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又称孔老二。今人完全忘记了当初中国人是如何发起五四运动,高喊
“打倒孔家店”的,当然也包括那些在文革中“批林批孔批周公”的御用文人,又成了歌颂孔子的文豪了。孔子到底是个什么人?值得那么颂扬吗?看看孔子周游历国的那段经历,就足以让人发出感叹:好男莫学孔老二!
在动乱的春秋时代,孔子身处的鲁国一片混乱,孔子没了立身之地,只得离开自己的国家,到别国寻求出路,这决非爱国主义之举,也非忠君之为,更谈不上是为了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鲁国百姓。
孔子离开鲁国,第一站去了卫国,在卫国受到了羞辱,也找不到一官半职谋生。便去了匡邑,那只是个现今意义上的小镇罢了。
孔子一到匡邑,就被当地人围困了起来。因为孔子长得有些像阳虎,这阳虎曾侵略过匡人的地盘。
阳虎原是季氏的家臣,是个跋扈的小人,他早就有夺取季氏政权的野心。阳虎后来虽放了桓子,但愈发目中无人,他竟然盗取了鲁国受封重器,宝玉与大弓,要废掉三桓,另立庶出,三桓于是攻打阳虎,阳虎跑到阳关这个地方,打算叛变,后来又跑到齐国去,请齐国出兵攻打鲁国。
阳虎听闻孔子的名望,便想联络借重孔子,所以特意去拜见了孔子。孔子知其为小人,故意不见。但阳虎给送了一份礼给孔子。孔子收了阳虎的礼,就决定去回拜。结果在途中遇见了阳虎,两人作了交谈。
由此可知,匡邑人围困孔子,不是没有道理的。
孔子被围于匡,弟子们很焦急。孔子却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之人(指自己)不得闻于斯文;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也是“斯文扫地”一词的来历。
孔子刚从匡邑解围出来后,就去了蒲邑。因为他的学生子路治理蒲这个地方。那里有个满村乡学堂岗村夫子勒马听琴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过匡之后又经过蒲地,并在此停留一个月,于小岗前的学堂岗村讲学,此处至今亦有纪念孔子讲学的学堂岗圣庙。
孔子才一入境,就连声赞叹说:“吾已见政绩!入境,田禾茂盛,野草尽除,沟洫深广,这是恭敬行信,所以农民肯尽力;入邑,墙屋完固,树木兴旺,这是忠信行宽,所以民众不偷懒;至庭中,讼庭清闲,属下用命,这是明察有决断,所以衙署安逸不扰。由此看来,虽则三次赞美,还嫌未尽啊!”
孔子的赞美声刚落地,结果被当地蒲人围住。幸弟子力战,才杀出条血路,脱离了险境。
孔子自知是无法在匡邑留足了,便去了曹国,没想到曹国不容。
孔子遂往宋国。孔子到了宋国,应该说受到了宋君的赏识,想请他过来整顿宋国的政治,然而却引起宋国司马桓魋的嫉妒。有一天,孔子在屋外的大树下为学生们讲学,正上的起劲时,桓魋带着士兵,想要来暗杀孔子。他们拿着刀,绕到大树后,喝了一声便往前砍,还好孔子在学生的保护下,没有被杀死。
经过这样的险难,孔子在学生的苦劝下,不得不离开了宋国。
孔子只得匆匆跑到郑国,这时弟子们也一路上已逃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立于东门之外,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
这时,他的学生子贡便四处打听孔子行踪。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犬’。”
子贡找到孔子后,把郑国人的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中国成语“丧家之犬”的来历。
孔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犬,不得已地又到了陈国,陈惠公向孔子问了些典故和治国方法。但是陈惠公不接受孔子的治国论。陈国国小力弱,正被吴楚等大国侵凌分割,孔子的仁政治国学说,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全是空话而已。
不过,孔子在陈国,虽然也受到了陈惠公的礼敬,住了三年。但晋国和楚国争强,波及陈国,后来吴国也来侵犯陈国,陈国常被侵扰。孔子在陈国没什么发展,他的所谓仁政治国思想根本行不通,孔子便与弟子们再次去了卫国。
孔子再次回到卫国时,仍然是不得志,卫灵公根本就没将孔子当一回事。
孔子于是又与弟子们重新返回陈国。这个风雨飘摇的陈国,当然不是久留之地,孔子遂南向蔡国进发。孔子那时已59岁了。
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一连七日,粮草罄尽,从者大病,莫能兴起。
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已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孔子与弟子在陈蔡绝粮七日,后得获接济,颜回负责炊煮饭食,子贡在不经意中发现颜回从饭锅中,抓了一口饭,送入口中,于是很不以为然,便问孔子:“仁人廉士,穷困时也有改节的吗?”
“改节的怎能称得上仁廉呢?”孔子说。
于是子贡便把颜回先行取饭充饥的事告诉孔子,孔子便把颜回请来,要他炊煮好的米饭,先祭祀祖先。颜回说:“饭已煮熟,只是看见饭中杂了一些垢黑,丢弃了觉得可惜,留着也不干净,便先取来吃了,这样要祭祀便不恭敬。下餐再祭吧!”
如此一来,子贡才知道误会了颜回。
孔子在陈蔡滞留期间,在蔡国时曾迷路,长沮、桀溺拒绝为他指路;荷囗丈人骂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楚狂接舆追在他后面狂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为政者殆而!”
在这段时间里,孔子栖栖楻楻,显得很无奈,却又自慰地给自己此行立下了信条:“危邦不入,乱邦莫居。”
子贡原来在游说越国和吴国攻打齐国时,曾和范蠡与西施有过一面之缘。他告诉孔子:
范蠡曾为国家把自己的情人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国灭后,越王勾践却想占西施为已有。范蠡突然发现了勾践能患难不能共安乐的阴暗面,于是范蠡决定带着西施远走高飞。范蠡携西施离开越地,隐姓埋名的外出经商,范蠡曾回到自己的老家楚国宛地三户邑,后为逃避勾践追杀,范蠡携西施迁到蔡国,正隐居瀙镇,以种黄麻和天萝为生,天萝是一种巨型丝瓜。范蠡在蔡国由于经营有道,富甲一方,“九年之中,至千金,逐至巨万”,最后积累了亿万的财富,范蠡平时还乐善好施。
子贡的话引来了孔子的注意。孔子于是率子路、子贡等众弟子前去拜访范蠡。想请范蠡出山,一解当时鲁国之危。
但范蠡已经无心眷恋政治,也对孔子那一套“礼义道德”的政治说教不感兴趣。孔子受到了范蠡的拒绝。
孔子的突然拜访,打破了范蠡和西施多年的隐居生活。范蠡见子贡认识自己,怕生祸患,知道此地不易久留,于是马上散尽家财举家外迁。后辗转来去了齐国,仍隐姓埋名,变姓名为鸱夷子,在海边结庐而居。他每天戮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又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然而,主张学习六艺的孔子却不懂得“数”,也就是经济,始终处于穷困和饥饿之中。最后还是子贡找到了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由信阳市史志办等专家联合编写的 《中国信阳览胜》上说:60岁出头的孔子,应楚国邀请到负函城,途中发生子路问津事,最后赶到负函城,这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南端。由此看来,负函系孔子周游列国最后一站。春秋时的负函,在现在信阳一带。
春秋时的负函城,是早期楚国军事重镇,在今信阳平桥区长台关乡境内,现已辟为城阳城址。城阳城址在信阳市北25公里 处。当年,孔子带着弟子从罗山子路问津处来到这里,目的是想见楚昭王。但楚昭王
孔子被接到楚国,也曾得到楚昭王的敬重,昭王打算封地给孔子,怎奈为令尹子西所阻,子西向楚王说:“孔子乃当世圣人,门下又人才济济,接受封地后,必代楚为君。”结果楚昭王不仅取消封地之事,而且对孔子很是冷淡,甚至拒不见孔子。
孔子见状,又开始他周游列国的生活,无奈只好又回到卫国,因为子路在卫国当官。但当时正值卫国父子争国,卫君请子路游说孔子出面为政,解决国难。孔子对子路说,君子行事,必须名正言顺,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再三推辞,并叮咛子路,此事切莫奋勇争先,以免招杀生之祸。孔子又回到卫国时,已经64岁了。
孔子68岁那年,他的弟子冉有在鲁国干出了成绩,赢得了季桓子的继承人季康子的赏识,在他的建议下,鲁国派出特使隆重将孔子从卫国迎回。
孔子在回国途中,经过隐谷,闻到阵阵幽香。孔子举目四顾,看见有几丛幽兰,与众木为伍,心中十分感慨,便停车赏兰,取琴作“猗兰操”,托辞于香兰,自伤生不逢辰。
孔子终于回到了阔别14年的鲁国,江山未改,景物已殊。鲁定公、季桓子都已谢世,鲁哀公继位,季康子辅政。鲁哀公见孔子回国,虽表示欢迎,只是敬而不用。一不采纳孔子的政见,二不委任孔子以要职,则是尊之为“国老”,丰爵厚禄,冠冕堂皇地将他束之高阁。
此时周室衰微,礼乐废,诗书缺,孔子便天天在杏坛上为弟子讲学,并删定群经,为万世立教,从此不再离开鲁国。
孔子回到鲁国后,很想念当年相从出游的弟子,那些弟子,或已死、或远离,都不在门墙之内。69岁时,儿子伯鱼年50,竟先孔子而亡。孔子晚年丧子,其悲痛可想而知。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四处碰壁,可他依然自信极坚,毫不动摇。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孔子73岁时去世。孔子曾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与其说是孔子认识和修养的高度升华,不如说是他一生坎坷经历的辛酸总结。
孔子是圣人吗?他所倡导的仁政,只不过是为周朝奴隶制唱赞歌。读懂了周游列国、丧家之犬、走投无路、四处碰壁、好之为之、克已复礼、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等一系列成语,那么也就读懂了孔子的主张及他为之超越的个人悲苦。
孔子思想能救中国吗?好男莫学孔老二,只有傻瓜才会被那些愚弄人的所谓仁政说教所欺骗。翻开世界史,哪一页不是血写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