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先生 撰稿
戴季陶于1891年元月6日(光绪16年)生于四川广汉。祖上原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名传贤。
戴季陶从小聪明,记忆力很好,表现出很高的天分。l岁多识字,2岁诵诗,6岁读完《幼学琼林》、《唐诗合解》等许多书,并可以做诗。
1902年随长兄戴传薪来到成都,入东游预备学校读书。这里的同学有但懋辛、熊克武等。戴季陶入成都留日预备学校,受老师徐炯影响,倾向反满。戴季陶在这里学习日语,学的非常好。孙中山称赞其日语“比日本人说的还好”。
1903年又考入成都客藉学堂。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抨击起学校校长,结果被开除。他在兄长的帮助下,改了一名字,又进入一个教会学校——华英学堂。在这里,三个月凭借聪明和功力,又大出风头,结果被官府查出改名的事,再次被勒令退学。两次退学,使戴陷入困境。
1905年,在日本人小西三七的帮助下,去日本留学。先进一个师范学校。
1907年考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前身是日本法律学校)。戴季陶在日本大学读法科时认识了蒋介石,日后戴季陶将自己的亲儿子过继给蒋介石,也就是蒋纬国。他在日本认识了孙中山。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最后还是肆业回国。
戴季陶1909年回国后,毛遂自荐江苏巡抚瑞徵,受到赏识,20岁时就被任命为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的主任教官。瑞澄奉旨调升湖广总督后,戴季陶没了靠山,受旧势力的排挤而离开研究所,另谋出路,逐步投向革命派。
19l0年戴季陶从苏州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职业——新闻记者。先当上海《中外日报》记者,后在《上海日报》担任编辑。《上海日报》是由《时务报》改组来的,言论上属“立宪派”,改良主义色彩很重。戴季陶以“散红”笔名发表文章,文字刚烈、锋芒毕露,与改良基调不容,又处于不受欢迎之困境。被迫离开。
戴季陶又应征到《天铎报》,为浙江籍汤寿潜、陈屺怀(陈布雷之兄)创办。比上海日报更激进。戴季陶以“天仇”为笔名,发表文章,引起广泛重视。戴季陶工作敬业负责,兢兢业业,获得社长赏识,不久被任用为总编辑,当时才22岁。成为上海最年轻的总编,风云人物。同时还为于右任《民吁日报》撰稿。
戴季陶在《天锋报》,写出大量的反清文章。几个月后,清政府已盯上了他,下令拘捕,以致他立即逃到日本躲风。
由于戴季陶思想激进,被清廷通辑,被迫逃往日本,后又去南洋槟榔屿担任《光华日报》编辑,认识孙中山等,并参加了同盟会。
戴季陶在槟榔屿给孙中山的两个女儿——15岁的金琰和14岁的金琬当家庭教师,教国文。
戴季陶在苏州时,一次送瑞徵返回,在火车站候车时,闲下无聊,拿出一本书《文学评论》看,聚精会神的读书神态被一老者吸引,出于对勤学后生的关爱之情,叫仆人送了一杯茶。戴季陶连忙道谢,一来二去,相互认识。这位老者是吴兴名士钮耕孙先生。
在返程时,二人再次相遇,纽先生表示愿给戴季陶做媒。在纽先生的介绍下,纽先生侄女纽有恒与戴季陶结为连理。
纽有恒,1887年6月4日生于湖州乌程,是湖州名士纽承聪第三个女儿,时年24岁,长戴4岁。戴季陶一直以姐姐相称纽夫人。二人一生感情笃深,婚姻幸福美满。
钮永建等人组织的上海起义。
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创办《民权报》。在《民权报》上写下大量反袁世凯的文章,被袁世凯下令“提究”--关入牢狱。他这时才懂得:“百万锦绣文章,终不如一枝毛瑟(枪)。”他被营救出狱后,便直接投身反袁斗争,协助黄兴起义。陈炯明叛变时,戴季陶劝蒋介石立即回广州,保卫孙中山。
1911年底,孙中山由海外回到上海,戴季陶以党员及记者资格首次谒见,迅即受到器重。此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他随从去南京参加典礼;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他又奉命与蔡元培、宋教仁等去北京迎袁世凯南下。
1912年5月,财政总长熊希龄签订卖国条约《监视开支暂进垫款章程》。舆论哗然,群起攻击之。5月20日,戴季陶在《民权报》上发表署名“天仇”的短文,题曰《杀》。全文曰:“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专权,杀!此四人者中华民国国民之公敌也。欲救中华民国之亡,非杀此四人不可。杀四人而救全国之人,仁也;遂革命之初志,勇也;慰雄鬼在天之灵,义也;弭无穷之后患,智也。革命初成,不少健儿,以全国之国民而无人敢诛此四贼,以救全国人民之生命财产,以保五千年荣誉之历史乎?吾殊不敢以此诬我国民也”。
22日,午后4时,租界巡捕房以“鼓吹杀人”为由,拘捕戴季陶入狱。同牢监犯问戴季陶因何被捕,戴慨然说:“苍颉造字累我,鸦片条约病我”,“我住租界,我不作官,我弱,我为中国人,有此种种原因,我遂此矣”。当晚,其妻子探监,勉励说:“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翌日上午,此案开庭审理,戴季陶被交保释放,改期再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