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6月11日星期三

瞻仰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走读中国023

甲午五一假期,驱车前往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瞻仰了原中原局旧址。19389月,中共中央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领导,成立了中原局,刘少奇(化名胡服)任中原局书记。在此之前,中共河南省委已先迁入竹沟。这里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原革命根据地中心,也是新四军二、四、五师的发祥地。193911月确山惨案之后,中原局转移。父亲曾参加过新四军,故此行感慨万端。
竹沟,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切地说“不是桐柏山竹沟”,而是南临桐柏山余脉,北依伏牛山山麓,东距县城确山70华里,西与泌阳县接壤。
    竹沟,因山沟里常年长满茂林翠竹而得名。这里,风景秀丽,丘峦起伏,沟壑纵横,群山簇拥,形势险要,是通往南阳的要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府张珪奏准在此设巡检司,驻兵设防,清代沿袭明代旧例,在此驻兵守土。
    早在1926年,共产党人李畔林就在竹沟传播马列主义,组织革命斗争。1927年春,竹沟人民参加了张家铎、马尚德(即杨靖宇将军)领导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共产党在河南的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
1935年鄂豫边区省委建立后,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包括信阳、桐柏、确山、泌阳、唐河东部等地为中心的桐柏山革命游击根据地,并于1937年农历10月底成功发动了竹沟起义。是年腊月12日边区省委领导的抗日独立自卫团(前身即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在王国华、周骏鸣等的率领下开进竹沟。
经过周恩来与国民党谈判,将王国华、周骏鸣等人领导的豫南抗日自卫团13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集结于竹沟和信阳邢集一带,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即抗日名将高敬亭。八团在团长周骏鸣、政委林凯、政治部主任赵启民的率领下,于 19383月在邢集誓师东征,在安微与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领导的部队会合。当时在竹沟成立了留守处,王国华任留守处主任。彭雪枫受中共中央派遣担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于382月带领张震、岳夏、滕海清、赵启民、成均、朱绍卿、王子光等红军干部和一个排红军战士到达竹沟,以八路军少将参谋处长的身份主持竹沟地区的军事工作。
19385月徐州、开封相继失守后,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住竹沟,原鄂豫边区省委改为豫南特委。省委领导朱理治、陈少敏、王阑西、谢邦治等先后到达竹沟,加强了竹沟地区的领导力量。从此,竹沟成了河南省委组织抗战的政治领导中心和文化培训中心。在省委的领导下,彭雪枫等领导在竹沟开办了教导大队,按照抗大模式培养军政干部,每期约400人,共培训军政干部近2000人,分批次输送到抗日前线。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此后,
省委在竹沟还开办了党训班(新兵队),培训了 1000多名地方党政干部;又举办了电台、机要、卫生、司号、供给、妇女等各种专业培训班200余人,从专业培训班毕业的学员大部分都分配到了前线各部队。
同年八团东征后同年7月豫东沦陷后,肖望东率领抗日先遣大队,从竹沟出发,进军豫东。根据中共中央的9月指示,彭雪枫率领留守处两个连和教导队学员从竹沟出发开赴豫东,与先期到达的抗日先遣队会合。这支部队在彭雪枫、张爱萍等的领导下,此后发展成为新四军四师,开创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信阳失守后,信阳县长李德纯在共产党人刘子厚等帮助下,将信阳常备队和警察300余人与竹沟派出部队30余人合并,成立信阳抗日挺进支队,李德纯任司令员,朱大鹏任副司令员(后由竹沟留守处参谋长王海山任副司令员),不久孙石率领泌阳抗日自卫大队90余人在竹沟整训后并入信阳抗日挺进支队。
竹沟成了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五师的发祥地和三师、七师部分骨干力量的出发地
1938116结束的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批判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决定撤销长江局,以长江为界,以南成立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北成立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局机关设在竹沟。不久,根据抗日形势的需要,中原局决定撤销湖北、河南两省委,成立豫鄂边区、鄂豫皖、鄂中、鄂西四个区党委和豫西省委、豫皖苏省委。由此,竹沟成为中共领导中原抗战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
刘少奇于1939 129日抵达竹沟,指挥中原地区的敌后抗战工作。毛泽东对竹沟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视,派李先念到竹沟担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李先念率领30多为团级以上的干部和一个排的老红军,从延安出发,于19391月到达竹沟,不久率领留守处部分兵力南下,与陶铸会合,成立鄂豫抗日挺进支队。同年4月后,陈少敏、朱理治先后率领信阳挺近支队400余人和留守处官兵600余人,同李先念会合于湖北京山养马畈。这支部队在李先念、朱理治等的领导下,发展成为新四军五师。
由于局势变化,193910 9日刘少奇率中原局干部和教导队东进苏北。1111,国民党顽固派纠集确山、信阳、泌阳反动武装1800多人,对竹沟发动偷袭。留守处在王国华等领导下,英勇还击,但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竹沟。反动武装残杀了留守处医院的伤病员、抗战官兵家属200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竹沟惨案”。
眼前的中原局旧址为毗连的四处砖瓦房四合院,东西长60,南北宽24。原为清末山西商人所建店铺。1956年在旧址建立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19758 月因特大洪水,旧址房屋大部倒塌。1981年后,按旧址原貌修复瓦房30余间,复原中原局办公室及刘少奇等领导人的住室。198611月成立竹沟革命旧址保护管理委员会。
上世纪90年代,由香港爱国志士邵逸夫出资,在竹沟纪念馆砖木瓦房北侧新建了竹沟革命纪念馆展览馆。纪念馆新建展厅建筑面积780平方米,为青砖小瓦仿古代建筑。基本陈列为“竹沟革命斗争史陈列”,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早期革命活动”;第二部分是“开辟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第三部分是“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第四部分为“中原抗战的战略支撑点”;第五部分是“竹沟惨案”;第六部分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全部陈列展出实物、图片、绘画、文字内容等共计400余件,绘制场景4处,大型雕塑作品四件;馆藏文物近800件,藏品类别主要是近现代文物,特别是反映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时期遗留下来的革命文物,如刘少奇曾戴用过的棉皮帽和新四军第五师确山县民兵总队部关防木印等。在竹沟创刊的共产党著名报刊《拂晓报》、《小消息报》,宣传了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抗日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刘少奇的著名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在辗转中原,抵达竹沟后修订的。
竹沟革命纪念馆已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当年,刘少奇看到这里如火如荼、生机勃勃的大好革命形势,高兴地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溱河。这里简直成了小延安!”
从此,竹沟以“小延安”的美名传扬全国,从竹沟走出的部队先后发展成为新四军二师、四师、五师。
    “竹沟革命纪念馆”几个大字由周恩来题写,在刘少奇居住过的房前,还有一棵石榴树,相传为刘少奇亲手栽培。刘少奇又怎能想到,周恩来亲笔题写了馆名,又亲任刘少奇专案组长……刘少奇从中原书记、国家主席变成了“大叛徒、大内奸、大工贼”,最终成了两条路线斗争中走资派的头号罪魁,屈死开封。也许刘少奇当年“小延安”的提法早就为自己埋下了隐患,一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更见证了历史的风云突变。
沿竹沟镇北行3里,还有一座竹沟革命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占地94公顷,建筑在浅山向阳的山坡上,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气势雄伟,陵园内苍松翠柏,四季常青。纪念碑建在山顶上,巍峨壮观,却令人肃然起敬又感慨万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