,他给大儿子起名叫戴覆东,覆者,灭亡也,东,当然指的是东洋,即日本帝国主义。其意昭然若揭。其后,女儿降生,他赐名:藩篱,意在扎好篱笆,保卫家园。再后,次子、三子相继来到人世,戴安澜给他们起的名字依次是:靖东、澄东,其意不言而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