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先生 撰稿
1924年11月,戴季陶以日文秘书的名义,跟随孙中山北上。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戴季陶陪在身边。
戴季陶以孙中山思想正宗传人自居,提出了要清除共产主义思想的所谓的“纯正的三民主义”。
戴季陶看中蒋介石的政治才干,有心做辅助李世民的徐茂公。戴季陶选择了坚决反共,为蒋介石出谋划策,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
当时的中共领导人陈独秀在国民党右派的攻击下,立场忽左忽右,引起共产党内部大混乱。先是主张所有共产党员从国民党中撤出,之后,又主张全面服从国民党。国民党右派步步进逼,抛出“整理党务案”,捏造“中山舰事件”,加紧对共产党员的全面打击和迫害。毛泽东等人被撤销国民党中央领导职位,共产党员被一一清除出国民党。
孙中山病逝后,戴季陶回上海潜心研究“三民主义”。戴季陶发表《孝》。
1925年5月,在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上,戴季陶抛出预先起草好的《接受总理遗教宣言》,并写成《民生哲学系统表》,提出所谓以“纯正三民主义”为中心思想的国民党“最高原则”的建议, 旨在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1925年6、7月间,他又相继抛出《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和《民生哲学系统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号称“戴季陶主义”,集反共理论之大成。
李云汉在《从容共到清党》中曾评论:“此书(指《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作者注)一出,从上海到广州,反共的视线开始集中,反共的势力开始形成,各地孙文主义学会的成立及反共运动的酝酿,莫不受戴氏反共理论的影响。”
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中的亲共派认为戴季陶是以宣传孙中山人格和思想为名,“歪曲”了孙中山思想。
“戴季陶主义”主要观点:
l、提出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封建主义思想体系之一。
2、“仁爱是革命道德的基础”,鼓吹阶级调和论,他认为,革命是从仁爱的道德律产生出来的,并不是从阶级的道德律产生出来的。
3、在国共合作上,主张“共信不立,互信不生,互信不生,团结不固,团结不固,不能生存。”他认为国共合作是共产党采取的一种寄生政策。“事实上以一个大团体当中,包含着一个小团体,”借国民党的躯壳,发展他自己本身组织。
4、认为共产党不是时代需要,是“自欺欺人”的。搞共产主义的结果,只能“使中国受长时间的扰乱,使中国哀微的民族,更因扰乱的灾祸,而减少人口,阻碍文化。”他希望中国的青年不要抱着个人的“只顾满足个人好奇心趋新性”去“盲从共产革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