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8年11月15日星期四

第四章第一节 吴稚晖的苦难童年


沈阳先生 撰稿

吴稚晖于1865325 (农历二月廿八)出生于江苏常州府阳湖县(1912年并入武进县,今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桥镇的一个耕读之家。吴稚晖生在农历二月底,古书上将农历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称为“眺”,故取名吴眺。后名敬恒,稚晖为其字。
吴稚晖是有成夫妇的长子。据说,他出生时,其家人曾得一谶语:“郭巨埋儿天赐银。”于是为其取幼名为纪灵。取其谐音,又名寄。吴稚晖到了晚年,自称老人,笔名燃、燃料、夷。特将书斋取名寄斋。
吴稚晖的曾祖父叫吴玉裕,祖父叫吴治永,父亲吴有成,世居雪堰桥。
其父名有成,字屺峰,他的母亲邹氏是无锡北门人。
  其父有成名实并不相符,一生并无什么显著成就,既未进学,更未为宦,经商多年,但多为他人跑腿,一生穷困潦倒。但有成为人淳厚朴讷,并以善人著称于乡里。邹氏18岁便下嫁吴家,同那个年代所有妇女一样,操持家务,服侍翁姑。
  吴家虽在江南富庶之地,名义上也是耕读之家,但吴有成终其一生,绝无东晋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别致。实际上,有成家境极为贫寒,仅有旧屋四问,薄田三亩,风调雨顺之年,尚可勉强维持温饱;遇上年景不好,就得举债度日。祖父吴治永年老体衰,便在家门口开一个小,聊以补贴生计。
  吴家人丁也不兴旺,数代单传。有成夫妇头胎生下个儿子,全家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可是,吴家还是摆脱不了单传的命。吴稚晖三岁那年,其妹美宜出生,过了两年,又得一妹,但不久即患惊风而夭折。当时邹氏年仅25岁,因痛失幼女悲伤过度,加上饮食失调,旋即患上痢疾。邹氏患疾后,因无钱医治,拖了数日,便离开人世。
  吴母去世前,曾哭泣着对邻居钱老太说:“我病将不愈,死不足惜,惟小儿年幼,无人照料,一切烦请代为照应。”话刚说完,即人弥留状态。
  钱老太见状,心中也极为悲痛,乃一面以手指紧捏其唇皮,一面高呼纪灵快来。正在玩耍的吴稚晖听到呼声,跑到母亲床边。钱老太便令其将扫帚垫地,跪在天井里的一块大石头旁,祈求上天保佑,能使母亲转危为安。吴稚晖虽然年幼,少不更事,但聪明伶俐,于是很乖巧地按照钱老太的话做了。
  可是,跪了一会,就听到钱老太的哭声,吴稚晖立即奔入母亲房中,只见母亲仍有一只眼睛尚未瞑合,而唇皮微微颤动似有所言。他从钱老太的哭声中,隐约感到母亲已是撒手人寰,也跟着放声大哭。
  其时吴有成并不在家,而是拿着好不容易借到的一点钱,正前往无锡城中,准备为病妻购药治病。等到他傍晚购药回家,夫妻相见已幽明异路,情状甚为凄惨。
  对于幼时的记忆,吴稚晖年长后说,其他均已相忘,唯有母亲去世的惨景时常历历在目
吴家历代以种田为生,家境贫困。吴稚晖的祖父死时,只能买口有缝的松木板,然后用纸把缝煳起来。吴稚晖6岁时,年方25岁的母亲就病故,下葬时, 只能在下层衬以稻草。
吴稚晖的母亲邹氏去世后,其父亲吴有成为谋生计,乃在无锡城里开了一家陶器行,小本经营,以资糊口。可这样一来,子女家务,便无人照料。
吴稚晖的外祖母陈太夫人住在无锡城郊的江尖,离雪堰桥镇不过20余里,外祖母心疼外孙与外孙女,见姐弟俩无人照料,乃将6岁的吴稚晖带到无锡抚养成人。
由于吴稚晖一口无锡话,至老弥淳,许多人多认同他作无锡人。吴稚晖总是笑着说:“说我武进人可,无锡人可,总之,是中国人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