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6月20日星期五

河南平舆沈国故城


走读中国031
 

游历河南驻马店时,我特别留意了平舆。我是学新闻又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对这“舆”字也就格外多了些好奇。“舆”在古代是指轿子,两个轿夫一路抬轿一路说闲话,此等闲话后来就被称作“舆论”。周文王姬昌之母为太任,她是河南平舆人。太任回故里时,有人问她“你如何去?”太任说:“坐舆,平安抵达。” 平舆之地名也由此而来。后来,随着车辆的发明,“舆”即代指车辆了。平舆则又是中国最早的车舆制造和文化之乡。

令我关注平舆的故事太多了,这里还是中国古代沈国的故址,因与我的姓氏有关,我就开始查阅起那段历史来了。

沈国故城位于平舆县城西北45华里处的射桥乡古城村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第十子,也是周武王的胞弟聃季载。

周武王五年(约公元前1065年),因天子未定,封辅佐他灭商的功臣及亲族为侯“以番屏周”。周武王胞弟有十个,其中七个被封侯后前往封地,唯九王子叔封和十王子季载,因当时年幼,没有封侯。叔封食邑康,季载食邑聃(即在今陕西宝鸡市金台区一带),周武王实际上是派人把这两个死了父母的少年王子,打发到有人供养吃穿的地方进行抚养。

在中国古时候的人,以封国或以食邑为氏,所以季载以聃为氏,号称聃季载。

到了周成王四年(约公元前1060年),因叔封、季载已长大成人,辅助周成王的周公便封聃季载为沈侯,康叔封为卫侯。其二人受封后皆以贤明治理,勤恭国事,为周公所赏识。 

数年后,周公荐举康叔为周司寇,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官司藉田,负责征发役徒;季载为周司空,位至王室上卿,辅佐成王安邦治国,皆有盛名于天下。

所以在西周早期,沈国和卫国一样,都是一个重要封国,但因其位于镐京之侧,这里封国林立,食邑栉比,使历代沈国国君及贵族在歌舞鼎食的环境中养尊处优,失去了拓疆进取的机会,渐渐积贫积弱,沈国逐渐由一个国内的重要封国沦落为一个小国。

公元前771年,申侯、曾、西弗、犬戎联合攻周,“杀幽王,褒,尽取周财宝而去”。历代周天子悉心经营的镐京,旦夕平为丘墟。周平王即位后,迫于严允、西戎的虎视蚕食,由晋文侯、卫武公等,夹辅东迁洛邑,也就是今洛阳市一带。

这时封国在镐京附近的世袭贵族,也为时避逼近纷纷东迁。沈国此时由渭水流域迁徙到淮水水系水之滨,此为商挚国地。其地即在今平舆县城北射桥乡古城村一带。

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四月,沈国为邻邦蔡国所灭。

沈国故城位于意水(今名洪河)之北约4公里处。故城南有拉龙沟、縻龙橛、斩龙台沈子嘉墓、沈君忽墓等古迹。传说拉龙沟是当年蔡国军队攻入沈都,索绑沈国末代国君沈子嘉的一条古道,千年大路流成河,如今变成一条古沟。縻龙橛是缚绑沈子嘉的桩柱遗址。斩龙台是斩杀沈子嘉的断头台。其次该故城内还有张明府祠、王壶公与费长房上天处的“上天桥”及大徐汉代铸钱遗址等汉代古迹。

距今1490年前南朝梁代,沈国末代国君沈子嘉的后裔,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其《宋书·自叙》追求沈九的发祥地这样记述:“沈子国,今汝南平舆沈亭是也,春秋之时,列于盟会。定公四年,诸侯会召陵伐楚,沈子不会,晋使蔡伐沈,灭之,以沈子嘉归。其后以国为氏......”。可见沈国灭亡后,历代沈君后裔,皆以国为氏,始有沈姓。

此地战国属楚,以地势平坦,为车辆的发祥地,改名平舆,为楚国的军事重镇。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5年)秦将李信攻平舆,楚师反击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李信败还。翌年秦将王翦统六十万重兵方克平舆。

汉代置汝南郡,治平舆,辖三十七县,人口众多,汝南为天下首郡。

近年来考古文物工作者对沈国古城遗址进行了实测,钻探和局部发掘工作。该遗址东西长1350,南北宽1500,文化层厚度1--5,呈长方形。在平整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中,该故城遗址出土了奁、青铜剑、陶拍、环底罐等春秋青铜器、陶器;在文化层表面捡选有鬲、罐等春秋陶器片;在故城南春秋战国墓地曾出土一批骨币,为该遗址系春秋沈国故城汉代汝南郡治及其沿革关系提供了实物依据。

1983年平舆县人民政府宣布该故城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标刻铭昭示永垂。

    其实,千年“沈国旧址”射桥镇,还有不少古寺庙观祠遗址。

如张令公祠,又名张令公庙,位于射桥镇古城南。张令公,即汉代平舆县令张熹,字季智,桂阳郡临武县(今湖南衡阳市)人。张熹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百姓拥戴。因天大旱而焚身求雨,当地百姓立祠纪念。历史上曾屡毁屡修,60年代废弃。90年代初当地信徒筹建祠舍数间,恢复祭拜仪式。

董孝子祠遗址则位于射桥镇古城村东南,与仙女庙毗邻。董孝子即董永,西汉时期寓居汝南,为著名孝子,因卖身葬父感动世人。并与美丽贤淑、擅长纺织的玉贞姑娘产生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后世神化为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当地百姓为纪念董永的孝行,在其故居上建董孝子祠。近代毁于兵火。

织机庙遗址又名仙女庙,位于射桥镇古城村东南,是纪念汉代汝南孝子董永及其妻七仙女的庙宇。据考证为晋代修建,主要殿堂有:孝子祠、玉女殿(又称七仙女殿)、织机房、月圆堂等殿阁。

位于射桥镇古城村西南,还有一个射桥壶仙观遗址。那是古人祭祀悬壶济世的壶公和弟子仙翁费长房的观阁。门题“悬壶济世”。东汉时汝南郡治在今射桥镇古城村一带,这里盛传神仙壶公和弟子费长房救死扶伤、惠济黎民、鞭笞百鬼、驱使社公的传说。晋代,当地人们建造殿堂两座,一座为“壶公祠”,一座为“仙翁观”,各具殿舍五间,合称“壶仙观”。

生死祠遗址又名“范张庙”、“鸡黍庙”,位于射桥镇古城村南。是当地群众为纪念张元伯、范巨卿、郅君章、殷子微生友、死友之情而建。祠中建生友堂、死友堂,讴歌人间信义真情。民国初年,毁于兵火。

同样位于射桥镇古城村南,还有一个四贤观遗址。据考证,为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四贤罹难阔别重逢之地,时称“古城聚会”。后人为纪念四人古城聚会,在此建起“四贤观”。主要殿堂有:赵云祠、张飞祠、关公祠、刘备殿、四贤观等。

射桥镇中,却有一个开元寺遗址。是豫南地区唯一一座唐代名刹。该寺占地500亩,并有大量寺田,规模宏大。建供奉释加牟尼舍俐的佛塔和天王殿、普贤殿、文殊殿、观音殿、地藏殿、佛贤殿、高僧殿、弥陀殿、佛光殿、藏经阁、三圣祠等大型殿宇。元、明、清曾置僧纲寺,为豫南的佛教中心。该寺60年代被毁,但明代重修的碑碣仍在。

沈国故址也设有孔庙,又名射桥黉学,位于射桥镇小学院内。始建于明泰昌年间,主要建筑有大成殿、东西庑圣迹殿、诗礼堂、崇圣祠等,近代毁废。现仅存诗礼堂。该殿堂为明清时县科庠生科举后举行尊孔授仪的场所,对宣传封建文化有一定的影响。现存诗礼堂系清代重修,整个建筑保护完整。

经过一番查阅,始知沈姓脉系其实还不止源于平舆一系,沈姓的起源主要有四大支:赢姓、姒姓、姬姓和芈姓。

   沈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九位姓氏,在江浙地区最负盛名。当今沈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的0.38%,总人口大约在470多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